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任剑锋散文诗选(精)
内容
试读章节

土地

我站在城市的门口,眺望着家园的方向,思念着故乡的那一大片土地,总有一种莫名的激情,用诗心祈祷我们的土地。

我的父老乡亲们,根植在这块日落日出之间演绎人生的古老土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迎着朝阳出工,披着夕霞收工。雄鸡的啼叫声以及小羊的咩咩声是他们百听不厌的交响乐;那徐徐升腾的炊烟是他们劳动一日之后欣赏到的最美丽图画。

我的父老乡亲们,用犁尖深入土地翻遍了春夏秋冬;用种子占领土地萌芽了一年新的希冀;用淌着的热泪来表达对脚底下这片土地的深情。翠绿饱受了雨水和汗水的沐浴,于是,用金黄覆盖了脚底下这片黑土地。我面对父老乡亲们沧桑脸庞露出的微笑,是一种沉甸甸的感受。

我的父老乡亲们,他们太热爱脚底下的这片土地。一年四季,不管严寒还是酷暑,他们总是赤裸着双脚,亲吻着土地的肌肤,与她同呼吸,共生存。即使有一日死了,也要将自己生前的遗物在村口的溪边焚烧成炭灰,并把躯体或骨灰埋葬在这块与自己荣辱与共的土地深层,把一生的信念,滋养着这片土地。

我们的土地,因此珍贵。

农具

锄头。对于我的父老乡亲来说,一把锄头就可开垦自己广阔的天地。握着越是锃亮的锄头,父老乡亲的日子越是明朗;越是光滑的锄柄,乡亲的生活越是顺心;锄头短了,送到打铁店,在炉里烧、在大锤下千锤百炼,经水冷却后取出来,仍是好铁一块。哦,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轮回。

镰刀。手中镰刀在挥舞,让成熟的稻子匍匐在土地之上,父老乡亲的日子由此一马平川。

犁。我们从幼小的时候就从犁的行进中懂得,这是一个季节对上一个季节的梳理。唯有掘进才有发现,唯有添加才有更新。

铁锹。父老乡亲的腰板比这铁锹更坚硬。不然,怎么能用它开山垦荒?

扁担。耕种时分,父老乡亲肩上挑的不是重量,而是希冀,一路悠扬的节奏,一路梦想;丰收时分,父老乡亲肩上挑的不是重量,而是喜悦。一路悠扬的节奏,一路歌唱。

水车。一畦田,不知要车进多少水。一架旋转的水车就像一道彩虹,一头连着池塘,一头连着田野。我的父老乡亲顶着冷风、迎着烈日,在车头上面耕耘时光,一路辛勤,一路沉重。扶着横杆眺望远方,祈求风调雨顺,滋润着自己的苦乐年华。

母亲的锄头

母亲深深地懂得,有了手中的这把锄头,就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就有了一家人的梦想。

母亲的梦想如同那朝阳,每一天都在更迭。儿女的希冀朝着母亲扛着锄头上山的方向出发了,梦想无限。

母亲默默紧握着锄柄,用力刨着脚下的土地,许多辛酸的泪水连同汗水浇灌土地,肥沃庄稼,茁壮儿女的梦想。

母亲用锄头开垦上山的梯田,也开垦儿女通向学堂的小径。

母亲用锄头种植田里的五谷,也种植了儿女从小就知道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简朴道理。

母亲的锄头每年要淬很多次火,用树的根、用稻的脚。

母亲的锄头每天要磨两次锋,用大地的露,用月亮的光。

P3-7

后记

漂与泊

(一)

“漂与泊”,我于万米高空航班上在电脑键盘上重重地敲出这三个字。作为从《眺望家园》、《守望城市》、《他乡成故乡》三本散文诗集中编选出的这本《任剑锋散文诗选》后记的题目。

故乡路口那条弯弯的小路是我城市梦的起点。自1991年8月从建筑学校毕业开始为生计漂泊,我如同奔波着自己的工作一样,一直没有停止散文诗的创作。虽现已在城市的一隅占有一席之地,可是我的内心深处还没有找到可以停泊的港湾。著名女作家王瑞娴对我的作品写了一篇评论:《无处安放的乡愁》,准确地点中了我内心的柔软处,何处能安放我的乡愁?也许只在散文诗的字里行间!这本薄薄的散文诗选集记载着我行吟生活的感受和游走海内外的履痕,更重要的是写下了我漂的心旅和泊的渴望。

(二)

近四年来,因工作需要,我一直在奔波的路上。那一叠厚厚的登机牌让我降落在一个又一个城市,到达了喻示又要出发。我坚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完成一章又一章散文诗的创作。在没有手机影响的寂寞时光里,我思索着人生:苦难使自己内心强大,责任让自己风雨兼程!这样那样的经历已使我宠辱不惊,坦然地面对生活。美国巴顿将军的名言激励着我前进:“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他顶峰的时候,而是从顶峰跌落低谷之后的反弹力。”

(三)

面对自己艰辛的生活有一种悲凉的痛,却必须坦然地选择前进。文学让我一地鸡毛的生活有了精神的皈依,创作使我艰难的日子找到一条得以释怀并突围的通道。一路上,文学见证存在,记载过程。

我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花了很多的笔墨关注我们第一代农民工来到城市谋生的命运(我也是从农村出来谋生的),现在特别关注的是农民工第二代在城市的未来。一件又一件暴力或群体事件的突发,深究及反思其背景及根源,这是一个复杂而又棘手的社会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改变的重大事项。我们现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应关注他们的命运,也应让他们得到重大的解放。

(四)

在我文学创作的路上,有许多的良师诤友给予关爱,写下许多评论文章,这也是我多年持之以恒坚持创作的动力之一。自己作了不完全统计,详见附录《任剑锋散文诗作品评论索引》,并整理出版《诗意的守望——任剑锋散文诗评论集》。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老师在百忙之中对我的选集仔细阅读,提出了诸多修改意见并写了序言,这是他第二次为我的散文诗集撰写序言,他的平易近人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非常感动。著名散文诗人、《星星·散文诗》名誉主编周庆荣老师是我的好朋友,他把这篇《直接的感受亦成为他人的经验》序言发在他的博客上,并在附言写了“散文诗写作不易,坚守更不易,像藕,憋屈在污泥里,在忍耐中热爱”。这句话不仅对我们目前散文诗创作的现状给予了非常精彩的概括,也写进我的心坎里了。本书还承蒙中共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著名作家吉狄马加老师题写书名。著名诗人凌翼先生的辛勤策划,让我这本薄薄的散文诗集得以增辉,不胜感激!

最后我写下“在人生的严冬,面对扑面而至的风霜,为了心中执著的梦想,要坚强地忍耐艰辛。然后依旧坚持,依旧感恩,依旧奔波在路上……”作为本书跋语的结尾,与诸君共勉。

任剑锋

2013年10月20日于济南一呼和浩特航班上

目录

·序一 铭刻于人生旅途的喟叹

 ——序《任剑锋散文诗选》陈建功/10

·序二 直接的感受亦可成为他人的经验

 ——序《任剑锋散文诗选》周庆荣/17

第一辑 眺望家园

土地/3

农具/5

母亲的锄头/7

父亲的扁担/9

农忙季节/11

地瓜/13

回家/15

燕语/18

故乡的炊烟/20

故乡的灯光/22

故乡的云/24

故乡的木麻黄/25

溪桥/27

水井/29

巷陌/31

大石井/32

惠邑男儿/33

惠东女/34

“一”字歌

 ——记惠东早婚/35

家园/36

第二辑 守望城市

他乡成故乡(组章)/39

怀念故乡/45

思念乡村/47

城市无眠(节选四)/48

 大寒——回家/48

 立春——出发/48

 雨水——季节问题/49

 大暑——水/49

穿越城市的街道/50

城市痕迹(节选二)/51

 快餐/51

 雨伞/51

假如这个城市的夜里突然停电/53

城市啊,城市/54

城市之痛/56

城市新市民/57

农民工/58

我们是蒲公英/59

民工建筑/61

第三辑 诗意谖谖

一代人——看酒吧表演/65

聆听交响乐《梁祝》/66

缝隙/67

背/69

距离/70

树的断章/71

瀑布/74

雪/75

石头的演变/76

庙宇·学校/78

守望新年/79

怀念渡槽/80

怀念古建筑/81

一生的路/83

中华草药/84

中华白酒/85

中华茶饮/86

小草/88

烟囱/90

心灵之舞/91

第四辑 风景无限

五台山感怀(二章)/95

 五台山女子佛学院/95

 五台山五爷庙/96

三星堆古城(三章)/99

 清楚的功能规划/99

 没有兵器的古城/100

 展柜里的美玉/101

成都杜甫草堂/103

拜谒海口海瑞墓/104

诗情井冈山(节选二)/105

 仰望山峰/105

 黄洋界荷树下/106

我们要诗意地栖居/108

丹江口诗情(二章)/111

 武当山/111

 丹江口大坝/112

诗意阿坝州(三章)/114

 九寨沟的天空/114

 冰瀑礼赞/115

 梦回金川/116

阿拉善月亮湖/119

云南行吟(节选三)/121

 丽江古城/121

 大理古城/122

 朝圣香格里拉/125

勐巴拉娜西(节选四)/127

 野象谷/127

 雨林谷/127

 泼水节/128

 勐泐猿猴园/129

夜宿普陀山普照寺/130

永定土楼/132

岁月深处的泉州(三章)/134

 后渚港畔/134

 灵山圣墓/136

 弘一法师舍利塔/137

访菲诗情(节选四)/139

 黎刹广场/139

 西班牙王城/140

 华侨义山/142

 王彬街/143

·附一 任剑锋散文诗作品评论索引/144

·附二 任剑锋出版散文诗作品集一览/140

·跋 漂与泊/任剑锋/150

序言

任剑锋是老朋友了。

读了这本散文诗集,老朋友竟显得生疏起来。

我知道,应该是因为那些铭刻在他人生旅途上的喟叹。

这一本散文诗选,使我获得感受这些喟叹的机会。

当然,最先为之激动的,肯定是他自己。

正如他在“后记”里说的,这本薄薄的散文诗选集是他“四分之一世纪文学创作的结晶”,也记载着他“游走海内外的履痕”,更重要的是,写下了他“漂的心旅和泊的渴望”。

我相信,这种“漂与泊”的感受即使早已铭心刻骨,重温的任剑锋仍会感到惊异——这是当年的自己吗,这是当年自己的心声吗?你何以有如此饱满的激情?你何以为乡间屋顶上的一缕炊烟而泪流满面?……

夕阳西下,颠簸在崎岖的山路,远远看到故乡的老房子炊烟飘飘袅袅,那如同老母亲种植在屋顶盼归的消息树。自己那颗一直飘泊的心,突然有了一种莫名的归属感。泪流满面,感慨如同炊烟升起,一路无言。

之所以敢于断言任剑锋的“惊异”,因为鄙人也曾对自己“惊异”过——不经意打开当年撰写的文字,惊喜之余更多的是悲凉,同样问自己,你还写得出这样的文字吗?你的心灵深处还有这样的感觉么?

这就是文学,这就是和文学结缘的人生。它使我们每一个心路节点的慨叹都被铭刻。它最终会在适当的时候冲到你的面前,唤醒你自己,也分享给他人。

如前所述,这种唤醒,最初甚至会令你感到陌生。你甚至会怀疑自己和他是不是熟稔的朋友。十几年的朋友啊,你难道就不知道他农家子弟的身份吗?你难道不知道他远离家乡闯荡生活的艰辛吗?你难道不知道他在城市的边缘、在生存的泥淖里挣扎的惶恐与心酸,激愤与呼喊吗?你忽然意识到,就像自己也已淡忘了早年的喟叹一样,你这朋友所遭遇过的一切,竟也被你忽视了——你只记得他的公司豪华气派,他的衣着体面光鲜,记得他乘风来去的豪车,记得他豪爽仗义的品性……淡忘,或是人类的本性?但我敢说,它永远是人类的天敌。且不说世界上那些顾左右而言他,没有勇气面对历史履痕的政客,也不说那些欲盖弥彰,总想把血腥的过往一笔勾销的恶魔。就连我们自己,铭心刻骨的过往,也都随着岁月的云烟,一点一点消散了。而现在,任剑锋重新捡拾起心路旅途上的这些喟叹,整理成这薄薄的一册,不管它是否还有待打磨,单单为了他给我们展示的一个漂泊的农家子弟的行路史和心灵史,足以使你感慨万千,浮想联翩。

本书传递的信息,属于中国一个独特的时代。

初读,我曾误以为本书仅仅是徘徊于乡愁的行吟。比如本书的第一辑,标题就是“眺望家园”,而最初映入眼帘的,是“母亲的锄头”、“父亲的扁担”、“故乡的炊烟”、“故乡的灯光”“故乡的云”……展读其内容,也确实都是亲情依依乡情殷殷的慨叹。然而渐渐地,我读出了这亲情与乡情里,透露出一代新人的气象——任剑锋们,既是一个思乡者,也是一个离乡者,既是一个恋家者,也是一个“私奔者”——所谓“私奔”,是当代中国所赋予他们、吸引他们的梦想,是“走异路,寻他乡”,开创别样生活的追求。

且看“巷陌”一篇,我以为堪称任剑锋们的时代宣言:

古老的土墙残垣,支着展翅,梦却飞不出的脊檐角;堂皇气派楼房的绿瓦红墙,却抹不尽茫茫乡野的苍白。乡村巷陌通着弯弯曲曲的鹊桥,流动着多少潮湿的两性故事。

曾经彷徨在十字路口,却匆匆忙忙地拐进这不显眼的胡同,困在洞房花烛的茫然光影里,了却双亲的心愿,完成一种莫名的归宿。

尔后,离开这意味深长的巷陌。于四海飘泊,筑起一座又一座宏伟壮丽的高楼大厦,去拆下那曾筑下高高的债台。

生在巷陌末端的新一代,正逆着父辈辙过的迹线,汇集于巷外纵横交叉的路口。一片茫茫绿野,终于染亮一段弯弯曲曲的路。

再回首,巷陌已成为旧日的风景。

任剑锋一下子抓住了离乡的本质,他直言自己“正逆着父辈辙过的迹线,汇集于巷外纵横交叉的路口”。这是当下中国一幅多么宏阔的乡村青年的人生图景,称之为可圈可点的经典场面或不为过。这就是昨日任剑锋之所以成为今日任剑锋的因由。这是“这一个”,也是当代中国的千千万。

“一切的路,都朝向城市去。”比利时诗人维尔哈伦100年前的诗句,正成为涌动的民工潮里响彻云霄的呼喊。任剑锋一定熟悉这诗句,更熟悉这呼喊。他质疑这诗句的残缺,更质疑那呼喊的盲目。因此他在“他乡成故乡”的“题记”中大胆地宣称:

一切的路,都朝向城市去,却永远不是我们心灵的归宿。

尽管我不无遗憾地感到,“守望城市”这一辑里,一些篇章稍嫌直白,或许因为是结集的关系,有些文章的题旨、章句不免重复,然而其中所揭示的人生境遇、心灵创伤,面对“平等”、“尊严”而发出的呐喊,仍然令我感到振聋发聩。

他在《我们是蒲公英》中写道——

我们是朵朵来自乡村山野的蒲公英,在时代列车转轨的尖利响声中,随着春风,一拨又一拨地飘至城市。

城市没有乡下那么多的山峦,却高楼林立鳞次栉比。无论我们怎样地飞翔,也越不过高楼大厦,只能在幢与幢之间的缝隙飘泊。  他最终发现,可怕的还不是漂泊,而是几乎难以填平的沟壑——

你有着霓虹闪烁的诱惑,让乡村的人不是涌向了城市,就是在向往城市的路上;你有着水泥和钢筋构成的刚性冰冷,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隔着栅栏,很近却达不到彼岸。(《城市啊,城市》)

尊严,则躲在任剑锋们最为隐秘又最为敏感的深处——

城市啊,城市啊!

有着我们蜗居的梦想,有着我们温暖的渴望。能不能让闪烁的霓虹照亮我们内心的迷茫?能不能让我们的脊梁如同高楼大厦那样挺直?我们在流汗甚至流血,能不能不用流泪?(《城市啊,城市》)

当然,除了直抒胸臆的叹惋和呐喊,我似乎更为欣赏寓意深长的细节。比如,书中写到的,防盗门外,窥视镜前,衣衫破旧的务工者被怀疑、被审视的感受;比如,都市的雨幕中,在彩色雨伞汇成的河流里,突然蹿过的赤条条的身影——

一群光着膀子的农民工,在雨中奔跑。如一尾尾鱼蹿过这窒息的水面,他们那来自土壤的锃亮黝黑的肤色,在这伞的世界,格外耀眼。

这样动人的描写,可惜少了一些。或许,可以说,我们对任剑锋传递感情方式的多样性,报以更高的期待。

说到期待,我不能不谈到一点遗憾。不太满意的几篇,集中在本书后来的两辑中。我相信这些篇章,大多成文于作家境遇的改变之后,可以看到,他沉潜于山水风光之中,笔墨触及历史、文化,显示了他视野的拓展和开拓新的写作题材的努力。然因走马观花的浮泛、素材积累的匆促,可喜,却未能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好在他的创作道路尚长,我们寄希望于他的努力。

是为序。

2013年10月15日

(陈建功,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内容推荐

《任剑锋散文诗选》是一本散文诗选。《任剑锋散文诗选》精选作家任剑锋历年创作的散文诗近百篇,分“眺望家园”“守望城市”“诗意湲湲”“风景无限”四章,记叙着作者游走海内外的见闻、行吟路上的感受,表达对故乡的依恋、对城市文明的反思。

编辑推荐

《任剑锋散文诗选》记叙着作者游走海内外的见闻、行吟路上的感受,表达对故乡的依恋、对城市文明的反思。“在路上”是这本散文诗选最主要的一个主题。在故乡到异乡的路上,在乡村到城市的路上,生命在稚嫩到成熟的路上,赏览世间风景,品尝人生百态,作者在行走中寻找存在的意义,在漂泊中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任剑锋散文诗选(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任剑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19438
开本 32开
页数 15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8
CIP核字 2013229179
中图分类号 I227.6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1
13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8: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