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那些人那些事
内容
编辑推荐

上世纪50年代初,风华正茂的谢蔚明,紧随名报人浦熙修,在刚刚解放、日新月异的岁月中,驰骋京华,采访新闻,以最快的速度在销量很大的上海《文汇报》上发表。《那些人那些事》作者谢蔚明他能够幸运地活到现在,已经是奇迹;还能够写书出版,那就不止是他的幸运,也是读者的幸运了。本书系年逾九旬的老报人谢蔚明先生追忆老友、记录历史瞬间之作,行文生动、有趣,兼具史料与文学价值。作者长长的回忆名单中包括:巴金、沈从文、张恨水、梅兰芳、俞平伯、姚雪垠、刘海粟、聂绀弩、黄永玉……黄苗子、郁风分别为本书题签、作序。

内容推荐

《那些人那些事》年逾九旬的老报人谢蔚明先生追忆老友、记录历史瞬间之作,行文生动、有趣,兼具史料与文学价值。作者长长的回忆名单中包括巴金、沈从文、张恨水、梅兰芳、俞平伯、姚雪垠、刘海粟、聂绀弩、黄永玉……《那些人那些事》中在“老友弄趣”一组文章中,作者亲切回忆诸友:如黄永玉、聂绀弩、姚雪垠、常任侠、黄宗英、杨宪益,以及黄苗子和笔者等。

另一组“高山仰止”的文章中,大都是他当年采访过的名流前辈,如:巴金、郭沫若、刘海粟、俞平伯、沈从文、夏衍、阿英、梅兰芳、老舍、张恨水……

目录

老友弄趣

 天末怀永玉

 黄永玉赠画

 凤凰“四月八”

 艺坛写作亦风流

 聂绀弩二三事

 《聂绀弩全集》补遗

 姚雪垠的李自成情结

 忠厚长者常任侠

 常任侠百年诞辰记事

 常任侠日记中与谢蔚明交往摘录

 久病故人惜——遥寄黄宗英

 与苗子、郁风游富阳

 郁风谈艺术

 披肝沥胆写信史——忆杨宪益

 陈梦家与赵萝蕤

 “沙翁”二三事

 湖楼题壁话沧桑

 京华美食忆老友

高山仰止

 非凡记忆力的巴金

 我与刘海粟交往片断

 无限怅惘忆念夏伊乔

 记郭沫若与齐白石一事

 俞平伯二三事

 永恒的沈从文

 记洪深

 忆苏青

 关于夏衍《血写的故事》

 高山仰止怀叶老

 阿英赠宋瓷

 梅边琐记——记梅兰芳先生

 寻梅圆梦

 老舍故居怀旧

 我了解的张恨水

 张伯驹先生

 尘海留影——忆王瑶卿老先生

 张友鸾先生与我

长歌当哭

 追思吴祖光

 悼念柯灵

 赢得生前身后名——悼浦熙修

 永别了,葆玥

 心香一瓣送梅益

 送梅绍武大行

 送朱家浯大行

 忆朱家潘先生

 怀念徐师梁

 怀念徐铸成前辈

记忆碎片

 潘赞化与潘玉良

 作家、战士郁达夫

 闲话枝巢老人和周作人

 也谈周作人与胡适研究中的宽容精神——与舒芜先生商榷

 两部奇书话杜高

 史天行点滴

 与蒋孔阳谈养生之道

 忆契园

 两访李宗仁将军

 天马会逸话及其他

 林语堂的条幅

 爱喝北京豆汁儿的名人

 舞台绝活《战宛城》

 智救张澜、罗隆基的阎锦文

 关于杨丙辰教授

 见证审判谷寿夫

 寻访吴昌硕遗踪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老友弄趣

天末怀永玉

提起黄永玉,人称鬼才、怪才、奇才。没有见过他的人,可能见过他的画,但如果把他只定位为画家有点片面。五年前,他在长沙岳麓书院对大学生演讲时自我介绍,他喜爱、擅长文学,再就是雕塑、版画。方成是美术家,他对我说,黄永玉的版画在世界上都是第一流的。见过他给齐白石造的像的人都感到惊讶,他把老人胡须眉毛刻得像工笔画。人们稍加注意,就能看到中等身材的黄永玉,因为搞木刻,“小人儿有一双粗大的手”。“文革”中红卫兵把他积累的200块木刻板子付之一炬,他从此放弃木刻。

黄永玉个性鲜明,说一不二,他卖画定的润例犹如铁板钉钉。有一富商从香港到京,看中了他的一幅画,问售价,他说16万,商人还价,他加价一倍,再还价,再加一倍,吓得富商不敢再还价,赶忙成交。

黄永玉疏财仗义。抗战初期,他不满20,受到比他年长的殷振家关心照顾,老殷就是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的作者。后来,永玉抵沪,听说老殷的妻子得了癌症,治病吃药,花钱是个无底洞,他主动找到老殷,解囊相助;老殷过世后,永玉专程飞抵上海,约我一道到殡仪馆给亡友送行。

1999年岁末,余杰在“余杰人物专栏”撰文,就永玉《这些忧郁的碎屑》说:“我很喜欢黄永玉先生的画,更喜欢他的文字……黄永玉先生忧伤的文字具有某种奇特的穿透力……正像作者所说,‘我深爱这个世界,包括它的悲苦。’在熙熙攘攘的今天,这样的文字已经不多见了。同样的白纸黑字,有的像草叶般芳香(如黄永玉),有的像厨房般油腻(如×××)。”

浙江嘉兴秀州书局主持人是范笑我,他定期出版五页很有看头的《书讯》。有一则报道说,5月9日钟妙明来买书,声称:“我是黄迷,凡是黄永玉的书我都买,包括画册。画册买去,一般不看,收藏。黄永玉是一个极有趣的老头,人品好。十年之后,会不会抛弃对黄永玉的迷信,不会,我在他身上找到了文化的根。”

黄永玉出版的著作有多少,我说不清楚。我手头有两本从未问世的:一本是《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他寄赠给我的,添加了“第一部,未完成稿”几个字;还有一部书名《大胖子和张老闷儿列传》。前一部在封面上写有“一笑请勿外传永玉二000年二月”。后一部写在封面和扉页上的是“二000年十月草稿本,绝不外传,错字多,分段模糊,节奏上紊乱了”,两书均用毛笔书写,可惜均未续写。我手头还藏有他写的好几十则短句,看得出是信手而成,如诗如画。其中有句:

船大船小由他乘去

酒酣酒鸩与我无干

永玉说酒与他无干,他确实滴酒不沾。有意思的是,有一次我应邀到他在凤凰的家中小住,然后到京中万荷堂,逗留了七小时。吃从意大利引进的蔬菜和几种湖南辣味,饮湘泉酒,还有万荷堂自用酒,这种自用酒刚刚生产十几瓶,是65度的烈性酒,我青壮年时能喝,老来谢绝,永玉所赠的“万荷堂自用酒’,和他设计的酒鬼酒我都收藏留念。

多年来,我与永玉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他曾有意大利之旅,7月3日在圣塔玛托,来信有以下的话:“从香港晚上十时上机,第二天早上八点到罗马,坐内陆国内航线四十五分抵比萨,然后和黑妮夫妇一起回家,车行一刻钟,说起来,比回凤凰花的时问少。来此大凉,晚间盖被,较翡冷翠(即佛罗伦萨)要凉六七度,前些天,北部还下雪。我少出,看书,写东西而已。黑妮订了不少文学杂志,我也带来不少大部头旧书,不愁寂寞。”信中又写道:“过去酱在‘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最高指示里,糊里糊涂,浮浪了半生时光。园中樱桃已摘定,黄李、紫李未熟,大约再过二十天,又要忙着采撷送人了。熟落可惜,送人累赘。”也许因为那里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出生地,他买下了房子,并起名“无数山楼”,他特地用文字向我注明无数山楼取幼安辞意:“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登上阳台就能看见山下两里外的达。芬奇故居。无数山楼原是中世纪的老屋,经过一年半的修葺他才住进来。一年四季能收获一些橄榄油、葡萄酒、樱桃、梨、桃、李、无花果、板栗、核桃、石榴之类的水果。永玉是红尘中人,国内的事情千头万绪,不可能常来无数山楼,做散淡闲人。他曾说,别人要跳出红尘,我要往红尘里钻。他是活脱脱的红尘中人,仿佛命中注定。

滴酒不沾的永玉,前几年因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生产的湘泉、酒鬼酒不能畅销,于是主动投入,精心设计包装,终于一炮打响,让滞销的美酒走出湘西,畅销海内外,产酒的湘泉集团按照协议应付他1500万元设计费,他实际所得是500万元设计费,最终不了了之。这桩事曾经闹得沸沸扬扬,深圳传媒的报道尤为红火。

黄永玉是才人,从“遗传基因”来看,原来他的父母是老共产党员,大革命失败,二老回到凤凰教书,对儿子永玉的教养采取听其自然的开明态度,和有的人家把儿子当作心肝宝贝放在身边的办法完全不同。当小小年纪的永玉提出要走出凤凰自谋生计时,二老放心放手,于是学龄儿童永玉背着小包袱走出家门,穿过洞庭湖,东奔西走,到福建停留下来当小工干苦力活,在偏僻山村当教师。

最近,我在整理永玉给我的一摞信札中找出一封是从香港寄我的千字多的长信,写在宣纸上的字非常漂亮,信中叙述了他从意大利回到香港,又写“去厦门、泉州、安溪儿时读书的地方,再回老家凤凰,又上广州,因是几年或几十年的别离,感动了这,又感动了那,接着一幅工程较大的画的继续,忘了给老兄回信。信搁在信堆里,找东西时偶尔一瞥,心里明白这是老谢的信,要赶快回信,是、是、是,要赶快回,几年不见了,大家都老了,没有几封信好写了,感动过后,又画起画来,一天一天地过去。请原谅,要和你写信是文化性很高的活动……既非时空限制,也不是俗忙所扰,只不过在等一种跟老朋友聊天的神圣心情。我不能用‘某某兄,信收到,多年未见,念甚,因事忙,不克多谈,匆匆敬请……’我们是有许多话要说的,往日、昨天,老友们日渐凋零……剩下两根旷地遥遥飘浮的游丝,忽然又黏上了……”

永玉是极热情的人,通信时让人感受到温馨,相见交谈时那种力透纸上的热情话却没有了。殷振家病危时,他给我的信透露了心声:“振家兄病况令我沉重之极,半夜醒来,辄不成眠,有时甚至不敢想,老天爷是个大混蛋,让这些好人受苦受折磨,坏人则红光满面。玉弟,六月八日。”

永玉珍重友谊和热爱故乡是一样的。3月23日来信说:“在上海能见到老朋友,心里的踏实快慰是难以形容的,在北京,说句老实话,‘友谊’都让‘运动’耽误了,临老才捡拾起来,身心不免有些温暖中的萧瑟。”“每来朋友都必奉陪到三里外的沈公陵园去烧几斤纸,点几炷香。”“我写了张长长的条幅,准备请人刻石竖在他陵园半坡上,‘一个士兵,要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P1-5

序言

本书作者谢蔚明是我和苗子的多年老友,他能够幸运地活到现在,已经是奇迹;还能够写书出版,那就不止是他的幸运,也是读者的幸运了。

上世纪50年代初,风华正茂的谢蔚明,紧随名报人浦熙修,在刚刚解放、日新月异的岁月中,驰骋京华,采访新闻,以最快的速度在销量很大的上海《文汇报》上发表。

当时,我通过早在重庆、南京相识相知的老友浦熙修认识了他:年轻干练、热情友好、不知疲倦、快乐潇洒的谢蔚明。当时的《文汇报》驻京办事处,就是许多文化界朋友相识相聚,兴奋地交流国家建设好消息的去处。

谁也没有料到,1957年反右,众多知识分子蒙难,浦熙修遭批判,谢蔚明也卷入其中,被发配至北大荒,一去19年!

然而,他终于活着回来了,虽然从外貌到内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不过本书所辑,多与此无关。

在“老友弄趣”一组文章中,作者亲切回忆诸友:如黄永玉、聂绀弩、姚雪垠、常任侠、黄宗英、杨宪益,以及黄苗子和笔者等。

另一组“高山仰止”的文章中,大都是他当年采访过的名流前辈,如:巴金、郭沫若、刘海粟、俞平伯、沈从文、夏衍、阿英、梅兰芳、老舍、张恨水……

“长歌当哭”对诸多故去的老友表达了深切的怀念;“记忆碎片”则站在历史见证人的角度忠实地记录历史的点点滴滴……

书中所述“那些人那些事”我也大都熟识,读来备觉亲切,故人音容笑貌宛在眼前。

至于本书的读者,想来会从蔚明的纯个人角度,窥见这些早已熟悉或只闻其名的不同时代人的风貌和趣事。

2006年3月5日于北京

后记

我社在2006年度,曾出版一套“远东嘹望”丛书,本书为其中之一。自2006年5月出版发行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

本书作者系年逾九旬的老报人谢蔚明先生,他在书中除了介绍自己的生活经历,还着重记述与巴金、沈从文、黄永玉、阿英、张恨水等人的友情、交往的经过,既有生活感触,也有旅途见闻,还有涉及自己所亲身经历的抗日战争等篇章。由于作者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一颗正直善良的心,他同一些文化名人又有很深的交往,所以他能透彻地了解,并将它书写出来,公之于众。该书追忆老友、记录历史瞬间,行文生动、有趣,兼具史料与文学价值。因而颇受读者欢迎,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本书对于了解现代文学的真实情况,研究现代作家的历史,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0年,我社策划出版“远东精选”丛书,即将本书列入出版计划。现在我社重排再版,改正了原书中一些错讹,进一步提高了质量,将这本印刷精美、面貌一新的书籍奉献给读者。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3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那些人那些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蔚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607480
开本 32开
页数 2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2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4
CIP核字 2013109531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3
14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2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