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精神的流浪(丁东自述)
内容
编辑推荐

丁东,1951年生于上海,1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后供职于山西社会科学院,现居北京,主要从事当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研究。著有《冬夜长考》、《和友人对话》、《尊严无价》、《午夜翻书》、《反思历史不宜迟》、《思想操练》、《教育放言录》、《文化十日谈》等书,编有《顾准日记》、《顾准寻思录》、《遇罗克:遗作与回忆》、《背影书系》等书,主编过《口述历史》等。《精神的流浪:丁东自述》这本书为我们讲述的就是丁东的个人奋斗史,其间还回顾了《思痛录》、《顾准日记》、《老照片》等的出版始末。

内容推荐

《精神的流浪:丁东自述》是一部个人奋斗史。从既非“红五类”又非“黑五类”的中学生,到“知青”、“机关干部”、“大学生”、“社科院编辑”、“学者”,丁东一次次在曲折中挑战自我、寻求突破。其经历足以说明:个人有时虽难以改变时局,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精神的流浪:丁东自述》也是一部当代出版史。丁东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同时直接组织了《顾准日记》、《遇罗克:遗作与回忆》、《王申酉文集》的整理与付梓,间接促成了韦君宜《思痛录》,黄万里传《长河孤旅》,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等专著的出版,参与编辑《老照片》文丛,《大学人文读本》、《背影书系》等,均反响强烈,时人誉之为“没有出版社的出版家”。

《精神的流浪:丁东自述》更是一部思想学术史。丁东深感“反思历史不宜迟”,积极“打捞思想学术界失踪者”,近年致力于民间思想整理和口述史学研究。为了能够更自由地思想游牧,丁东选择不要职称,提前退休,返回京城,以关怀社会为己任,宁可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尽管已到耳顺之年,依然壮心未已,求索不止。

目录

一 中学生涯/001

 没能当上革命主力心感失落/002

 八十多岁的外祖母差点被赶回原籍/004

 被吸收到学校革委办小报/006

二 上山下乡/009

 知青表演队在县里出了名/010

 返回北京与父亲诀别/013

 知青每年可以吃到528斤原粮/019

三 理想幻灭/023

 夭折的“南国之行”/025

 意外调人省委调研室工作/03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035

四 机关风雨/037

 黄皮书和灰皮书的热心读者/038

 派系斗争让人心烦/040

 写作组的“命题作文”/042

五 重返校园/045

 清查运动受牵连/046

 几经波折终于考上大学/049

 照本宣科的教师被赶下了讲台/050

六 编辑往事/057

 一篇文章引爆编辑部内部矛盾/058

 “批判第三代马克思主义”闹剧/060

七 思想操练/063

 三人行必有我师/064

 黄万里传记出版始末/069

 摆脱了“课题”怪圈的智效民/075

 《思想操练》缘起/079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开设专栏/084

八 混在北京/087

 少小离家老大回/088

 三不老胡同里的政治名人/090

 冯亦代先生的未尽之愿/092

 参与《中国摄影报》工作/100

九 提前退休/105

 我和你共进退/106

 三位学人闯北京/108

 傅国涌靠撰稿谋生/113

十 几本随笔/123

 从《冬夜长考》到《和友人对话》/124

 老书局、老报馆的风骨/128

十一 回忆小波/133

 一口气读完《黄金时代》/134

 “银河是‘叛徒’,黄梅是好样儿的”/137

 当代一流小说家/140

十二 民间思想(上)/143

 经济学家赵京兴/144

 民间思想概观/148

十三 走近顾准/151

 《顾准日记》出版始末/152

 《顾准寻思录》一波三折/157

十四 民间思想(下)/161

 整理出版遇罗克遗著/162

 和遇罗文的交往/166

 有眼不识孙越生/173

 金凤的心病与王申酉的遗作/177

 我的同学卢叔宁/180

十五 书海弄潮/187

 自己得把《老插话当年》卖出去/188

 和书商打交道/191

 《反思郭沫若》出版手记/194

 《世纪学人自述》:现代知识分子命运史/201

 与《野菊文丛》的缘分/206

 向刘硕良推荐《一代报人王芸生》书稿/210

 催生沈容《红色记忆》/216

 推动韦君宜《思痛录》问世/222

 为出版《唐达成文坛风雨五十年》牵线搭桥/225

十六 温故知新/239

 《老照片》的风格和编辑原则/240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244

 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现在/253

 “背影书系”中那些“背影”/255

十七 口述历史/263

 流产的策划案/264

 我的“口述历史”观/265

十八 大学人文/271

 与夏中义相识/272

 编写《大学人文读本》/275

 徐方的大学人文课/280

 《大学沉思录》缘起/283

 《中学人文读本》应运而生/286

十九 刊林客串/289

 从《华人文化世界》到《教师之友》/290

 参与《社会科学论坛》杂志/294

二十 转益多师/297

 李锐:行胜于言,要多做实事/298

 萧乾:我不能和夏衍、巴金、冰心比/302

 南有王元化,北有李慎之/308

 何家栋:迟迟不愿出版自己的文集/318

 何方:党史研究成果让人暗自佩服/321

 朱厚泽:“三宽部长”/323

二十一 公共关怀/327

 宁可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328

 公共知识分子的起源与责任/330

试读章节

八十多岁的外祖母差点被赶回原籍

革命的风暴很快来得更猛烈了。宿舍院里一些人开始被赶出京城,遣送原籍。院里有一个从小在一起玩的朋友叫粟天延,天赋很高,知识面也很广。我不知道他父母是干什么的,只见他在爷爷家生活。他爷爷家挂着一张照片,是八一南昌起义的合影,里面有周恩来、朱德,也有他的爷爷粟丰。我不了解他爷爷的历史,只知道起义失败后几经波折,成了民主人士。但在1966年的夏天,已经过了花甲之年的粟老先生被当作地主,遣送广西老家,很快就被折腾死了。从此我再也没有和粟天延见过面。

那一阵,许多人家都在夜深入静的时候,销毁各种容易招来麻烦的东西。有一家从抽水马桶销毁东西,把全楼的下水道堵了,污秽都溢了出来。

不久风暴就刮到我家。我祖父是城市贫民,成分没什么问题;但外公家比较富裕。外公去世很早,外婆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她是家庭妇女,所以多年无所谓成分可言,“文革”开始后,到处划成分。堂舅来信说,在我外祖母名下有二亩坟田。我父亲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一接到信,慌忙到同住一院的机关领导家里汇报,问是否要把外祖母赶回原籍。还好,那位领导的妻子心地善良,她从旁拦住:二亩田算什么地主?老太太都八十多岁了,赶回去不被红卫兵打死,路上也难保性命。外婆没走,也就没事。虽然虚惊一场,老人家后来还是活到90岁,得以善终。我母亲现在说起那位领导的妻子,直夸她真是好人。

接着,有一天我从学校回家,正赶上一个中专学校的红卫兵来我们这片宿舍楼抄家,院里不知谁看我家不顺眼,唆使红卫兵闯进我家翻起来。家里人都慌了神。还好父亲所在机关负责人闻讯,赶来证明我家既不是当权派,也没有历史问题。红卫兵又把已经装了车要抄走的东西送回来。我父亲为了表示支持红卫兵革命,只好主动把一些有封资修嫌疑的东西让红卫兵拿走,其中有我姨的两件首饰。前些时她害怕抄家,特意把首饰存在我家里。 这个姨是我家在北京唯一的亲戚,她和我母亲是姨表姐妹。20世纪50年代初,姨从上海调到中国外文书店工作,由我母亲做媒,后来和一个电气工程师结了婚。姨夫姓张,我小时候见过,没有别的印象,只记得他在家里装的吊灯很特别。后来,姨夫被抓走了,也不知道是劳改还是劳教。我姨原先一直守着,直到“文革”前,压力越来越大,只好和他离婚,一个人搬进了书店的单身宿舍。后来才知道,姨夫其实什么问题也没有,就是因为母亲是日本人,便受到无端怀疑,先抓起来,后找罪名,反革命够不上,就打成坏分子,一关就是多年。放出来之后,家也没了,最后死在福利院。我姨听说后,大哭了一场,说这一辈子对不起他。

我母亲又总是说,自己对不住这位表姐。过去是后悔不该给她做媒,现在是后悔不该把她的首饰交出去。可这些悲剧,当时我根本不理解,心里最盼望的就是,怎么得到去革别人的命的资格。

被吸收到学校革委办小报

后来破四旧的风暴过去了,就开始了大串联。我和两个同学从北京到武汉、桂林、湛江、广州、井冈山转了一圈,其中从广州到井冈山是步行,回来已是冬天。到家后,我才知道母亲作为中学教职员工,也到武汉串联,实际上是串亲戚,到舅舅家住了半个月。

到了1967年,学生们大多串联归来,学校通知要复课闹革命。先是进驻了一批通信兵司令部的干部,主持军训。后来又进驻了工宣队。同学当中,也出了不同的思潮和组织。同班的刘洪生、周绍元、陈小文、张光明四个同学已经开始对主流路线发生怀疑,由中央文革而林彪,最后干脆怀疑到毛泽东和“文化大革命”。他们成立了一个小组织,写了文章,直到把教室里的毛泽东像贴上房顶,终于东窗事发,被抄家逮捕。我当时思想很正统,支配头脑的是掺着宗派情绪的愚忠。因为自己参加的组织和这几个同学的组织有摩擦,所以写了长达万言的批判文章,批判这几个同学的“反动思想”。文章具体怎么写的,现在已想不起来了,反正是刻意模仿戚本禹、姚文元那种大帽子唬人,以势压人的笔法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霸道逻辑,感觉是这下子总算是走上革命前线。现在想起来,既十分内疚,又可悲可笑。那几个同学其实是最早的反抗者,被关押了半年多,吃了不少苦才被放出来,随后“上山下乡”了。

我因为能写两笔文章,被吸收到学校革委办小报,平时住在学校,有时星期天都不回家。小报的内容无非是跟着最新最高指示唱高调。哪天上级预报要发表最新指示,马上守在收音机前,边听新闻联播边记录。大多数师生,列队上街庆祝。我们则是按照宣传毛泽东思想不过夜的原则,守在油印机前,连夜印刷。毛主席说的是什么意思,那些片言只语后面有什么背景,我既不可能知道,也没有能力去想,只是怀着一种盲目和激情。如果说革命也能让青少年上瘾,当时上的就是这种瘾。当然也不是没有一点收获,有关编辑业务的初步知识,就是在那时学下的。

P4-8

序言

好做彩色的梦

丁东让我给他的自述《精神的流浪》写序。想了想,答应了。

因为他讲的这些往事,我还算是知情人。

我曾经的一个同事喜欢《易经》。我拿了丁东的生辰请他给卦一卦。当时他不认识丁东,我也没有告诉他这是我丈夫的生辰。同事的解说令我很吃惊。他说,这个人好做彩色的梦;这个人脑子活跃;这个人做事喜欢与别人合作。回来我问丁东,你做梦是彩色的吗?你猜他说什么?他说:“我很少做梦!”我心想:是啊,他从不失眠,睡觉好,自然梦少。但是他闲不住,脑子活跃,总有事要做,算不算一种色彩斑斓的思维呢?他的确善于与人合作。最早是与我合作写文章。那时还在山西,我们一起给报刊写点文艺评论。后来,他的兴趣腾挪到别的领域,我们就各干各的了。但是我写了文章,他还是第一读者,不时地还要帮我改一改。这种合作的影子,怕是一辈子的事了。

最近20年,他写了一些文章,出了几本书,也和朋友们一起编了一些书,策划了一些书,其中一部分属于当今中国思想文化的热点,属于知识界看中的优质思想资源。为此,朋友觉得他还比较能做事。这些“事”能得到相识的朋友和不相识的读者的认同,自然是因为有意义。但我知道,他做这些事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他已经从单位退休,既无权,又无钱,能做成几件事,除了见识,执著,还在于他能与各方面的人沟通、磨合。可能只有我更知道,每做成一件事,他所费的时日和心力。不了解他的人,只知道他推出了不少有价值的书,殊不知,他没有做成的书更多。往往是有一分希望,就要投入九分的努力,有时白白忙活好长时间,到最后功亏一篑,仍然出版不了。

丁东还有个特点,看见佳作,就竭力向各路朋友推荐。当别人还在慎重地选择评价性言语时,他喜欢作出一步到位的称许。比如有一年,他刚写了一篇文章说韦君宜的《思痛录》和戴煌的《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是传世之作。不到一个月,他又写一篇文章说朱正的《1957年的夏季》是传世之作。当时和我在《百年潮》编辑部共事的杨奎松笑问我:“你们丁东最近又说谁的东西是传世之作了?”后来丁东对我说,杨奎松的《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也是传世之作。看了何方的《党史笔记》,他也特别推崇,到处推荐。丁东对史学作品是这样,对文学作品也是这样。他看了徐晓的《永远的五月》,就对她说,这篇散文,已经在余秋雨之上,再写几篇,你就是当今最好的散文家。第一次看到章诒和的手稿,他马上称赞:“文起当代之衰!”他看到胡发云的长篇小说《如焉》的手稿,又和人说,发云“很可能成为中国的昆德拉”。以我对丁东的了解,他并不喜欢奉承别人,平常写文章也留有余地。作出这些评价,都是他真实的想法。他看不惯流行的平庸之作戴上的太多华丽桂冠,才想用如此方式强调,让他心目中的佳作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

丁东似乎总得有合作者。时间比较长的是谢泳。他们相识、合作已快30年了。他们共同的长处是:为人随和,做事认真,讲原则,讲效率,但小处可忽略不计;他们彼此理解,理解得越多,误解的就少;他们认同的是大方向,也不是没有分歧。比如,毛泽东是否和罗稷南说过“假如鲁迅活着”的问题,谢泳考证的结果是否定,丁东则确信是真的,算是和而不同吧。他与其他朋友也常常有不同的看法,但并不妨碍他与别人合作。他认为有才气的人往往个性比较强,甚至有点怪:有的傲慢,有的偏激,有的优柔寡断,有的絮絮叨叨。他都能包容。他说,和别人合作,主要是和人家的长处合作。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人?有时听到朋友们之间出现误解,他也多以善意去理解,去解释。也许因为他的随和,与他合作过一次的朋友,往往都能保持友谊,他的朋友也就越来越多。

丁东能与别人友好相处,还有一个别人没有注意的特点,就是他为人的粗线条。他认识那么多人,永远只是见面说事——最近有什么值得关注的问题,有什么值得一读的书籍,有什么可以做的事情。他只冲着你的可接触层面,友好往来,从不打听更多的事,特别是别人的生活隐私。以至于有的人他认识了那么久,还不知道人家有没有妻子、丈夫或孩子……

我最不满意的是丁东的“粗”,也体现在仪表上:太不修边幅,衣着太随便。他不明白,在什么场合什么地点衣着齐整干净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希望朋友们不要当面说他好,而背后对他侧目。

书评(媒体评论)

在学界、同辈中,我很少见到像丁东这样热情称赞同行朋友的学术成就,并极力推荐社会认可的人,像吴思、杨奎松、茅海建、高华、朱学勤、刘军宁、夏中义、许纪霖、李辉等人的学术成就,丁东都曾有逢人说项的表现。对徐晓的散文、章诒和的散文、胡发云的小说、沈容的回忆文章,丁东到处说好,而且在出版方面提供帮助。对于当时还不知名的学者如智效民、傅国涌、赵诚、陈为人等,丁东部为他们的著作出版尽过力。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学术定位和学术方向有极大的自信,不可能有这样的作为。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谢泳

丁东似乎总得有合作者。他与朋友常常有不同的看法,但并不妨碍他与别人合作。他认为有才气的人往往个性比较强,甚至有点怪:有的傲慢,有的偏激,有的优柔寡断,有的絮絮叨叨。他都能包容。他说,和别人合作,主要是和人家的长处合作。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人?有时听到朋友们之间出现误解,他也多以善意去理解,去解释。也许因为他的随和,与他合作过一次的朋友,往往都能保持友谊,他的朋友也就越来越多。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邢小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精神的流浪(丁东自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13120
开本 16开
页数 3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1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