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钝庐诗集钝庐文集/崇明历代文献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古之教也,系于上。而今之教也,系于下。《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盖道在上,则道尊而易行;道在下,必尊之而后明。《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又日:“君尊而不亲,父亲而不尊。”师,尊而亲者也,何其重也!唐虞三代,圣人在上,以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设为庠序学校,以斯道觉斯民,民自不赏而劝,不怒而威。教化,固易行也。自后在上者不尽圣人,而圣人又未必在上。于是道不在君,而在师。古者学有专司,自乡学以至国学,教民之责皆官任之。民有不率教者移之郊,遂尤不率者屏之四夷,是以天下无有敢背圣人教者。及周之隆设官备,而邦教掌诸司徒,庠序学校务明人伦,使民知尊尊亲亲之道。而天子辟靡养老,执爵而醑,执酱而馈,亲列于圜桥而听讲焉,盖示民以道也。道之外无所谓教,巫医、乐师、百工之艺未尝无传授焉,然此非庠序学校之教也。庠序学校之教以道为本,而操诸上者也。周既东官师之教泽替,孔子起于匹夫,有作君作师之圣,而不得其位。乃集弟子三千,讲论先圣之道,阐发六艺之精,其成德达材者七十二人。孔子殁,七十二子之徒各师其师,各道其道,圣圣相承,贤贤相受。汉传其经,唐述其文,宋阐其理,明清衍其绪余。盖于是教化之权系诸师儒者,二千余年迄于今不废。虽当时百家之学杂然而讧,而纲常名教为立国经世之本,故欲范天下人心于正者,无不以孔子之道为归,此师之所以尊也。且夫尊尊亲亲人道也,即}L子教人之道也,天覆地载之中,凡有血气者莫能外也。今世学术几尽变于夷矣,然吾见夷之学者亦必尊其立教之先,而诵其书、敬其师,旦旦而讽焉,七日而拜焉。彼之所谓道,未必大于孔子,所谓圣,未必贤于孔子。而学者尊之且如是,夫亦不忘其本尔。而吾今之为教者徒嚣嚣然,日:“孔子之道不适于今。”乃为离经畔道之言,导学者于轨物之外而教之结会焉、树党焉、干国政焉、好斗狠焉、猱焉,而升之獒焉,而嗾之寻且以夫子之道害夫子矣。盖教不以正,则轻其师。逢蒙杀羿,孟子日:“是亦羿有罪焉。”夫至师之道不尊,乃务为苟且羁縻之事,以弭学者之衅,而恒或不能。呜呼!教之术亦穷矣。虽然,孔子之教,其徒三千人,至易扰也,而洙泗之间莘莘焉,弦诵而外,洒扫应对,进退以至步亦步焉趋亦趋焉,未稍有违焉者。无他,道之所浃,中心悦而诚服之也。则今之教者欲见尊于人,盍反其本哉?

原教三

孔子教人与今之为教异者,抑有道焉。子日:“有教无类。”又日:“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不得中行而与必也,狂狷此无类也。循循然善诱人,博以文约以礼,此不倦也。盖天之生人至不齐也,上智者闻一以知十,下焉者人十而己千。圣人不能谓上智可教,下愚者不屑教,而又不能比而同之,齐等而教之,故惟无类焉,而教愈不敢倦矣。夫柴愚、参鲁、师辟、由噬、回不违、赐屡中,其质不齐若是。而孔子裁之各适其材,以成大贤。其道非今之为教者所及知也。今之教莫患乎以至不齐者而强齐之,上智下愚聚于一堂,传之者一人,受之者数十百人。无论一人之心,不及周数十百人之愤悱,而尽启发之,而又程之以课,限之以时,前者毕而后者继,投之杂而求之备,下焉者趋蹶而不克赴,上焉者抑遏而莫可奋。谓是可以齐其所不齐者,而使之齐而后施教也易。呜呼!此倦之计也,圣人知人类之不齐,而天下无不可教之人也。乃为之因其材而笃焉,愚者智之,鲁者敏之,辟者诚之,噻者文之,不违者发之,屡中者裁之。而或以德行,或以言语,或以政事,或以文学,各从其长。或受《易》,或受《诗》,或受《礼》,或受《春秋》,各随其志。故一人有一人之教,数十百人有数十百人之教。然后所教者无不成之材,而所学者有悦服之感。今则教有定式,课有定程,学有定时,群至不齐者数十百人,而以教一人者教之。明明扦格焉,而日:“是齐之之法也。”乌可哉!且其所持以教者,其书不颁于学官,而出于坊肆,朝易而暮变,月异而岁不同。昔以为科律者,今则筌蹄矣。今以为圭臬者,未几又刍狗矣。盖于是教化之权操纵于书贾之手,教者既为其傀儡,又皆惮于用心,莫能振其不倦之神,以其所自明者使学者共明而悦服之。顾惟因循苟且,以塞其责。良由今之学校视教师如佣工然,计时而事,程功而食。学者亦遂佣视其师,师不一师,学不一艺,与众委蛇,学程毕而去,阅时而不复忆及焉。则今之教者亦何所冀,而为之不倦哉?故必有孔子之圣得颜、曾诸贤之仰高,钻坚至数十年之久,然后其不倦为有效而悦服,乃诚悦服矣。今教术之疏若是,而徒以师道之尊责诸学者也,庸有济乎?虽然,此岂独教者之咎哉?学校不宗孔子务本之道,不重三代明伦之训,则学者不知孝弟为为人之本,遂敢悍然不尊其尊,不亲其亲,而自趋于禽兽之途。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今学术之乱,始于学校,宜天下无可尊之师,而犯上作乱之祸嚣然,而未有已焉。悲夫!

辛亥作此呈吴学使,叹为有关世教,今不幸言中,能无喟然!P142-144

目录

整理说明

钝庐诗集

钝庐文集

附录

序言

崇明形成于唐朝。伴随着大量移民的垦拓和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相继在这里设镇、设州、设县,崇明文化事业也随之逐步兴起并日臻繁荣,屈指算来已有千余年的文化积淀。

据明清县志记载,祟明历史文献,起始于南宋末年乡贤李重发的《(孝经>注》,可惜早已失传。自元初创修州志迄清末民初,存世的州、县志,及乡贤著作林林总总。据不完全统计,存世的有元至正《崇明州志》序,明正统《崇明县志》序,明正德、万历县志,清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县志;地方名人著作存世的有明末抗清志士沈廷扬的《海运奏疏》、清初诗人沈寓的《白华庄藏稿钞》、康熙进士施何牧的《一山存集》、雍正朝翰林柏谦《碧山堂稿》、乾隆时寓贤吴潋的《瀛洲竹枝词》、乾隆秀才杨樽《瀛洲诗钞》、道光举人施彦士的《求已堂八种》、清末诗词名家袁保香的《冷观庐诗草诗话》等,均弥足珍贵。到了近现代,崇明更是人才辈出,著述如林,斐然成章。譬如清末民初倡导新学的秀才王春林所著《海滨文集》,清末举人曹炳麟的《钝庐诗集》《钝庐文集》,清末翰林王清穆的《农隐庐文钞》等。悠悠千载,饮水思源,我们今天身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时代,自然不能忘怀先贤的创业、文脉的相承。

于今,由崇明县档案局(馆)、崇明县地方志办公室、崇明文史研究会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合作编著《崇明历代文献丛书》,依据市、县图书馆等文化部门保存的具有代表性和存史价值的崇明地方文献加以精选,整理点校,分辑分批出版。这正是一项咀嚼历史精华,传承地方文脉的有意尝试,可喜可贺。本丛书也是《崇明历史名人丛书》的姊妹篇,凝聚了崇明文史研究会部分会员辛勤的劳动成果及集体的编辑智慧。我乐见这样的成果问世,并希望崇明县档案局(馆)、崇明县地方志办公室、崇明文史研究会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创编更多的地方文史成果,为广大读者提供精神佳肴。

是为序。

中共崇明县委副书记 宋宝儒

2013年11月

内容推荐

《钝庐诗集钝庐文集》是上海崇明中学首任校长曹炳麟的作品集,收入《钝庐文集》八卷,《钝庐诗集》五卷。根据上海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所藏底本点校。《钝庐诗集钝庐文集》内容有古典诗词、文章、行状、序跋等,是迄今为止第一本曹炳麟的作品集,具有一定的文献意义。

编辑推荐

曹炳麟,字吟秋,号钝吟,晚号钝翁,六不居士。上海市崇明县人。他善诗文,尤工书法,所绘花卉,淡雅逸致。生平著作有《钝庐文集》十五卷、《说文约文》四卷、《杜诗微》五卷、《钝庐诗文续稿》二卷、《杜韩诗联语》一卷、《六不居联语》一卷、《自编年历》一卷。曹先生另个突出贡献就是他和王清穆总纂的民国版《崇明县志》十八卷,现在成了研究崇明乡土历史的主要依据。

《钝庐诗集钝庐文集》是其作品集,收入《钝庐文集》八卷,《钝庐诗集》五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钝庐诗集钝庐文集/崇明历代文献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炳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004878
开本 32开
页数 3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8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2013294325
中图分类号 I216.2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7
17
整理 唐圣勤//龚家政//柴焘斌//周惠斌//黄元等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