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小戏表演传统的田野考察--以祁太秧歌为个案》简介:祁太秧歌是广泛流传在山西省晋中地区的一个民问小剧种。祁太秧歌表演传统是晋中民众在地方文化系统中创造和传承的一种民俗传统。黄旭涛所著的《民间小戏表演传统的田野考察--以祁太秧歌为个案》对祁太秧歌的艺人及组织、文本和表演及表演场域进行了综合考察,力图探求民间小戏表演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编创、表演和传承的基本特征及其生存机制和传承意义。
晋中地区农商结合的地域文化孕育了剧种特色鲜明的祁太秧歌。历史上,晋中地区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文化交流畅达,开放的地理优势塑造了开放接纳的地域文化性格,使祁太秧歌得以吸收借鉴多种民间艺术而得到丰富发展;农商结合的生产方式产生了商人、小商贩、农民等社会群体,民众对这些群体的评价和记忆形成祁太秧歌剧目的内容特征;优裕的区域经济为秧歌的繁荣创造了条件,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祁太秧歌表演传统及其特色的形成。
秧歌艺人和秧歌组织肩负着传承和发展秧歌表演传统的职责。家族传承、村落集体传承以生活传承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艺人;师承是艺人接受正规训练的必要环节;半职业性秧歌组织的演出实践则是优秀艺人脱颖而出的途径,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动秧歌表演传统的创新和发展。村落秧歌组织是秧歌表演传统传承的基础单位,为职业秧歌组织的发展培养了艺人,准备了条件;职业秧歌组织是发展和创新秧歌表演传统的单位,引领秧歌表演传统的发展方向。
口头传承使秧歌文本形成程式性的表述方式和结构方式,为秧歌文本的创作、传承和表演中的即兴创作提供了创作语汇和范型。程式性叙事单元、叙事类型,与当地其他口头叙事形成互文关系,表现了晋中乡土社会的地方性知识和民众对社区历史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评价,体现出地方文化的传统意义,这是秧歌表演传统在社区内稳定传承的重要原因。
狂欢是秧歌表演传统的灵魂。秧歌戏通过幽默诙谐的广场式表演语言达到狂欢性表演效果,并因此受到民众的喜爱。秧歌戏源于社火,社火“自娱娱神”的狂欢精神和祈春的仪式意义,塑造了秧歌戏狂欢仪式性表演特色。之后,秧歌戏又成为村落节日庆典、农闲时的娱乐、家庭仪礼庆典等多种民俗场合的演出活动,神圣狂欢色彩逐渐淡化,世俗狂欢性质渐为突显。秧歌表演传统依托民俗仪式活动产生相应的民俗意义,并因此得到传承。
祁太秧歌是广泛流传在山西晋中地区的一个民间小戏剧种,其表演传统是晋中民众在地方文化系统中创造和传承的一种民俗传统。黄旭涛所著的《民间小戏表演传统的田野考察--以祁太秧歌为个案》将祁太秧歌表演传统置于晋中社会的生活世界,对秧歌艺人及组织、文本和表演及表演场域进行综合考察;探析民间小戏表演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编创、表演和传承的基本特征及其生存机制和传承意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研究案例和理论启示。
《民间小戏表演传统的田野考察--以祁太秧歌为个案》适合对民间文学感兴趣者及相关研究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