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盛和塾游学纪事/盛和塾游学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井上家族似乎具有某种“天生”的经营嗅觉或者经营意识,这一点对井上先生日后学习稻盛思想时的积极动力都有影响。首先,井上先生的祖父原本是一位木匠,看到村子一半以上“朝南、日照良好的斜坡”土地之后意识到了“放着日照良好的地不种,地区就没法发展”的问题,于是从1940年就开始种橘子。1946年,还是学生的井上先生的父亲和叔父开始尝试种橄榄树。10年后,橄榄树成熟了,井上先生的父亲就开始进行深加工,制成橄榄制品在小豆岛上推销。井上先生祖父这种慧眼识资源的本领以及父亲把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思维,其实就是一种“天生”的经营意识。这绝非是务农的农民都能具有的思维意识。

我在《阿米巴不是什么》一书中给大家讲过,无论是经营模式还是管理模式,企业运作都会面对人与事两个对象维度。就经营模式讲,那就是经营人与经营事两个目标维度。从企业经营方面讲,企业家的经营嗅觉往往都是从经营事这个维度入手的,在经营事方面取得一定成功后再向经营人方面转变。也就是说,就企业的自然发展而言,往往是一种“事先而人后”的逻辑。

然而当企业发展走到“以领导力为导向”的发展阶段时,要求的却是一种“人先而事后”的逻辑。这种从“事先而人后”的逻辑向“人先而事后”逻辑的转变,实际上就是一种企业领导力的飞跃,也代表着企业组织结构的飞跃。稻盛思想、京瓷哲学实际上就是完成这种飞跃的促成因素,也就是从此岸逻辑飞渡到彼岸逻辑上。

井上先生的“井上诚耕园”经营属于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井上先生的“井上诚耕园”的发展恰恰验证了企业的这条从此岸到彼岸的发展道路,这种发展道路转型恰恰是从遭遇到困局开始的。实际上这是发展的一个通理。只有突破困局才是发展真正的开始。就像稻盛先生讲的那样“认为不行的时候才是工作的开始”。所谓“穷则思变”,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到彩虹。道理大家似乎都懂,然而真正遇到问题时能不能那样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先让我们就“经营事”这个维度来看一看井上先生所遭遇的困局与突破和发展。橘子成林了,橄榄成树了,然而好景不长,价格战却开打了。全国大丰收,然而谁也卖不上好价钱,反倒是按照最低价进行拍卖。这个时候,还在批发市场上打工的井上智博就萌生了应该“自己制定价格”把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直销思维”想法。

井上先生在直销成功之后,一直坚持产品深加工的思路,如按照稻盛先生“定价即经营”的原理开发推销的“精华橄榄油”。这个产品的成功使井上先生之后的新产品开发、企业收益以及员工薪酬的增加都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又比如井上先生请国家科研机构帮助研发的“伊予橘橄榄油”,再如他还积极开拓西班牙的橄榄种植园等等。这些都很好地表现出井上先生开拓的经营意识——“经营事”维度方面的意识,让经营意识走在企业发展的前面,成为一种在前面主动引领企业发展的“牵引力”而不是所谓的“推动力”。井上先生的产品创新意识、市场开拓意识可谓是层出不穷。关于这一点,或许在第二章“学习交流”讨论关于参观小仓屋柳本的体会进行对比说明时,大家可能才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关于井上先生的产业经营意识,他那个第六产业的概念可谓是别具一格。也就是说,农业种植业属于第一产业,种植水果之后的深加工则属于第二产业,属于制造业,而邮购型的直销式销售与服务则属于第三产业。井上先生将种植+加工+销售=1+2+3=6集于一体,于是就构成了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第六产业。这就是井上先生不断开拓的经营意识的写照,也是不断地向自己经营业务链上添加附加价值的方法。由此可见,井上家族在“经营事”方面的经营意识一直处于一……

P6-7

书评(媒体评论)

研究稻盛哲学不仅需要专业能力,需要研究热情,同时还需要相应的人格素养和思想境界,更需要一种使命感。而兼备这些要素的人,在中国的经营管理的学者中,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我想,吴影博士就是这样难得的人才。

——曹岫云

后记

凡是参加过我讲座的企业家,都知道我讲座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信息量非常大。读者在阅读《阿米巴不是什么》一书时也会有这个感觉,反馈说此书的信息量非常大。比如,之前在做《阿米巴不是什么》问答会时,一位与我一起参加盛和塾游学的企业家就向我反映,说他的书已经画过三本了。就是因为信息量太大,笔记体会都写不下来了。

这才是真正企业家读者的表现。正如“经营是讲给经营者的”那样,自己亲自做企业的朋友才真正是我图书的目标读者群、讲座的受众,因为大家之间有真正的心灵感动。所以说,无论《阿米巴不是什么》一书的信息量有多大,那也不是我凭空杜撰出来的。那都是我们自己企业所经历过的、所发生的事情。无论对错与否,那都是真正发生过的。

当然我讲的内容因为信息量和知识量比较大,放在一本书里给大家讲出来还是挺难为读者的,因此一些最重要的经营原理还需要反复说,从不同角度不断地给大家讲解,因此我打算出版《盛和塾游学纪事》一书。该书结合其他塾生的发表以及其他企业的经营实践,进一步阐述经营原理。相比而言,不会像《阿米巴不是什么》一书那样给读者那么大的信息量,这样可能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我认为,学习稻盛经营思想要说难也很难,特别是对于思想始终停留在“术”层级上、想学习稻盛经营思想的人而言。因为他们总是摸不到根本的脉络,找不到心法上去;然而对于那些能够明白“经营的本质是经营人心”的人、对于那些能够发自内心接受“提高心性,拓展经营”原则的人而言,要说简单也很简单。稻盛经营思想的心法就是:如何在企业环境中让人学会一种正向的、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无论对于企业家自己而言,还是对于整个企业团队而言,道理都是如此。如果掌握了这一条,那么大家就可以尽情发挥,创造地去激励人。不能激励人、反而会打击员工积极性的事情千万不要去做。

既然谈到了《阿米巴不是什么》一书,我就顺便更正一下图书网站上的不正确说法——我们阳光100是第一个成功应用阿米巴经营的中国企业。告诉大家,我们还不至于这么没有自知之明。我《阿米巴不是什么》一书的“自序”说得非常清楚: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然而距离阿米巴成功还差得很远,我们还不敢言成功。正如我给白立新博士所说的那样:通过这几年的摸索,我们已经开始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在《阿米巴不是什么》问答会上,一位企业家对阳光100寻找到“做好人也能够做好企业”的提法非常有感触。为此我就跟大家多说两句。“做好人也能够做好企业”有两重含义,即这句话可以有两种断句方式。一个是:做好人也能够做“好企业”,这里“好”是形容词,是与“企业”连接;另一个是:做好人也能够“做好”企业,这里“好”是一个副词,是与“做”这个动作相连。因此“做好人也能够做好企业”这句话中包含着“因”、“果”以及连接因果的动作过程。做“好人”属于“因”,做出“好企业”则属于“果”,能够把事情“做好”,则属于连接因果的一个努力过程。

我一直给大家讲,按照稻盛经营思想的逻辑,如果我们能够发心按照“作为人,何谓正确”的思想原点“做好人”,并且能够在经营过程中按照“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去“做好”的话,那么最终一定会得到“好企业”这个果实的。种善因,有善为,得善果,一定会获得物质与精神、人心与业绩的双丰收。

目录

推荐序

序一曹岫云

序二自立新

序三范小冲

前言

上篇 试析世界大会塾生发表

 引言

 1.清晰的成长路径

 ——试析小豆岛井上智博先生的发表

 2.经营不是仅仅扩大公司规模

 ——试析B&P公司和田山英一先生的发表

 3.活在塾长的年代

 ——试析盛和塾<京都>南部邦男先生的发表

 4.从上班族到经营者

 ——试析盛和塾<熊本>桥本欣也先生的发表

 5.文科男经历的人生考验

 ——试析盛和塾<札幌>和田一仁先生的发表

 6.认为不行的时候才是工作的开始

 ——试析盛和塾<福井>宇坪启一郎先生的发表

 7.相逢决定人生

 ——试析盛和塾<东京>本田章郎先生的发表

 8.幸运人生

 ——试析盛和塾<大分>龟井浩先生的发表

下篇 游学参观与学习体悟

 1.学习一桥大学广本教授讲座的心得

 2.参观京瓷总部与稻盛和夫图书馆的收获

 3.试析塾生企业——小仓屋柳本的经营与问题

 4.再说游学的缘起

 5.没有人谈论阿米巴

 6.能够认识到经营的本质

 7.体验人生转型

 8.浸泡式学习环境

 9.愚直地导入思想

 10.当“术”不行时,唯有依靠提高心性

 11.总有神奇之手

 12.挽救问题青年

 13.由陌生面孔想到的

 14.企业家们不善于提问题

 15.坐在轮椅上的观察与联想

后记

序言

今年7月17、18日在日本横滨召开了“盛和塾第21届世界大会”,其随后的游学活动结束后仅仅两个月,吴影博士的《盛和塾游学纪事》这部洋洋十几万字的书稿就放到了我的案头。这让我既吃惊又佩服。

从2011年前参加“盛和塾第10届全国大会”(从第19届开始改称“世界大会”)开始,我已经参加过9届这样的大会。我还多次赴日参加“塾长例会”。组织企业家游学团,近年来更是很频繁的事。而且比起吴影博士,我不但身体健康,而且还懂日语。作为企业家中的思想家,稻盛先生的每次讲演都堪称经典,稻盛先生对塾生发表的每次点评都切中要害。还有,比起这次大会,历届塾生的发表也曾有过更为出色的内容。包括游学活动在内,往往精彩纷纭,高潮迭起,常常让人感动得消化不完。在这过程中,我也曾想过动笔记载,但总以杂事缠身为自己寻找偷懒的借口。而吴影博士仅仅参加一次大会、一次游学,就写出了一部很有见地的著作。见他如此用心,如此勤奋,我顿生隗疚。现在吴影博士邀我写序,我欣然应诺,也算对自己在这方面不曾尽责做一点小小的补偿吧。对我这种观察力不敏锐、笔头不快、不擅写作的人来说,文章要催逼才写得出来。而吴影博士来邀我,盛情难却。我不得不认真阅读,并整理自己的阅读心得。因为动笔写序本身就是一个重新学习、自我提升的过程,而且事实上读两遍这部书稿,已经让我受益匪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还要谢谢吴影博士。

吴影博士是知名企业“阳光100”的副总经理,作为一个学者型经营者,他不但对中国企业有深入了解,而且因为有多年留学欧美,并取得博士资格的经历,加上富于钻研精神,他对西方企业管理的研究亦造诣颇深。因此,在研究稻盛哲学和盛和塾时,就比我们多了一个视角。更可贵的是,吴影博士还具备一个分析家的头脑,他不但勤于而且很善于独立思考。

细读吴影博士对第一位发表者井上智博论文的剖析,从所谓“经营事”和“经营人”两个维度着手,条分缕析,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脉络十分清晰,把经营者的心性和企业业绩同时提升的现象揭示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解读丝毫不亚于发表者本人的论述。仅从这一例就能让我们见识到一位分析高手非同寻常的本领。当然对其他7位发表者的评论,在篇幅上虽然有长有短,但分析都一样精到。另外,在这一节中有两段话不同凡响,一段是:“西方企业属于雇佣军,而稻盛思想的大家族企业则属于是子弟兵。稻盛先生的大家族企业是将东方传统家族企业进行现代化,或者说是将西方企业雇用主义进行东方化。”

另一段是:“成功的商业模式就是使用平均甚至平庸的资源缔造出一流甚至超一流的辉煌业绩。任何需要通过使用顶级资源而成就出来的辉煌业绩,其实并不是成功的商业模式。那只是顶级资源发挥了作用而已,商业模式本身并没有创造任何价值增值。我们应该把这种商业模式称之为平庸的商业模式,它是通过资源创造价值,而不是通过模式创造价值。”

吴影博士非常欣赏井上智博的人格、才干和悟性,然而他的感慨是:“稻盛先生的学生都可以达到这样的思想高度,弟子尚且如此,师父那还用说吗!”

这位师父稻盛先生出身是科学家,出名是企业家,但我认为,他……

内容推荐

吴影博士以随团指导老师的身份,参加了盛和塾第21届世界大会中国企业家游学团,在回国后第一时间完成了《盛和塾游学纪事/盛和塾游学系列》。作者在中国文化和佛法修炼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对西方管理学、心理学亦有精深研究。作者从东西方不同的维度对稻盛经营之道进行观察解析,见解深邃独到。《盛和塾游学纪事/盛和塾游学系列》既有作者在现场灵光一现的思想火花,又有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另外,作者还以日本八家不同特点的盛和塾企业为案例,对其践行稻盛经营之道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透视日本企业,反思中国实践,让本书更真实、更鲜活、更有看头。

编辑推荐

吴影编著的《盛和塾游学纪事/盛和塾游学系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作者针对游学过程中盛和塾塾生的发言,结合多年来研究稻盛和夫人生哲学及经营思想的认识,分析8个不同实践案例中稻盛和夫思想的体现。第二部分为作者在游学过程中的学习感悟,从学习细节分析学习稻盛和夫思想的正确方法与注意事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盛和塾游学纪事/盛和塾游学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71321
开本 32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4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2013306444
中图分类号 K833.135.38=6
丛书名
印张 7.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7: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