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放歌丹青(中国文化名家访谈录第2卷)/中国书画经典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书画经典系列丛书”内容广泛,涉及近现代及当代书画艺术领域许多备受关注的话题,诸如创作、研究、批评、教育、市场、展赛、媒体、海内外交流等等。由于参与者都具有当代书画、文化领域亲历者、思考者或创造者的身份和责任感,访谈中所涉及的话题也在不同程度上有全新的建树、更深入的开拓。

这本《放歌丹青(中国文化名家访谈录第2卷)》(作者康守永、薛晓源)是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以往书画历史的研究与写作,大多遵循着以历时性为经、以创作成果为纬的研究模式,假若学者们能同时将这些对话所涉及的话题创造性地吸纳,或许能探索出一种更加丰沛、细腻、翔实的多视角、立体化的书画艺术史学写作模式。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书画经典系列丛书”所收录的内容,既可以给予当下书画艺术史学以原创性的启示,也为之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这本《放歌丹青(中国文化名家访谈录第2卷)》(作者康守永、薛晓源)是其中一册。

《放歌丹青(中国文化名家访谈录第2卷)》包括了《中国画的命脉在哪?——龙瑞访谈录》;《传承古典——吴悦石访谈录》等内容。

目录

中国画的命脉在哪?

——龙瑞访谈录

传承古典

——吴悦石访谈录

穷探及今古 高论且纵横

——陈传席访谈录

中国画的本体精神

——程大利访谈录

文采风流

——文怀沙访谈录

中国画在20世纪

——郎绍君访谈录

试读章节

龙瑞,1946年生,四川成都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李可染研究生班。1985年调入中国画研究院(今中国国家画院)任专业创作人员。2001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现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美术高级职称评委主任;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一级美术师;博士生导师。出版有《大器丛书·龙瑞》、《中国名画家精品集》、《龙瑞水墨画集》、《秋天的收获——龙瑞山水画专辑》等。

作为国家最高的中国画艺术机构,中国国家画院画家在学术研究、创作能力上是否代表着最高水平?国家投入资金来养着国画这种“私家的艺术”,画家领着政府工资出售自己的作品,令人堪忧的”学术八股文”以及“混乱的艺术品市场”……中国画的命脉在哪?国家画院做什么?

张公者(以下简称张):据美术史记载,中国的画院正式建制应在五代西蜀,当时称为翰林图画院,以后南唐也建立了翰林图画院,到北宋时画院发展到顶峰。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们国家也先后组建了上海中国画院、北京画院、江苏省国画院及西安中国画院等,到1981年又成立了中国画研究院,并在去年年底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画院。您认为我们今天的国家画院和历史上的宫廷画院有何不同?

龙瑞(以下简称龙):五代、宋时有画院,到明清时是否有画院就不大明确了,但起码宫廷里有专职画家是肯定的。西人郎世宁、利玛窦就都参与过这些事情。我个人觉得,中国画院的产生跟文化艺术状态、中国画的特质有关。中国文化是以人格修养为主的,关于绘画这方面,有德行、有操守的人是愿意交流的。‘‘唱和’’是一种很好的文化形式,画院过去也有点这种“唱和”的形式。中国画是历史悠久的、独立的学科,从学理上,从中国人的文化底蕴上,从画法、理论、品鉴这些层面来说,中国画与诗词、书法乃至音乐都有密切的联系,是有别于西洋画的艺术门类。我觉得中国画更加“个人化”,就是“私家的艺术”。为什么说是私家的艺术呢?在古时候的中国文化里,中国画是人格修养的一部分,这也是中国绘画一直所追寻的最基本的思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然后“游于艺”。没有专门的艺术家、诗人或者画家,这和西方不同,西方在古罗马时期就记载有专门的诗人、艺术家、音乐家,甚至还有哲人,分工很细。当前,画院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任何一个国家,即使是经济比咱们发展更好的国家,也没有像咱们这么多官方办的画院。一方面中国画内在的特征形成了不同的流派、风格,比方说近代,“海上画派”、“岭南画派”、“长安画派”、“京津画派”。另一方面特别重要的也是我们的历史遗存最丰厚,国内外的博物馆有大量的绘画藏品。一本((中国绘画史》是非常细致严密的,区域、风格,甚至哪张画留存在什么地方都有记载。

张:您认为中国画是“个人化”、“私家的艺术”,那么国家为什么还要投入资金建画院来养着“私家的艺术”呢?

龙:从理论、学理上来分析,中国画是从艺术精神的高度上派生出来的,其实中国古时候的学问完全就是一种人学,说白了就是怎么做人,怎么了解自我,怎样了解社会。包括对天、地的认识,对万事万物规律的认识,掌握这些规律要有德行、有仁爱之心,有人生阅历自然就有情感,会画画的人自然要画两笔,这就是文化和艺术的生态,还不单纯是文化艺术的形态。这是我自己的想法,可能是我杜撰出来的。之所以是“生态”,就是有相对的生命力,是可以不断延伸的、滚动发展的,让每个人都完善了,社会就和谐了。过去的和谐先要从个人的修身做起,艺术也是个人修身很重要的一部分,陶冶个人的性情。中国艺术就不具备西方艺术重视逻辑、视觉和感受的这些方面。我们的理念和西方的是不同的,西方非常重视形式感、重内容、重科学,包括透视、三维空间、黄金分割比例、色彩学等等。中国的东西把所谓的学问简约化,“简”是中国艺术很大的特征,所谓大理必简,大乐必易,是要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认定。古时候的中国文化有意思,远在边塞,远在蛮夷之地,远在农村,炕头的老太太也会讲“忠、孝、礼、智、信”、“富贵平安”。中国的文化一以贯之,这些东西界定了中国画基本的文化精神,甚至包括了最基本的艺术形态。现在说中国画没变化,老是一个样,过去文人画多半都在画“梅、兰、竹、菊”,山水画都是一些程式变过来变过去,都是重内美,重简约。程式化的东西都是提炼出来,其他人都便于掌握的。中国人偏重形而上的,对形而下的东西要简单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形而上去。要把一个颜色分出三原色,三原色中还要分出辅色,还有调和色,还有灰调子,这是人家搞的一个领域,我们更关注的是内在所透露出的精神。精神是什么?其实中国画里更多体现出的是做人的精神,审美观、意识、审美范畴都是围绕着人,中国画必须要有意境,要从画儿的气韵、神采着手。甚至有时候说,这张画儿画得“不活”、画滞了、画死了、气息不通,这完全都是在看中医,都不是在看画了,但是这些都是人的精神范畴,都是相通的。中国画里还可以大体分一些审美范畴,比如说,这张画画得很厚、很浑、很飘逸等等。仅是一个“清”字,一个“浑”字,中国画在这些范畴里可以做出无数的文章。

张:今天的画家都在出售自己的作品。当然,从大的范畴来说,是在为人类创作艺术……而绝大多数画家是在领着政府的工资进行创作。您觉得这种状况合理吗?

龙:过去这两年,我提出来要搞一些学术课题,我们不能只是单纯地搞搞创作卖一些画。P3-5

序言

《中国书画》杂志自创刊以来,一直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对艺术领域的名家、大家做深入访谈。这是一项文化发掘工程,一项文化记录工程,一项文化传承工程,从某个角度说也是一项文化“抢救”工程——对那些寿登耄耋的大家学人,记录下他们非凡人生的“所闻、所历、所见、所感、所为、所创”。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国书画》杂志的重头栏目“名家访谈”。年复一年,虽然访谈对象逐渐年轻化,但在学术层面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准,由此形成了对艺术史学的必要补充。在《中国书画*出版100期后,我们以丛书的形式,将这些文章以刊出的时间为序,归类辑集。丛书取名《放笔丹青》、《放歌丹青》等,通过“笔”和“歌”对“专业性”和“文化性”作细微区别,给读者一个阅读与审美上的引导。每本书所陈列的各位大师名家,不以年龄、影响和社会地位为序,而是尊重事实,以访谈发表的时间前后为序,请读者明辨。

总体而言,这套“访谈录”丛书,作为书画艺术“口述史”,同书画艺术的史学研究、理论著述、批评实践相比较,在某些方面有着独特的学术品质和特点。访谈、对话,意味着参与者面对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启发状态和审美生成境域中进行探讨、展开,或失之严谨却富有灵感,或缺乏学术规范却多有鲜活性和真实性。钱锺书有云:“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相比于各式各样的研讨会,访谈、对话似乎更接近于学问的本质。况且,在人类文化著述的源头,很多重要的著作都是以对话、口述以及将对话、口述记载下来的形式完成的,孔子、司马迁、柏拉图、荷马或者他们的弟子们都做过类似的工作。

这套丛书内容广泛,涉及近现代及当代书画艺术领域许多备受关注的话题,诸如创作、研究、批评、教育、市场、展赛、媒体、海内外交流等等。由于参与者都具有当代书画、文化领域亲历者、思考者或创造者的身份和责任感,访谈中所涉及的话题也在不同程度上有全新的建树、更深入的开拓。以往书画历史的研究与写作,大多遵循着以历时性为经、以创作成果为纬的研究模式,假若学者们能同时将这些对话所涉及的话题创造性地吸纳,或许能探索出一种更加丰沛、细腻、翔实的多视角、立体化的书画艺术史学写作模式。从这个角度而言,本丛书所收录的内容,既可以给予当下书画艺术史学以原创性的启示,也为之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当然,这套丛书对于当代文化事业的意义和价值,同样不可忽视。历史地看,20世纪以来我们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命脉因种种缘由日益疏远,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几成绝响。失却了文化传统、文化精神,这是国人最深沉的遗憾。然而,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也感受到了西方现代文化的传播强力,既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实现我们社会文化现代化,又要寻找接续文脉、存续传统的契机与可能性,成为当下有文化良知者共同的意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传统文化复兴的呼声从未间断,即是最显著的体现。诚然,书画艺术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当代书画创作者、研究者在传统文化的“涅粲”中,或许也只有微不足道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如果缺少了他们,势必也会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某一方面的缺憾。这也是编辑出版本套丛书更为根本的考虑。

需要说明的是,这套丛书中还有一个系列名为《放影丹青》,在辑“口述”的同时结集名家“老照片”,对“口述史”进行必要的形象补充。相比之下,这些“老照片”是更为生动直观的史料。话在“画”里,不言自明。

是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放歌丹青(中国文化名家访谈录第2卷)/中国书画经典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康守永//薛晓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49561
开本 16开
页数 1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1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12.05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