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光明网评(第1季)/光明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网络评论是互联网上最具活力的元素之一。优秀网络评论文章,是凝聚思想精华的公开表达,受到网民的普遍欢迎。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工作,需要源源不断的优秀网络评论文章。

近日,光明日报出版社精选了光明网评论员栏目去年发表的一百多篇评论文章,准备结集出版,书名定为《光明网评(第1季)》。这对推进网络评论工作是很有意义之举。本书由陆先高主编。

内容推荐

2011年3月,光明网新开设了光明网评论员栏目,刊发原创新闻评论。该栏目一上线即受到网民的广泛关注,刊发的评论文章得到众多网络媒体的广泛转载。

近日,光明日报出版社精选了光明网评论员栏目去年发表的一百多篇评论文章,准备结集出版,书名定为《光明网评(第1季)》。这对推进网络评论工作是很有意义之举。

《光明网评(第1季)》优秀网络评论文章,是凝聚思想精华的公开表达,受到网民的普遍欢迎。本书由陆先高主编。

目录

第一辑 着眼民生话幸福 搭建让体面生活够得着的“阶梯”

食品要安全,行政要问责

“平民葱”变身“贵族菜”谁最尴尬?

明晰“全民免费医疗”,别错过了真问题

期待“幸福指数”测评的倒逼效应

破解食品安全难题需用好手中两张“票”

提高菜农在市场上的议价权

城管还需宪法和法律的确权与赋权

袭警事件中可怕的行为“定势”

搭建让体面生活够得着的“阶梯”

六成添加剂无法检测,不能还是不为?

是什么把农民工子弟阻隔在校门之外?

可疑的月饼,可疑的税

人大11岁新生入学法学专业明显失当

有“不差钱”的财政,百姓焉有痛苦之理

“温州市民砸毁奔驰车”背后的社会心理

房地产开发商“很快就只剩裤衩了”?

重金属污染:不是所有增长都能带来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好!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从身份到契约的跨越

中国富豪拔脚要走?

财政收入10万亿,多留一点给教育

富豪移民“赏西天的月亮”喜耶?悲耶?

治病的药品,夺命的药价

公路乱收费:不是抢劫,胜似抢劫

公路收费,不能收得那样心安理得

给孩子们多切一点“蛋糕”!

华北、北京浓雾凸显社会公共管理短板

公益型国企需真正体现公益性

国家经济发展是为了民富国强

80%的小康社会是个什么样子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问题不容拖宕

从制度上解决“菜贱伤农”的问题

调整公共财政结构,落实校车资金来源

土地制度问题是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

第二辑 弘扬道德铸诚信 社会诚信重建的首责在政府

取消“三公”经费,可否从不喝“茅台”始

对于善举,我们不能止步于赞美

莫让社会底层行善者孤单

永不落幕的雷锋精神

黄曲霉素M1吃几吨致癌7公众期待答案

不能靠“3·15”晚会来治理消费环境

压缩“三公”经费要釜底抽薪

教授抄袭本科生仅赔1000元,这是奖励剽窃

根治网络谣言,需“自律”和“他律”共发力

各级党委发言人:不缺位,不失声,不回避

对“最年轻市长”应查疑与除疑

回避公众质疑,回应不得要领

看企业危机公关的摆脱之术

院士评选不能“仕而优则士”

中国高校排行榜,没有也罢

慈善款万万不能有糊涂账

“百年不遇”年年遇,拷问政府应对力

红十字会的教训:好事也不能“随便”干

银行业“收费说明会”怎能角色错位?

故宫门票收支信息公开究竟难在哪?

高铁四天三停:嘴硬,质量也得硬

杭州“桥塌塌”事件:有一种发布叫敷衍

动车事故救援:微博的力量不微薄

公布“三公”经费,谁是最后一个?

试论两大油商对中国的“贡献”

社会诚信重建的首责在政府

“伤不起”的公信力

学术、科研经费造假是腐败藤上的俩烂瓜

社会信任的败坏始于“矢口否认”

评比达标表彰项目过多折射政府功能错位

请勿以“孔子”为空子来回“穿越”

回应天价名片,中石化为何又有理?

油价一降,油荒就现,咋回事?

县处级领导“起居注”:看看都在忙些啥

中国互联网:“火箭”的价格,“牛车”的速度

沉默的电信垄断,高调的硬嘴鸭子

研究“恢复重建”圆明园要公开透明

财政预算:不透明就没有科学性和完整性

用工不付酬,欠债不还钱违背社会公理

“天价过路费”案的尘埃仍在

有责部门应公开回应“董事长家被劫”案

如此诉讼诈骗,法院“临时工”所为?

每天一杯奶,强壮了中国的谁?

警察代收赎金付绑匪,凸现执法规范问题

第三辑 发扬民主保公平 政务公开具有道德的正当性

“农民工”:重要的不是称谓而是待遇

“大衣哥”当选政协委员是政治之殇

“初一”不合法,“十五”咋就合法了?

“天价酒”缘于垄断企业“里外通吃”

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和司法理应偏严

个税起征点调整:向公平靠近

个税法修改,还须好好算算账

公共财政:“掌勺者”的手不能抖

别因收费异化公路的公共资源属性

“我就是王法”背后的“权法”逻辑

让“强悍者”见光很有必要

“电荒”:垄断这笔账怎么算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廓清权力和市场的边界

谁把听证会玩成无人喝彩的“独角戏”?

“行为艺术”式民意表达呼唤开放性渠道

刑诉法修改:法治原则应一以贯之

局长微博调情:谁让权力如此颟顸

广州交警按倒送水工:谁让权力如此“随意”

“听证会”走到了穷途末路

政务公开具有道德的正当性

院长开房:被娇惯的权力不骄横也难

从“智障者坐监”看刑诉法修改

8人巡视组20多天花销80万,巡视啥?

“儿子闯祸爸爸受过”说是误读公众表达

“特供”农产品基地是无制约权力之果

谁在巡视组头上扣了“屎盆子”?

应取消所有公务员“待遇型”公务用车

行政透明度是政府治理绩效评价的基础

一个县级官场的解剖实例

公务员要管好自己的“两袋”“一带”

当选院士的规则还应该“进化”

犯众怒换座椅,犯官怒换床铺

“裸官”张曙光,滥权的“范本”

如此判案,就是把法律当儿戏

第四辑 深化改革促发展 制度的正常运行才是关键

把“教育蛋糕”做大,分好同样重要

公租房征民意不仅在设计层面

异地高考方案“冲刺”,越快越好

“用行动昭告世界”:是承诺更是自信

制度的正常运行才是关键

教育公平不能缓行

从校车安全条例到校车制度,要快马加鞭

建筑是看得见的历史

中国高校的投石问路之举

GDP增幅:“健康”地降下来也不容易

市场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偏好”

“双重标准”涉嫌歧视国民

国博办LV展览背后的逻辑混乱

就业“绿灯”破解毕业生流动的户籍限制

教育经费支出应避免集中于“橱窗”

高考作文应该回归常识

宏观经济数据应向市场主体扩大开放度

国情和国际标准中的利益“轨名堂”

状元的选择让内地一流大学“二流化”

香港高校“生源”抢夺战大胜的警示

京沪高铁:建了“阳关道”别拆了“独木桥”

可笑的“中国化”可乐并不可口

骆家辉“低调”赴任为何成热点新闻?

性教育:让孩子从正常渠道得到正常内容

由石油、银行业暴利看垄断的市场危害

刑诉法修正应体现文明的进步

“民间高利贷”折射金融市场价格扭曲

官员坐经济舱是“美国的价值观”?

刑诉法修改不应给“穿越案”判决留缝隙

中国赴美上市公司莫把华尔街当“忽悠街”

破解温州企业困境应用好“两只手”

没“被企业绑架”就不是“全球最差”?

既有结构下的“保增长”,不保也罢

速度不再是经济发展中唯一重要的事情

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重在经济战略转型?

指导性案例,不容忽视的司法制度变动

“美国教育一塌糊涂”说明了什么?

康菲,圣诞快乐!

试读章节

中国工程院刚刚公布本年度的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按照规程,中国工程院院士每逢奇数年增选一次,每次增选院士大约60名左右。

2011年度增选院士的有效候选人共有485人,最终可能被增选为院士的人,将不会超过这个数字的1/6。485位候选人大都来自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厂矿企业和管理部门。名单一公布,一些人们熟悉的名字赫然在目。比如,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基尧、原安监总局副局长闪淳昌、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等现任和卸任政府高官。再比如,在工程管理学部的44名候选人中,同样赫然在目的有刚从中海油董事长任上转任中石化董事长的傅成玉、中电投副总张晓鲁、神华宁煤董事长王俭和原中石油副总胡文瑞等等,来自央企和政府部门的高管和高官占了工程管理学部44名候选人名单的将近一半。

毋庸讳言,对高管和高官参选院士,业界早有议论。一说为“里外通吃”。因为高管和高官本身就掌控着本部门、本领域甚至本行业的各种资源的分配权,对相关研究的方向、参加研究的人员和投入的资源、资金具有决定权。关键在于,现任有投票权的院士,因为工作、研究等,也常常要到这些高管和高官掌控的部门去申请项目、开展研究,难免要“有求于”这些高管和高官。因此,高管和高官参评院士,无疑比普通参评人员具备更多的先赋性优势。

另一说为“仕而优则士”。一些“仕”,不论其学术成就如何,只要官至一定级别,“士”就成了一种待遇或者“退位”、退休的一种安慰和交换。但是,再有本事的人,也没有三头六臂,也同样乏术分身。无论怎样讲,高管和高官从事的都是行政性工作,除了署名外,他们很难在研究性工作中做出什么实质性的贡献,这一点是尽人皆知的事情。“嘴大”就什么都懂,权大就什么都能的“奇迹”,在研究领域根本就不存在。因此,“仕而优则士”破坏了院士遴选的规则。在评选院士中,贿选、拉票等具体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污染”的还只是水流,而“仕而优则士”败坏的则是水源。

当然,辩者也自有其论,其一为“一视同仁”论。其说是,不能因为高管高官身阶为“仕”,就剥夺人家为“士”的权利,高管高官参评院士,体现了平等。其二为“学术背景”论。其根据是,这些“仕”本来出身为“士”,现在也“仍然从事部分”研究工作,仍然站在研究的前沿高管高官参评院士,不会降低院士的水平。

然而,人们质疑高管高官参评院士,其实并没有否认他们的学术背景。公允地说,高管或者高官,如果在他们上位前没有被评为院士,那么,在高就后,他们的学术水准不会高于他们上位前。这种判断,乃属常识性判断。如果反之,那就意味着他们全心全意从事一项研究时的成果,反倒不如他们“三心二意”时从事研究时的成果,这显然不合逻辑。

当然,这样说,并没有否认高管高官有参评的权利,也不是否认他们的学术能力。因为如果他们真有院士的水平,那就当于不在位时、或者退位后再参评。如果院士评选是唯学术水平论,那么,达到院士水平的高管高官不论什么时候参评,都应该评得上。而如果被选为院士,除了水平,还有机遇的话,那么,为公平起见,掌控资源的高管高官理应回避这样的机遇。(光明网评论员)P98-99

序言

网络评论是互联网上最具活力的元素之一。优秀网络评论文章,是凝聚思想精华的公开表达,受到网民的普遍欢迎。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工作,需要源源不断的优秀网络评论文章。

由于工作关系,我十分关注网络评论的情况,也喜欢阅读那些观点鲜明、风格明快、短小精干的网络评论文章。我注意到,2011年3月,光明网新开设了光明网评论员栏目,刊发原创新闻评论。该栏目一上线即受到网民的广泛关注,刊发的评论文章得到众多网络媒体的广泛转载。我感到,光明网评论员栏目有三个亮点:

第一,光明网评论员栏目由光明网与光明日报评论部合办,这是该栏目成功的保证。作为光明网的主办单位,光明日报是与共和国同龄的中央级重要媒体,为我国新闻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评论工作,一直是光明日报的传统优势。几十年来,光明日报评论人才辈出,评论佳作不断,许多优秀评论文章载入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册。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为我国解放思想、开启改革开放之路的先声和重要标志之一。光明日报积极推进报网互动,努力把中央媒体的传统优势体现到网络上来;光明网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光明网依托母体的政治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切实加强网络评论工作,积极开展网上舆论引导,从网上点击量、转载量来看,这个网络评论栏目是办得十分成功的。这一做法,也值得其他传统媒体和重点新闻网站学习借鉴。

第二,光明网评论员栏目上线后,坚持围绕当天早晨新发新闻作出评论,上午定时发出。互联网环境下的评论话语竞争,要诀就是一个“快”字。慢一拍或者慢半拍,就会失去话语先机,几乎再无论说的必要。在我看到的去年以来的光明网评论员文章中,都是围绕当天上午见诸媒体的重大新闻事件而展开,第一时间亮明观点、抢先发声,并且天天如此、篇篇如此。做到这一点,难能可贵。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光明网评论员栏目就是年度重大新闻的评论性历史记载,或者说是年度重大新闻的评论性日志。

第三,光明网评论员栏目的评论文章出自专业评论工作者之手,有不少精品佳作。在博客、微博客等社会化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评论和发布评论已经不再是专业评论工作者的职业“特权”。在互联网上,许多网民贴发的简短、睿智的帖文,往往能够在网上广泛传播,影响网上舆论。如果专业评论工作者不能适应网络传播特点,评论文章冗长、说教,必然会湮没在无以计数的众说纷纭的信息海洋之中,也起不到引导作用。光明网评论员栏目的评论文章都不很长,每篇不到1500字(当然,还可以更短一些),简洁明快,一屏尽览,符合网络阅读习惯。不少文章言简意赅地就新闻事件阐明时代背景、追溯历史关联、评述事件得失,既有论点突出、论证严谨、条分缕析的专业评论优长,也不乏贴近网民、幽默诙谐的网络用语。光明网评论员的实践表明,在互联网时代,专业评论工作者仍然可以凭借自已的专业素养和学识水平,在网络的海量评论信息中脱颖而出,发挥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专业评论工作者既要坚持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又要向社会学习、向网络学习、向网民学习,适应网络传播特点,善用网言网语,不断提高网络评论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引导力,发挥好新闻网站评论工作在浩如烟海、纷繁复杂、躁动不安的网络信息海洋中,帮助人们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分析思考的积极。作用。

以上是我浏览阅读光明网评论员文章的几点感受。近日,光明日报出版社精选了光明网评论员栏目去年发表的一百多篇评论文章,准备结集出版,书名定为《光明网评·第一季》。这对推进网络评论工作是很有意义之举。报社领导嘱我作序,我欣然应允,算是对新闻网站评论工作的倡导和支持。  是为序。

钱小芊

(钱小芊中央外宣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副主任——编者注)

2012年3月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光明网评(第1季)/光明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陆先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227119
开本 16开
页数 3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1:4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