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本色(秦基伟战争日记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秦基伟著的《本色(秦基伟战争日记上下)》所记录的历史过程,从1939年直至1953年,涉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三大历史阶段。是一条清晰地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伟大进程的重要历史线索;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写照;是一幅精彩纷呈地展示中国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之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内容推荐

《本色(秦基伟战争日记上下)》记录了从1939年到1953年秦基伟将军个人及他所在的部队的一些特殊经历,是客观、真实的战争记录。该日记反映了秦将军个人的成长史、反映了他所在部队的发展史和战斗史,也是我军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取得战争胜利的生动写照。该书从许多细节上丰富了军史、战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对于弘扬我军优良传统、培育战斗作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色(秦基伟战争日记上下)》秦基伟著。

目录

上 册

作者简介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下 册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试读章节

1939年8月5日 芹泉镇

自三八年七月开始做工作日记亦至三九年的七月,在这刚刚的一年过程,自己文化上的进步虽然得到些成绩,但我认为是太慢了,还不能赶上我今天的工作须[需]要,确感觉到对我工作许多的限制,这不仅是对自己工作中表现进步慢而并对整个工作上亦会受到极大的障碍,因此我今天仍然是要继续日常工作日记,他的作用不仅是炼[练]习文字上的进步而是每天对自己思想意志上的检查,并希望诸同志时[常]检查加以批评,其目的是使这个日记的过程能促进向着规律而正确的方向发展。

今天晴,午前处理电报转三个报,忽然黄政委[注:即黄镇,时任八路军第129师晋冀豫军区政委]由集总返芹泉来了,当时兴奋的,接着谈到边游[注:即晋冀豫边游击纵队]干部有个别的变动,当时接到一二九师的命令,当时使我更感觉得抱歉的,如何能完成这大的使命,但是我决不会因自己能力弱无工作经验或者怕干不来等困难而向他屈服,相反的更须百倍努力尽自己全力向党向革命来负责任,在实际工作中来求得我的进步。

1939年8月6日 芹泉镇

午前开支部会议。我们全支计八十个党员,但到会的人数只十余人,结果没有开成,这证明我们虽是领导机关,但是工作并不严格的积极的,知[值]得今后特别注意改进的。

午后仍然继续传达八月份党的工作、青年工作及第二期整军政治工作指示,但是人员仍未全齐。

今天的工作照常。

五科工作人员不团结发生争论,经陈明义[时任太行军区司令部科长]同志分别谈话,我们认为其中主要是××同志要负责的,问题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工作原则的争论,而是自己观点错误引起民[群]众不满意造成自己工作中的威信已受损失,此问题须得继续解决的。

1939年8月7日 晴

午前接赖电话[注:赖即赖际发,时任八路军第129师晋冀豫军区政治部主任],要我同立海去政治部谈问题,由上午八时至下午三时返回。七个钟头的过程开了三个钟头的会,谈此次出征正太继续扩大新军工作的问题,回来后即检查电报信件,并发出独先(即八路军第129师先遣支队)冀游(即第129师冀西游击队)青三团的电报,督促立即查明当前敌我友及其建筑等。

午后接北平电报,由涉县出发之敌于次日进占东阳关,其人数兵力尚不明。

1939年8月8日 晴

日记本格式是从今天起把他有系统的科学起来,以至午后把这三天的工作记在这个本子上来,写了几个钟头了,现在开讨论会议了。

午前十一时东阳关之敌进占黎城县,其人数不明。

夜间各科会[汇]报检查了各科之间的关系及近来工作实施的情形,最后提今后工作制度工作关系及司令部生活问题。

独支[即八路军129师独立支队]于本月五日袭击锁簧,得骆驼十三匹。

1939年8月9日 夜十二时下雨至拂晓晴

午前杨树根[时任八路军第129师先遣支队政委]李东成两同志来了,当时过去未见,结果走到我们住地还问他们是那部分的,这是由于过去未会面,想树根同志一定会谅解的吧。他们去会客室,我们仍然继续工作布置去上庄大石角搬运子弹十万发,并决定人去布置司令部、区委、直属各部门的房子。

今天阅讲了七日的新华日报社论,是巩固抗日根据地。

1939年8月10日 天雨

今天北平分别同开会干部谈话,午前谈部队的一般情形,如逃亡、补充编制、供给干部情形,午后忽然精神不好头痛,本当是请假看病,那知工作环境不许可,接连辽县[今山西左权县]工厂的人来了,当时即谈购买枪支问题,亦谈好。

今天我的老同事来了,维均同志,当时将我的皮包换去了,本当我是不大愿意,可是因老同事关系,亦只得换给他吧,这因朋友关系。

序言

这是一部普通的日记,是一位老战士在血火硝烟的峥嵘岁月中亲身经历及所思、所想、所感的客观记录。它行文平实,质朴无华,特别是开始部分受文化基础的限制,文字表达还不很通顺,一些部分读起来甚至略感吃力。然而,这又绝不仅只是一部普通的日记,由于它记述内容的客观真实、具体生动,由于它对中国革命斗争历史重要阶段大跨度的连贯反映和几乎每日不断的连续记录,同时也由于日记主人在这段决定民族前途命运的特殊历史中的二些特殊经历,因此在今天看来,这部日记的内容就已经具有了从个人记忆向国家记忆和民族记忆转化的重要价值。

《秦基伟战争日记》所记录的历史过程,从1939年直至1953年,涉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三大历史阶段。内容包括抗日战争敌后游击、百团大战、反扫荡和大反攻;解放战争国共和谈、平汉战役、挺进中原、洛阳战役、郑州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两广战役、进军西南;抗美援朝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等重要历史亲历。虽受视野所限,日记内容仅反映出这些历史过程的较小局部,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一条清晰地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伟大进程的重要历史线索;是一个生动地体现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写照;是一幅精彩纷呈地展示中国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之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正因为如此,这部厚重的战争日记对于党史、军史、革命斗争史的发掘、补充、验证研究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群星璀璨的老一代开国将领中,能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对其斗争经历留下如此丰富翔实、长期连续自主记录与深入思考的成果实不多见,因而其特殊的史料价值也更显珍贵。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秦基伟战争日记》虽然是个人对战争历史的记载,但从根本上说,它是在民族危亡、国家危难的艰苦岁月中,一支人民军队和一代民族精英整体留下的历史回声和精神记忆。因此,在今天的时代环境下,细细品读这部写于60多年前的战争日记,除了对其史学价值的认识外,更令人感奋、感动和感悟的,是这些质朴文字所真实反映的这场伟大革命斗争对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影响和深远意义;是那些生动、翔实的斗争经历所深刻揭示的历史趋势和胜利本源;是那种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那些丰富、深邃而严苛的心灵自语和灵魂对话所充分展现的那一代人的精神品质、理想信念和人性光辉。一句话:是那些来自昨天的遥远记忆所唤醒和激活的、对中国今天及未来的深刻思考。

从近代起,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就是一部沿着救亡、图存、图强、崛起、复兴的轨迹发展的历史。而这一深刻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伟大事业,究竟是在怎样艰难曲折的历程中完成的伟大奠基,究竟是什么精神凝聚着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用血肉为民族筑起新的长城,究竟是什么因素使中国革命战胜一个个强大的敌人最终夺取胜利成为历史的必然……这样一些重大的历史课题,虽绝不是这一部日记所能解读的,但就像一滴水总能反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样,我们从中无疑会获得可信的启示与答案。

中国的昨天,是由日记所记载的这一代人书写的。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了他们的特殊品质就会明白:当年,正是由、也只有由这样一批人组成的民族先锋队,才能担当起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重任,才能带领中国人民书写出如此气壮山河的历史华章。胜利必定属于他们,否则天理不容!因为这个“天理”,是历史的规律和民心的向背,而符合这个“天理”的就是——共产党人的本色。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篇章,正等待着我们一代接一代去续写。在新的伟大征程中,面对纷繁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条件,我们始终不能忘记:老一辈传承下来的这种本色,既是共产党人的本质,也是本钱,我们拥有它时所能得到的一切,当失去它时也会随之失去。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永远如此。对此,肩负历史使命的后来者们,必须永远铭记、万分警惕。这也许就是这部战争日记给予我们的最珍贵的精神激励和思想启迪。

秦天

2013年11月17日

后记

我受托为老首长秦基伟的《战争日记》出版作跋,既激动又惶恐。激动的是老首长写日记,几十年如一日,毅力坚强,锲而不舍,从不间断,甚至在他指挥作战的日日夜夜,都在日记里写下了他当时当地的感受,真是令人惊叹,传为美谈,均盼早睹“庐山真容”,领略此中的“人生感怀”、“文史宝库”;惶恐的是老首长曾是我党、我军、我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盛名贯耳,功高传世,而我已耄耋之年,心脏病频发,力难从心;何况自己只是一名老作家、他的老部下,管中窥豹,恐负厚望。踌躇再三,终感战友情深,铭心刻骨,决心自不量力,勉为其难。虽不能高屋建瓴、洞察真谛,却也可高山仰止、畅叙浅见、抛砖引玉,姑且作为我粗浅的读后感并表达我们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吧。

秦基伟同志生前曾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是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是我军著名的开国将领,更是闻名世界的上甘岭战役的杰出指挥员。当然,他也是我革命的引路人,是他在率军解放我的故乡井冈山畔的江西省安福县时,亲自把我这个16岁的少年带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每逢见面总是称我为“安福小鬼”,亲切交谈,如同兄长。他是我心目中最敬重和最钦佩的老首长、老前辈。尤其是他的传奇革命人生,更令我们这些老部下津津乐道、敬仰之极。他,13岁的一个孤儿就拿起梭标参加了1927年著名的“黄麻起义”,1929年8月又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4月就人了党,并在战斗中成长为红四方面军总部的手枪营二连连长、总部参谋、军事教官和补充师师长、后勤参谋长等,参加过“反围剿”、转战鄂陕川、浴血长征路、风雪祁连山等无数次血与火的残酷战斗,并在弹尽粮绝、身陷囹圄的情况下,组织地下党支部,智斗“马家军”,最后逃出魔掌归队。1937年9月,随八路军129师奔赴抗日前线,从担任游击教官,到建立太行山上的游击武装“秦赖支队”,随后历任晋冀豫军区参谋处长、新编11旅副旅长、太行一分区司令员兼中共地委书记、太行军区司令员等职。敌后抗战,除奸安民,粉碎日军围剿,参加“百团大战”,英名威震太行山。1945年8月日本投降,千军万马下太行,他率军出击平汉线。1946年初,当蒋介石玩弄“假停战、真备战”时,他又奉党的派遣以少将身份斡旋在谈判桌上,寸土必争、寸土不让。全面内战爆发后,他率军区主力部队“风云突变战豫北”,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南渡黄河,挺进中原,由秦基伟担任司令员、黄镇担任政委的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在太行山博爱县成立,随即出师南征,开辟豫西根据地,两克洛阳、郑州歼敌、攻占宿县、出击洽河,后又投入淮海大战、围歼黄维兵团。1949年2月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5军,他任军长,4月21日作为西集团的第一梯队,在安徽望江一举突破长江天险,把“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两面红旗,插上了长江南岸的香山和黄山主峰。接着“宜将剩勇追穷寇”,千里追击,直下闽、赣,挥戈华南,进军两广,解放广州,歼敌阳江,消灭逃敌于广西十万大山之中,后又投入解放大西南的战役,川滇黔边剿匪平叛、歼敌安民。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全民义愤填膺,继彭德怀司令员率领第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朝作战之后,秦基伟立即放弃即将担任西南公安军司令员并到军事学院培训的机遇,代表15军将士请缨抗美援朝,正式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下辖29师、44师、45师,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出征誓师大会上,他代表军党委向大家发出“坚决打响出国作战第一炮”的号召,并峥峥誓言:“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做一个国际主义的英雄,为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就是马革裹尸,也是绝顶光荣。”“在朝鲜战场上,自己的名字,不书英雄榜,便涂烈士碑。”1951年4月至5月,15军担任第一梯队投入第五次战役,痛歼美军38团并开展群众性对空作战,取得了击落56架、击伤27架敌机的辉煌战果,受到志愿军司令部的通报表扬。随之在回撤北移途中,又奉命阻敌于芝浦里一线,十天十夜冒雨恶战,粉碎了美军用所谓的“磁性战术”攻占我中部防线,从而截断我志愿军东线主力兵团退路的狂妄企图。彭德怀司令员于激动之中给他的爱将发了一份充满感情色彩的电报:“秦基伟,我十分感谢你们!彭德怀。”彭总致电鼓励消息传开,大家相拥而抱热泪横流。

他的传奇人生中最光辉和更令人们赞叹的是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1952年10月14日凌晨,敌人发动的“金化攻势”又称“摊牌战役”展开了。当日,美七师和韩二师共七个营的兵力在强大火力支援下,向上甘岭地区五圣山前沿的59’7.9和537.7高地北山发起了六路进攻。这里正是15军45师防守的阵地,阵地上每秒钟落弹6发、终日落弹竟达30万发、飞机投弹达500余枚,阵地上空硝烟弥漫,尘土飞扬,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从此开始了。与此同时,敌又以四个营的兵力向西侧15军44师防守的西方山阵地发起牵制性进攻。秦基伟在回忆录中曾经写道:“这一天,是我一生中又一个焦虑如焚的日子。敌人突然发动进攻,规模之大,火力之猛,都是空前的。”“但我们没有惊慌失措。之所以‘骤然临之而不惊’,是因为我们心中有数。尽管时间和方向没有确定,但这场恶战迟早要发生,我们的思想准备还是很充分的。一句话,我们是不怕的。”当时,正好军政委率领英模代表团回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未回,秦基伟军政重任一肩挑,与其他领导共商,临危不惧,调兵遣将,通宵达旦,运筹帷幄,斗志昂扬,英勇抗击,在上甘岭这两个不到3.7平方公里的小山头上与敌人展开残酷、激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反复争夺。敌方几乎是为“争面子”被迫硬着头皮往“无底洞”里填,陆续投入兵力竞达3个师、步兵11个团、炮兵18个团、总兵力达到6万人以上,轻重火炮1600多门、飞机1600多架次、坦克170多辆,向这两个小山头倾泻了190余万发炮弹和5000多枚炸弹。我方是15军全军投入和半个月后,兵团紧急派来增援作战并归15军统一指挥、由李德生副军长率领的12军31师和134师共四个团的兵力,双方十几万大军在上甘岭地区撕杀得难解难分。敌人挑起来的这场战斗,由两座高地之争逐渐发展成为规模巨大的战役,同时也创造了我人民军队两军亲密团结、协同作战的光辉范例。此时,上甘岭战斗就像一根敏感的神经,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秦基伟在回忆录中曾写道:“当时,其他朝鲜地方的枪声稀落了,板门店谈判桌上谈判双方都在等着上甘岭的消息,兵团、志司、军委乃至党中央、毛泽东主席,都密切关注上甘岭的一得一失,毛主席在为军委起草给志司的复电中指出: ‘你们对加强15军作战地区之决心和部署是正确的。此次五圣山附近之作战已发展成战役规模,并已取得巨大胜利,望你们鼓励该军坚决作战,为争取全胜而奋斗。’志司、兵团也不断打电话询问情况,探探我的口气,看看15军多大决心。我们虽然连日酷战,艰难重重,但我们心里清楚,我们困难,敌人比我们更困难。我们必须顶住,顶住就意味着胜利。因此,对上,我们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回答: ‘请各级首长和毛主席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15军只要还有一个人,上甘岭就要打下去。’’’我们清楚地记得当时阵地上传遍了秦军长发出的“婆娘孩子一起上”、“流血不流泪,谁也不许哭”的誓言。他把自己贴心的警卫员王六也派到了前沿战斗,最后牺牲在597.9高地上。全军将士都为老首长钢铁般的决心和行动所鼓舞。“人在阵地在”、“英雄好汉上前线”、“让祖国赴朝慰问团的亲人们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一切为前线,一切为胜利”、“不上功臣榜,便涂烈士碑”的口号成为所有参战人员的豪言壮语。在这场空前残酷激烈的战役中,破釜沉舟,同仇敌忾,涌现出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牛保才、胡修道等44名战斗英雄,其中38人英勇献身,超千名将士立功,我也荣立了二等功。战斗期间双方还各有一支庞大的后勤保障和配合队伍助战。这场恶战整整打了43天,有人形容“真是小山头上的淮海战役”。上甘岭战役的伟大胜利,不仅打出了国威军威,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攻不破的防线”奇迹,并将朝鲜战场上的战略对峙有效地稳定在北纬38度线上,加速了朝鲜停战谈判进程。后来有人说,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对于中国人必将刮目相看了。秦基伟在上甘岭所表现出来的钢铁般的战斗决心和高超的指挥艺术以及对兄弟部队的尊重和团结,完成了他从一个赤卫队员历经25个春秋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终于成长为一代名将的历程,并于1953年6月16日在北京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单独接见的殊荣,以及1984年他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时,出任国庆35周年大阅兵总指挥,在天安门广场接受军委主席邓小平的检阅。《秦基伟战争日记》正是他七十年传奇人生中最精华的部分(从1939年至1953年),也是他当时当地的真实信息和心理写照。

当然,由于秦基伟老首长是位13岁、识字不多就投身革命的老红军,刚参加革命时不可能去写日记,而是随着他在革命队伍的成长和工作的需要,日益认识到学文化的迫切性。正如他担任“晋冀豫军区八路军独立支队”司令员后,在1939年8月5日的日记中所写:“自38年7月开始做工作日记至39年7月,在这刚刚的一年过程,自己文化上的进步虽然得到些成绩,但我认为是太慢了,还不能赶上我今天的工作需要。确实感到对我工作许多限制,这不仅是对自己工作表现进步慢,而对整个工作上亦会受到极大的障碍,因此我今天仍然是要继续日常工作日记。它的作用不仅是练习文字上的进步,而是对自己思想意志上的检查,并希望诸同志时时检查加以批评,其目的是使这个日记的过程能向着规律而正确的方向发展。”当我有幸全部拜读他的《战争日记》时,肺腑之言,动人心弦,越读越精彩,越看越受益,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真是一座可贵的学习宝库。

首先令我赞叹的是战争年代他坚持天天写日记的坚强毅力。1949年4月21日,15军作为兵团先遣军强渡长江的当天,他就在江堤上写下:“伟大的渡江作战于今日15时开始炮战,经过六个钟头激烈战斗,成功的将红旗插到江南敌人阵地上。”晚上,他写了近两千字的强渡长江记。在长达43天的上甘岭战役的日日夜夜,他在指挥作战连轴转的情况下,日记一天也未中断,记下了两万多字的战斗情况、战斗小结和自己的思考。他在行军作战中,最忘不了的是日记本。在朝鲜前线,有一次因乘坐的车途中抛锚,他徒步行军到达目的地。这天他在日记中写道:我问警卫员:“我的日记本带着没有?”“带上了,小车上只是行李,没有别的东西。”“好吧,放心了,只要掉不了我的日记就没关系,行李丢了还可以做,日记丢了可没有办法补了。”他坚持写日记的这种执着精神,真是令人惊叹。

秦基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这一点从他的日记中能强烈地感受到。他曾对我说过,他参加红军时只略识几个字,当了连长,上级来了作战命令,得靠文书念,但那时一心想的是如何和敌人拼杀,从未想过学文化有多重要。激发起他学文化的决心缘于抗日战争初期他奉命组织一批青年学生上太行山打游击时的感悟。他在回忆录中曾这样写道:“我这样一个工农干部领着一群知识分子,可以说陷入了文化人的重重包围之中,这又不能不说是一件幸运的事情……我想,他们现在尊重我、服从我,是因为我有作战经验。再过些年,他们经过实战锻炼,胆量炼出来了,经验也有了,再加上有文化,就是栋梁之材。而我们这些人如果继续没文化,仅凭匹夫之勇,那不是要被时代淘汰了吗?所以,从那时开始,我对学文化就有了紧迫感,坚持学文化、写日记。”从《战争日记》中,可以看到他运用文字的飞跃式提高,从简单的记流水账式地写到生动而形象地记述,从粗略地写体会到长篇地写自己的思考、感受、学习心得、工作或战斗总结,有些日记写得相当精彩。除写日记外,他还注意阅读战争环境下能得到的报刊书籍,尤其重视读《新华日报》,多篇日记都写下了对《新华日报》的渴望。早在1939年至1941年的日记中就记有:“自出军区以后对新华日报多未看到,一切消息和国际的转变情形是一概不知,使人非常苦闷的。”“午前阅15日至17日的新华日报,上面许多问题我们须研究的,但是我感觉这种报纸不能正常阅读是我们极大的损失……就是对自己进步上也感受极大的障碍。”“今天接到1月1日至13日的新华日报,一有了新华日报,就能把握住环境上的工作方针。”1948年冬在淮海战场上,缴获了本《孙子兵法》,他阅读后有三篇日记写下了心得体会,如1949年1月19日写道:“在许多军事书籍中,我很少见到像孙子兵法这样系统而深刻的说明指导战争的原理,尤其是说明一个良将应该具备的各种条件。从《孙子兵法》的阅读过程,使我进一步体会到毛主席和刘伯承司令员是如何运用和发挥孙子军事学的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相结合。”1946年打下郑州得到老舍的一本小说,他看后写道:“这本小说的内容是研究人的特点,我看的目的是想增加若干社会经验及提高写作方法和文法,所以我对它的兴趣还不小。”关于学习,他在日记中曾像做小结似地写道:“我曾记得刘师长(注:即刘伯承)告诉我们,学习文化即等于打开门上的一把锁,其意思就是指不提高文化,要想在政治上军事上求得提高是困难的,政治上的提高必须同文化提高结合起来才有基础,所以我写日记、看小说,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即在于此。”我想,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正是他能从一个大老粗的赤卫队员成长为一位具有较高思想文化水平和高超指挥艺术的高级将领的重要原因。

再次是他在日记中处处流露出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战友、战士的关爱。他在1953年2月6日、9日的日记中先后这样写道:“当我回忆起二十几年前的家庭生活和不幸遭遇时,不由自己流下了泪,人到半老,想起敬爱的母亲,因为我是12岁就没有母亲的人,13岁就独立掌家,因环境所迫一家七口(注:家人因病亡故),只剩一下我一人,无依无靠独立生活,那是多么悲痛苦难的日子。我感谢从苦难中引导我走向光明的母亲——中国共产党。”“我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从1927年开始,迄今24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24年如一日,坚定顽强,钢铁的意志,好胜要强进取不止的为党的事业战斗,到今天仍然像一个青年一样朝气蓬勃的前进着。在党和群众的监督下,不断的克服着缺点,不断的学习,勇敢的战斗。这又是多么的愉快。”读来字字句句发自内心,页页行行充满真情。他对战友、战士的热爱,更是处处表现出来。他的日记中留下不少这样的记载。只要你认真地逐篇读下去,你就会仿佛看到一个既亲切而又待人真诚的挚友站在你的面前,强烈地感受着他那宽广、坦荡、炽热的胸怀和对战友、战士的热爱。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强行军中,有时他不骑牲口徒步上山下岭,有时还帮体弱有病的战士背轻机枪,这对大家的鼓舞很大。行进的队伍中喊起:“往前传,军长背机枪,往后传,军长背机枪。”使走不动的战士也忍受一切地跟上队,情绪高。他在日记中写道:“一个指挥员的模范作用对于下级干部和战土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特别对于解放过来的战士,他们更觉得从前当官的对士兵只有打骂,而解放军的干部如此爱护战士,因而感动极大。”“我以为军队干部爱护士兵和照顾士兵的衣食起居是最具体的群众观念。”对于牺牲或负伤的同志,他更是表现出发自内心的怀念和关爱,多次在日记中追忆悼念牺牲的战友,对由于指挥失当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他更是倍感痛心。1947年2月他任太行军区司令员时,军区部队在河南安阳袁庄的一次战斗中虽取得了较大胜利,但由于指挥有误,导致我几十名指战员伤亡。5月1日他路过袁庄时,特地到经过战斗的阵地上来回观察,并请当地群众带他到掩埋烈士们的地方查看。他在这天的日记中写道:“我立刻感到痛心的悲伤,虽然他们已成泥土,没有任何的知觉了,可是他们为祖国人民而英勇牺牲的精神是永远在我脑子里是忘不掉的。我立时感到由于我们各级指挥员在这个战斗的指挥上犯了错误而使数十名英雄牺牲了他们可贵的生命,这是有罪的,很对不起死者。任何一级的指挥员绝不能粗心大意,无数的阶级战士的生命是交给指挥人员对他们负责任的。对他们负责就是更具体的对党对阶级事业的负责。避免无味[谓]的牺牲就是对他们负责,这与爱护人民是一样的。”在1952年的上甘岭战役中,当部队在坑道里坚守作战时,他更是着急万分,他在日记中写道:“尤其是坚守坑道的干部战士,数日喝不上水,吃不上饭;得不到主力支援,独立的坚守阵地,自动反击,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的事迹是说不尽写不尽,难以形容的……我没有别的东西,只将我私人所买的水果糖梨罐头全部送给最前沿坚守坑道及连续反击敌人的最可爱的人。”他在日记中写下的这种质朴真诚的感情往往让我边读边为之动容。

严格的自我批评精神和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的为人风格是这本《战争日记》的又一特点。他在日记中反省自己、责备自己的文字非常多,对来自领导的批评认真反省,对来自群众的意见也认真听取。1952年春在朝鲜战场进行“三反”运动初期,军里召开历时三天的干部大会,向军领导提意见。我是这次大会的亲历者,当时会上“火力”相当猛,有的发言言辞比较偏颇甚至有伤感情之处,但他在日记中写道:“不管意见如何,站在个人来说,以毛主席的指示精神原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我是能容人的人,只要我个人经得起考验,现在乃至将来都要前进的。”这是多么宽广、坦荡的胸怀。他又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新鲜事物、喜爱运动、爱热闹、爱喝酒、极易与群众打成一片的首长。这些在他日记里都有生动有趣的记述。特别是喝酒问题,他曾以幽默的笔调写道:“我的身体是不能多吃酒的,这点自己也了解,可是到了那种场合便不由得自己又吃开了,这大概是没有决心或决心不够的原因。除此之外,便是个人的热情好强好玩好热闹,常常是因此而转入吃酒的阵营中,甚至总是遇到几个人打我一个人。”“今后必须注意自卫及保存力量,最后进行决战,这就是说做什么事都必须灵活的运用策略……这是跟作战一样的道理。”

老首长离我们而去已经十几个年头了,他的《战争日记》再现了他的音容笑貌,他刚毅、豪爽、活泼的性格,雷厉风行、果断而又细致的作风和对党无限忠诚、勇于进取、永不言弃的精神,读他的日记觉得越读越受益。我会永远怀念他。秦基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给后辈继承光荣传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带来新的营养和动力。

王精忠

2008年10月28日于武汉

修改于2013年7月2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本色(秦基伟战争日记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秦基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607084
开本 16开
页数 9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80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1.648
CIP核字 2013254830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6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5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6: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