青春的记忆、历史的痕迹,刻画出人生的轨迹,十五位知名学者自曝“书斋前传”讲述痛并快乐的人生起点。
向继东等人主编的《灯火阑珊处--当代学人自述(2)》一书继《望尽天涯路》之后再集十五位学者的“自述”,他们或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或讲述治学追求、学术影响,师承与交往以及与学术相关的社会文化活动,更重要的是讲到了治学中的人生体验和心路历程。
《灯火阑珊处--当代学人自述(2)》文风清通畅达,言之有物。不仅对同行和学界同仁,同时对社会
公众,尤其对年轻人,有许多启迪和励志作用。从史料价值来说,本书为我国学术史积累了生动的研究资料,是一部学术性、思想性、可读性兼顾的好书。
向继东等人主编的《灯火阑珊处--当代学人自述(2)》是一套不定期连续出版的丛书。
所谓当代学人,主要是指进入21世纪以后仍然活跃在学术领域的学者,其生年上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下至60年代,因近二三十年为其学术的高潮期。《灯火阑珊处--当代学人自述(2)》展示的学人在专业上以人文和社会科学为主,兼顾某些文理交叉的学科:地域上以中国大陆的学人为主,兼顾海外华人学者。选择这种定位,意在向关心当代中国思想文化走势的读者呈现当今学界群像,并为今后的学术史积累研究资料。
学者自述,固然可以讲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成果,但我们更看重求学、治学中的人生体验和心路历程。我们希望学者的自述文字,能够超越学科分工的阻隔,呈现普遍的意义。所以力求文风清通畅达,言之有物,不只面对专业同行和学界同仁,同时面对社会公众。
求学需要师承,机遇需要把握,逆境使人发奋,追求永无止境。每位学人,各有精彩。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无锡的辅仁中学度过的。辅仁中学在无锡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中学,和辅仁大学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取“以友辅仁”的意思。当时教我们的老师都是饱学之士,抱着服务乡里的理念在那里教书。他们教书跟其他的学校很不一样,都是启发式的。比如说沈治平教我们英文,他上课不是叫我们背课文,而是教我们解析句子。他是在游戏中教我们学,比方说他会让一个同学说一个词开个头,然后让其他同学一个个接词组成句子。一堂课下来,大家共同组成的句子写满了一黑板。
因为我身体不好,小学初中都没有读过。忽然在1945年猛一头栽到正常的中学里去,很不适应,虽然国文和历史的底子打得不错,但是英语、化学、物理都没有底子。学校对我也很宽容,国文和历史两门课给我的自由度很大,可以让我自己看书。还有我们下了学之后,五六个同学组成一组,哪个同学哪个科目特别好,就帮其他同学辅导,互相静止。这个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们那时4点半下课,然后就在一起学习,不到6点我们都不回家。当时那些非常要好的同学,到现在我们还保持着联系,前年和去年还进行聚会,不过老友凋落,不及一半,令人感慨。
1948年的年底,我还有半年就高中毕业,那时中国的局势变得非常动荡。作为难民学生,我读了三个月的高三下,那三个月没有读到什么书。第一是生活不安定,二是当时我读的那个学校跟我原来读书的辅仁中学没法比。我的父亲一直在国民政府工作,当时虽然已经退休,但是在当地有一定的威望。父亲知道他在无锡留下来绝对不可能。恰好我当时有个姐姐在台北,所以全家的兄弟姐妹从四面八方赶到台湾去了,我也跟随父母在那时到了台湾。
台湾本来只有360万人口,突然增加了150万人。所以刚过去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在台湾的前十年,基本上都是饿肚子。但是当时支撑自己的信念就J是为了自由。但是在自由和民族之间做出选择是困难的,经历了抗战的那一代人对于民族看得很重,“中国”这两个字在人们的心里是神圣的。在当时的情况下,选择台湾是因为它是中国的地方,还有“中华”两个字的国号,虽然在随家统治下也没有多少自由。
我的大学教育是在台湾大学完成的,最初读的是外语系,第二年转入历史系。本科毕业之后在本校第一次办的文科研究所读的硕士,然后又到美国去读书。这就是我大概的求学生涯,其中最重要的时期就是我在台湾大学读书的时候,一些从大陆撤到台湾去的北大、清华、中央大学的大教授集中在台大任教。f当时台大的校长是傅斯年先生,我就是在他手下考入台大的。现在想起来,这是一种幸运的机缘:当时台大学生人数少,好的老师很多,这样让我可以比别人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学派,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题。这样的背景让我日后的历史研究跟其他的同行不太一样:我关心的范围很宽,不单单在历史一行之内,而是同时兼跨了几个门道——比如说,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等。我后来到芝加哥大学去,芝加哥大学也是很自由的学府,不大在意你读什么系,学生的课程可以自己设计。在那里,我选课的范围也比较宽,包括经济学、中古史、考古学、宗教学、社会学等等。这让我跟别的同行比起来在专精程度上感到很惭愧,要说终身做得比较集中的一件事,那就是上古史。
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和台大那些老先生们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我在台大的时候,跟李济先生学的考古学,跟李宗侗玄伯先生读的是古代社会,跟董彦堂作宾先生学的是商周的年历学。……当时我跟这些老师的联系相当密切,不单单可以在课堂上承教,还可以到他们的研究室随时请教,有些不愿意出门的老先生,就让我们到他们家去讨论问题。
……
Page10-11
《当代学人自述》是一套不定期连续出版的丛书。
所谓当代学人,主要是指进入21世纪以后仍然活跃在学术领域的学者,其生年上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下至60年代,因近二三十年为其学术的高潮期。本书展示的学人在专业上以人文和社会科学为主,兼顾某些文理交叉的学科:地域上以中国大陆的学人为主,兼顾海外华人学者。选择这种定位,意在向关心当代中国思想文化走势的读者呈现当今学界群像,并为今后的学术史积累研究资料。
学者自述,固然可以讲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成果,但我们更看重求学、治学中的人生体验和心路历程。我们希望学者的自述文字,能够超越学科分工的阻隔,呈现普遍的意义。所以力求文风清通畅达,言之有物,不只面对专业同行和学界同仁,同时面对社会公众。
求学需要师承,机遇需要把握,逆境使人发奋,追求永无止境。每位学人,各有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