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放歌丹青(中国文化名家访谈录第1卷)/中国书画经典系列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问:您觉得目前在我国,对书法的学习教育.对学生写字方面的训练还有哪些问题?

答:我离开学校包括我做学生、我教书已经很长时间了。说句闲话,我在高校不是教中文,而是外文、翻译,但我学书法和这些是并行不悖的。虽然我是学外文的,可我从5岁开始就有意识地学书法。我在大学读西语系,而我同时翻阅的是线装书,这事人们当时看着非常奇怪。我说这个的意思就是说我所以学外文,是因为我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不可一日或离的,我学外文不是要把自己装成个洋鬼子,我是为了把外文学好以便介绍我们中华文化。那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事情,现在听起来似乎是闲话。不然!这代表了我人生治学、求知的路子,我学外语不是为了镀金,变成一个洋学者,而是为了介绍中华文化的精华,主要是中国历史、中国文艺理论、诗论、文论、艺术论…’‘艺术论中当然就包括书法,所以您看说来说去是一回事。对书法的教育问题,现在的问题是这样:书法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不是我们谈一谈就可以的。实践问题,小孩子就要靠老师来指导。然而今天的问题不在小孩子,小孩子一落地天资就好,我们不要低估小孩子的天赋。我认为目前存在的问题恐怕还是集中在老师身上。今天中小学的老师,他们受教育的那个年代何曾有人重视书法?!第一个问题,他们懂不懂书法?第二,即使对书法有兴趣……书法是非常复杂的,路数、流派、传统的师承、家学,那种教条,又复杂又顽固。怎么叫顽固?如果他教学生写字时笔就得这样(僵死的书写方法的示范),一点儿都不能歪,这样写出来不就是用火柴棍儿摆的字吗?其实中锋的力量太大了。孔子日,有中庸,有中道,不能歪斜。这对,这是说道德,讲思想,谈人品。但写字时运用我们的伟大创造——毛笔,本来就是要活起来。我们说笑话,从清代康熙、乾隆开始,西洋进贡奇巧好玩的东西,其中就有一个东西,有一个“人”(机器人),你打开机关他就能够写字——“天下太平”。那算书法吗?我就用这个方式来回答您的问题。教小孩子写字,第一,中锋;第二,笔力。就是说把一个活的美术实践出来,否则就变成了一个死东西。凡是中华文化最深刻的精髓,都集中在一个“活”字。“活”不是胡来,也不是毫无规律。你看中国的艺术,这个人不动,你一看却神气活现。古人画龙i龙画出来不是死的吗?不,古人对这种艺术的理解,不能点睛,一点睛龙就飞了,这是神话吗?不,是“活”,笔是活的,人的精气神寄托在画上,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生命给了怍品,它也是活的。中华艺术最精、最好、无以名之的理论、认识水平都在这里。西方不然,西方是象形,逼真,油画是用小刷子堆颜料。这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它产生的工具、认识、理论,一切都是有分别的。我们不是说西方的不好,人家有人家的特色,我们有自己的特色,自己首先要明确认识,否则谈什么书法。好了,我就这么乱七八糟谈了一堆,归到您的问题,今天教小学、中学书法的老师他怎么认识、怎么教,老师对书法的理解以及功用、意义如何看,我认为恐怕都成问题。我不是看不起老师,不是那意思,而是说老师要有自己的学书历程。当时他怎么看待书法,今天自然而然要传给小学生。那我们怎么解决?教育部门可以发一纸指令,加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现在我说一句心里话,寄托干你们众位极大的热诚希望,你们要做工作,这种工作太有意义了,当然也不是三朝五夕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一定要坚持,要提起兴致、热心,这个活儿我们要干!它有人支持,有人尊重!这是我的心愿。

问:您觉得目前书法界存在哪些问题?

答:成名成家的,包括我的老前辈不敢妄论,否则就太狂妄了。我谈一下我所见的,不知名的中青年的现实问题。现在报刊上发表的作品很多,我虽然眼坏了,但也还是要看。当前,存在的问题是这样:一个是认识问题,说是要创新。好了,从来没有人反对,我本人的理论您大概也看到过,我为什么崇拜王羲之,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偶像,我把所有王右军的资料都看遍了,最后我一看,在他以前,逐步的进化、发展,到他这里就达到了一个里程碑,这是个什么问题?用笔,他把毛笔的功用、功能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级阶段,就是这么回事。那么您听我这个话,我是赞成创新,还是一个守旧派呢?很分明!王羲之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创新,在笔法运用上的创新,比秦汉那个时期简直丰富极了,兰亭的每一个字、每一笔都不同,大有变化。再看他的前辈,如钟繇,一看那几个仅存的标本,如《宣示表*等,比一比,一目了然,那个运笔就很有限度了。但是,今天事事都号召创新,别的界创新没有问题,科技更上一层楼,日新月异。我指的是艺术,特别是书法怎么创新,第一不要有错觉,说我标新立异,老一套都陈旧,我提起笔来,肆无忌惮,这叫创新吗?我不承认。新者何也,母亲生一个婴儿“新”,这个“新”是从母体里出来的。王羲之的书法再新也是从前人的大发展传承过来的。从篆书到汉隶—下子铺开,运笔是不一样的,一是精气神,二是书写态度,三就是工具运用。这是很分明的,每一个创新都是从母体里出来的。今天的创新,拿起笔来生造,离奇古怪,我们看了都不知道是从哪来的,这不是创新,这是怪物。这是第一个问题,就是创新认识要正确,你要有来历,你对来历下了极大的功夫,天天临池,日积月累,精熟了以后不用创,“新”自然而来。你看哪一个书法家和前一个一模一样,要是完全一样就成复制了。第二个问题,归结到我的拙论,就是不知道用笔,有墨无笔,画的是墨字,他不会使毛笔,提笔、行笔、入笔、转折,笔画里没有变化。没有变化是写洋文的,字写出来是死的。写草书看起来好像飞舞,可老是那样,笔画粗细、转折用笔没有换,就是一个画,只不过是外形变了。我认为当前书法界就是存在这两大问题。P7-9

目录

书法的本质是表现中华文化的“精气神”——周汝昌访谈录

平生所好是书画——徐邦达访谈录

生活就是艺术——王世襄访谈录

一代名家不数人——冯其庸访谈录

感恩艺术——韩天衡访谈录

画史疏凿别清浑——王伯敏访谈录

序言

《中国书画》杂志自创刊以来,一直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对艺术领域的名家、大家做深入访谈。这是一项文化发掘工程,一项文化记录工程,一项文化传承工程,从某个角度说也是一项文化“抢救”工程——对那些寿登耄耋的大家学人,记录下他们非凡人生的“所闻、所历、所见、所感、所为、所创”。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国书画》杂志的重头栏目“名家访谈”。年复一年,虽然访谈对象逐渐年轻化,但在学术层面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准,由此形成了对艺术史学的必要补充。在《中国书画*出版100期后,我们以丛书的形式,将这些文章以刊出的时间为序,归类辑集。丛书取名《放笔丹青》、《放歌丹青》等,通过“笔”和“歌”对“专业性”和“文化性”作细微区别,给读者一个阅读与审美上的引导。每本书所陈列的各位大师名家,不以年龄、影响和社会地位为序,而是尊重事实,以访谈发表的时间前后为序,请读者明辨。

总体而言,这套“访谈录”丛书,作为书画艺术“口述史”,同书画艺术的史学研究、理论著述、批评实践相比较,在某些方面有着独特的学术品质和特点。访谈、对话,意味着参与者面对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启发状态和审美生成境域中进行探讨、展开,或失之严谨却富有灵感,或缺乏学术规范却多有鲜活性和真实性。钱锺书有云:“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相比于各式各样的研讨会,访谈、对话似乎更接近于学问的本质。况且,在人类文化著述的源头,很多重要的著作都是以对话、口述以及将对话、口述记载下来的形式完成的,孔子、司马迁、柏拉图、荷马或者他们的弟子们都做过类似的工作。

这套丛书内容广泛,涉及近现代及当代书画艺术领域许多备受关注的话题,诸如创作、研究、批评、教育、市场、展赛、媒体、海内外交流等等。由于参与者都具有当代书画、文化领域亲历者、思考者或创造者的身份和责任感,访谈中所涉及的话题也在不同程度上有全新的建树、更深入的开拓。以往书画历史的研究与写作,大多遵循着以历时性为经、以创作成果为纬的研究模式,假若学者们能同时将这些对话所涉及的话题创造性地吸纳,或许能探索出一种更加丰沛、细腻、翔实的多视角、立体化的书画艺术史学写作模式。从这个角度而言,本丛书所收录的内容,既可以给予当下书画艺术史学以原创性的启示,也为之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当然,这套丛书对于当代文化事业的意义和价值,同样不可忽视。历史地看,20世纪以来我们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命脉因种种缘由日益疏远,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几成绝响。失却了文化传统、文化精神,这是国人最深沉的遗憾。然而,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也感受到了西方现代文化的传播强力,既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实现我们社会文化现代化,又要寻找接续文脉、存续传统的契机与可能性,成为当下有文化良知者共同的意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传统文化复兴的呼声从未间断,即是最显著的体现。诚然,书画艺术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当代书画创作者、研究者在传统文化的“涅粲”中,或许也只有微不足道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如果缺少了他们,势必也会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某一方面的缺憾。这也是编辑出版本套丛书更为根本的考虑。

需要说明的是,这套丛书中还有一个系列名为《放影丹青》,在辑“口述”的同时结集名家“老照片”,对“口述史”进行必要的形象补充。相比之下,这些“老照片”是更为生动直观的史料。话在“画”里,不言自明。

是为序。

(作者为《中国书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内容推荐

以往书画历史的研究与写作,大多遵循着以历时性为经、以创作成果为纬的研究模式,假若学者们能同时将这些对话所涉及的话题创造性地吸纳,或许能探索出一种更加丰沛、细腻、翔实的多视角、立体化的书画艺术史学写作模式。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书画经典系列丛书”所收录的内容,既可以给予当下书画艺术史学以原创性的启示,也为之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这本《放歌丹青(中国文化名家访谈录第1卷)》(作者康守永、薛晓源)是其中一册。

《放歌丹青(中国文化名家访谈录第1卷)》包括了《书法的本质是表现中华文化的“精气神”——周汝昌访谈录》;《一代名家不数人——冯其庸访谈录》等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书画经典系列丛书”内容广泛,涉及近现代及当代书画艺术领域许多备受关注的话题,诸如创作、研究、批评、教育、市场、展赛、媒体、海内外交流等等。由于参与者都具有当代书画、文化领域亲历者、思考者或创造者的身份和责任感,访谈中所涉及的话题也在不同程度上有全新的建树、更深入的开拓。

这本《放歌丹青(中国文化名家访谈录第1卷)》是其中一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放歌丹青(中国文化名家访谈录第1卷)/中国书画经典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康守永//薛晓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49554
开本 16开
页数 1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2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1=76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1
18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9: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