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贪玩的人类(2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
内容
编辑推荐

“贪玩的人类”又来啦!

这次咱们玩点啥呢?玩穿越!

穿越到哪去?可不是远古,更不是清宫,而是100多年前的中国。

在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里,居然出了群玩科学的普通人……

这些家伙能搞出啥名堂?

嗯——还真不简单!

他们最先揣着小锤子,找矿山.找油田,

玩出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组织,创办了中国第一份科学杂志,搭建了中国第一个天文台、气象台、地震台,挖出了中国第一块恐龙化石,解密了天书——殷墟甲骨文,创出了北京猿人、山顶洞人……

读完老多专著的《贪玩的人类(2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里他们的故事,你会惊奇地发现,正是这些玩科学的普通人创造了历史。

硝烟伴随着梦想,战火威胁着生命,却不减他们求真理的能力,爱真理的诚心。

科学之火自从在华夏大地燃起,就指引着炎黄子孙不断前行,无论风云如何变换,再也没有熄灭……

内容推荐

《贪玩的人类(2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这本书里写的,就是中国人从觉醒到20世纪前二三十年,那些为中国的科学事业玩了一辈子、奋斗了一辈子的科学家们。这本书一共有十二章,每一章里都写了一个或几个人的故事。这些人的名字,大伙儿有的熟悉,有的听说过,有的根本不知道。他们是中国科学各个学科的开创者,是鼻祖!不过,他们和我们大家一样,都是普通人。

现在,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给人留下的印象可能是仪表闪烁、实验台锃亮,科学家们都带着眼镜儿,穿着雪白的大褂,都是斯文得不行的“高富帅”和“白富美”。不过老多专著的《贪玩的人类(2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这本书里写的几位,他们没有这么好的福气。虽然他们一个个都学富五车、学贯中西,几乎都是欧美各大名校的海归,可是他们可能先要从泥瓦匠、木匠和铁匠干起。好不容易把一个破破烂烂的实验室建好,还得提防漫天呼啸的子弹,以及从日本鬼子的轰炸机上投下的燃烧弹。不过,中国的科学大厦,就在这帮人的手里逐渐建立起来了。

目录

自序

引子

第一章 达尔文第一个中国弟兄

第二章 义和团的功劳

第三章 共和了再也不裹小脚了

第四章 穷山峻岭的书生

第五章 灵芝长成了森林

第六章 缪斯来到中国

第七章 玩龙骨的人

第八章 又见西域之迹

第九章 中国的花仙子

第十章 天垂新气象

第十一章 寻找烛龙秘密的人

第十二章 继往开来绝学九草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灵芝长成了森林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尊重知识的国家,公元7世纪出现了一种以知识为衡量标准的国家考试制度,那就是科举制,比现在的公务员考试难度大多了。古代书呆子们苦读圣贤书讲究的是”学而优则仕“,啥是”仕”?仕就是当官儿。在中国当官儿不六需要懂得如何对付外面的世界,可一定得学会怎么对付人。所以一两千年来无论六学、国子监或岳麓书院都和现在的清华、北大这样的六学不一样,古时候没有老师会教你自然科学知识。现代意,)=<的大学在19世纪中后期出现在华夏大地上,一批批具有科学思想、学贯中西的谦谦君子走进了中国历史,从此”灵芝生了,新生命来了“。

如今大学教育在中国已经非常普遍,每年考进大学的小、r头、小伙子有数百万之多,估计早就在全世界排第一了。考大学也是所有家长最关心不过的事情,孩子如果考上大学,家长的心里马上乐开了花,如果孩子考上了北大或清华,那家长的假牙肯定就会笑掉地上。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良好教育风气的国家,从古代全家人凑足了盘缠,烙上几斤糖饼让犬子进京赶考,到如今满头大汗送“小公主”、“小皇帝”每年大夏天参加的两天高考,本质上都是一回事,都是望子成龙,希望城门口贴的皇榜上写着犬子的大名,或者楼门口的邮箱里发现某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延续了千百年。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古代进京赶考和现在大夏天的两天高考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古代科举考试主要的科目应该是帖经、策问、诗赋等,帖经怎么考法呢?这个有点像现在的填空题,考官把某圣贤的一首诗,或者像《大学》、《礼记》、《论语》等圣贤书里一小节写在卷子上,学生要把这首诗或这一节前后的文字写出来。策问是考官出题,学生做答,有点现在论述题的意思。诗赋就是做一首诗或赋。而现在的高考,考试科目是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语文等,虽然卷子在形式上和古代都差不多,但内容就差老鼻子了,读的书也完全是两码事。要是现在的学生考帖经、策问,那肯定全考糊,彻底砸锅。如今盛行的高考补习班如果交了钱,补习班里让你猛背《大学》、《中庸》和《唐诗三百首》,那不但交的钱要退,补习班的老师也肯定会遭到愤怒家长们的“群殴”。

其实现在无论是小学(elementaryschoo1)、中学(highschool)还是大学(univeisity),从形式到内容基本都来自西方。古代中国那套学习方式和内容已经在100多年前退出了历史舞台,读书人写文章的基本套路也彻底改变。现在如果有谁还用文言文写文章、织围脖,不但能看懂的人不多,作者估计不是瞬间被板砖拍死,就是被叫做老腐朽。

1905年,慈禧老奶奶一声令下,把中国实行了1500年的科举制给废了。各类新学兴起。所谓新学就是学习西方办学方式的学校,因为在中国还是个新鲜事,所以称为新学。不过在科举制被废除以前好几十年,也就是19世纪中期,新学就已经出现,像严复读书的福建船政学堂,还有北京同文馆等。只不过新学的兴起并不那么顺利,从古代传统走进今天这样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路是极其艰难的,想从那条在历史长河中游荡了上千年的大船里爬出来。让学校的风格作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可不像辛亥革命剪了大辫子,或者把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那么容易。

洋务运动中出现新型学校,是因为那时候洋人拿着来复枪欺负咱们这些还在玩大刀长矛的中国人,那时中国人手里最多有几杆火铳。宋朝就发明了火铳,1000多年来没人想起在枪管里刻上几条线,开一枪,枪子儿不知打哪儿去了不说,开完一枪以后还要忙乎好几分钟才能放第二枪,根本别想和英国人拿的来复枪比。于是出于“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想法,想尽快学会造英国人的来复枪等,以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于是这些新型学校开大价钱请来洋教授,开始向学生教授各种来自西方的学问,并且培养出中国第一批具有近代科学常识的学生,其中就有严复。

而这个时代西方许多大学已经建立了好几个世纪,比如在欧洲被称为大学之母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建立于11世纪;12~13世纪建立的大学有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法国的邦索大学,还有伽利略当过教授的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等;14世纪有德国的海德堡大学、捷克的布拉格大学、波兰的克拉科夫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也比中国最早建立的北洋大学堂大200多岁。世界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比如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达尔文等也都是这些大学培养出来的。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却还没有自己开办综合性大学的任何经验,也没有老师,自然科学课程的老师几乎都来自外国,起码也是日本人。而且那时的大学还是沿袭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太学、岳麓书院或私塾里的教育方法没有啥区别,不许男女同校不说,大学生们每天依然要晃着脑袋大声朗读:“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玩的基本还是四书五经里那点玩意儿。费正清在评价当时的北大时说;“20世纪初,北京大学的学生主要是官吏,授予极为有限的现代课程,但在辛亥革命前,……

P90-91

序言

哈,老多又出新书了,《贪玩的人类2: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

这本书都聊些啥,玩些啥呢?玩穿越。要玩穿越肯定和历史有关系,老多是历史学家吗?对不起,不是。老多和大伙儿一样,是个草根。老多没本事写历史学家写的历史,老多这本书只是讲了几个人和他们的故事。啥人,啥故事呢?就是一百多年来,我们中国第一拨和赛先生一起玩的人,以及他们的故事。因此这本书叫做“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

听到“赛先生”这个词儿,大家可能有点陌生了。也难怪,从陈独秀老先生发明这个词儿到现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不过老多以为,“赛先生”这个词儿,大家还是别忘记的好。为啥呢?因为在陈老先生发明这个词儿以前,中国的的确确还没有赛先生,没有科学。在那之前,科学是属于洋人的。

其实科学来到中国的时间并不晚,近代科学的开创者——哥白尼和伽利略等大玩家,当他们为了科学与罗马教廷苦斗的时候,就有几个洋和尚把那时候的科学带进了中国。可是,那时候的中国人,因为自持有博大精深的尧舜之学、孔孟之道,对这几个洋和尚带来的西方科学不屑一顾。也没人会想到,在后来的两百来年,科学在西方突飞猛进,几个洋和尚带来的科学已经变成了打败大清朝几万八旗子弟的利器。

终于有一天,一些中国人觉醒了,他们认识到,“国之利器”不是古老的尧舜之学、孔孟之道,而是科学。中国人不能继续躺在古代圣贤们的怀抱里睡大觉了,必须往前走了!于是,中国人奋起直追,一直到了今天。

这本书里写的,就是中国人从觉醒到20世纪前二三十年,那些为中国的科学事业玩了一辈子、奋斗了一辈子的科学家们。这本书一共有十二章,每一章里都写了一个或几个人的故事。这些人的名字,大伙儿有的熟悉,有的听说过,有的根本不知道。他们是中国科学各个学科的开创者,是鼻祖!不过,他们和我们大家一样,都是普通人。

现在,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给人留下的印象可能是仪表闪烁、实验台锃亮,科学家们都带着眼镜儿,穿着雪白的大褂,都是斯文得不行的“高富帅”和“白富美”。不过这本书里写的几位,他们没有这么好的福气。虽然他们一个个都学富五车、学贯中西,几乎都是欧美各大名校的海归,可是他们可能先要从泥瓦匠、木匠和铁匠干起。好不容易把一个破破烂烂的实验室建好,还得提防漫天呼啸的子弹,以及从日本鬼子的轰炸机上投下的燃烧弹。不过,中国的科学大厦,就在这帮人的手里逐渐建立起来了。

现在大家都在说“中国梦”。梦想若要成真,必须下工夫、动脑筋。下工夫、动脑筋靠什么?靠科学。玩科学没有捷径可走,可能要花上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科学不是圣经,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科学是要不断往前走、不断进步的,就像一场永远的接力赛。所以,当我们骄傲地看着中国人自己的神舟十号飞上蓝天,在太空和天宫一号对接的时候,别忘了他们,那些曾经为中国科学的进步跑出第一步,为中国科学的起飞而用尽一生精力的普通人。

老多

2013年6月15日于15京多草章

书评(媒体评论)

此书记述了老一辈科技人员的工作,为历史留痕。

——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之子翁心钧

此书有别于其他科普类图书,虽然内容关于中国科学,却选择从人文的角度看待其发展,从历史文献中对科学的记录入手,探讨中国科技从古代领先沦为近代落后的深层原因。在介绍中国科学发展的同时,还涉及当时社会状况、主要思潮、科学观点、中外文明比较、历史地位认识、后世评价等内容,给读者丰富的资讯。引人人胜的叙事方式,有理有据的观点陈述,让人在轻松之余不禁掩卷思索。

—一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蓝敏菁

此书中有许多以往读书时未曾读过的人物,与史书上一味地宣扬历史名人的伟大有所不同,此书中的人物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而他们的事迹同样值得我们了解。

——台湾子若设计工作室谢季衡

梦想、兴趣和责任感,这是百年前的科学启蒙者所共有的,恰恰也是当下许多人所缺失的。看了这本书后忍不住感叹:现在的我们,有着优越的物质条件、丰富的学习机会、个性化的发展环境,但懂得憧憬、快乐和坚守的有几个?

——网友眼皮底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贪玩的人类(2穿越百年的中国科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老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30379665
开本 16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4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N19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