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岭之外——徐康宁经济随笔集》是作者个人的随笔集,这本《峰岭之外——徐康宁经济随笔集》按照文章的大体内容,分为“学术余墨”“冷眼看洋”“中国时评”“城市细语”“西行漫记”“围炉轻话”六个栏目。以优美的文笔,用经济学的方法,解释现实生活经济社会问题。
图书 | 峰岭之外--徐康宁经济随笔集/茶客文库系列 |
内容 | 编辑推荐 《峰岭之外——徐康宁经济随笔集》是作者个人的随笔集,这本《峰岭之外——徐康宁经济随笔集》按照文章的大体内容,分为“学术余墨”“冷眼看洋”“中国时评”“城市细语”“西行漫记”“围炉轻话”六个栏目。以优美的文笔,用经济学的方法,解释现实生活经济社会问题。 内容推荐 这本《峰岭之外——徐康宁经济随笔集》收录的主要是作者最近几年写的一些轻松文章。其中多数是发表过的,主要发表在《经济学家茶座》《董事会》《环球时报》《南京日报》等我经常发表的杂志报纸。这本《峰岭之外——徐康宁经济随笔集》按照文章的大体内容,分为“学术余墨”“冷眼看洋”“中国时评”“城市细语”“西行漫记”“围炉轻话”六个栏目。 目录 自序 学术余墨 地理、习俗与经济发展 瑞典的森林及其他 资源丰富国家未必强盛 斯密的背影尚未远去 有没有坏的市场经济? 500年前的那场血腥与机缘——一个新的经济史观 两个人与一个国家 谁在全球化中受益? 全球化的代价 奇迹:哪些发生了,哪些还没有? “软实力”的背后是什么? 什么是城市竞争力的精髓? 重塑城市文明 冷眼看洋 西方为何不感谢中国? 买美债万亿仍换不来美国对中国的信任 中国救英国石油,不值 美国经济“东山再起”为时不远 俄罗斯经济到底有多强 希腊悲剧:软实力话语的终结 国际货币体系紊乱将长期无解 日本、韩国、新加坡,我们该学什么? 我们该怎样向新加坡学习 韩国为什么会引人注目 美国“出口倍增计划”挑战现行国际分工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和友 70亿人口会给世界带来什么? 西澳繁荣中国埋单 穆巴拉克会下台吗? 穆巴拉克受审与政治游戏 一个国家的灾难 日本需要举办一次奥运会 三十年,两场世纪婚礼 中国时评 只有中国道路,没有中国模式 从适应规则迈向参与规则制定——写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之际 中国制造业:别错过下一个20年黄金期 中国的幸运与不幸——写在中国成为第二经济大国之时 全球化倒退加大中国发展风险 从全局战略高度防范对外经济风险 中国会迎来“失落的十年”吗? “重商”不能“抑农” 钱对“符号经济”兴趣太高 为什么总是开发商笑到最后? 央企当“地王”是不务正业 房地产市场的“命门” 中国调控房市要有大智慧 扩大消费需求是一项系统工程 向百年IBM学企业创新 “走出去”:CEO要学会“喝咖啡” 中外企业家理念大相径庭 中国为什么会盛产富豪? 中国富人移民海外只是暂时现象 大举购买外国资产的时代已经来临 黄金保值其实是个误传 中国为什么解决不了食品安全问题? 人民币升值何时是头? 人民币国际化是20年后的事 中国地方债务风险堪比希腊 2012年中国减税最佳时机 “中国制造”国内售价为何高于国外? 这是什么故宫水平?! 香港是怎样变成“东方之珠”的? 澳门为什么离不开大陆? 城市细语 一座城市的千年沉落 四城印记 威尼斯随想:商人的力量 十年一觉扬州梦 说说常州 深圳是个好地方,但优势不再 沿江行 新安江水电站随想——浙西印记之 古镇梅城——浙西印记之二 中国当代为何没有“隐士”?——浙西印记之三 “居有竹”和“庐有松”,孰优? 闲说徐州 霸王英雄,难敌子房轻箫 沧海桑田话泰州 溧阳小城自逍遥 西行漫记 大英博物馆的元青花——英伦随感之一 英国大学的优势与国家远虑——英伦随感之二 伦敦为什么不堵车?——英伦随感之三 伦敦经济学院生财有道——英伦随感之四 烟雨剑桥——英伦随感之五 英语就是竞争力——英伦随感之六 既生瑜,也要生亮——英伦随感之七 英国人的优雅与傲慢——英伦随感之八 英国的荣耀与彷徨——英伦随感之九 难解“李约瑟之谜” 又见纽约——美国观察之 美国为什么没有高铁?——美国观察之二 美国的创新与沉疴——美国观察之三 查尔斯河畔的灵秀——美国观察之四 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明轩”——美国观察之五 历史事件的遗产:夏威夷随想 檀香山无檀香 上帝的偏爱 新西兰的优势与局限 摆脱“资源之咒”的国家 围炉轻谈 经济畅销书何以畅销? 经济学家为什么爱写随笔? 经济学随笔的生命力 润笔与经济学家的酬劳 热血无价 “南杨北梁”几人知 如果林徽因当年嫁给徐志摩 大师、建筑与效用 国粹也要与时俱进 中国人为什么特别喜欢照相? 为什么银行业是高薪行业? “儒商”的错觉 两本很好看的地理杂志 品质、品位与品行 天妒英才 世界因他而无比美好 我们要不要学英语? Fool's errand是什么意思? Bund 18 我为什么要开博客?——日志开篇 草婴与红歌 春节的意义 沈阳终于“乐极生悲” 又到田径大赛时 马其顿的国名 后记 试读章节 地理、习俗与经济发展 国庆长假在家,一来好好休息,对平时的紧张节奏做一个深度的调节;二来看看买来已经闲置多时的几本书,对买书时的冲动也算有一份交代。闲淡之余,自然也有遐想思索,正好《茶座》店主来信约稿,便将思索的内容,加上平时的一些想法,整理成一篇小文,供读者一阅。 坚决“脱亚入欧”的国家 有这么一个国家,心中一直想评说几句,特别是去年有机会访问这个国家后,评说的愿望更加强烈(我曾经在《茶座》的一篇写意大利的观感文章中提起过)。 这个国家地处亚洲,但对亚洲的兴趣不大,从来不参加亚洲的比赛,却热心于欧洲的赛场;这个国家属于穆斯林世界,尘世间却充满欧式文明的元素;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历史悠久,却在保留自己的文化的基础上彰显西洋风情。不知道读者是否已经猜到,这个国家就是土耳其。 虽然国土横跨亚欧两个大陆,但按照地理学的划分,土耳其属于亚洲国家。土耳其只有3%的领土处在属于欧洲的巴尔干半岛上,绝大部分人口生活在亚洲的领土上,首都安卡拉也位于亚洲。土耳其不仅自然地理属于亚洲概念,而且民族和文化也源于亚洲。土耳其人属于突厥人的一支,与我国维吾尔族人同种同源,文化传承与东方世界有很多渊源。喝茶也是土耳其人的一大习惯,而且,土耳其语中的“茶”的发音是chai,十分接近于中国“茶”的发音。据土耳其人的介绍,这个chai的单词,就来自于中国。 可就是这么一个原本属于亚洲的国家,却在各个方面向欧洲靠拢,而且也把自己作为欧洲国家看待。如果说亚洲有几个“脱亚入欧”的国家的话,土耳其则是“脱亚入欧”最为积极的国家。最能表明土耳其“脱亚入欧”态度的就是对加入欧盟长期不懈的努力。虽然多年努力未果,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得到欧盟肯定的答复,但土耳其还是要为此而继续奋斗下去。 土耳其为什么要“脱亚入欧”?明明在地理上属于亚洲的国家,为什么要成为欧洲的成员?这完全出于土耳其的国家利益考虑。土耳其虽然在地理上属于亚洲,但却是亚洲范围内中最接近欧洲的国家,实际上是处在亚洲和欧洲的连接处。从土耳其到德国的柏林,与葡萄牙到柏林,在距离上没有多大差别。由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区位,土耳其自然把对外经济联系的重点放在欧洲,出口的市场是以欧洲为主,因为商品出口到德国和法国,其运输成本要比出口到日本和韩国低得多。由于在经济上与欧洲关系密切,自然会促进各方面与欧洲对接,所以土耳其一直想改变自己的“洲籍”,成为一个欧洲的国家。当人们说到“脱亚入欧”这句话时,总有一种贬义包含在内,似乎是为了洋人而忘了祖宗,就像我们中国人说“崇洋媚外”一样。但土耳其一点都不介意这种说法,就是要变成欧洲国家。属于哪个洲的国家,地理界定是一回事,身份选择又是一回事。如果人们习惯上把欧洲的边界往东边移一点点,把小亚细亚半岛视为欧洲部分(当然地理学家不会同意),那土耳其就是一个标准的欧洲国家了。 作为一个穆斯林国家,土耳其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要“脱亚入欧”的。事实上,土耳其的民族文化以及宗教渊源更加接近于东方。土耳其有数不清的清真寺,却甚少见到基督教堂。东罗马帝国留下一个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后来也被土耳其人改建成了清真寺。上个世纪20年代以前,土耳其是_个典型的政教合一、封闭不化的国家。也和其他的亚洲落后大国一样,土耳其曾经有过几乎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在上个世纪20年代领导了一次重大改革,对土耳其进行了全面改造,目的是要建立一个世俗的现代化国家。在地理上这么接近欧洲,实际上,土耳其的国土上曾居住过大量的希腊人,著名的《荷马史诗》中描写的特洛伊,其所在地就在今天的土耳其境内,这个国家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的模板自然是非欧洲不二了。 有人说,在现代社会,尤其是资讯发达到互联网出现以后,地理和距离已经变得不够重要了,好像世界真的变得“平”起来了。实际上,地理、区位和距离依然十分重要,国际经济学中有很多关于讨论距离对贸易的重要性的文献(distance does matter!)。同样是曾经想“脱亚入欧”的国家,日本到今天为止仍然是一个标准的亚洲国家,亚洲的价值观、社会习性在日本根深蒂固,亚洲对日本的重要性远远在欧洲之上。每年有大量的日本人在欧洲旅行,日本也会流行欧式文化,但绝不会参加欧洲的比赛,更不会要求加入欧盟。无论历史还是现实,就像土耳其与欧洲交往一样,距离或地理因素使日本与亚洲的交往更加密切。 登上海边的一座小山峰,在山顶的一个公园向海而坐,俯瞰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那座著名大桥,望着桥上来来往往的滚滚车流,以及海上不时而过的欧洲邮轮,啜几口手中的很像意大利风格的土耳其咖啡,一切是那么轻松、惬意!我在这里已经静静地坐了半小时。 这就是伊斯坦布尔。远处有尖塔高耸入云的巨大清真寺,诵唱古兰经的祷告声偶尔随风飘来。近处有一个很西式的咖啡厅,里面卖着咖啡、红茶和糕点,几个青年男女在轻声说笑。男子身板硬朗,眼睛炯炯有神,透出西亚男子特有的结实有形。女子金发淡妆,装扮入时,完全没有常见的把身体裹得严严实实的穆斯林妇女模样。 土耳其,一个经济比较富裕的发展中国家,一个世俗化的伊斯兰国家,一个要加入欧洲大家庭的亚洲国家,一切拜她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所赐。 习俗是从哪里来的? 近二三十年,制度经济学十分流行,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也比较活跃。由于中国是一个正处于制度转型的国家,加上旧体制根深蒂固,关注制度演变和热衷于讨论制度的学者和文章也特别多。有一个流行的观点是:在中国,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虽然从学理层面上看,这句话是一句“大话”,没有多少专业含量,有说了等于没说之嫌疑,但也的确是一句实话。然而,我们不能老是停留在这样一种大而化之的判断上,不妨在评价制度的同时,也去探讨制度是怎样来的。 在经济学的语境中,制度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分。前者主要是约束性强的规制条文、法定规则和政策制度,如对所有制、竞争制度、个人身份的规定等;后者是一些不成文的、约束性不强的社会习俗,如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合作范式等。非正式制度的约束性虽然不如正式制度,但包括范围甚广,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其影响和作用并不小于正式制度。 P2-4 序言 写文章是学者的本分和天职,只有通过写文章才能证明一个学者在思考、在从事学术性的活动。 我写的第一篇发表出来的文章是在大学本科毕业后不久,一篇纯学术性文章,分析恩格尔系数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文章发表在《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之前收到该学报主编一篇热情洋溢的来信,对我是一个鼓励,那时我才二十多岁。 继第一篇文章发表后,我就开始经常性地写文章,至今已快30年了。原先只写学术性文章,并翻译过几篇文章和两部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由于喜欢看报,加上愿意对现实问题评说上几句,就在写学术文章之余,开始写一些评论经济热点的文章,这些文章当时主要发表在《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南京日报》上。当时还写过一些社会评论,以随笔杂文的形式发表在《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等报纸的副刊上。有那么几年,还给香港的两家财经杂志写过稿,除了受杂志印刷精美的吸引外,比内地高得多的稿酬标准也是一个原因(本集子收的“润笔与经济学家的酬劳”一文记载了这段过程)。 人的生活习惯一旦形成很难改变。除了上课、做研究以及参加一些学术活动外(当然还有不少时间用在行政性会议上),看报、读书、写文章还是我生活中的主要内容,现在依旧如此。除了大块头的学术性论文外,我还是很有兴趣地写一些可以尽情表达自己思想的议论式散文,这些文章可以是学术问题的一种换景观察,也可以是社会经济热点的随感记录。这些文章可长可短,长的可写五六千字,短的则千字足以。只要是思想的碎片,未必深邃,但能够拼图起来也是学者的一种工作。就像我曾鼓励我的一个学生坚持写文章所讲的,坚持写下去,记录自己的观察,拼图个人思想的碎片。 近些年写的随笔式文章,除了一些应约而写外,还有不少是随想随写的文章。这些文章并不是为报刊上发表而写的,主要是写给我的学生和周围的人看的,是我的随感的记录,它们登在我的个人博客上,尽管我的博客上也会登一些已经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我写博客时间不长,只有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像我在写第一篇博客文章中所讲,前几年社会上时兴开博客时我并没有赶潮流,后来决定开博客,除了想利用这个网络平台与我的学生及同行交流外,还有一个有点偶然的原因,就是去年一月我要去英国出差,时间长达半个月,不像我以前去英国来去匆匆,于是,便想利用这段时间把我在英国的所见所想及时地记录下来(英国是我比较喜欢的地方之一)。实际上,我的首篇博文就是在上海浦东机场写的,英国期间一共写了9篇,这几篇博文也收进了这本集子中。这也是开博客的好处之一,平时写一篇博文费时不多(一小时或更少),积少成多,时间长了就可以汇集成册了。 这本随笔集收录的主要是我最近几年写的一些轻松文章,比较枯燥的学术文章一篇未选。时间截止到2011年,几年前写的文章没有收录(留待以后有时间再整理)。其中多数是发表过的,主要发表在《经济学家茶座》《董事会》《环球时报》《南京日报》等我经常发表的杂志报纸。发表过的文章都作了说明,其中少数在汇集出版时做了个别文字的改动,多数未加修改,没注明发表原处的均来自于本人的博客。 写文章除了记载思想、涵养学识外,更多地还是给别人看的,进而交流融合、影响社会。这本集子按照文章的大体内容,分为“学术余墨”“冷眼看洋”“中国时评”“城市细语”“西行漫记”“围炉轻话”六个栏目,从每个栏目的标题也可以知晓其中的文章大概要讲什么,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分类,不可能很严格。希望读者能够喜欢这些文章。 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自然界变化万千,换个角度看就有不同形态。真实世界更为复杂丰富,看世界不仅常常要换个角度,更要多个角度,侧看成峰,横看为岭,还要去观峰岭之外。想了想,用了这个做书名。 是为自序。 后记 这本集子里收录的百余篇长短文章,是我平时用一种相对比较轻松的心态而写的,基本上是随想的记录,属于有感而发,所以可以称作随笔集。 写的是随笔,心态比较轻松,但未必可以不认真。随笔的意义在于自由表达,不拘泥于古板的形式,但仍要言而有理、说理讲据,否则就是乱讲一气。其实,有些说理性的随笔文章,也要讲究论证论据,也要有相应的证明,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我写这些随笔的时候,尽可能不引经据典,为的是节约时间,也刻意想把文章写得松散些,但有的时候重要的事实是不可以错的,所以有时还是会去查询资料,尤其是文中需要事实或资料说明的时候。文学家写随笔,完全从意境和感情出发;经济学家写随笔,不能完全从感情出发,似乎还是要更多地考虑事实,要借一个故事说一个道理。 以前写这些文章时没想过要汇集成册,所以许多文章并没有刻意保留,有的连电子文档都一时难找了。现在能够形成一本20多万字的书,要感谢几个人。 首先是山东人民出版社的董新兴先生。董先生是山东人民出版社的编辑,也是《经济学家茶座》的责任编辑,我经常在该刊上写文章,他对我的文章关注已久,正式约我在他所在的出版社出一本随笔集,免去我联系其他出版社的许多麻烦。与此同时,还要借这个机会感谢他为《经济学家茶座》多年来的出版所作的贡献。 其次是我的学生潘永涛博士。他是我的随笔和博客文章的热心读者,并时常就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独特理解。这本集子里的多数文章都是他从报刊和网络上找来的,并做了初步的整理和汇集工作。没有他的贡献,这本书几乎是出不了的。 还有一位是校友韩会朝,他十多年前是我的学生,毕业后长期在华为公司海外部工作。职业经理人的繁忙工作,海外生活的匆促不定,并没有让他丢舍对文墨的喜爱,和我一直保持文字上的联系。那篇《一座城市的千年沉浮》是三年前写的,这次想收进集子却找不到电子文档,就在博客上留言,请我的学生或看我文章的读者帮忙。没想到第二天给我传来文章的就是韩会朝。后来回忆起,该文写好后曾给他一看,没想到他一直保留,并告诉我三年中读过多遍,令我感动。现在,会朝又回到学校再度深造,拥十年海外工作的阅历经验,一定学术有成,写出许多精彩的好文章,值得期待。 这本书是我已出的许多本书中的一本。从功利的角度说,这本书不会带来什么,因为我不会拿这本书去参加评奖,也不会有引用率之类的指标,但我还是会珍惜的,因为是用心去写的,是因喜欢而写的。 徐康宁 2012年2月于南京兰园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峰岭之外--徐康宁经济随笔集/茶客文库系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徐康宁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906213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80 |
出版时间 | 2012-09-01 |
首版时间 | 2012-09-01 |
印刷时间 | 2012-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2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1 |
丛书名 | |
印张 | 2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东 |
长 | 239 |
宽 | 170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