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荒野孤舟
内容
编辑推荐

《荒野孤舟》作者(大卫·梭罗)以细腻的文笔娓娓道来,小中见大,带给读者不同的视觉盛宴,《荒野孤舟》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朴实,他诚实的书写毋庸置疑,他的字里行间没有丝毫的偏颇和夸大之处,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写作大有益处。

内容推荐

《荒野孤舟》是大卫·梭罗在他家乡附近的缅因森林里的观察日记。

启发梭罗写下这些观察日记的,是该地区的原始风貌。在缅因森林里,只有几个伐木工人和农民,印度安人和野生动物,有大片无人居住的处女地。没人比梭罗更加适合来享受这个地区的风貌并将这种欢乐传达给别人。

梭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自然作家之一,随着岁月的消逝,他的名望稳步增加。他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大多数观察都是在森林和荒野里进行的,他的第一手的观察资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想象力敏锐而丰富,但这些想象与他的乡土观察相得益彰,没有丝毫的不自然之感。他诚实的书写毋庸置疑,他的字里行间没有丝毫的偏颇和夸大之处。

《荒野孤舟》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发行。

目录

译序

简介

试读章节

1857年7月20日,在一名同伴的陪同下,我开始了第三次深入缅因森林的旅行,21日中午到达班戈。第二天早晨,我的一位亲戚驱车带我到欧德镇(Oldtown),帮我为这次考察物色一名印第安向导,他对佩诺布斯科特族印第安人很熟悉。我们乘小船来到印第安岛(Indian Isla。nd)。船夫的儿子有那里的钥匙,但身为铁匠的父亲犹豫了一会儿,还是用冷錾在石头上砸断了铁链。他告诉我,印第安人差不多都去沿海地带和马萨诸塞了,因为欧德镇(Oldtown)爆发了天花,这令他们很恐惧。但老酋长尼普顿还在那里。

我们在岛上看到的第一个人是名叫约瑟夫·玻里斯(JosephPolis)的印第安人,我的亲戚熟稔地称他为乔。他当时正在院子里鞣鹿皮。他双手握着一根木棒,反复刮擦着摊在倾斜原木上的鹿皮。他身材壮实,个头中等偏上,宽脸盘,正是人们所说的典型印第安人。他的房子有两层,涂成了白色,还装有百叶窗,是岛上最漂亮的,丝毫不比新英格兰乡村街道旁的一般住宅逊色。房子周围有菜园和果树,玉米零星地长在豆田里。我们问他知不知道什么印第安好手,可以陪我们深入森林;我们打算取道鹿道湖(Moosehead)到达阿拉加什湖(Allegash Lakes),然后由佩诺布斯科特河(Penobscot)的东部支流返回。

他带着印第安人对白人的一贯冷漠答道,“俺就行;俺想打几头驼鹿”;说完接着鞣皮子。

船夫曾告诉我们,印第安好手都走了,就剩玻里斯了,他是贵族,肯定是我们的最佳人选,就怕他要高价。玻里斯起先要一天两美元,后来同意一天一块半,外加50美分——个星期独木舟的使用费。他将在当晚坐七点那趟火车并带独木舟来班戈——希望他不会食言。我们暗自庆幸能找到这个人,他的稳重守信可是出了名的。

下午我与一直留在班戈的同伴着手做远行的准备,采购物品,如硬饼干、猪肉、咖啡、糖等,还有一些橡皮衣。

晚上那个印第安人乘火车赶到,接了他后我带路走了四分之三英里到朋友家;他跟在后面,头上顶着独木舟。我不知道确切的路线,但土地的位置能为我指引方向,就像在波士顿那样。我试着和他搭话,但独木舟压得他气喘吁吁——因为没有搬运工具,而且也别忘了,他是印第安人——我最好还是常常拍拍独木舟的底,帮忙就免了罢。我不时地回头看他几眼,作为回应,他只是含糊不清地在独木舟下咕噜一两次,好让我知道他还在。

第二天清晨,马车来接我们。我和同伴一人拿一个装得满满的背包,此外还有两个装着食物和器具的大橡皮包。至于印第安人,除了斧子和枪之外,他的全部行李就是一条拎在手中的毯子。当然,他还备有此行所需的烟草和新烟斗。独木舟牢牢地斜捆在车顶,船沿的下面还掖了几块破毯子,以免碰坏它。车夫显然对运独木舟很在行,处理起来就像对付薄板箱一样自如。

在班戈之家(Bangor House)上来四个去打猎的人,其中一个是管做饭的。他们带了一条狗,中等大小的花狗,跟着马车一起跑,狗的主人时不时地探头看看,打几下口哨。但走了大约三英里,那条狗突然不见了,于是两个人回头去找狗,而全车的乘客就等他们。最后一个人回来了,另一个接着找。那四个人说找不着狗就不走了,热心肠的车夫愿意再等上一阵子,他显然不愿意失去那四个乘客,不等的话他们就宁愿坐专车或第二天选择其他马车。就这样我们上路了,那天原本要赶出60多英里的路,天还下起了暴风雨。我们对狗及其本能展开了讨论,直到那个话题令人乏味而止;而班戈郊外的景色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时至今日仍历历在目。

过了整整半个小时,那个人回来了,手里牵着狗。它正要跑进班戈之家时才让他赶上。狗回来后被拴在了车篷上,因为又冷又湿,途中它有几次跳了下来,脖子吊着来回晃荡。那条狗的用途是拦截熊,在新罕布什尔的某个地方它还真拦过一只,我能证明它曾在缅因截过马车。那四个人可能没付狗的车钱,也没付耽误工夫的钱,而我们三个人却交了两美元——四人份儿——车顶很轻的独木舟也,交了一份。P1-3

序言

“如果一个人因为喜欢树林,每天在树林里度过半日时光,那他可能被人看做是流浪汉;可要是他全天做个投机者,锯光树木,让大地光秃秃,人们却会把他看成是勤勉进取的好公民。”

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地生活的地方。

——梭罗

梭罗是一个寂寞、恬静、智慧的人,常愿与山林湖泊为伴。他全名亨利’大卫。梭罗,1817年7月12日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1862年5月6日病逝于故乡,年仅44岁。他是19世纪美国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著有散文集《瓦尔登湖》、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从》),以及其他游记和几百万字的日记等。梭罗也是一位环保主义者、素食者、隐士,他教过书,造过船,修过篱笆墙,制过铅笔,当过土地测量员,终生单身。他的个人生活过得极其简单,他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服务于他那试验般的人生。可以说,他是现代社会的头陀、修士。

1837年,梭罗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到康科德当教师,并在那里结识了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颇受其超验主义的影响。1845年,梭罗来到离康科德不远的瓦尔登湖畔,尝试过一种简简单单的隐居生活。他向《小妇人》的作者露意莎·梅‘奥尔柯特借来一柄斧头,孤身一人在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建造了一座小木屋。他在那里度过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并将这两年多的生活记录在l854年出版的散文集《瓦尔登湖》一书中。《瓦尔登湖》中描述的对于自然的观察,建立在社会批评和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对于梭罗来说,自然观察不是目的,而是进行哲学思考、实践人生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除了瓦尔登湖,梭罗对缅因的森林也因缘深厚。他曾于1846年、1853年和1857年三游缅因森林,并根据第一次的旅行创作了《缅因森林》(1848年出版)。本书((荒野孤舟》取自他第三次游缅因森林的日记,是梭罗死后从其日记中整理出版的。那次旅行从l857年7月20日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3日,同行者有其好友爱德华·霍尔和印第安向导乔·玻里斯。梭罗在日记中记录了缅因州广袤的森林、壮阔的湖泊和旖旎的河畔风光,其间夹杂着他对人生、哲理以及人类文明对自然影响(砍伐森林以及修建堤坝等)的感悟。他还叙述了同伴走失、印第安人生病和猎鹿等旅途轶事。梭罗的语言简洁明快,清新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的真挚情怀。

梭罗曾在日记中说道,“我必须承认,若问我对于社会我有了什么作为,对于人类我已致送了什么佳音,我实在寒酸得很。无疑我的寒酸不是没有原因,我的无所建树也并非没有理由。我就在向往着把我的生命财富献给人们,给他们真正最珍贵的礼物。我要在贝壳中培养出珍珠来,为他们酿制生命之蜜。我要阳光转射到公共福利上来。我没有财富要隐藏。我没有私人的东西。我的特异功能就是要为公众服务。唯有这个功能是我的私有财产。任何人都是可以天真的,因而是富有的。我含蕴并养育着珍珠,直到它完美之时。”虽然梭罗毕业名校后没有去追逐名利、建功立业,但他却留给我们一串串最宝贵、最光洁的珍珠,而《荒野孤舟》就是其中的一颗。

梭罗在康科德教书之时,常常带学生到河上旅行,在户外上课、野餐,让学生受到“以大自然为课堂,以万物为教材’’的生活教育。我们无缘成为这种先生的弟子,而且缅因的森林远隔千山万水,且时过境迁,所以我们不妨缓缓展开这本书,和梭罗一道来一次精神之旅吧!读着梭罗乘着印第安独木舟顺流之下,您说不定会想到《与朱元思书》,“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这也是梭罗所希望的。

书评(媒体评论)

在尘土最肆意飞扬的路上,也有对最风尘仆仆的旅人的慰藉——他时而爬上高峰,时而走入幽谷,他的双脚勾勒出的路径便是人类生活的最完美的象征。

——爱默生

梭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歌颂自然的作家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其魅力与日俱增。他是一个细心而精准的观察者,身处田野和林间时比在村镇更为得心应手,而且他能用新颖的笔调将自己的印象娓娓道来。他的想象力敏锐而灵活,而且与其渊博的常识相得益彰。其叙述充满真挚,摒弃了偏见和浪漫的夸张。

——克利夫顿·约翰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荒野孤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大卫·梭罗
译者 杜伟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226457
开本 16开
页数 1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64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