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微心理(细微心理变动的力量)/人人都用心理学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微心理(细微心理变动的力量)》详细描述了微心理的演变规律,包括细微心理活动是如何发展成大事件的,以及微心理的演变可能造成的结果,从而让读者认识到如何能够确保微心理活动更加积极,以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本书涉及的内容主要有: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解释自己的行为、我们的决策过程、经验对我们的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如何变化、信念如何引导我们的行为、保持个性的重要性以及情绪调控。本书由孙科炎、李国旗著。

内容推荐

生活中的哪些微小事件需要我们给予足够重视?这些微小事件会对我们的心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能否控制这些影响,让自己生活得更加快乐和幸福?我们将《微心理(细微心理变动的力量)》要讨论的内容称为“微心理”,用以形象地概括个人生活、家庭、工作和事业中的各种微小心理活动。

《微心理(细微心理变动的力量)》详细描述了微心理的演变规律,包括细微心理活动是如何发展成大事件的,以及微心理的演变可能造成的结果,从而让读者认识到如何能够确保微心理活动更加积极,以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本书由孙科炎、李国旗著。

目录

微心理检索表

前言

第1章 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

第2章 我们能掌控自己吗

第3章 怎样解释自己的行为

第4章 决策时的心理抗拒

第5章 经验也会操纵你

第6章 言语和行为的碰撞

第7章 你真的可以梦想成真

第8章 价值在于个性的不同

第9章 你就是情绪的主人

第10章 从细微处见幸福生活

试读章节

微心理23 你的认识基于别人这面“镜子"

心理学家跟踪研究了一些出生3~18个月的孩子,他们将一点红色的油墨涂在孩子们的鼻子上,观察孩子们在镜子前的反应。出生时间超过5个月的孩子在镜子中看见自己的形象之后会摸自己的鼻子,他们已经知道镜子中的鼻子就是他们自己的鼻子。而出生时间小于5个月的孩子会去摸镜子上的鼻子,他们还不知道镜子中的形象就是他们自己。

一般来讲,人在出生5个月以后形成对自己的意识,知道镜子中的形象是自己。而在生活中,我们时常通过观察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对自己的评价。社会心理学家将个体把别人当做镜子进行的自我感知称为镜像自我。

如果一个人经常得到周围的人合理、积极、肯定的评价,他的“镜像自我”就是积极的,他就会自信,行为处事也多朝着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相反,如果一个人总是遭到周围人的批评或消极评价,他就很容易自卑、退缩。

微心理24 别人对我的评价可以被“我”改变

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指出,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的评价,而是我们觉得他们如何评价。也就是说,我们最后获得的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是我们“加工”之后的结果。我们可能会因此而高估或低估别人对我们的评价,“镜像自我”会因我们的心理“加工”而变化。

据心理学家调查,当他们询问别人最后一次称赞他人是多少天前时,美国人典型的回答是一天前,而日本人对此的回答一般是四天前。鉴于此,日本人到北美后通常会因朋友间的相互恭维而感到惊讶。并且,如果告诉北关人他们的任务完成得很好,会比告诉他们做得不好更能使他们坚持,而日本人在失败时更能坚持。

一方面,西方国家这种常见的自我膨胀有助于培养乐观、积极和自信的心态,但若是演变成盲目自大和自负就会对身心健康不利。另一方面,我们若是低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就会使自己沮丧、遭受打击。所以,我们要有效地利用镜像自我——请别人说出对自己的感受,并参考多面镜子,对他人评价作出有效整合。

微心理25 在乎别人的评价是人根深蒂固的天性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隶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每种社会文化系统都有它固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套价值观和行为标准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理解,但身处此种文化环境中的个体会本能地朝着这套标准和价值观靠拢。别人的评价是一个无法忽略的捷径,因为任何他人的评价都暗含价值观的准则和痕迹,所以在乎他人的评价似乎变得必须而且必要,潜移默化地融汇为人的一部分天性。

一位高中生在日记中写道:“慢慢地长大或许就是在乎别人评价的一个过程,是父母朋友的评价让我学会了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虽然有苦恼有困惑,但这些评价都是鞭策我前进的动力,都是衡量我行为的准绳。虽然已过了为一个评价沾沾自喜或闷闷不乐好几天的年纪,但我依然很珍惜这些评价,特别是班主任的评价,每次发作文,翻看后面的评价都会让我很激动。”

正如德国著名学者叔本华所述,绝大多数人对他人的所思所想都会给予主动的高度的重视,无论身处何种文化系统,他们都无法绝对地漠视他人的意见和评价,会把他人眼中的自我画像放大再放大。

微心理26 一味追随别人的评价就对吗?

心理学家认为,一味在乎别人评价并不明智。因为别人理解的价值观或者秉承的行为准则并不见得比你高明,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而是一种模棱两可没有实际意义的话语片断,如果试图从这些无稽的评价里寻找直接实质性的结果或意义,只会让自己陷入一种虚妄愚蠢和无所适从的状态,从而处处碰壁。

这一点从我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也能看出来:

一对父子赶着毛驴去集市。半路上父亲对儿子说:“你走累了,骑上毛驴吧。”人们聚集在一起指着儿子说:“这是个不孝之子。”儿子赶忙把毛驴让给父亲骑,人们又指着父亲说:“这是个硬心肠的男人。”父亲只得让儿子一起骑上毛驴,人们又围上来说:“这只瘦弱的毛驴多可怜呀,你们真能狠得下心来呀!”父亲只好和儿子一起下来赶着毛驴走。这时人们又惊讶地拍着手说:“哈哈,这两个人真傻,有毛驴不骑,要在地上走。”父亲和儿子就这样在别人不断的评价声中走走停停、上上下下,直到太阳落山他们也没有赶到集市。

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像这对父子一样迷失在别人的评价里?

微心理27 对他人的评价保持独立姿态

很多人为赢得他人肯定的评价而患得患失或苦闷焦虑,就像患了强迫症。他们颠倒了自然的秩序,把自己的意识当做某种模糊晦涩的东西,陷入了一种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生活怪圈,这是一种心理误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对他人评价保持独立清醒的姿态。

《伤逝》是现代著名作家鲁迅的一部爱情小说,书中的女主人公子君是一个贤淑、温柔的女孩子,她从乡村来到繁华的大城市求学读书,对理想和前途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热情的向往,浑身进发出生命的喜悦和青春的活力。

在求学的过程中她被涓生的博学和坦率吸引,为了和涓生生活在一起,她受到了种种的谩骂和指责,背上了“大逆不道”、“伤风败俗”等各种骂名,供养她的封建卫道士叔叔甚至与她断绝了亲情关系。但是她却能够抵挡住各种阻挠和非议,大胆地喊出“我是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样的口号。她的爱情在那个时代必定会成为悲剧,但她的故事却永存。

对于评价,或许有时我们也应该保持“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的信念。P15-17

序言

我们知道,心理学无处不在。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被称为心理学家。为什么?因为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运用着心理学:黑暗中,我们告诉自己不要害怕;早上起床时,我们知道在镜子面前对自己微笑一下会让我们心情大好;冲动过后,我们又不断反思自己的错误。

显然,我们的这些心理过程既是细微的,又是潜意识的。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完全意识到自己正在干什么。然而,我们又确实想了解心理学,想掌握心理学的要义,想知道我们的行为动机、了解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然后用它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同时,我们大家关心的都是一些很现实、有时候也很细微的东西。我们甚至可以说,很多时候大家只想关心“和自己有关的事”。例如,为什么我今天觉得很郁闷,为什么我就是不知道妻子到底要什么,为什么我就是看不惯某个人的某种行为,等等。

然而,很多心理学的书在写到相关的心理学概念时,不是晦涩难懂、虚无缥缈,就是撇开概念、避而不谈。的确,绝大多数人都对心理学的概念根本不感兴趣,但实际上,从科学和专业的角度来说,懂一些基本概念又是必要的。掌握了基本的概念,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心理学。

正是出于以上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决定写写这样的东西:生活中的哪些微小事件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这些微小事件会对我们的心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我们能否控制这些影响、让自己生活得更加快乐和幸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利用事例来说明某种现象,并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的小的心理学知识点。我们将本书要讨论的内容称为“微心理”,用以形象地概括个人生活、家庭、工作和事业中的各种微小心理活动。当然,“微心理”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概念,只是一个概括性的命题方式,为的是从细微处着手解决一些问题。

除此之外,我们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更通俗一些,使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心理学,更容易读懂自己。同时,我们还希望这本书能更贴近现实,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并提示我们可能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所以,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列举了诸多方面的案例,用以简明易懂地解释各种概念,说明解决方法。这些案例以及相应的论述分析包括了婚恋、亲子教育、职业发展、个人和群体决策、企业管理、心理励志以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

在内容结构上,我们主要探讨的也是作为个体的人是如何认识自我、调控自我的。本书涉及的内容主要有: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解释自己的行为、我们的决策过程、经验对我们的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如何变化、信念如何引导我们的行为、保持个性的重要性以及情绪调控。此外,我们总结了婚姻、社交、学习和职场中需要注意的细节以及细微的心理变化。

我们希望我们的这本书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欢乐、一些启示。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笔者学识有限,书中难免会有不足之处,真诚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微心理(细微心理变动的力量)/人人都用心理学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科炎//李国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398592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8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49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2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8: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