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映长河编著的这本《决战甲午(1894-1895尘封120年的细节与真相)》以史料和考证为基础,围绕有关甲午战争和北洋舰队的一系列争论和疑云,以三次阅兵(1886年、1891年、1894年)、三大血案(长崎血案、琵琶湖刺杀案、马关刺杀案)、三大海战(丰岛偷袭战、黄海大决战、威海保卫战)为线索,用通俗笔法勾勒了李鸿章半生创建北洋舰队的艰难历程,全景再现了甲午海陆大战的恢宏场面,同时揭示了北洋舰队惨败的迷离真相。
图书 | 决战甲午(1894-1895尘封120年的细节与真相)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月映长河编著的这本《决战甲午(1894-1895尘封120年的细节与真相)》以史料和考证为基础,围绕有关甲午战争和北洋舰队的一系列争论和疑云,以三次阅兵(1886年、1891年、1894年)、三大血案(长崎血案、琵琶湖刺杀案、马关刺杀案)、三大海战(丰岛偷袭战、黄海大决战、威海保卫战)为线索,用通俗笔法勾勒了李鸿章半生创建北洋舰队的艰难历程,全景再现了甲午海陆大战的恢宏场面,同时揭示了北洋舰队惨败的迷离真相。 内容推荐 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决战甲午(1894-1895尘封120年的细节与真相)》以史料和考证为基础,以北洋舰队的兴亡和甲午战争的进程为主线,穿插三大阅兵(1886年、1891年、1894年)、三大血案(长崎血案、琵琶湖刺杀案、马关刺杀案)、三大海战(丰岛偷袭战、大东沟决战、威海保卫战)等历史故事,用通俗笔法勾勒李鸿章半生创建北洋海军的艰难历程,全景再现甲午海陆大战的恢宏场面,细致梳理东北亚三国争雄的外交源流,深刻揭示北洋舰队惨败的迷离真相,力争还原李鸿章、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林泰曾、方伯谦、袁世凯、叶志超、左宝贵等众多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同时还穿插了个人对中日两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人性欲望以及官场权谋的独特演绎。 这些故事,有的发生在战争中,有的发生在战争之前,还有的发生在战场之外。战争的胜败,不仅仅取决于战场中的搏杀,更取决于战前的准备,也取决于战场之外的较量。 《决战甲午(1894-1895尘封120年的细节与真相)》由月映长河编著。 目录 第一章 太监阅兵 第二章 长崎血案 第三章 血溅琵琶 第四章 跨国追杀 第五章 半岛惊魂 第六章 决战黄海 第七章 百年之秘 第八章 平壤夜奔 第九章 威海灵柩 第十章 马关刺杀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这次演习是花了大血本的。靶子虽然是假的,可炮弹都是真的,这样看起来才爽。据统计,这一天军舰消耗炮弹100发,炮台消耗炮弹100发,外加鱼雷1枚,水雷8枚,价值10000多两白银。除大东沟决战外,这是北洋舰队消耗实弹最多的一次。 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代价来搞一次这样的演习呢? 因为阅兵团来头很大。 前来视察的最高领导是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奕谡,相当于海军部长。其次是海军衙门帮办李鸿章,相当于海军部副部长,严格说来只能算是第二副部长。第一副部长(也是海军衙门帮办,排名在李鸿章之前)庆亲王奕勖这次没来。 醇亲王这次是受慈禧太后委派,代表中央前来视察北洋舰队。此人既是海军部长,又是光绪皇帝老子(光绪是醇亲王的亲生儿子,后来过继给慈禧做儿子当皇帝),还是慈禧太后妹夫,两年前他取代恭亲王奕诉主持中枢机构,是当朝炙手可热的第一红人。 俗话说得好,背靠大树好乘凉,朝中有人好做官。作为地方大员,李鸿章一直注意与中央高层搞好关系,他在朝廷的大靠山,以前是恭亲王,现在是醇亲王。与其说醇亲王这次是来检阅北洋舰队,还不如说是来检阅他李鸿章的,北洋舰队是李鸿章一手办起来的。身在官场多年,李鸿章知道接待工作无小事,这次更是非同小可,所以他安排得十分周密,军事演习自然是不遗余力,饮食起居更是无微不至。 阅兵期间,醇亲王心情不错,他兴致勃勃地亲手引爆了一颗旱雷,随着一声巨响,远处的沙土掀得老高。被吓了一跳的醇亲王哈哈大笑,满脸洋溢着领导视察时应有的优越感。领导一高兴,自然要打赏。醇亲王挥一挥手,扔给了北洋舰队官兵13000多两白银。银子固然大快人心,但是让官兵们更开心的却是另一件神奇的礼物。 领导下来视察,合影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居中而站,众星捧月,这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令人陶醉。欲罢不能。下属们也喜欢这个节目,这样他们日后就能举着照片在别人面前炫耀:看哪,跟我合影的是海军部长! 醇亲王这个人很时尚,对刚发明不久的摄影充满兴趣,虽然当时条件艰苦,可他还是想方设法带来一个摄影师,不但给北洋官兵每人都照了一张相片,而且还让参加演习的官兵们与军舰合影,这种特殊福利深受官兵们的欢迎。那年头不比现在,照相绝对是开洋荤,很多官兵都是第一次照相,也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那些有幸留存下来的相片,现在都成了珍贵的史料,从中我们可以一睹他们当年的风采。以及北洋舰队的雄姿,这也算是醇亲王对北洋舰队的一个贡献口巴。 临行送别时,醇亲王满怀深情地吟诵《赠中堂》以示不舍之意和留恋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中堂送我情。” 李鸿章心花怒放,醇亲王的大作意味着接待工作达到了预期效果,看得出来,他对这次为期10天的阅兵是满意的,如果他能在朝廷上美言几句,对北洋舰队今后的建设将大有益处。 这个阅兵团不但来头很大,而且有些古怪,除了醇亲王,阅兵团中还有一个身份极为特殊的人物——慈禧的心腹太监,大清帝国的一号太监大内总管李莲英。 慈禧这辈子最喜欢的太监有两个,现在是小李子,以前是小安子。小安子就是安德海,此人为人嚣张,但是运气很背,有一次到山东闲逛,被巡抚丁宝桢这个猛人一刀砍了。按照大清的规矩,太监私自出宫,按律当斩。有了这个教训,太监们都不敢出宫,更不敢去山东了。 清朝祖制规定,太监不能随便出宫,更加不能干政,尤其不能插手军队。派个太监去检阅海军,实在是不像话,就算没人敢杀他,可一定会有人跳出来骂他。既然如此,慈禧太后为什么要明知故犯呢,难道她忘记了小安子的悲剧? 阎王易见,小鬼难缠,有时候得罪秘书的后果甚于得罪领导本人。官场老手李鸿章当然很清楚最高领导派心腹秘书下来意味着什么,所以他对李莲英的照顾可谓是竭尽所能,这样做无非是希望他能在老佛爷面前美言几句,这比醇亲王去说也许会更管用。 P3-4 序言 我写北洋舰队和甲午战争,缘于儿时看过的一部经典老片。 《甲午风云》相信很多朋友应该看过,这部黑白老电影当年曾深深地震撼了我幼小的心灵,邓世昌那句“撞沉吉野”今天还在耳边回响。虽然邓世昌的扮演者李默然先生已于2012年离世,他在甲午战争120周年来临之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那壮怀激烈、豪情万丈的艺术形象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万年不朽。 我写这本书,就是为了了却儿时的心愿,缅怀邓世昌和李默然先生,也是纪念发生在120年前的那场中日世纪大决战。 无论中外,都热衷于历史周年纪念,动机无非两点,怀念光荣,或者总结教训。 纪念甲午战争,显然属于后者。 人们普遍习惯于回顾辉煌和胜利,不习惯于回顾失败和痛苦,没有鲜花和掌声的纪念容易流于冷清。趋乐避苦,这是人的天性。 然而最宝贵的经验,往往包含在最惨痛的教训之中。怀念苦难比回味光荣更能让一个民族和国家找到前进的力量。 中国的苦难开始于近代,近代最大的苦难则始于甲午战争。 黄海今天依然烟波浩渺,北洋舰队也随着它的失败而永沉于万里碧波,我们只有通过日本陈列的战利品来想象它当年乘风破浪的雄姿。2004年,我们从日本接回了镇远的大铁锚,把它放在军事博物馆供国人参观。有人提议把被联合舰队击沉的致远残骸打捞上来,还有人在不断地寻访北洋舰队的遗物。100多年来,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追忆着那段独特的历史。 其实除了这些破甲残片、残锚旧弹,我们更要去寻找和打捞的,应该是这次战争带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如果它们也像北洋舰队一样沉入海底,随风而逝,那么我们的损失就不止是当年的失败和屈辱。 知耻而后勇,鉴往而知来。只有正视过去,才能不迷失于未来。敢于正视历史的民族,才是真正强大的民族,这样的民族才能屹立千年而不倒。 钱穆先生是我最敬佩的历史学家之一,他在《国史大纲》序言中曾经饱含深情地写道:“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 在打捞教训之前,我们首先要打捞的是那段渐渐模糊的历史,那些不断被遗忘和扭曲的故事,那些被尘封的细节和被掩盖的真相。 虽然北洋舰队和甲午战争是一段沉重的历史,但我不想把它写成一本枯燥沉重的纯学术著作,我要写的是一本老少皆宜、可以轻松读完的通俗读物,所以我选择的主要方式是讲故事。讲述发生在120年前的那些惊心动魄而发人深省的故事,讲述那些故事中令人震惊的细节。以及细节背后令人震惊的真相。当然,没有人能做到绝对的真实,但我们可以不断接近真实。一旦无限接近了真实,我们就可以打捞到真正的教训。 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本文以史料和考证为基础,以北洋舰队的兴亡和甲午战争的进程为主线,穿插三大阅兵(1886年、1891年、1894年)、三大血案(长崎血案、琵琶湖刺杀案、马关刺杀案)、三大海战(丰岛偷袭战、大东沟决战、威海保卫战)等历史故事,用通俗笔法勾勒李鸿章半生创建北洋海军的艰难历程,全景再现甲午海陆大战的恢宏场面,细致梳理东北亚三国争雄的外交源流,深刻揭示北洋舰队惨败的迷离真相,力争还原李鸿章、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林泰曾、方伯谦、袁世凯、叶志超、左宝贵等众多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同时还穿插了个人对中日两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人性欲望以及官场权谋的独特演绎。 这些故事,有的发生在战争中,有的发生在战争之前,还有的发生在战场之外。战争的胜败,不仅仅取决于战场中的搏杀,更取决于战前的准备,也取决于战场之外的较量。 讲故事也是为了找答案。 梁启超先生曾说:打了败仗之后才知道为什么会打败仗,这是蠢人:打了败仗之后还不知道为什么打了败仗,那是死人。 说到甲午战争和北洋舰队,下面这些问题我们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 甲午战争我们为什么打不过日本? 号称世界八强的北洋舰队为什么打不过无缘前十的联合舰队? 假如中日再有一战,或者中日海军再有一战,我们能否不让悲剧重演? 当然,我们不希望有这种假如。退一步讲,就算今后天下太平。我们在另一种形式的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用虔诚的心态做出认真的回答,因为我们不能再做吃后悔药的蠢人,更不能做那无药可救的死人。 也许有人会说,这还不简单,甲午战争我们打不过日本,北洋舰队打不过联合舰队,那是因为当年的体制落后嘛! 这话当然没错,体制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是问题远远没有这么简单,需要我们反思和改进的地方,远远不是“体制”二字所能概括的。 真正的答案,就隐藏在我们要讲的那些故事中,隐藏在那些尘封了120年的细节和真相里。 后记 故事说完了,真相大白了,是打捞教训和启示的时候了。 无论如何,我们终究还是要回到在前言中提到的那个无法回避的“灯芯之问”:北洋舰队为什么打不过联合舰队,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打不过日本? 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我要说的,其实都已经说了。 如果有兴趣的话,我们不妨一起来盘点一下吧。 其实答案就在那些精彩的故事里,就在那些被尘封的细节和真相中。 拂去120年的尘埃,当鲜活的细节和残忍的真相逐一被揭开,当那些因岁月冲淡而渐渐消逝的历史逐渐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的神经一定会一次次被刺痛和灼伤,我们的思绪也一定会一次次变得悠远而凝重。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体制。 咱们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人家是资本主义制度,怎么可能打得过人家?教科书上说了嘛,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因为很多人都是这么说的,在思维的惯性和惰性支配下,我们自然会想当然地把所有的罪恶都归结于不可救药的清政府,归结于那万恶而腐朽的旧制度——封建君主专制。 我们还是用细节和真相来说话。 想必慈禧太后修园和光绪皇帝大婚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有钱用来个人享受和威风显摆,但就是不肯拿来买军舰,所以北洋舰队才被联合舰队反超,这才有了黄海大战的惨败和威海之战的全军覆没。 因私欲而废国事,这是其一。 其二,因权谋而废国防。 一部北洋舰队史,一部甲午战争史,到处充斥着官场权术和谋略,让人觉得极其厌倦和乏味。权力斗争和官场权谋是中国传统特色之一,北洋舰队的失败,与其说是军事上的失败,还不如说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为了防范李鸿章坐大,清政府宁愿养着八旗和绿营那帮废物,也要坚决遏制北洋舰队和北洋陆军的发展,相信大家都不能容忍12门速射炮的采购计划都得不到批准这一残酷事实,猜忌和防范的结果是兵力不足,装备落后,屡战屡败,一败到底。 其三,因人事而废人才。 权谋斗争的衍生物必然是人事上的潜规则。张翼那个奴才用劣质煤对付北洋舰队,就是血淋淋的典型案例。如果说李鸿章用丁汝昌是败笔的话,那么用叶志超和龚照玙则是大大的臭棋。黄海大战、平壤决战和旅顺之战的失败,统帅不力都是无法掩盖的原因。很难说仅仅是因为李鸿章识人不明,这与他的智商不相符合,其实李鸿章真正的动机是自保,这也是他对朝廷遏制的反遏制。自保的结果,是自残,是自杀,两败俱伤,一起玩完。 你说的这些细节和真相,说来说去不都是体制问题吗? 是的,体制肯定是有问题的,而且问题不小。在那个体制陈旧、政治腐败的年代,清政府建立了新式军队,同时又在腐蚀军队,军队保护清政府,同时又葬送了清政府,这种互相伤害的局面每个人都想避开,却又无法避开,最终他们互相埋葬了对方。在那个时代里,个人的悲剧,其实都是体制和社会悲剧的缩影。 但,甲午百年之殇的肇因,仅仅是体制问题吗?或者说,解决了体制问题,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吗? 不好说。 在我们说过的那些故事里,还有更多的细节和真相告诉我们。还有很多比体制更隐蔽也更致命的原因潜伏于其中。 否则,我们没有必要如此详细而真实地来重温这段历史。 比如战争情报问题。日本天皇亲自接见间谍,民间人士九死一生充当间谍,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把中国里里外外摸得一清二楚,甚至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相反,清政府不屑于搞情报,老百姓没兴趣搞情报,夜郎自大、淡漠国事是当时举国上下的心理状态,这就相当危险。 比如技术研发问题。中国海军建设一直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始终依赖进口,难免受制于人。人们普遍热衷于科举,对科技毫无兴趣,结果就始终停留在依葫芦画瓢的水平,甚至还画得很潦草。日本却在进口的同时,不断提高国产能力,后劲儿越来越足,他们有自己研制的野炮和山炮,有“仁人志士”苦心研制出来的村田步枪和下濑炸药。 比如战略思维问题。我们进口了军舰,进口了大炮,却没有进口《海权论》,我们的军舰是断不了奶的孩子,没有信心走出基地,没有决心走进大洋决战。我们换了装备,换了军装,但是没有转换意识,我们不知道制海权,说到底还是新瓶装旧酒。陆军就更不消说了,我们进口了枪和炮,但是我们没有进口发挥枪炮威力的办法,没有进口现代的军制,我们的部队还是一盘散沙,根本无法适应凶猛火力下的大兵团机动作战。我们解决了军人的装备,却没有解决军人的灵魂,海军有“方跑跑”,陆军有“叶跑跑”。陆军的“跑跑”更多,跑得更快。 比如国家战略问题。我们的士大夫,沉迷于功名前途,我们的老百姓,算计的是柴米油盐。相反,日本既有丰臣秀吉的大算盘,也有吉田松阴在监狱中的思考。基于战略层面,对一国前途的长远思考,乃是一国自强之根本,清政府缺少的就是这个根本,所以处处被动,步步失措。 比如军事训练问题。平时不流汗,战时要流血。一支军队是不是腐败,是不是有战斗力,反映在对待日常训练和军事演习的态度之中。在和平年代中,如果没有时刻准备着的战争紧迫感,没有枕戈待旦随时奔赴战场的责任感,没有军人生来为战胜的荣誉感。那么战争一旦来临,就会付出比血还要沉重的代价,这种代价有可能是灭顶之灾,有可能是亡国灭种。一部血迹斑斑、伤痛累累、屈辱满身的百年近代史,就是一面清晰无误的镜子。没有艰苦严谨的训练,没有求真务实的演习,就不会有战场的胜利和军人的荣耀。北洋舰队的训练,主要是实战性不强,表演色彩太浓,打的都是固定靶,命中率很高,实战就辰了。表演可以欺骗观众。但是欺骗不了战争。陆军除了李鸿章直属的淮军精锐还有一些战斗力之外,其余部队,尤其是新兵,基本上只能做炮灰,让人痛心疾首。疏于备战的结果必定是投机取巧,讳败为胜。我们虽然引进了电报,但我们却无法杜绝谎报军情,甲午战争中,弥天大谎脱口而出,上行下效乐此不疲,先进的电报只是加快了谎言传播的速度。 比如战争民意问题。日本举国上下都对战争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和支持。清政府这边老百姓基本上没什么反应,所谓国事,关我屁事?而推行愚民政策的朝廷既不想与老百姓对话,也不指望老百姓有反应,更不会用报纸唤醒民众对战争的觉悟和参与。浩如烟海的战争史册一直在昭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最强大的战争伟力,一直存在于民众之中。 比如外交心态问题。清政府的外交,最大的毛病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琉球岛争的失败,台湾受侵的失策,长崎血案的失当,高升号事件的反转,损失不可谓不大,教训不可谓不深,而究其根源,都是死要面子的产物,我们缺乏的是现代外交意识和理念。甲午战争的失败,首先是外交上的失败。中日在朝鲜军事对峙时的失败,也是面子在作怪。朝廷爱面子,李鸿章也爱面子,这是那个时代的软肋,害人不浅,不可不察。这不是一个大国应有的心态,有这种心态也成不了大国。 比如…… 比如到此,应该够了。 请问,解决了体制问题,就能把这些“比如”一一解决吗? 未必。 这是客气的说法。 没门。 这是客观的说法。 其实,北洋舰队和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既有政治体制上的,也有经济模式上的,还有思想观念上的;既有硬件上的,更有软件上的;既有民族整体上的,也有国民个体上的。朝廷肯定有责任,民间也有问题。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上述诸多比如,概而言之,核心有二。 一是轻敌意识。 除了李鸿章,大清朝几乎没有人相信竟然连日本都打不赢。在他们看来,打不赢西方列强也就认了,但是打日本应该不成问题。北洋舰队的确在一段时间里领先日本海军,但这种局面很快被改变了。慈禧太后一帮人限制北洋海陆军规模,除了要限制李鸿章和腾出钱来修园子以外,不了解日本的真实军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轻敌的原因在于自视天朝上国,一味夜郎自大,动辄以大国自居。他们习惯把自己看得很强大,把敌人描述得很渺小。自大带来的是不思进取,是不去睁开眼睛看世界,结果必然是无知。甲午战争前,清政府朝野上下对日本知之甚少,大部分人还停留在道听途说的水平,对日本的印象似乎还停留在唐朝那个时候,张口闭口东洋蕞尔小国。对日本的不了解,对自己的盲目自负,这就导致备战严重不足,李鸿章算是做了很多工作的,但与日本的精心准备比起来,仍有很大的差距。古往今来,总是被侵略的一方吃亏,至少在开始那个阶段是要吃亏的,二战中的苏联也不例外,原因就在于此。 连对手的底细都没有摸清楚,就冲上去恶斗决战,当然十分危险。如果再加上连自己的实力都搞不清楚,那就险上加险,危险至极。 二是民族精神。 其实中国并不是没有精神,邓世昌、左宝贵、林永升、炸炮台的28勇士……那些在甲午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们,他们身上流淌的勇敢与无畏,他们演绎的慷慨壮歌,至今仍然令人神往。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们一样,甲午战争中还是有方伯谦,有叶志超、龚照玙……军队打仗,靠的是万众一心,怕的是参差不齐。 日本能打赢甲午战争,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大而不强,一盘散沙,缺少一种精神把国家聚集成一记有效杀伤来犯之敌的铁拳。相反,日本当时的实力并不见得有多么强大,比如财政收入就比不上清政府,远不如中国有钱,但是他们上下一心,长期准备,一心一意与中国为敌,勒紧裤带扩军备战,从而一举击败中国,并由此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命运。抛开感情的因素,不得不承认武士道有其独到之处,起码它很好地解决了聚集国力这个问题,从吉田松阴到宗方小太郎,从津田三藏到小山丰太郎,不能否认武士道的强大与可怕。 而当时的清政府恰恰缺的就是这种东西。我们需要的是邓世昌和左宝贵那样的豪气,虽蹈死而不顾,虽赴难而不惧。我们也需要商鞅和晁错那样的霸气和铁血,苟利国家强与富,岂计个人生与死。我们需要的是龙的精神,刚健自强,纵横九天之上,咆哮万里之外。这种精神其实一直没有离我们远去,我们所要做的,只是重新拾起,放人心中。 而这些,显然不是单靠改变体制就能万事大吉的。 如果一个人没有强大的内心,就不会真正的强大;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 民族精神的强健,正是决胜之道的关键。 纵观始终,与其说甲午战争是日本打败了我们,还不如说是我们自己打败了自己,与其说北洋舰队败于联合舰队,还不如说北洋舰队是败于自己之手。 武器可以进口,士气却只能自铸;技术可以进口,精神却只能自炼。士气和精神,来自于每个国民对历史真切的追忆和拷问,来自对细节和真相严肃的探寻和反思,来自我们对未来审慎的关切和思考,更来自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是在岛争依旧、军备竞赛如故的今天,重温甲午,打捞教训,仍有重大而独特的价值。正如李鸿章在绝命诗中所说:“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说重大,是因为无法估量;说独特,是因为无法复制。 历史不能重演,警钟必须长鸣,有些往事不可淡忘,有些历史必须牢记,因为我们伤不起。但愿再过120年,再过两个甲午年,依然波平海晏,天下太平。 书评(媒体评论) 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 ——钱穆《国史大纲》 历史就像一出戏,一出由少数几个关键演员领衔的戏,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地参与,他们都已注定成为巾心人物。并且。历史必有其意义。否则一切的存在都将成为一个永远无法破解的谜题…… ——【美】查尔斯·卡尔顿·科芬《自由的故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决战甲午(1894-1895尘封120年的细节与真相)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月映长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532166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4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00 |
出版时间 | 2014-02-01 |
首版时间 | 2014-02-01 |
印刷时间 | 2014-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28 |
CIP核字 | 2013301908 |
中图分类号 | K256.306 |
丛书名 | |
印张 | 22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65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