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梦想不过是个痛快的决定
内容
试读章节

选择主持人选择一条新道路

所谓青春,不仅是回忆,更是经历。

当我们走过年少岁月,回首时,应该会感谢那无知无畏勇往直前的自己吧!我常常记起那段逐渐长大的时光,伴着没有二心的美好梦想。

我家属于铁路系统,我从小便在铁路学校里长大,从铁路幼儿园一直到铁路高中。

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怎么好,尤其是理科,几乎连老师都感到绝望,但我那时有一套自我解脱的“哲学”:优秀不仅仅指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优秀,依然是好学生。这种“没心没肺”的逻辑虽然导致我与读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的姜丰渐行渐远,但并未影响我在通往理想的大道上一路狂奔。

高三那会儿,浙江电台在少年宫开了主持人培训班,每周六上半天课,一共六期,电台的主持人亲自授课。父亲偶然看到,觉得是个不错的活动,既可以缓解一下我的“学习压力”,也能长点儿见识,就给我报了名。

培训班每次都训练些什么呢?我印象很深,就是让大家天马行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最初,电台的老师并没有告诉我们之后会选取几名学员,担任一档新节目的小主持人。直到培训即将结束,老师忽然找到我,问我愿不愿意参加节目的录制,我才恍然大晤。

就这样,完全偶然的机会,我被浙江电台经济台选上,成了《大手拉小手》栏目的一名小主持,每周录一期,一期十五分钟。每到录节目那天,我就骑自行车从家到浙江电台,十五公里的路程得骑上一个多小时,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

还记得第一次走进直播间,我瞪大了眼睛,环顾四周,对身边的一切都好奇不已,却又不敢多问,只好小心翼翼地戴上耳机,对着话筒凝神屏息,认真地说出了第一句话:“同学们好,欢迎收听《大手拉小手》节目,我是胡乔华。”

第一次做节目,毫无实战经验,只能照着稿子念,但就算是照着念,我也紧张得手脚冰凉。我全神贯注地看着稿子,生怕自己念错什么,十五分钟的节目,感觉像是熬了三五个小时似的。节目一录完,心情立刻就180度逆转,顿时骄傲起来。从电台回家的路上,我一边骑车,一边不停地重复着刚刚自己所说的话,旁若无人地念叨了一路:“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一边念叨一边偷着乐。偷着乐不仅仅是因为我今天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明天在学校有了炫耀的资本,明天隔壁班的那个女生一定会多看我几眼的,嘿嘿!

因为有了这份小小的荣誉,就算学业依旧是一副半死不活的状态,老师们也都接受了,还真心鼓励我说,这孩子就应该去做主持人,前途光明。

毕竟是高三,毕竟是在中国,不管理想远近高低,终究都要走上高考这座独木桥,每个高三学子都不得不为了顺利走过这座独木桥而挣扎。

彼时的我,倒是不挣扎,自己不已经是主持人了吗?既然上天已注定,还有什么好纠结的!于是,我信心满满地报考了艺术类院校。话说在我所在的这所高中,之前还从未有过报考播音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我“尚属首例”。

当我凭着满腔热忱报考完之后,真的就“高枕无忧”起来,根本没想过去了解艺考的流程和要求,更不知道艺考之前还需要进行所谓的培训。我为这样的漫不经心付出了成长的代价,先后经历了两场“悲壮”的应战。

我所报考的学校中,最先考的是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现名浙江传媒学院)。面试那天,我一个人兴致勃勃地去了,到现场一看,有点儿小崩溃。黑压压的全是人,其中一多半是陪考的家长。突然觉得幸好没让老爸来,要不连个休息的地方都没有,得多辛苦啊!

在待考区,不少报考的同学和家长一起背诵诗歌、散文,啊啊哦哦地没完没了。我没什么事,就在那儿数叶子,一片、两片、三片……当我数到两千多片时,终于被叫到名字。进到考场,我就那么直愣愣地一站,老9币指了指旁边的书桌,说:“你读一篇文章吧。”我只说了句“好”,然后随手从书桌上拿起一本《新概念作文选》,找了篇文章开始读。

关于朗读这件事,那时的我真的毫不畏瞑。高中时,我参加过学校的朗诵比赛。在学校礼堂的舞台上,面对全校师生,一边紧张得双腿发抖,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好几分钟,最后居然拿了个一等奖。

所以这一次,我镇定自若,腿不抖心不慌,没耽误时间,更没废话,很拽地读完就走了。

出了教室,我找了个偏僻的角落等着,抬头看见树叶,继续数。一……

P62-64

后记

《梦想,不过是个痛快的决定》是华少对自己30年追梦时光的激情讲述:

他从一个内向男孩成长为一名电台DJ;从一个电视台打杂的临时工成为著名主持人;

他出身单亲家庭但从未觉得缺少爱;未到而立之年娶妻生子,责任让人成长。

中国好声音给自己带来“好舌头”美誉之后的成就感与压力。

所有苦难过去了都不值得一提,所有经历都是体验与学习。

1

大家好,我是胡乔华,我的艺名是华少。

上面这句话本该放在序言里做开场白,但此刻觉得,或许放在这即将搁笔的记述中,会更符合我无法言说的心绪吧。

因为这本书的关系,这些日子以来,我渐渐养成了深夜写作的习惯。每天入夜,我便收起一天的繁忙,独自端坐在电脑前,任指尖在键盘欢快地跳动,任干言万语肆意流淌。

在这段时光里,终于有机会静下心来回望自己一路走来的足迹,悄悄拾起匆忙中遗失的美好。

我第一次发现,回忆催人老。

每个人都曾在青春时期有过伟大的梦想,你我都不例外。虽然那段岁月的痕迹随着时光流转变得模糊不清,但不可否认,内心总有那么一段记忆,挥之不去:幸福、苦闷、骄傲、自责、担当、逃避、荣耀、迷茫……一股脑儿涌现到眼前,芜杂混乱。

可惜我没有记目记的习惯,写不出小学作文那种“一件小事”式的命题,所以很多该记住的都忘掉了,只能把那些记住的事,说给你听。

虽然是我的故事,却也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故事,而且我相信,不管70后、80后还是90后,我们所经历的人生,总有相似之处。我把这些基因串联起来,有两个字在心底渐渐清晰,那便是——梦想。

曾经觉得,这个词好大、好空,遭遇现实时,还常常灰飞烟灭。如今再正视它,30年的阅历将它变得纯粹而实在。

2

1999年。

那一年,我在读大学。我的大学不是什么211、985院校,它可能连四流都算不上。我毫无看低母校的意思,因为在目后的工作中,我发现一个秘密:整天把母校名字挂在嘴边的人,都很自卑,因为他们需要用母校给自己撑腰,而不是拿自己的业绩和能力说话。

那一年,要跨干禧年门槛。不少人都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经历百年的更替都很难,经历千年的更替更是可遇不可求。我也很幸运,因为我成了一名电台主持人。

那一年,杭州经济之声电台组织主持人选拔赛,在全杭州的高校内选拔主持人。我得矢口这样的消息肯定不会放过,兴冲冲地报了名。

如你们现在手执的这本书——梦想,不过是个痛快的决定。

诚然,太年轻的时候,我们看不到多年后的自己,彼时想要得到的东西,再过几年,可能成为现实,也可能成为笑柄。

但我始终相信,如果有件事让我们无论怎么付出都不觉得疲惫,无论怎么失败都想再来一次,那我们就该如痴者一般去追求,我们就该有不计后果的冲动与坚守。

那阵子,我没少用功,早上五六点钟起来练声,到我们学校的小树林里酝酿开场白,每天都变着法地来“为难”自己。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里说,没有信仰就没有幸福。

我套用这个旬式:没有梦想也不会幸福。

当我抓住一次普通的机会并坚持下去,用心去实现一个很小的梦想,那些辛苦,便不再是苦难,反而充满奋斗的喜悦。

如我所愿,我获得了到电台做嘉宾主持的机会,用时下流行的词说,我也是选秀出身。这结果让同学们羡慕不已,可是我知道,我的路还很长。

3

时光跳转:2005年。

我的命运罗盘转动了。

在电台安静从容地工作数年后,一个机会那么鲜活地摆在我面前:我可以去电视台工作。说实话,即便放到现在,在一份稳定熟悉的电台的工作与一个前途未知的全新领域之间做出选择,依旧是件极其困难的事。

在不断前进的时代列车上,有人中途下车,又不断有新人上车,要想见到终点的美景,需要有莫大的勇气与毅力。而当我们搬开压在心底的大石,也许一切会豁然开朗。

那么,勇往直前吧。

我给自己立下“三年之约之:三年内,做不出成绩就打道回府,从头再来。

开弓没有回头箭。从正式走进电视台大门的那一刻起,我便做好了这样的心理准备,并坚定地告诉自己,前路再难,也要走下去,并且走好每一步。幸运的是,在浙江卫视,我慢慢地被大家认识、认可,逐渐担纲重要综艺节目的主持。

然后是成长,在带领新人前行的道路上成长,在观众从质疑到认同的转变中成长,在由台前走向幕后的选择中成长,在勇于尝新的突破中成长。

4

有人说: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有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

我一直在体会着这样的痛并快乐。忙碌,始终是贯穿我生活的关键词;疲惫,也一直如影随形。好在一切汗水和辛苦都没白费,最终都苦尽甘来。

可毕竟不再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儿了,当通宵达旦地工作成为家常便饭,岁月的无情刀就会哨悄地到来。累了,真的有点儿累了。

我有时会傻傻地想,一天要是有个48个或者更多的小时该多好,那样我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合理安排工作,我就会有更多的机会陪伴家人,我就可以尝试和挑战更多的东西……

至少,可以为你们呈现更多不一样的节目和不一样的我,也就无须选择,能够在所有可以出现的舞台展示我的梦想。

可现实如此,人生总得有所取舍。

从《我爱记歌词》到《中国梦想秀》,再到《中国好声音》,每一个舞台都赋予了我极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而你们,也给予了我很多的支持和鼓励。快乐时,有你们一起分享;失意时,有你们理解包容;每一个精彩的瞬间背后,都有你们坚守的信念和期盼的眼神。

作家苏芩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人生旅途中,大家都在忙着认识各种人,以为这是在丰富生命。可最有价值的遇见,是在某一瞬间,重遇了自己,那一刻你才会懂:走遍世界,也不过是为了找到一条走回内心的路。

你们熟悉的那个华少一定会用你们熟悉以及更加惊艳的方式开启另一段崭新的旅程,这,是我对你们郑重的承诺。

一时激情最易,平常流年最难。生活的伟大,不在于一时的光彩夺目,恰恰在于似水流年。好好生活,微笑面对,最了解你的,永远是你自己,而最能把握生命节拍的,也只有自己。一路前行,为的就是打出更加美妙的节拍!

任时光荏苒光阴似箭,我依旧是那个华少。梦想,未曾改变!

目录

Chapter 1 战胜自己才能拥有整个世界

突破自我是最难的

意外得了好舌头

当念广告成为标签

挑战之后是经验

好声音的困惑

Chapter 2 艰苦的积累之后必定有回报

火的味道

机会不会凭空而来

我爱记歌词给了我一个释放的舞台

Chapter 3 岁月可以老去 青春之梦不忘

让我开口说话的女神

选择主持人选择一条新道路

主持的工作让我长大

为朋友就应该两肋插刀

Chapter 4 所有的经历都是阅历——感谢那段DJ生涯

名字不只是代号

听众朋友们,算你狠

因为年轻所以感想敢做

出租车之神

很难突破的电台主持人

有一个舞台在那里等着,你总要站上去

Chapter 5 曾经的困难都可一笑而过

领导怎么就不喜欢我呢

不是我失败了,而是我还没有成功!

去做,才能学到

Chapter 6 镜头下只是个小世界

撑满最后五分钟

所谓火,就是被火盯了

朱丹妈妈

为了梦想是怕流血流泪

每个普通人都值得我敬佩

善意的秀又何妨

Chapter 7 我永远的舞台支柱

我竟然是单亲儿童

我爸曾经教过我泡妞

远远守护我的妈妈

今生无法替代的爱——奶奶

真爱不在乎时间

少奶奶成就了今天的华少

蜗居不能阻挡生活的美好

我还是个孩子怎么当爸爸

Chapter 8 体会多种人生丰满主持风格

主持人不会重复自己

尝试一个角色

演一个角色,体验一种人生

主持人其实是危险活

我的梦想其实是当导演

一切跨界皆为学习

Chapter 9 主持人也是个人

主持人首先要不装

风格即人生

学习是一生的追求

华少不是名人,那只是个人名

名人真的难以完美

不管你怎么看,我都是华少

生命不息,读书不止

后记 梦依旧,换种姿态再上路

序言

才下舌尖,又上笔端——“中国好舌头”的三十二舌象

沈宏非

古往今来,不乏以会说话、能说话以及多说话而青史留名者,然而,能像华少这样以说话快而名动中国者,则堪称今古奇观。

跑得快,用腿;说得快,用舌,满嘴跑舌头。此二者,都是超能力。当然,与加拿大人西恩·沙依在1995年创下的吉尼斯记录——仅用时23.8秒就背完了《哈姆雷特》中“生存还是死亡”1214字的大段独自相比,华少在47秒内狂喷35。字、平均每秒7.44字而且报了至少4条广告以及6个网站的语速,显然还不能称全球最快。不过,就电视观众的收听能力而言,华少的语速也已逼近了极限。

当然,华少一旦脱离荧屏,语速还是与常人无异。在小区门口的便利店,他要是用每秒7。44字的语速去买一罐凉茶,店家大概会立马抄起电话拨打110或120。

我虽然常常陪他在节目上聊天,一起吃个饭,但是还没有机会对这条“中国好舌头”做近距离的观测。传统中医看病,无论是谁,只要能说话的,都要先看看舌头,即“望闻问切”的第一项——舌诊。此皆因中医相信舌头和人体脏腑之间存在某种密切的逻辑关系。观舌体之色,红、黄、白、黑、灰;查舌苔之质,厚、薄、千、滑、腻、粘,凡“三十二象”,可知脏腑之寒热虚实,可测病情之深浅轻重。虽然“三十二象”并不包括舌之伸缩速度和弹跳频率,不过根据“舌诊”的基本理沦,我相信舌之快,其源在心。也就是说,我认为对于一条舌头来说,跑得快只是一个物理的表象,它的背后、或者说它的第一推动力,可能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化学反应。

舌之快,心之火。舌头的动力,就来自于心火——内燃机。华少心火旺,我相信是因为他憋了一肚子的话。能憋下那么多的话,是因为他日常的所见所闻让他难以控制地产生了起码在数量上有异于常人的所念和所想。他比别人有更多的想法要表达,同时他也拥有比别人更多的说话机会和更大的舞台,可是,在那些舞台上,他能说出来给大家听的,大多数又不是憋在他心里的那些话——那些必须经过缓慢思考和反刍才能说出来的话。

此外,与其他成功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样,华少在进入电视界之前,有过长期的电台主持人经历,而电台对“停顿六秒即属播出事故”的严格规定,也在他的“心率”和语速之间形成了外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于是就上火,各种上火。如果要给这种抽象的情状配上画面和声音,最佳之选,就是华少在主持《爽食行天下》时面对镜头发表他对各种不同食物的感受,彼时,纵有干言万语,一概都被他极其深沉、极其煞有介事地浓缩为两个字:“极鲜”!

话多话密话快者,通常属于弗洛伊德“三种人格模型”里的第一种,口腔型后两种分别为“肛门型”和“生殖器型”)所谓“口唇型人格”,发生于人之“口唇期”(Oralstage),约在0~1岁左右。这一时期,婴儿完全依靠口腔内的唇、舌,以及吸吮、触咬、咀嚼及吞咽活动来获得心理性快感。在口腔期,婴儿通过与食物和食物提供者的协调活动,逐步产生了亲密感,开始把自我与现实环境区别开来。这种现实感的获得,标志着婴儿自我的诞生。从此,儿童的人格不再是单一的混沌的本我。“自我形成”是口唇期的~项重要成就。而过度的“口腔固着”(由于挫折或过度放纵所致的某种持久的心理冲突)则会在成年后形成“口唇型人格”。有这种人格者,兴奋点高度集中在口腔,成年后会习惯于过与口腔有关的生活。他们一般爱吃爱喝又爱说,最佳职业是政客、教师、律师、演员以及美食家。

据我近距离目测,目常生活中的华少,无疑应该被排除在“口唇型人格”之外——当然,他是否属于后两种人格亦不得而知,但至少是应该偏向于内省的。在某种意义上,幸亏他读的是凉茶广告,假如换成某种刺激性功能饮料,后果实在可大可小。

灭心火,可以喝凉茶,此外,书写也是一种治愈的方式。华少是把在电视上的各种不能说、不好说、不便说、不可说,都一笔笔地写在了这本书里。他想让读者看到并了解的是另一个华少、“中国好舌头”的成长史和从他内心深处“一股脑涌现到眼前,芜杂混乱”并且“挥之不去”的“幸福、苦闷、骄傲、自责、担当、逃避、荣耀、迷茫”。这一种“无法言说的心绪”,大概就是五脏六腑在一条舌头上所能体现的全部的“三十二舌象”了。

华少很忙。他忙到在百忙之中跑到台湾去拍电影,见缝插针地去演赖声川的话剧,更于深更半夜去做什么读书节目,而在这本书之前,在主持综艺节目《我爱记歌词》之余,他就细心研究了流行歌词与古典文学之间的渊源,出版了《我爱记歌词里的文学蜜饯》。他的忙,在我看来,只是为了在这种贯口的人生和内省的人格之间取得某种平衡。因而,我由衷地希望读者在打开这本书后,也能以每秒7.44字的速度进行目读,也就是说,与华少的语速同步,同步才有共鸣。

内容推荐

《梦想不过是个痛快的决定》是华少对自己30年追梦时光的激情讲述。

《梦想不过是个痛快的决定》:

他少从一个内向男孩成长为一名电台DJ;从一个电视台打杂的临时工成为著名主持人

他出身单亲家庭但从未觉得缺少爱,未到而立之年娶妻生子,责任让人成长。

中国好声音给他带来“好舌头”美誉之后的成就感与压力,但是所有苦难过去了都不值得一提,所有经历都是体验与学习。

编辑推荐

华少是把在电视上的各种不能说、不好说、不便说、不可说,都一笔笔地写在了《梦想不过是个痛快的决定》这本书里。他想让读者看到并了解的是另一个华少、“中国好舌头”的成长史和从他内心深处“一股脑涌现到眼前,芜杂混乱”并且“挥之不去”的“幸福、苦闷、骄傲、自责、担当、逃避、荣耀、迷茫”。这一种“无法言说的心绪”,大概就是五脏六腑在一条舌头上所能体现的全部的“三十二舌象”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梦想不过是个痛快的决定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华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463038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2=76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5
16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4:3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