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太阳照耀我们
内容
编辑推荐

高国镜编著的《太阳照耀我们》是一本真情散文,本书还获得第五届冰心散文奖。本书内容介绍:太阳是大地之上、人类之间最大的灯,大千世界只有得到阳光的恩赐,才会有生命和光明每个人都顶着太阳灯行走,来去匆匆。自古红日最多情,像慈祥的母亲,儿女走到哪里,太阳就相伴同行。文学也像太阳,可以照亮你的路途和心灵,温暖诗意人生。

内容推荐

《太阳照耀我们》是作者高国镜的第一部散文集,从他近三十年来发表在《北京日报》、《散文百家》等报刊上的几百篇散文中精选而来。已故著名作家浩然曾撰文称:“高国镜的散文表达了非常深厚、浓烈和真挚的爱,句句都热得读着烫心。”散文家红孩称他的散文“写得平实,细腻,几乎每个细节都能打动人”。高国镜算得上作家中的多面手,因而他的散文具备诗的意境和味道,或具有小说的故事性和可读性,童话般的境界和纯真。他分别在京西和京东生活了二十多年,所以他的散文分别透视出永定河和潮白河的灵性,折射出太行山和燕山的灵气。作品写得或清新流畅、优美动人,或诙谐幽默、色彩缤纷,每一篇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颂歌。

《太阳照耀我们》是一本真情散文。

目录

揣着诗文和太阳登长城(自序)/1

第一辑 通往镜子里的路

 诗意端午/3

 逗号与巴金的手/6

 情系“鹊巢”/8

 你们的目光像阳光温暖我心/10

 骑自行车的感觉/18

 装满故事和情感的房屋/25

 父亲是一首歌/61

 母亲与羊羔肉/63

 给儿一个宝葫芦/66

 从今开始当爷爷/71

 金宝城里的白桦林/76

 梦中再上北高峰/7 9

 心存书香……/86

 骑车去看升国旗/91

 我的数字奥运/93

 冲鸡蛋在血液里流淌/9 5

第二辑 流过镜子里的河

 潮白河上的白鹭/99

 鲜花港里赏菊/103

 平原上的绿色音符/106

 白杨树和顺义/110

 流过镜子里的河/115

 看上去挺美/122

 梦池荡漾彩色梦/124

 楼下的风景变成笔下的诗文/127

 峪子沟不是传说的风景/130

 美国人赞鹏程家宴/132

 桌椅板凳半拉家/134

 爱在平原/136

 龙凤麒麟桌椅/138

 灵璧凤凰到我家/140

第三辑 立在镜子里的山

 花鸟虫鱼伴童年走过/145

 乡音传递美食的味道/159

 红金坨是谁的宝藏/162

 人生冷暖炕知道/171

 我的公羊们/179

 父亲的菜园/183

 杏林里的四季风景/186

 红了山丹/194

 黄鹂叫红桑葚的时候/196

 红金坨是谁的雕像/198

第四辑 存在镜子里的情

 那山那人那片情/213

 老乡见老乡/221

 绿叶花瓣烫咸粥/226

 暗恋无悔/229

 花生情缘/248

 背房/250

 大姑与大蒜/253

 寻找失落的大雁/255

 年夜旺火/257

 点点滴滴杏核油/259

 红铜酒嗉/261

 姥姥的红姑娘儿/263

 爷爷与核桃树/265

 “馒头生”寻找的还是馒头/267

 想起那朵“刺玫瑰”/269

 塞外少女/271

 浩然不会远去(五章)/276

 田庄的火种/283

 老父亲的故事/286

 采一枚红叶与红孩分享/288

 诗花在严冬里盛开/293

 让我感动的人和书/295

第五辑 映在镜子里的景

 行走的留影/299

 来自远方的石子/304

 云南感怀(五章)/306

 湖畔海边感言/311

 杭州那边有个家/314

 在西柏坡看毛主席遗物/317

 漓江桂林咏叹/320

 香港掠影/323

 走进澳门/325

 戒台寺五大名松/327

 登长白山天池/329

 有感古崖居/33 2

 情系珍珠湖/334

 游本溪水洞/336

第六辑 写在镜子里的话

 出书不等于圆了作家梦/341

 用文字谱写乡土恋歌/347

 我的心是写满诗的红叶  /350

 心头上的灿烂诗花/354

 风月宝鉴两面看/358

 写后记想起少年的我/361

 用诗的花朵点燃奥运圣火/368

 鲜花无言诗有情/372

 诗文捧出赤子心/380

 后记也应盖上红色印章/383

 杏花晚开含泪笑/387

 为传奇故乡写传奇/3 95

试读章节

端午节是属于所有中国人的节日,也是我个人的节日;端午节也是那位佩戴着兰草,跳入汩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日——端午节注定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日。

听娘说,那个端午节,白白的羊群上山了,坡上开着红红的山丹花,像是打着小红灯笼,迎接你的落草。从此那个诗意的日子,年年就成了我诗意的生日。

儿时总是傻子似的盼过生日,似乎不知道人过一个生日,生命就是少了一岁的。

记得那一个个端午节。我总要到山坡上去采艾蒿。把艾蒿插在门楣上,再顺便插一枝山丹花,那诗意就愈发浓烈起来:山里人是家家门上插艾蒿的,不管插艾蒿是不是真能辟邪,但那肯定是一道诗意的风景。如今那艾蒿的香味,仿佛还在我眼前弥漫。

父亲摘回来一葫芦瓢桑葚,紫的、红的、白的,那就是给我的香甜的、回味无穷的生日礼物了。母亲准会给我煮几个鸡蛋,往往还要把鸡蛋染红;那山丹花蕊是上好的红色颜料,把它抹在鸡蛋上,白色的鸡蛋就变红了,那叫寿蛋。母亲说,生日吃了鸡蛋,一年都顺当,叽里骨碌就过来了。于是我拿着那红红的寿蛋,手里还举着山丹花,满山跑着——那少年的生日,怎么说都是与诗意分不开的。

而今,那个拿着红红的寿蛋,举着红红的山丹花的少年,就那么骨骨碌碌走过来了——一晃荡,我都在这个世界上过了五十多个端午节了。回眸这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总难免风风雨雨和坎坎坷坷,但我把每一个端午节都看成是等着迎接我的诗意的节日,看成是一首浓郁的田园诗。我从少年时便喜欢写诗,一直不弃诗笔。即便过了五十岁,我还一连出版了三本诗集。上天和父母赐给我端午节这个生日,我要把人生当做一首诗来写。端午节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这节日不但充满诗意,也洋溢着暖意。回顾我度过的每一个生日,总能给人留下几缕诗意的回味。

亲朋好友给送的每一个粽子,其清香都是永远挥之不去的。那年参加中国西柏坡散文节颁奖会,恰逢我的生日,有那么多作家向我举起了祝福的酒杯。

妻子知道我最爱的花就是京西山坡上的山丹花,便从老家挖来几个山丹花疙瘩,栽到我家院子里的花池子里,从此那花年年于五月端午如期开放,那红红的小雨伞,红红的小灯笼,便是给我的最好生日礼物,那花儿照亮了我的眼前,也照亮了我的心头。那花儿是摇曳着的一首诗,是燃烧着的生命火炬。

儿子七岁那年,放学归来,从半路上买回了二斤豆角,到家说是给我过生日的。于是那红烧肉外加焖豆角,就透着一种持续不断的红亮和绿色的诗意了。妻子给我擀的长寿面,寄托着对我诗意人生的无限延续;因为只有诗意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那年,姐姐给我们编织了五彩线,让我们戴在手腕上,以保一年平安。我在感叹这彩线拴不住时光的流逝,我们都在无奈地走向天堂的时候,也同时提醒自己,更应该珍惜这每一个端午节,每一个端午节的诗意。只要心存一缕诗意,一切都将变得美好。

那个端午节,儿媳还没过门,就拎着生日蛋糕,还有两箱子书,一幅国画,和儿子一起给我过生日来了——我知道,我们分享的不仅仅是奶油蛋糕的香味,还有生活的诗昧;那红蜡烛释放出的不光是光与热,还有不断绽放的诗意人生。

每个人的生命其实都是充满诗意的。大诗人屈原的人生是诗意的人生,他虽死犹生,身前身后都是诗,连如今法定的端午节小长假,都是和屈原连在一起的。他沉江几千年,那龙舟为他划了几千年;人们为他包的粽子飘香了几千年,他的诗在人间流芳了几千年。我们不能和屈原比,我们不是诗人,是凡人,可凡人的人生不也同样是有诗意的吗?其实我们没有必要总是感叹人生的短暂。过了一岁少一年。我们不妨坚定地认为,人是有来世的,既然有来世,那真正的生命就是没有终结的,就是一首延续不断的长诗;今生今世写不完的诗,下世还可以写。假如我们来世托生不成人,就算变成了一棵草,艾草;变成了一朵花,山丹,不也还能为端午节增添几分诗意吗?如此想来,这端午节就永远是诗意的端午了。

院子里的山丹花又要绽放了,那沉甸甸的蓓蕾,多像一支支饱含真情的诗笔呀!

《中国文化报》20l1年6月6日P3-5

序言

如果把这本散文集比喻成太阳的话。那托起太阳的不是一座座山头一层层波浪,尽管这字里行间时隐时现着太行山燕山的山峰,永定河湖白河的浪花——托举起这透着暖意小书的人。不仅仅是我的情怀我的拙笔,虽然这里有我几十年心血的结晶。让这颗散文园地里的“新太阳”升起地平线的使者,都是怀着朝阳般热情的人们,他们用比阳光温暖的目光关注着、支持着我和我的诗文的成长,这自然也包括北京市顺义区委、文委、文联的热心领导和同志们。我愿用红亮的心和血打造一轮写满文字的太阳。照耀和回报大地——母亲。我愿提着冰心老人给后人留下的。小橘灯”。去寻找比太阳还多的光明。——题记

如果把走人生之路和文学之路看成是登长城的话,并非登上长城,就真成了好汉,就离太阳很近了;在我们驻足的片刻,切不可忘记回眸脚下的路。仰视头顶的蓝天红日。

最初写作的时候,对散文似乎是不屑一顾的,本人更看重的文体是小说、诗歌,一度最着迷的是剧本。有好心编辑提醒我,不妨先写一些散文,练练笔。后来就有意无意间写了几篇。有一篇叫《我的爷爷》发表后,被《社会保障报》转载了,还获了“乌鸡杯”征文奖,头奖,得了一只景泰蓝锦鸡,还有二百元奖金,这在1988年不是个小数了。我用了奖金的十分之一,在离天安门不远的一家小饭店里,独自饮了一瓶啤酒,吃了两碟小菜,外加一碗放了牛肉片和梨片的朝鲜冷面。用写散文赚来的钱吃饱喝足后,却没有接茬写散文。不怎么写散文,是觉得散文不太被人看重。是在1992年,一篇题目为《背房》的散文,被小报退稿后,在《北京文学》发表了。有个散文家说我这篇散文比《背影》写得还感人。这自然是过奖之词。但那时却萌生了一个念头,将来出散文集,书名就叫《背房》。结果出第一本散文集却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了。

那天,压根没有推过光头的我,却剃了一个光葫芦头。剃完后似乎有所失落和伤感,但很快便乐观起来,因为想起了一首叫《黑发与白发》的诗——“曾经/我把那一头浓密浓稠的黑发/制成了一支支毛笔/研出了一瓶瓶墨汁/变成了一篇篇诗文/发表在碧野之上蓝天之下/而今/我把这一头黑发变成的银丝/拧成一根绳索拴住夕阳/和一道道灿烂的晚霞/莫叹青春的秀发变雪花/雪花追赶着又一个春天/于蹒跚中透着潇洒/何况无论黑发和白发/都能变成跃跃欲飞的诗行/变成儿时十二色的蜡笔/重新抒发燃烧的激情/重新描绘人生的图画。”

有了这份激情,又觉得这人生其实本无什么太难的事情。回想所走过的人生之路和文学之路,忽然就想到了故乡那蜿蜒在崇山峻岭中的山路——说来,我断断续续写散文的生涯,还有这本散文集的诞生,也像登山,一路走来,不是没有难处,但无限的风光也就在这登山的过程中。

那天算得上一个不太寒冷的冬天,但有雾,还有一些零星的小雪,是大雪节气之前那种不太傲慢的雪花。就是在那么一个天气里,单位组织活动,去怀柔登慕田峪长城。一辆流动演出车,沿着蜿蜒的山涧路,把我们带到了长城脚下。通往长城之巅的山路,就靠我们的两脚往上登攀了。刚刚当了爷爷的我,提了一根老家山上的山桃木棍,也算是一条登山的支柱。那一刻,就忽然想到了第一次登慕田峪长城的情景。

那还是1985年的事情,儿子尚未出生,我也还算风华正茂。当时参加了一个“青年之友”联谊会,是在怀柔的一家宾馆举办的。会上,我慷慨激昂地朗诵了自己写的一首诗,叫什么《我是鹰》,那惊天动地的大嗓门博得了一阵阵赞叹与喝彩声;有人还说,我还真有点鹰的气势,壮志凌云的。就是在那次活动之后,我们和一些著名的演员,一起去爬慕田峪长城。随我左右一起登山的,是后来成了散文家的红孩,当时他不过是一个十八岁的孩子。但他的感慨总是比我多。照他说是长城下的山坡上也透着荒凉,尽管那是个山花烂漫,万木葱茏的初夏时节。当时对于我来说,登长城真的像玩一样,因为我生长在大山里,上山绝对是如履平地。没费什么劲,我的大脚就丈量完了千级台阶,落到长城上去了。此时望着那烽火台,就有点抚今追昔的感觉,就感叹于秦始皇修了半天长城,他却没来过慕田峪,我却到此一游了。不过,到了长城之上,也没觉得自己真是什么好汉。望着长城上空的一只鹰,知道了人与鸟的距离,是不近的;俯瞰长城下的崇山峻岭,也知道自己是渺小的。几次和红孩说,登上长城容易,登上文学的长城可能就难了。因为当时我正酷爱着文学,也正经受着源源不断的退稿的苦恼。记得曾和一位叫骆玉兰的美女记者,吐露了写作上的苦恼,女记者的回答似乎是把苦恼写出来,也能写出好文章。谁料,写出好文章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时那一串逶迤在长城上的青年跋涉者,嘴里不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心里也是说着的。长城的制高点其实很快就到了,那一刻的感觉不是长城的风光不在了,而是长城就这么回事了。登了一回长城,未必能把一生的行动路线看透,但却觉得,过程有时候确实比结果重要——分享过程的滋味比品尝果子的滋味,也许更有嚼头。如此想来,我在文学之路上跋涉了几十年,离文学的长城却还很遥远,也就不能过多地怪自己了,走到哪一步也许是天定的?替别人安慰自己一句,登上文学的长城又如何?只要身子不倒下,继续走就是了。

那天又去登长城了,身边没有当年那些青年,红孩也不在身边。那天登长城的,是顺义文化馆的一群男女,还有文化委员会工会的杭主席。尚年轻俊朗的杭主席,总爱笑吟吟地叫我高大师。当然我知道我是不是大师;一些客气的同事们,或叫我高老师。或戏称我为高作家。实际上,我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老师和作家。拎着一条棍子上山来,人家才叫我老师的吧?此时上山的脚步,倒也还算稳健、不那么缓慢,但与当年相比,就不得不承认两眼的昏花、双脚的沉重蹒跚了。回想那时我们唱着“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当时想象着,还以为二十后我可能真成了个有影响的作家哪!可一晃都过去快三十年了,而今能有什么作为和收获哪?数着通往长城上的台阶的时候,思绪就有点像那橡树上的叶子,虽未落下,却也有着明显的沧桑感了。当年登长城,恰是初夏时节,而今已经是初冬的景象了,天上飘着小雪。我的人生其实也快到冬天的季节了。嘴上还是说说笑笑的,心头却有几分城砖般的沉重感。仰望躲在云层里长城上的太阳,时隐时现地露出白里透红的脸来。按时间说,那绝对是八九点钟的太阳,但我绝对不是毛主席说的八九点钟太阳一般的青年了。望着长城上并不多的稀稀拉拉的中外游人,有一些个也许与旁人雷同的感悟:人。说他伟大如山也行,但人真的没山那么大,尤其是没山那样的寿命,山往那里一坐,也许就是上万年上亿年岿然不动,而人却像是山上的蚂蚁,不过是这个世界上的匆匆过客;即便和一块长城砖比,人也属于极其短寿的一种动物。虽然说人不辞路。但有些路,人也许是走不了几回的。比如这慕田峪长城,尽管矗立在并不遥远的地方,但今生也才登了其两次,时间竟然相隔了近三十年。今生还能登几回长城哪?

有一些个悲观的情绪之后,就想到了许多人,就想见到许多人。年轻的时候,总爱说来日方长几个字,总以为今天见了这个人,明天也许还会见到。当年登慕田峪长城的时候。没想到会在长城上碰到几位曾一起办过诗歌培训班的年轻诗人;而今想碰到那些诗人,却怎么也没碰到。由此想到,我写散文,或许就源于此。写散文的时候,是想到了想念中的人。思念中的景;看散文的人,却也会联想到写散文的人,还有自己经历过的情和景和人。散文的作用也许在于此。散文终究是一种情慷一种情结一种情谊一种情感……为情而写散文,因情而写散文,也便有了散文。即便是《古文观止》,也逃不出一个情字。不是回望故乡,想起那些事那些人那些景;不是爱在平原,热爱那些事那些人那些景……也就不可能写这些散文了。散文是我几十年来人生的记录,感情的载体。再重复一句,就是为了抒发感情。也才有了这本散文集。  正在胡乱想着散文的时候,恰好红孩给我打来一个电话,说是建议我的散文集的书名不要叫《流过镜子里的河》,也不要叫《太阳灯》了,就叫《太阳照耀我们》吧。显得大气。也恰在此时。出版社的编辑打来电话,说我的散文集已经通过终审。我虽然对出书的兴趣渐渐漠然起来,但对这部散文集还是有几分热情的。不过,这事我没告诉同行的登山者们,登山难,让他们体验一把;出散文集难,一般人就不要体验了。回想我断断续续写了几十年散文,发表了近300篇散文,但也不过即将要出版这么一本散文集,且其中的酸甜苫辣,还能写一部散文集。看长城上的每一块城砖,都显得那么厚重,像一摞摞码放在天地之间的书,也许是永恒的书?而我这一本散文集,也能和永恒连在一起吗?也许不过是几朵飘来荡去的过眼烟云?当然,我希望这其中的墨香能够传之久远。长城脚下的烤全羊的香味随风传到半山腰里来了,这羔羊的香味当不能混同于书香的气息,但多呼吸一点书香气,对谁也没有坏处。

无论如何,这散文集的出版,也是我对所有与我相关的人的一种感谢。长城上的太阳钻出了云层,金光闪闪的。感谢天上的大太阳,照耀我这本散文集问世。爬山的时候,总想着山巅的情景;到了长城之上,也许有更多的憧憬?憧憬着和实现着的梦想,其实都应该化作散文,像云彩,像溪流,在长城内外飘荡、流淌。

这前言的落款,盼望朝阳关照,不须夕阳盖章;明天还有一轮旭日,挂在长城头上。不要担心太阳的命运,尽管太阳的命运牵扯到每一个人的命运。坚信只要我们的头能够抬起来,东方的日头就会升起来;只要我们的心中装着太阳,黎明就会属于我们。祝愿2012年和以后所有年份的每一天,都会有太阳光临到我们窗前。

2011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太阳照耀我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国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07333
开本 32开
页数 3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4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3: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