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柏林1961(肯尼迪赫鲁晓夫和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内容
编辑推荐

两个棋手的数次对弈!

决定了一个民族近三十年分裂的开始!

柏林墙倒塌25周年纪念!

2011年《经济学人》历史类最佳图书!

大西洋理事会主席弗雷德里克·肯普宏篇巨作!

《柏林1961(肯尼迪赫鲁晓夫和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基于大量文献和采访,如戏剧一般的写作手法,以三幕、各种角色之间切换的方式重绘了1961年冷战中那场扣人心弦的交锋。

内容推荐

《柏林1961(肯尼迪赫鲁晓夫和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基于大量文献和采访,如戏剧一般的写作手法,以三幕、各种角色之间切换的方式重绘了1961年冷战中那场扣人心弦的交锋。1961年的柏林危机在塑造冷战格局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形势凶险。美苏两方在柏林近距离地荷枪实弹、列阵对垒,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柏林1961(肯尼迪赫鲁晓夫和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作者弗雷德里克·肯普把交织其中的各种势力和角色的心理活动、政治考量完整地呈现出来,把这场在偶然与必然间触发的柏林危机描绘得惊心动魄。

目录

序言

引子 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上篇 棋手

第一章 赫鲁晓夫:左右为难的共产主义者

玛尔塔·希勒斯被强奸的故事

第二章 赫鲁晓夫:柏林危机初露端倪

第三章 肯尼迪:总统的教育

寒风中走来的“狙击手”

第四章 肯尼迪:第一次失误

第五章 乌布利希与阿登纳:难以驾驭的盟友

弗雷德里希·勃兰特失败的逃亡

第六章 乌布利希和阿登纳:小人物左右大局

中篇 暴雨将至

第七章 赫鲁晓夫的春天

第八章 新手上场

乔恩·唐纳眼中的柏林

第九章 危险的外交

第十章 维也纳:青涩男孩遇上黑帮大佬

第十一章 维也纳:战争的凶兆

第十二章 盛怒之夏

玛莲娜·施密特,全球最美丽的逃亡者

下篇 对峙

第十三章 “大试验场”

乌布利希与库尔特·威斯马赫的冲突

第十四章 墙:罗网初张

第十五章 墙:绝望的日子

艾伯哈德·博尔进了监狱

第十六章 英雄归来

第十七章 核扑克

第十八章 查理检查站的对峙

尾声·余波

致以谢意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柏林1961示意图

试读章节

国际上,赫鲁晓夫实行与西方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这和斯大林认为的冲突不可避免的观点截然对立,引起了争议。然而5月1日,一架美国洛克希德u一2侦察机被苏联击落,一同坠毁的还有赫鲁晓夫的对外政策。几天之后的巴黎峰会上,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拒绝就美国飞机侵入苏联领空公开道歉,为此赫鲁晓夫提前结束了与艾森豪威尔及其他二战盟国的会谈。苏共内部的斯大林余党和毛泽东都认为这一事件是赫鲁晓夫缺乏领导能力的表现,他们正积极谋划,预备在苏共第22次党代会时向赫鲁晓夫发难。而赫鲁晓夫也正要利用这次党代会扫清政治对手,他1961年的一印计划为的就是不让这次大会失败。

以上不过是故事背景,而真正的重头戏莫过于柏林局势的持续恶化对赫鲁晓夫的威胁。批评赫鲁晓夫的人指责说柏林现在是共产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伤口,但赫鲁晓夫却任由这一伤口不断溃烂。从东柏林逃往西方国家的难民都是自发而为,他们是最肯干、最能干的工厂主、知识分子、农民、医生和教师。人数之多如大出血一般,已经超过了警戒值。赫鲁晓夫喜欢把柏林比喻成西方国家的睾丸,当他想让美国屈服时,他就用力挤压这个柔软的地方。然而,另一个更贴切的比喻应该是柏林已经成为他和苏联集团的阿喀琉斯之踵,在这里,共产主义的信念最为脆弱。

赫鲁晓夫不动声色地来到人群中,看不出任何焦虑。出席新年聚会的人有宇航员、女芭蕾舞演员、艺术家、官僚和各国大使。人们沐浴在大厅中六具巨大的枝形青铜吊灯和三千盏电灯的光芒下。对于这些人来说,能被邀请参加苏联领导人的聚会,这本身就证明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不过。人们的交头接耳中怀着比以往更加强烈的期盼,因为约翰·肯尼迪还有不到三周就将出任美国总统,他们很清楚苏联领导人会在例行的新年致辞上为接下来的美苏关系定下基调。

午夜时分,建于16世纪的救世主塔上响起了钟声,洪亮的钟声传过整个红场。与此同时,赫鲁晓夫也在圣乔治大厅释放着自己的激情。他和一些来宾紧紧握手,和另一些人热烈拥抱,几乎要撑破胀鼓鼓的灰色西装。正是这种激情让赫鲁晓夫从一个出生在乌克兰边界附近卡利诺夫卡村的农民,历经革命、内战、斯大林神经质的“大清洗”、世界大战以及斯大林死后的政治斗争,最终取得现在的权力。这个共产主义国家的权力交接总是能为许多出身低贱的俄国人提供新的机会,然而没有人像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这样表现得游刃有余并最终达到权力的顶峰。

鉴于苏联的核导弹能力越来越强,美国情报部门迫切地需要洞悉赫鲁晓夫内心的想法。1960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组织了一个二十多人的专家组,包括内科医师、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这些专家详细分析了赫鲁晓夫的影像、情报和个人资料。他们甚至会观察赫鲁晓夫动脉的特写照片,以此判断关于他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的谣言是否属实。他们发现尽管赫鲁晓夫会出现情绪波动、消沉和饮酒过量(他们在报告中提到赫鲁晓夫最近很好地控制了这一点)的情况,但从他一贯的表现来看,他们对赫鲁晓夫的评价是“习惯性乐观的机会主义者”。他们的研究报告将作为高度机密,很快呈递给肯尼迪总统。之前很多人认为赫鲁晓夫是与斯大林相仿的马基雅维利式的共产主义者,但报告的结论是,他是一个更加富有激情的激进分子。

中央情报局还为即将上任的新一届美国政府提供了另一份高度机密的文件,对赫鲁晓夫的性格描述为“足智多谋,大胆,善于把握政治时机,演技出色,有赌性”。他们提醒新当选的肯尼迪,这位滑稽的矮胖子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天生的智慧、敏捷的思维、十足的干劲、蓬勃的野心和冷酷的性格”。P3-4

序言

历史学家不断探究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它吸引的强烈关注远远超过了1961年的柏林危机,所有的注意都投向了古巴。但是,对于塑造一个时代——自1945年二战结束到1990年德国统一、1991年苏联解体的这段岁月,在柏林发生的一切有着更为重要的决定性意义。正是由于1961年柏林墙的兴建,标定了冷战双方在其后又持续了三十年的敌对关系,并让我们生活在一些程式化的习惯、做法和疑虑之中。直到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下之时,我们才得到解脱。

再者,这第一次危机带来了尤其强烈的紧张感。威廉。考夫曼是肯尼迪政府的战略专家,在五角大楼研究古巴和柏林。用他的话来说,“柏林是冷战中最危急的时刻。尽管我也深度参与了古巴导弹危机,但我个人认为柏林的处境更加危险,尤其是在柏林墙建成之后,苏联和美国的坦克面对着面,炮口对着炮口,枪口对着枪口。而古巴导弹危机还在发展中我们就能清楚判断出,苏联不会跟美国动真格的。”……

“而你在柏林危机中感觉不到这一点。”

弗雷德里克·肯普大大增进了我们对那个年代的理解。他有给人身I临其境之感的记者的叙事技巧,他有政治学家的分析能力,他还有对美国、苏联和德国解密档案的历史学家的剖析,使他能够从独特的角度去洞察政治力量和政治人物在柏林墙事件背后的作用,而这堵墙象征着冷战双方的对垒。

可惜,历史没有另一种选择。不过,肯普这本重要的著作会督促读者反思有关柏林危机的重要问题,对美国总统的决策提出严重的质疑。

如果约翰‘肯尼迪以另一种方式与赫鲁晓夫相处,冷战会不会提前结束?在肯尼迪刚刚上任时,赫鲁晓夫释放了俘获的美国飞行员,不带删减地在苏联报纸上全文发表了肯尼迪的就职演说,减少了苏联对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之声的干扰,肯尼迪是否充分察觉出赫鲁晓夫的种种和解的姿态?在1961年6月的维也纳峰会上,如果肯尼迪能以另一种态度应对赫鲁晓夫,这位苏联领导人在两个月后宣布关闭柏林边境之时会稍稍迟疑片刻吗?

或者,像有些人提出的那样,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肯尼迪默许1961年8月共产党建立柏林墙,乃是危机中下策中的上策?肯尼迪有句名言,与其要一场战争,他宁可要一堵墙。他有理由相信,他面临的正是这样的选择。

这些问题并非无关紧要。

肯普扣人心弦的叙述义引出另一个问题:再经过一段时间,西方会不会以一种比现在更为细致的眼光来回顾冷战。冷战不只是对意图称霸世界的苏联的平衡,还是起因于一系列对于对方意图的误会,这些误会在自我暗示中不断加强。看了美苏两方在1961年紧要关头的种种误会,人们会想,如果对于对手行为所基于的国家、经济、政治因素了解得清楚一些,事情的结果也许会好一些。  这些只是猜想,没人能给出肯定的答案。不过,由《柏林1961》引发的问题,不但能帮我们梳理过去,也可为我们未来的道路助力。书中的篇章恰好为第一任期的贝拉克·奥巴马总统提供了启示和警示。这位既年轻又相对缺乏经验的总指挥像肯尼迪一样,带着一份外交日程表,旨在如何更加巧妙地与对手周旋,如何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些看似无法解决的争端,从而找到化解之道。

在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打交道的年代,我是老布什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亲身经历过这些问题和挑战。

布什和里根这两任美国总统都需要对付戈尔巴乔夫。虽然他们两人迥然不同,却都懂得把结束同苏联的冷战、而不是与苏联恋战放在第一位。

里根总统虽然给苏联贴上“邪恶帝国”的标签,但仍与戈尔巴乔夫进行了五次高峰会谈,一同制定出无数的具体协议,正是这些协议建立了两国彼此的信任。当1989年柏林墙倒下,我们致力于德国的统一时,老布什总统既不幸灾乐祸也不捶胸顿足。他不断传递出两方都会因冷战结束而获益的信息。在公开讲话中他保持中立,避免了将话柄授于戈尔巴乔夫的政敌,使他们借机推翻他的政策,革除他的职位。

人们尽可以想象,在1961年的柏林,一个更加强悍或是更加温和的肯尼迪应当能改变历史。但无可争议的一点是那一年发生的事将冷战带回了寒冷的冰窟,而此前,赫鲁晓夫刚刚推翻了斯大林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解冻的最初的机会。

《柏林1961》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带我们重游历史,探索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大国的本质属性、两国国内的政治环境、领导人的个性在事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将所有因素编织进讲述这些因素如何在东德与西德发挥作用的故事中。

这本书引人入胜、引证丰富、发人深省。以多事的柏林为背景,捕捉时代的跌宕,在讲述冷战最重要的几年中挑战着常规的看法。

书评(媒体评论)

当地缘政治格局变迁,我们轻易地忘记了冷战中最恐怖、最危险的一次危机。那时美国和苏联的坦克近在咫尺,剑拔弩张。《柏林1961》情节紧张,引证丰富,发人深思,为今天提供了诸多教益。  ——亨利·基辛格

这是最好的历史写作。肯普娴熟地剖析了冷战时期东西方最为重要的一次战略对抗,让我们深刻地理解到冷战的复杂性。——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

真是绝好的一出戏!1961年柏林的对峙是冷战的转折点,远比古巴导弹危机更为重要,更富启示。这是一场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两个魅力型领导人基于误读的碰撞,到今天依然发人深省。肯普引人入胜的叙事是文学与学术结合的典范。

——沃尔特·伊萨克森,《爱因斯坦传》《富兰克林传》《乔布斯传》作者

弗雷德抓住了一个非凡的故事,这个戏剧性的故事造就了二十八年的世界秩序。《柏林1961》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在危机四伏、变幻不定和进退两难的当今世界局势中,具有借鉴意义。

——查克·哈格尔,美国现任国防部长

弗雷德里克·肯普用生动的描述、机敏的分析以及严谨的研究为冷战中关键而危险的一页提供了新的洞见。他将徘徊在核战边缘的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又带回到我们身边。

——斯特罗布·塔尔博特,布鲁金斯学会主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柏林1961(肯尼迪赫鲁晓夫和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弗雷德里克·肯普
译者 武凤君//汪小英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21455
开本 16开
页数 4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784
CIP核字 2013298238
中图分类号 D819
丛书名
印张 3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3
165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01-2013-2474
版权提供者 G.P.Putnam's Sons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3: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