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影像书信出版)
内容
编辑推荐

苏伟贞所著的《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影像书信出版)》中苏伟贞以小说家兼评论家的视角,依据第一手书信,重启张爱玲研究。她更以曾为张爱玲编辑身份的亲身体验勾勒出层层叠叠的惊人建构:或者,一切都是小说家的虚构,虚构地完成了小说家的人生。

内容推荐

苏伟贞所著的《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影像书信出版)》讲述:有天我走进办公室,痖弦先生手里拿着封信踱到我桌边:“张爱玲来信了。”我没反应过来,只淡淡地“哦”了一声。他诧笑道:“张爱玲啊!”他们通过信,信封上有张爱玲英文落款,所以认出来了,但在我是头一遭,我被点醒般脑门“轰”地一声,那个使命之秘密通道被打开。我接过信急于拆封,痖弦提醒道:“仔细点,连信封都得保持完整,这值得收藏的。”

《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影像书信出版)》中十年通信,我总共收到她十余封信,最大的收获,当然是能与她对话,也在对话的历程里,不仅亲身参与某些她“出土旧作”正名工作,还有像她生日求证之类的经历,但我们仍处在并时又不并时的状态。

目录

自序

游牧路线

1 长镜头

 壹

 上海·一九四七·张爱玲电影缘起——兼谈《不了情》、《太太万岁》剧本的人生参照

 贰

 生成-书信——张爱玲的创作-演出

 叁

 连环套:张爱玲的出版美学——一九九五年后出土著作为例

 肆

 鸦片床与诊疗椅的心理治疗档案——以张爱玲《金锁记》、欧文·亚隆《诊疗椅上的谎言》为例

2 游牧路线

 壹

 重回前方,台湾行——记张爱玲“悄然来台”

 贰

 张爱玲的“名词荒年”——一个关于《文革的结束》及《知青下放》的故事

 叁

 张爱玲的书信演出——自夸与自鄙

 肆

 不断放弃,终于放弃——张爱玲奇异的自尊心

试读章节

一九四一年,张爱玲(1920—1995)正在港大求学,十二月八日大考那天,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停课,突然大家全被困住了,就在这时,一幕异于日常生活的戏剧性场景在众人面前开演:

同学里只有炎樱胆大,冒死上城去看电影——看的是五彩

卡通——回宿舍后又独自在楼上洗澡,流弹打碎了浴室的玻璃

窗,她还在盆里从容地泼水唱歌,舍监听见歌声,大大地发怒了。

她的不在乎仿佛是对众人的恐怖的一种讽嘲。2

战火炸断了张爱玲求学之路,封闭空问形成的视距发展了出来。就为张爱玲与炎樱互动密切,形成旁人难及的人生参照性,’炎樱冒死上城看五彩卡通片因而成为一个视觉性切入点。张爱玲对卡通片是喜欢的,十七岁写的第一篇影评《论卡通画之前途》把电影比喻为“文学的小妹妹”,卡通片是“反映真实的人生的另一个‘玉沽可爱的小妹妹’”。通过炎樱冒死看卡通片,刺激了张爱玲的灵感,之后画出完全不像她画的如卡通造型人物,影响了她日后将电影剧本与真实人生互为参照的模式:

暴躁的二房东太太,斗鸡眼突出像两只自来水龙头;那少奶奶,整个的头与颈便是理发店的电气吹风管;像狮子又像狗的,蹲踞着的有传染病的妓女,衣裳底下露出红丝袜的尽头与吊袜带。

这些人物,日后更成为张爱玲小说中某些角色的原型。说明了张爱玲笔下人物独具的影像感是有所本的。不久香港大学先停课后停办,张爱玲遂返回上海插班圣约翰大学,但插班考国文被屈伯刚评为不及格,重回学校失利,-这才正式结束了业余创作生涯,走上专业作家之路。如此看来,若非这场战事起了头带出视角,张爱玲的文学生命恐怕不会这么早展开。日后张爱玲调度画面,将这段经历写进散文《烬余录》,架构立体视景,如同互望,注解了张爱玲日后作品与人生参照的源头:

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道,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

也就是说,以文字搭建出来层层画面感特强的叙事,提供了一个观看的角度与意义,告诉了我们:光用小说捕捉张爱玲的作品,是不够的。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已经注定会写进中国现代文学史。细数张爱玲一生创作,她写过影评如《婆媳之间》等,编有《倾城之恋》舞台剧,改编小说《金锁记》为电影剧本(未开拍)’,创作《不了情》(1947)、《太太万岁》(1947)、《一曲难忘》(1964)、《南北喜相逢》(1964)等电影剧本,改写《不了情》为小说《多少恨》,更有以她的生平为雏型拍制的电影《滚滚红尘》(1990),她的电影编剧生涯是更立体连结她创作图式的视角与触媒。P4-7

序言

关于张爱玲,是这样开始的。一九八五年九月我进入《联合报》副刊工作,她成为我主要约稿作家,持续写着信,把自己走成一条(游牧)单行道,又如不拔线信号灯,说着:“我在这儿……这儿。”不期待她回信,她也没有。当时我并不知道她正在四处“游牧”,甚至一九八七年我赴美参加书展活动,出发前不忘去信“求见”,人都飞到洛杉矶了,还在期待奇迹出现。答案是零,我毫不讶异。但不久,她就吓了我一跳,一九八八年五月,我收到她第一封信。很多年后,我才拼贴出她回信的背景,原来那年三月,她终于找到合适的公寓安定下来,结束了从一九八三年底起、近四余年几乎天天换旅馆的生活。之前寄信的地址根本是个信箱,不是家。

终于安定下来的张爱玲那年同时写了不少信,比方感激司马新介绍医生:“是真医道高明,佩服到极点。诊出是皮肤敏感。……药效如神,已经找了房子定居。”交待庄信正:“我的信发表没关系。如果有声明不要告诉别人的话,而要涂抹的绝对看不见,……这几年的信涉及近况,我自己预备写一篇。”向夏志清报信:“天天上午忙搬家,下午远道上城,有时候回来已经午夜了,……剩下的时间只够吃睡,才有收信不拆看的荒唐行径。”

张爱玲曾言:“不会说话就不会写信。”这些信因此是非常珍贵的史料,更重要的是,她封封流露的焦虑透过信件编织成一张极大的网,但张爱玲太大太复杂太阻隔.绝大多数收信者都无法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理解她帮助她。她的信件各方游牧,更像一盏无解的信号灯。我要说的是,在书写最难以言喻的底层,正埋着《生成一书信:张爱玲的创作一演出》的光点与痛点。

更没想到,她离开了人世,出版创作并没有就此画上句点。随着《小团圆》(2009)、《雷峰塔》(2010)、《易经》(20lO)、《张爱玲私语录》(2010)、《异乡记》(2010)的出土,许多待解的断层与缝隙慢慢补上。比如出版部分,张爱玲给宋淇信交待身后事:“还有钱剩下的,我想用在我的作品上,例如请高手译。没出版的出版,……”还有一九六八年她写给夏志清信谈及为Mid—Century.Authors一书撰写自传条目的盘算:“借此请有两部小说卖不出。”两信谈到的“没出版的出版”、“两部小说卖不出”究竟何指?之前高全之曾推论是英文版《赤地之恋》与《怨女》,但因为张爱玲和宋淇夫妇通信辑要《张爱玲私语录》的披露及《雷峰塔》、《易经》的面市,我们现在知道指的是《雷峰塔》和《易经》。《连环套:张爱玲的出版美学——一九九五年后出土著作为例》至少能部分还原这条创作历史路径。

张爱玲是喜欢运用电影叙事的,她的《对照记》采用了图文拼贴自画像的手法,自言:“时间加速,越来越快,越来越快,繁弦急管转人急管哀弦,……一连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上海·一九四七.张爱玲电影缘起——兼谈(不了情)、(太太万岁)剧本的人生参照》送张爱玲回到她的上海影像时代。

本书其他文章大致各有成因,如《鸦片床与诊疗椅的心理治疗档案——以张爱玲(金锁记)、欧文-亚隆(诊疗椅上的谎言)为例》是二00六年参加中华心理卫生协会举办以欧文·亚隆(Irvin D.Yalom)为主题发展出的论文,余不一一详述,就让文章自己说话吧!此外有些文章片段没赶上日后更多信息的出土,为忠于当时现状,这里也就不做修订更正。

游牧者上路,靠的正是记忆。一九五二年,张爱玲离开上海即未重返,但赴美后的创作不脱重写、自传、自白,说明了这些作品如同记忆结晶,不断折射着她的回返路线。

张爱玲则是本书的游牧路线,如此悠长的注视,这是长镜头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影像书信出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伟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45881
开本 32开
页数 2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7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