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粮食安全的概念及内涵 1
第二节 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及其构成 3
第二章 我国粮食需求结构分析及预测 14
第一节 我国粮食需求特征分析 15
第二节 非食物用粮分析及预测 26
第三节 食物用粮分析及预测 28
第四节 中国粮食需求品种结构分析及预测 34
第五节 结论 40
第三章 我国粮食生产保障体系研究(之一)——我国粮食生产状况 44
第一节 粮食生产保障及其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地位 44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状况 45
第三节 我国粮食持续增产面临的挑战 50
第四章 我国粮食生产保障体系研究(之二)——耕地资源保护与中低产田改造 55
第一节 耕地资源保护 55
第二节 中低产田改造 66
第五章 我国粮食生产保障体系研究(之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79
第一节 农业基础设施的内涵界定 79
第二节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80
第三节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原因分析 88
第四节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产量的对策建议 93
第六章 我国粮食生产保障体系研究(之四)——粮食生产技术推广与制度保障 97
第一节 技术进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 97
第二节 粮食生产技术推广的现状研究 100
第三节 农业科技推广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113
第四节 构建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及保障机制 118
第七章 我国粮食生产保障体系研究(之五)——粮食生产经营形式创新 124
第一节 小规模分户经营方式对粮食生产的约束 124
第二节 粮食生产经营形式创新的实现途径——规模经营 127
第三节 推进规模经营的难点——土地集中 129
第四节 规模经营的模式及其利弊 135
第五节 政策保障 146
第八章 我国粮食生产保障体系研究(之六)——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与生产者利益保护 150
第一节 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演变历程 151
第二节 粮价调控目标与生产价格形成 166
第三节 粮食生产价格决定机制的改革思路 179
第四节 生产价格与粮食产量变动的定量检验 183
第五节 粮食生产价格的合理运行 186
第九章 粮食储备保障体系研究 194
第一节 我国粮食储备体系基本情况 194
第二节 我国粮食储备目标定位及合理规模 202
第三节 我国粮食储备布局研究 217
第四节 国家粮食储备的宏观调控 221
第十章 粮食流通保障体系研究 230
第一节 粮食流通保障体系在粮食安全中的功能和作用 230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发展历程 232
第三节 我国粮食流通体系的运行机制 237
第四节 我国粮食流通保障体系的现状与特点 242
第五节 政府宏观调控粮食流通市场的绩效评价 247
第六节 粮食流通体系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250
第七节 优化我国粮食流通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 257
第十一章 粮食进出口贸易保障体系研究 260
第一节 国际粮食贸易总体情况 261
第二节 国际粮食贸易的影响因素 265
第三节 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总体情况 269
第四节 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调节 我国粮食供求关系 275
第五节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281
第十二章 突发事件下的粮食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284
第一节 突发事件下粮食安全问题的表现:粮食公共事件与粮食公共危机 284
第二节 粮食公共危机的产生机理与基本特征 287
第三节 粮食公共危机演变路径与管理目标分析——基于汶川特大地震及后续灾害期间的粮食公共危机管 292
第四节 粮食公共危机的消费者视角:抢购风的产生与影响因素——基于四川省21个大中型城市消费者问卷的实证研究 298
第五节 粮食公共危机预警、分级与管理原则 310
第六节 粮食公共危机产生的原因与防范、管理的对策 314
第七节 粮食公共危机管理立法建议 321
参考文献 322
根食安全有着复杂的内涵,它贯穿于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各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由粮食的生产保障、储备保障、流通保障、进出口保障和应急保障为基本内容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胡小平等编著的《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构建了一个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论分析框架。
《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主要内容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国粮食需求结构分析及预测(第二章)。
过去对我国粮食需求的测算主要是集中在总量方面,但缺乏对具体粮食品种需求量的测算。本书从营养标准视角,按照粮食的用途结构对2020年我国的粮食需求总量和主要粮食品种的需求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约为6.1亿吨,其中玉米约占37%,将成为我国用量最大的粮食品种。
第二部分:粮食生产保障体系研究(第三~八章)。
本书在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状况(第三章)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以及粮食持续增产面临的挑战,从以下五方面论述了粮食生产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
耕地资源保护与中低产田改造(第四章)。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载体。面对我国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后备耕地资源利用潜力不大以及中低产田分布广、面积大的现实,应坚持集约利用和有效开发的原则,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动态平衡。尤其对中低产田改造,难点在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投入机制,本书就此提出了根据不同内容分类实施的新思路。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五章)。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对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埋下了重大隐患,而资金短缺是造成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及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农民及社会组织资金投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战略任务。
粮食生产技术推广与制度保障(第六章)。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忽略了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应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导致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下降。本章以超级稻栽培技术推广为例,分析了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弊端,提出了构建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新型多元化政产学研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设想。
粮食生产经营形式创新(第七章)。实现粮食生产的规模经营是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关键,但难点是土地集中困难,根本原因在于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和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机制缺失。本章基于对河南省种粮大户的调研资料,总结概括了种粮大户和种粮专业合作社的利弊,并提出了相应的促进土地流转和培育多种形式的粮食生产组织的政策保障措施。
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与生产者利益保护(第八章)。粮食生产价格是影响粮食生产者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本章在综合考虑了预期收益、机会成本、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基础上,测算了2020年的粮食综合价格,应该上涨到5.5元/公斤左右才能保证粮食产量达到预期目标。
第三部分:粮食储备保障体系研究(第九章)。
作为粮食生产和消费的“蓄水池”,如果储备不足,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如果储备过多,会造成巨大的资金沉淀和消费。本章在对国家粮食储备目标和功能优化分析的基础上,测算了合理的储备规模,到2020年,城镇居民口粮保障的储备规模应大致保持在5500万~6500万吨左右。再加上全国饲料用粮储备约6 000万吨,两项合计,国家粮食储备规模应为1.2亿吨左右。而且要优化储备结构和储存形态,并适当保证部分成品粮油的储备比例,以应对突发性的粮食危机事件。
第四部分:粮食流通保障体系研究(第十章)。
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虽然形成了粮食流通主体多元化格局,繁荣了粮食流通市场,但同时也造成了政府对流通领域的调控能力下降和城市粮食公共危机应对能力不足的问题。粮食流通能力不足,极易产生粮食突发性风险。因此,在不断改革创新粮食流通体制的同时,必须保持政府强有力的应急干预能力,尤其是国有粮食企业应继续发挥在流通领域的主渠道作用。
第五部分:粮食进出口贸易保障体系研究(第十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格局在总量规模和品种结构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近年来玉米和大豆进口量激增,我国已成为粮食净进口国,而且进口来源国过度集中,同时还存在着进出口时点的“逆向选择”问题。目前我国粮食自给率已不足90%。在此基础上,本书对优化我国进口粮食的品种结构、市场选择、利用替代品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第六部分:突发事件下的粮食安全保障研究(第十二章)。
突发事件下的粮食安全保障是我国粮食安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全社会粮食供求形势总体良好的情况下,仍然可能由于突发事件形成局部地区人群以粮食抢购为特征的粮食不安全事件,甚至会引起粮食公共危机。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提出了粮食公共危机的概念,揭示了粮食公共危机形成的机理,并根据周期过程中粮食公共危机的阶段性特点,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胡小平等编著的《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突破了传统的粮食安全观念,把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贸易和应急保障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问题。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论框架,并对这五个子系统的基本运行规律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及其子系统的内容很复杂,一个课题不可能完成这么大的任务,本书的任务是构建一个体系,但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逐一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