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院士世家(钱穆钱伟长钱易)
内容
编辑推荐

苏克勤编著的《院士世家(钱穆钱伟长钱易)》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无锡七房桥家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国学大师、中国史学界泰斗钱穆、中国力学奠基人钱伟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的生平,包括家族、成长背景、求学经历、学术研究历程及成果等。本书揭示了中国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

内容推荐

苏克勤编著的《院士世家(钱穆钱伟长钱易)》是“院士世家”丛书的第二本,是以拥有三个院士的科学世家为宣传对象的科普读物。

钱穆,“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代国学大师,著名历史学家,他中学未毕业而教大学,是自学成才的典范。

钱伟长,钱穆之侄,新中国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弃文从理、学业成功转型、科技报国的典型。

钱易,钱穆之女,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环境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本书中主要讲述了钱氏一门三院士成长的历程和他们在各自领域内成为一代宗师的事迹,探索了这个文化家族培养人才的理念和做法,揭示了中国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

目录

绪言 《武肃王遗训》与七房桥钱家

 1.钱镠与《武肃王遗训》

 2.七房桥钱氏家族

一代国学大师——钱穆

 1.少年时代

 2.读书果育

 3.中学时代

 4.乡教十年

 5.执教集美

 6.无锡三师

 7.任教苏中

 8.受聘燕大

 9.转教北大

 10.流徙西南

 11.五华书院

 12.执教江南

 13.创办新亚

 14.续缘香江

 15.讲学美国

 16.定居台岛

 17.迁居风波

 18.魂归故土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

 1.多难少年

 2.读书苏中

 3.水木清华

 4.留学北美

 5.迎接解放

 6.并誉三钱

 7.遭受打击

 8.逆境报国

 9.执掌上大

 10.老骥伏枥

 11.赤子之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

 1.少年时代

 2.大学生活

 3.奋发搏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关于屠师,还有一事令钱穆终生难忘。1910年冬,钱穆四年级临近年末考试。这时,四年级不少学生要求进行课程改革,并提出了减去修身课、增添希腊文等建议,却被校方所拒。于是,学生们便推举钱穆、刘寿彭、张寿昆、屠孝寔等五位学生为代表,再次向校方交涉,最后校方还是未应允。后来,学生们竟以退学相要挟。当时,屠监督曾善意地训诫学生不要轻言退学,站在最后一排的钱穆却大声说道:“监督训辞已听过,请发退学书由各生填写!”

学生代表之一的刘寿彭,即后来的刘半农,江苏江阴人,此时与乃弟刘天华都在常州府中学堂读书。刘寿彭是钱穆四年级的同班同学,而刘天华则比他们要低两个年级。刘寿彭与瞿秋白一样,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常常考第一,平时却最厌恶校舍监兼国文教师陈士辛。有一次,他在如厕时曾大喊:“不杀陈士辛,不为我刘寿彭!”不意此言正为也将如厕的陈士辛听到,刘寿彭由此与乃弟刘天华也同遭黜学。刘寿彭退学以后,与乃弟刘天华同往上海,并易名半农,撰写各种新潮文章,在此期间又结识了陈独秀等人。陈独秀受蔡元培之邀赴北京大学任教后,即聘刘半农为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并因同编《新青年》杂志和倡导白话文而名扬天下,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员大将。钱穆后来也到北京大学任教,与刘氏兄弟还有过重晤之缘。在此前的1930年,钱穆应邀赴北平的燕京大学任教时,还与刘半农有过短暂的会晤,但双方话不投机,并未有进一步的结交。对于此次晤面,钱穆曾回忆说:“一九三○年,余去北平,重相晤,则已相隔二十年矣。余登其门访之,留中膳,相语可两小时。半农绝不提常州府中学堂事,亦不问余二十年经过,亦不谈提倡新文学事。不客气乃旧相识,无深语似新见面。盖其时半农大名满天下,故不愿谈往事。又知余与彼意气不相投,不堪相语,故亦不提其新思想。此后遂不相往来。”钱穆晚年还在回忆中写道,“后暑假半农去内蒙古,受疟蚊咬中毒,归不治,余挽以一联日,人皆认之为半农,余独识之是寿彭”。

学生代表中的屠孝寔,号平叔,为校监督屠元博的同胞三弟,虽然也参加了申请课程改革活动,但因校监督乃其兄长之故而未退学。后来,屠平叔赴日留学,归国后曾在北京某大学教宗教哲学,并甚得梁漱溟之好评,惜乎英年早逝。

在此次学潮当中,钱穆因提出“请发退学书”并签了姓名,故一直拒绝参加学校的年终考试。在学校的最后几天中,他与另一位患病的于姓同学同住在校疗养室,还从于姓同学那里读到了谭嗣同的《仁学》,深为谭嗣同的民族思想所感染,遂毅然剪去脑后长辫。

钱穆从常州府中学堂退学前,长兄钱挚即与邻村的王秀珍姑娘结婚。此时,钱挚见弟弟日渐长大,眼下又辍学在家,遂与母亲相商,为弟弟定下了一门亲事。女方姓沈,娘家住在后宅镇,父亲是个乡村医生,兄长承接父亲衣钵,当时正在上海的同济大学攻读西医。

钱穆与另外三名同学从常州府中学堂退学后,作为一校监督的屠元博非但没有责备这些学生,还对他们的失学遭遇寄予了同情。事过不久,正值辛亥之年的旧历新年来到之际,屠元博私下还让钱挚向学校申请让钱穆继续留校,但遭到了舍监陈士辛等人的坚决反对。屠元博无奈,只得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向江宁(今南京)的钟英中学做了推荐,让钱穆、张寿昆转到该校续读。

在屠师的热情帮助下,钱穆于1911年春顺利转入江宁城的私立钟英中学五年级就读。钱穆进入钟英中学还未及一年,就因辛亥革命爆发而被迫休学,从此结束了中学读书生活。

由屠元博介绍转学到钟英中学的还有在常州府中学堂申请课改的学生代表张寿昆,数年后易名张煊,考入了北京大学国学科,师从黄季刚、刘文典诸国故派名儒,又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之“月三百元资助”,与学生们创办了《国故》杂志,“专与当时北大学生罗家伦、傅斯年诸人所办《新潮》作抗衡”。但可惜的是,素有才子之誉的张寿昆不久即英年早逝,未能在中国学术史上留下大名。

位于江宁城南的钟英中学是一所私立中学,也是南京地区教育史上的第一所新式中学,最早由当地回族富商蒋长洛(号森书)与士绅曹秉仁(号家麟)、顾琪(号花岩)、伍崇学(号仲文)和辛汉五等共同创办,筹备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腊月,翌年正月十六日(1905年2月19日)正式开学,办学宗旨为“纠合同志,提倡风气,以教育普及,人才目多”。钟英中学的校名取自《北山移文》中的“钟山之英,草堂之灵”之旬,蒋长洛任董事长,营秉仁任校长,顾琪任学监。钟英中学建校之初,设中学预科和中学本科两级:中学预科设有两班,自初小毕业入,学制三年;中学本科设有三班,自高小毕业入,学制五年。全校计有学生120余人,主要招收回族子弟,兼顾汉、满等族。校设回、汊两个食堂,服装统一,住宿生和走读生兼收。本科设有修身、读经、中文、英文、日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图画、音乐、体操等课,每周34节;预科则开设修身、读经、中文、英文、数学、历史、地理、理化、图画、音乐和体操等课,课时28节。著名学者诸如西学教师张洁民、经师兼国文教师端木楷、数学教师张紫和、物理教师张可治和朱培善、图画教师萧俊贤、西文教师毕范宇、体育教师李怀诚、国文教师张通之和王东培等人。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曾游历西洋诸国考察宪政,思想颇为开明,在到校视察时对办学成绩大为赞赏,并责成江苏省咨议局和都督府划拔经费。此后,钟英中学又在江宁城的南捕厅(内桥南侧的西街小学内)营建新校。  钟英中学的师生队伍中,走出了很多颇负声望的名人,除了早期在此读书的钱穆、张寿昆外,后来还有朱瑞、刘西尧、胡畏、李国鼎、胡叔度、黄玉珊、吴良镛、赵继昌、任新民、陈鸣钟等,可谓人才济济,呈一时之秀。

钟英中学初址在夫子庙西北户部街(今南京新街口东南)的蒋氏别墅,后迁至中正街(今白下路)的孟渊旅馆,最后迁至新校区南捕厅。钱穆在钟英中学读书期间,校址在中正街,此地距两江总督署辖新军第九镇第三十四标军营驻地不远,常能听到从军营传来的号声、马队声和胡笳之声。

钱穆与张寿昆在钟英中学读书时,时常耳闻驻军的号声。他们在读书的间隙,还时常结伴到学校旁边的军营学骑马、练军操。此时,钱穆与张寿昆对军营生活很是向往,参军愿望十分迫切,希望能有朝一日出山海关,同日、俄两国军队对垒作战,实现自己的报国宏愿。

在钟英读书的第一个学期结束后,钱穆回七房桥老家过暑假。意外的是,他此次回家数日后便患了热病,这一病不打紧,前后竟达近三个月之久。钱穆重病卧床期间,已与他定了亲的沈姑娘的父亲不时前来探望,并为他精心诊治,后又在母亲的精心护理下,才终于恢复了健康。P16-18

序言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可见世家是为特定的一类人立传的一种体裁。从《史记》中三十世家的具体篇目来看,绝大部分是诸侯的传记,但有一篇是孔老夫子的传记,叫《孔子世家》。考虑到《史记》撰写的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能将孔子提到与诸侯并列的地位,把文化人抬举得这么高,这无疑反映了大史学家的卓识。至于世家的本义,研究者谓“开国承家,世代相续”;后来又指门第高,世出达官显宦之家;现在也称以某种专长世代相承的家族为世家。

现代社会中,院士处在科学和技术的金字塔尖上,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肯定称得上高级文化人。我们为何不能效仿古人,用“世家”这一体裁为之立传呢?顾及“世家”的本义和衍义,我们把院士迭出之家作为立传对象,也就是说,这套书不是记载单个院士的,而是以家为单元,记载这个家诞生的两个或多个院士。此即“院士世家”名称的来由。本着立足现实、尊重历史的原则,本套丛书遴选的对象既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首批中央研究院院士,也包括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和海峡对岸的院士。

我国从首批院士选出至今不到七十年,在这短短的六十多年里,一家竟然出现了两三个院士,有的父子(女)相继,有的叔侄递承,有的兄弟(妹)同膺,有的夫妻俱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本套书旨在通过介绍一家数个院士的成长、成才、成功历程,来揭示高级人才成长的家庭乃至家族文化因素。

鲁迅先生有语:读书人家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家庭氛围、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影Ⅱ向很大。父子兄弟递相熏陶,便形成家庭或家族在行业习尚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独特风貌:或兽心禽行,不齿于乡里;或谋国利民,成一代师表。这些都是历史的真实,社会的真实。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纵观院士家族,崇文重教,诗书传家,一心向学,厚基培优,当是共同特点。像钱穆家族宁可暂时受穷也要保留几颗读书的种子的坚定信念,冯友兰家族要求辈辈出秀才的传统,杨廷宝家族教育子女要有一技之长,要志在四方,守在家贿吃坐穿最没出息,这些都给人深刻印象。

一个家庭(族)是需要楷模的,推而广之,国家和社会亦需要楷模。如果通过本套丛书的出版,人们得以了解院士世家,认识到家庭教育和文化氛围的重要,神州大地,见贤思齐,岂不喜哉?尤其是在大力实施科教兴国的今天,倘使家家重视教育,人人都爱读书,形成万马奔腾、个个争先的局面,这时,千里马的出现不就顺理成章了吗?

是为出版前言,亦称编辑心语。不当之处,请大方之家予以教正。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二○一四年元月

后记

在诸多现代学人当中,钱穆先生是我较为喜爱的一个。

原因者何?先生不独年高德劭,著述宏富,其潜心于学、孜孜以求,又实可为人之则,为世楷模。故我这个还算爱书的晚生后辈,向往之余,不免又多了几分的敬重。早些年,我在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读书时,先生的著作在内地出版尚不为多,但偶一得之,总是爱不释手,一睹为快。从先生著作中的字里行间,既读出了先生的学问,又读出了先生的率真,还读出了先生笔下那美丽旖旎的江南风光。我曾多次到过先生生活过的苏州、常州和南京等地,联想先生当年的身影,追思先生的风义,心中不免又萦怀缱绻。但是,每当想到先生故乡的素书堂早已名存实亡时,心中不免则又多了几分懊丧。去年夏天,听说先生的七房桥故居修葺一新,欣喜之余,遂借赴上海图书馆查资料之便,于回宁途中顺道下车,前往七房桥拜访瞻仰。漫步在七房桥、后宅、荡口、梅村等这些先生曾留下踪迹的地方,我的脚步放得很轻很慢,仿佛看到了先生那一介恂恂儒者的风神,潜意识里却又想与早已驾鹤西去的先生寻找心灵的共鸣。我去七房桥时,恰与美国学者邓尔麟30年前拜访钱先生时的季节相同,这使我不免叉想到了这位异国学者在寻古访旧后对素书楼的描写:

1983年7月下旬一个闷热的早晨,我作为一个西方的历史学者,跳下了咔咔作响的公共汽车来到此地,为的是寻找一个标明“素书楼”的红门住宅。中国学者文人向来认为住宅书斋是神圣的。他们所起的斋名雅号往往不仅怪僻奇异,通常也点出主人的性格志向。“素书楼”就是这么一个别致的名字。

“素书楼”本是主人钱穆当年老家的堂号,出自何典故,今已难查考。钱氏祖上在长江下游鱼米之乡无锡县的七房桥居住。1911年钱穆在家乡大病一场,幸得母亲精心照料得以康复。为了纪念母亲和家乡,他就把在台湾的住宅命名为“素书楼”。

其实,邓尔麟笔下的“素书楼”,实则指钱穆在台北外双溪时与夫人胡美琦所居之地。而我所到的无锡七房桥素书堂,则是钱穆真正的故乡。少年时代的钱穆,曾两度患有重病,由于母亲的精心护理方才恢复健康。后来,钱穆为了感念母亲的恩惠,于是便将台北外双溪的居所称为“素书楼”,以作为对母亲的纪念。

在离开无锡的七房桥后,我想了许多。我以为,钱先生从小就一直禀承着江南钱氏家族的世传家风,一生都在与书打交道,购书、读书、写书成了他每天从不间断的“程序”,勤学不辍,著述不止,此外又兼及教书育人,真可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先生享年九十有六,驾鹤西去,又可谓功德圆满,泽被后学。

钱穆先生是凡人,也是学者,但到底还是书生。是凡人,所以才活得率真自在;是学者,所以赢得世人的尊敬;是书生,所以又多了几分忧患。于是,我又在想,这不就是先生笔下常常写到的中国“士”人所具有的一种情怀!

从无锡回到南京后,心中总想为七房桥之行和钱先生写点什么。说来也巧,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刚策划了一套院士世家丛书,这套书的责编冯俊杰先生便约请我来写其中的钱穆家族。基于满腔的热忱,我也就不揣浅陋地应承了下来。如此,便有了这本书的问世。在书稿草成前后,我采访了一些知情者和专家学者,也向钱穆先生的一些亲属征求过意见,尽管多次修改,但由于学力有限等原因,错误仍是在所难免,甚望专家学者不吝指正。

最后,作为爱书之人,愿借本书付梓之机,谨向钱穆先生及其家人表达真挚的敬意,并向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冯俊杰先生等表示由衷的谢意!

苏克勤

二○一三年十月于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院士世家(钱穆钱伟长钱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克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967870
开本 16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8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2014073808
中图分类号 K825.81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60
187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