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
内容
编辑推荐

《走进医院,“享受”医保》;《安享晚年的百岁老人》;《低税制的福利社会》;《令人放心的食品》;《香港科技大学说明了什么》;《自由的媒体》;《雇两个菲佣的长寿渔家》;《令我震惊的笼屋》……《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是国家一级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张雅文女士的呕心沥血之作。

内容推荐

《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是国家一级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张雅文女士的呕心沥血之作。《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共8章,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独特的人性化角度、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刻的思辨能力,用作者自己的所见所闻、所访所记、所思所感,体现出富有正义感、坚守良知底线的中国人的真情实感,呈现给读者纵横一百五十多年历经沧桑巨变、充满传奇色彩、丰富而立体的香港。除了内容的丰富、情感的真切之外,全书贯穿了昂扬向上的精神,以饱满的家国情怀,不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香港、提炼归纳了香港的精神特质,也给读者以极大的精神激励和有益的哲理启迪。本书稿的立意高扬了民族统一的主旋律,讴歌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是一部思想性、文学性、可读性很强的纪实文学作品。

目录

第一章

漫长而艰难的中英谈判

百年钟声,敲打国人昏睡的灵魂/2

“香港不是马尔维纳斯,中国更不是阿根廷!”/13

临死前,他还念念不忘香港回归/22

二十二轮谈判,如山路九曲十八弯/26

一位痴呆父亲对儿子的叮嘱/32

香港之千古罪人的叵测用心/50

世界上最艰难、最曲折、最漫长的谈判——历时十五年,数百人参加,数千次唇枪舌剑/62

期待了一百五十五年的钟声/81

第二章

祖国强大,有我!

“不派驻军还算什么回归主权?”/89

金钱、女色,各种诱惑,无时不在/94

走进神秘“酒杯”楼,走进驻港部队,109

“祖国强大,有我!香港强大,有我!”/116

第三章

狮子山下的精神——打拼

董建华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什么/122

富豪身上是否藏着“达·芬奇”密码/132

“国共合作”夫妇的创业之路/139

一位杰出女性的成功之路/144

年轻“海归”们,如伺书写人生/151

第四章

大爱无声,赤子情怀

曾宪梓的一番话,打湿了我的眼帘/164

“我有一个追求,就是要终生回报祖国。”/168

乐善济贫,香港同胞的传统/173

一对耄耋夫妇的善举/178

一位工程院院士的慈悲情怀/181

慈善之根来自哪里/185

第五章

蹉跎岁月,峥嵘人生

偷渡——并不久远的记忆/191

吊颈岭,一个诡异而恐怖的传说/193

特赦要求回台北,为何回不去/196

三十年骨肉分离,三十年苦苦等待/219

第六章

走进香港——民生、医疗、文化、媒体、教育

走进医院,“享受”医保/246

安享晚年的百岁老人/254

低税制的福利社会/256

令人放心的食品/260

香港科技大学说明了什么/262

自由的媒体/266

《少林寺》导演的真情告白/26g

雇两个菲佣的长寿渔家/273

令我震惊的笼屋/275

第七章

艰难蜕变——从腐败到廉政

特首没有特权/286

震惊港人的大案/293

腐败像癌细胞扩散,香港全身溃烂/296

你死我活,港督如何抉择/300

悬在公务员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305

腐败愈演愈烈,必然亡党亡国/319

就义诗,遗书,迟到的忏悔/323

期待着无愧于历史使命的伟大篇章/328

第八章

百年钟声敲响了什么

屈辱与反抗/338

骨肉相连,互惠互利/343

焚烧的不是国旗,而是中国人的尊严!/348

‘维基解密”说明什么/353

香港,带着历史走来/357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368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出昨天,也昭示出今天和明天/374

后记

以良知书写真实/383

试读章节

这场销烟激起了英国的强烈不满,英军于1840年6月向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在历时两年的战争中,清政府军队不敌英军的坚船利炮,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以身殉国,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琦善妥协求和,奕经率军出兵全军覆没,奕山等人举白旗投降……英军先后攻占了广州、厦门、定海、宁波、吴淞、上海、镇江等地。并于1842年8月29日将军舰开进了南京江面,将几十门大炮对准南京城……

在外寇入侵的紧要关头,作为一国之君的道光皇帝,先是“守其常而不知其变”,称英军不堪一击,溃败后又慌乱不堪,毫无应对良策,表现出一种软弱、多变的个性。他听信投降派的主张,查办了一批主战派将士,林则徐、邓廷桢、杨芳等人都被贬职。林则徐被道光贬官革职,“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林则徐与妻子告别时,曾写下著名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邓廷桢也被诬革职,遣戍伊犁。

道光皇帝重用起朝廷里穆彰阿、琦善、奕山、耆英等一批投降派人物,企图用妥协来换取停战。道光派耆英为钦差大臣和伊里布火速赶往南京。二位重臣到了南京,在没有跟英国人进行一次谈判的情况下,就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全部“议和条件”。

1842年8月29日,在英国军舰“汉华丽”号上,耆英、伊里布代表清政府与英方代表璞鼎查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共十三款,主要包括:1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2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3中国赔偿英国鸦片费、军费、商欠费共计2100万银元。

英国人从万里之外跑来侵略中国,到头来中国还得向英国人割地、赔款,把国家主权和白银拱手捧给对方。

这只是套在中国人民头上的第一具枷锁。中国的沉沦和屈辱才刚刚开始。

19世纪,英国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最先发迹起来的资本主义强国,继而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

据资料记载,其鼎盛时期,只有24 4万平方公里的大不列颠群岛一英国,所侵占殖民地的版图,是本土面积的140倍。除了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都有英属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缅甸、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新加坡、孟加拉、斯里兰卡、南非、喀麦隆、坦桑尼亚、津巴布韦、乌干达、毛里求斯、莫桑比克、塞浦路斯……就连美国的纽约帅1及其周围区域,都曾隶属于英国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控制的势力范围高达全世界大陆面积的四分之一。

毫无疑问,英国所获得的每一块殖民地,都伴随着残醋的侵略与疯狂的劫掠。

其实,世界列强早就虎视眈眈地盯着华夏这个富甲天下的东方大国了。只是中国人自己沉迷于歌舞升平、闭关锁国之中,无视列强纷纷崛起的国际背景,丝毫没有警觉外寇入侵的危险。外国列强因此称中国为“东方睡狮”。

对那些对中国窥视已久的世界列强来说,鸦片战争给了他们极大的鼓励,列强们看到英国轻而易举就割去了一大块肥肉,东方睡狮却毫无反抗能力,于是便纷纷效法,中英《南京条约》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盒子,一群强盗张牙舞爪纷纷跑来啖食中国人的血肉了。

从此,中国就成了各国列强掠夺财富、瓜分殖民地的战场。

1840—1842年,英国发动第一次侵华战争,即第一次鸦片战争;

1856一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侵华战争,即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3一1885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即中法战争:

1894—1895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即中日甲午战争:

1900—1901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所有的战争,均以中国失败而告终,所有的战争结束后,各国都要逼迫清政府签署不平等条约。全世界的列强都向中国张开了血盆大口。清政府腐败无能,没有强大的军队,只能将自己身上的肉一块接一块地割下来,拱手捧给列强。

据统计,在一百年的时间里,清朝政府被迫与各国签署了大大小小不平等条约一千多个。P5-7

序言

知道张雅文要写关于香港回归的报告文学,心中不免生疑。

疑窦有二:第一,张雅文属于那种很感性的作家,她的作品,特别是一些有影响的力作,多是以写人为主,获得鲁迅文学奖的《生命的呐喊》,干脆就是一部以她生命历程为题材的自传体报告文学。诚然她也写过国际性题材,如《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韩国总统的中国御医》《玩命俄罗斯》等,但这类作品线索较为清晰,事件相对集中,人物也不那么众多,那么复杂。写香港回归则不然,这是一件轰动国际、牵动中华民族亿万颗心灵的政治事件,是一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剧,其背景之复杂,涉及面之广阔,过程之曲折,影响之巨大,绝非一般题材可比。面对这样的题材,作者必须具备强大的理性自觉和足够的政治禀赋。张雅文运动员出身,半路出家当了作家,她需要做多少准备,才扛得起这如山的重负?第二,香港回归,至今已经16年,相关的作品已经写过很多,其中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品也不少。这种“热点跟进”式的报告文学写作传统,强调“贴近”,看重时效性,香港回归已经这么多年,再回头写,能否写出新意?读者有无兴趣关注?以张雅文的心性和水平,我相信她绝不会满足于“炒剩饭”,但要在开掘了无数遍的土地中发掘出宝藏,谈何容易?

所以,我为张雅文捏了把汗。

张雅文对于自己的优势劣势,长处短处,肯定是清醒的,但她还是拿下了这个题材,开始了她写作道路上的又一次征程。像当年做速滑运动员一样,她驶上了跑道,出发就不可能回头。这是一场拼功底、拼实力、拼技能、拼体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拼精神、拼思想、拼意志、拼人格的考验。张雅文拼了——以她全部能量的积蓄,以她全部热情的鼓荡,以她的荣誉和尊严。

终于,她胜利地驶到了终点。

在这场比拼和较量中,可以说张雅文有超水平发挥。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百年钟声》,纵向时序跨越170余年,从清王朝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写到回归之时及至今天漫长的历史脚步,其中风起云涌,波翻浪卷,直扑眼底。横向选取诸多历史节点的截面、香港回归后牵涉的方方面面而铺陈,笔指八荒,直面百象,概莫避让。张雅文书中说: “两次赴港采访,历时一个多月。我知道,香港是一本复杂而难懂的书,绝非我这个匆匆过客所能读懂、阅透的。我对香港的认识和了解,只是皮毛的、肤浅的。我只能以一个匆匆过客的视角,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来,献给我的读者。”确实,读懂香港不易,写出香港更难。而她选择的直线出击的写作方式,更增加了书写的难度,但张雅文敢于向难度挑战,敢于向高目标挑战,敢于向自己挑战,是激情和使命感点燃了她潜质中的才华,让她进发出超常的能量,实现了一个作家的跃升和担当。可以说,这是一本信息量极大的记录香港回归全过程的春秋叙事,是继诸多同类题材作品之后,又一部很有分量的报告文学新作、力作。

我读《百年钟声》,突出的感受是作者重温历史带给我的震撼,历史钟声回响耳际,让我们不得不又一次体验中国近代史承载的那些苦难和耻辱,重温那些不堪回首的记忆。正是这钟声让新中国的执政者,让中华民族的一批优秀儿女,奋起雪耻,实现了国人百年梦想。那些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无论是领袖、伟人的宏大抱负,赤子情怀,浩然正气,政治智慧,还是介入这一进程的有关官员和各界精英的忠心赤胆,义无反顾,恪职守责,鞠躬尽瘁,无不让我们钦敬。作者在书中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他们的系列群像,记录了他们的功绩,再现了一页新的历史如何打开,传递了历史巨钟如何发出新的轰鸣。作者以史笔实录,以正义取势,以公理张日,以激情渲染,读来又让人格外提神振奋。

《百年钟声》激情洋溢。作者向我们告白:“在这里,我所以真切地呼喊,是因为我深深地爱恋着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我所以痛斥,是因为我对这命运多舛的祖国,爱之深,痛之切!我所以呐喊,是因为我的父辈就是亡国奴的亲历者……”这种浓烈的情感倾向,让张雅文在记述事件的进程中,常常禁不住站出来发表评论、议论、呼吁、诘问。是不是需要这么多评论议论,有些评论议论是不是过于直白?可以讨论,但我认为,总体而言,张雅文还是谨严地遵循着报告文学写作原则,对客体对象保持客观态度和理性精神。特别是对一些复杂事物,她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她理性的敏感和认知的思辨力。比如对香港独特历史环境下形成的独特文化的认识,对港人心态的剖解,对西方文明施与香港各种影响的析辨,都渗透着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辩证精神。

《百年钟声》突出的贡献,在于写出了后回归时代香港的社会面貌和港地生活的肌理纹路,写出了港人精神世界的起伏脉动。这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和新意。全书八章,除过第一章《漫长而艰难的中英谈判》和第五章《蹉跎岁月,峥嵘人生》是写回归前的历史截面之外,其余各章主要书写回归后的现实情状。这也许是读者最为期待也是作者最有价值的着力之处。这些方面包括:解放军驻港部队面临的各种考验和优异表现。香港各路精英的成长之路和对港贡献,香港的慈善事业,香港的民生、医疗、文化、媒体、教育,香港的廉政建设,香港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前景,等等。这些方面,是回归之后香港面貌的写照,是香港的现在进行时。其中一些章节内容,不光是当今香港成功经验的写照,对大陆乃至许多国家地区都有借鉴意义,其中最为突出的,如香港的廉政建设。

纵观全球,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经历过一场不见硝烟的反腐战争,从反腐战争中逐渐摸索出经验,开始以法治国,以法治贪,从而推动全社会向廉洁、透明、公平的方向发展。《百年钟声》以饱含激情的文字,为我们记述了香港反腐治贪的历史进程。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令人咋舌的警察腐败,到腐败像癌细胞一样在全社会扩散蔓延,其后经历香港第二十五任总督麦理浩出手治理腐败,再到廉政公署的成立,又经历腐败和反腐败两方阵营的多次角力较量,最终到全香港对贪腐现象贪腐分子零容忍态度的确立,作品展示了香港从腐败到廉政的治理过程、转变过程,让读者“看到一个浑身长满癞疮的重患,经过一番脱胎换骨的大手术,变成了一个被世界公认的光鲜靓仔”的全息影像。反腐是一项系统工程,作品所介绍的香港廉政文化建设,廉政机构的设置和“十二根支柱”的有效运转,他们预防贪污腐败的具体措施,提倡诚实、公平的正确价值观的做法,他们的一系列成功经验,对我们都有启迪和警示意义,也不乏借鉴价值。这是全书最出彩的章节,如果可能,作者将这一章扩充写成一本独立的书,价值将会非常巨大。

《百年钟声》没有回避香港现实矛盾,有些事件,冲突甚至很尖锐。作者以诚实的态度和可嘉的勇气,直面这些矛盾和冲突,如“港独”势力的闹腾,部分内地入与部分港人打口水仗之事,焚烧国旗事件等。作者深入采访,准确把握香港主流社会意志走向,以大量港人坚定立场和明确态度肯定“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伟大创举和光明前景,有理有据,理足据实。作品里也有很多反思,作者进行反思,没有故作高深,相反的是保留了草根立场。这种刻意的选择,使这些反思,少了哲人的色彩,多了平民的忧思,少了空泛的理论,多了实际的针对,因而更能代表、更能体现民间大众的思维向度。这个特点,在作品里随处可见,较之当下一些报告文学作品言必引经据典、动辄搬出圣哲名人的做派,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

《百年钟声》敲响了什么?这是这部作品提供给我们的思考课题,它的指向直抵作品的主旨。我想我们的读者,会伴着这钟声穿越历史,追思昨天的故事,审视今天的现实,展望明天的未来。

后记

受邀书写香港,写些什么?

用怎样的触角去感受她?用什么样的笔墨来书写她?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感叹几句,还是走进民生,走进小巷,走进笼屋,走进医院,走进大学,走进她独特的廉政公署……去了解“一国两制”下的香港社会?

写香港要告诉国人什么?给国人以怎样的启迪?从香港百年的历史中,我们能够汲取什么样的教训?

这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我面前,令我内心十分纠结。

我觉得,香港像是一本天书,不知道该如何去啃透她;香港社会又存在一个个的禁区,不知道该如何去跨越她。

上网一查,铺天盖地,有关香港的文章,各式各样,多如牛毛。我可以下载一部分,换一种语言表述方式,或高扬香港的美丽与辉煌,或挖掘她的百年沧桑,或抒发一番东方之珠的美好情怀,总之,可以凭借现有资料,很轻松地完成一本书。

但,这绝不是我的创作风格。

……

在创作中,我努力提升自己,力求以大视角来俯视中国,俯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俯视香港的昨天与今天,力求推出一部经得住时间考验、有价值的作品。

但是,由于自身才疏学浅,能力有限,我的认识角度和价值观或许是偏颇的。不过,无论对与错,这些都是来自我内心的真实,都是出自一个作家的良知。

最后,我要感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我的信赖,向给我提供帮助的国务院港澳办、香港骊山有限公司、香港中联办、驻港部队、外交部的朋友,向评论家和编辑,表示真诚的谢意,感谢他们给予我的莫大帮助!

2013年6月8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雅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029024
开本 16开
页数 3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04
CIP核字 2013244455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50
17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7: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