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科关键词研究》系列丛书以跨学科的原典梳理为分析线索和立论依据,从《意义》、《礼物》、《身体》、《行动》、《书写》、《法则》、《道说》、《焦虑》)、《倾听》、《动物(性)》等诸人文学科交叉概念入手,深入探究当代西方神学与人文学的内在关联、相互借鉴及深层对话,同时又从中国自身的学术处境和问题意识出发,试图把握当代西方思想的关键概念、核心命题和基本逻辑,其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学术文献等等涉及到当代中西方人文学科各个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相信此项研究对我国人文领域学术研究具有重大推进作用。赵倞所著的《动物(性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人性根由)》以“动物(性)”为关键词,绎述、分析了西方传统对于“人与动物之区别”的不断界定与再三思索,展开了一幅长长的画卷。
古人说“人禽几希”。可“人是会说话的动物”,人一直在言说着自己与动物的差别。对“人之异于禽兽者”的好奇与追问,不惟是古今中西所共有的一条思想线索,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它更成为了关系着当代人性的一大疑题。“上帝死了”、“人死了”……固已不是新闻,“从前你们是猿猴,就是现在,你们比任何猿猴还更加是猿猴。”是否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则只能像动物一样生活着?在“文明之猿”的时代,人在思想上、实践上、政治上、文艺上,又有怎样的前路可走?
带着这样一种颇具当代性的问题意识,赵倞所著的《动物(性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人性根由)》以“动物(性)”为关键词,绎述、分析了西方传统对于“人与动物之区别”的不断界定与再三思索,展开了一幅长长的画卷,其中,可以读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林奈、达尔文、尼采、本雅明、福柯、德里达、阿甘本等名字。《动物(性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人性根由)》的研究因而穿梭于形而上学、博物学、生物科学、宗教学、政治学、文学艺术及当代思想等诸多领域,自然构成了跨学科性。然而,凡此种种,却未曾离开过“人文学”的领地,因为其所关切的,乃是人之根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