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再见梅娘
内容
编辑推荐

梅娘,本名孙嘉瑞,出生在海参崴,在吉林长春成长。毕业于吉林省立女子中学,1936年出版《小姐集》。后赴日本求学。四十年代出版《第二代》和《鱼》《蚌》《蟹》水族三部曲。幼年丧母,少年丧父,青年丧夫,中年丧子丧女。曾被打成“右派”,靠做保姆维持生计,被迫搁笔二十年。晚年重新提笔,以散文创作为主。作品风格清新雅致,满纸花香。晚年出版有《梅娘小说散文集》《梅娘近作及书简》《邂逅相遇》《梅娘怀人纪事》等。

由柳青、侯健飞编撰整理的《再见梅娘》是关于其的纪念文集。

内容推荐

5月7日是梅娘去世一周年的日子,梅娘的亲友以及出版社界同仁在现代文学馆举行座谈会,追忆这位当年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由梅娘女儿柳青参与编写的《再见梅娘》《梅娘怀人与纪事》等纪念书籍也于当天首发,记录了梅娘不为人知的往事。

座谈会上,文艺评论家郑伯农,学者、作家徐晓、刘索拉、丁东、陈言等人追忆了梅娘的生平往事以及创作成就。与梅娘有忘年之交的刘索拉认为,梅娘最为难得的是经历了磨难之后,依然保持大女人的文字风范,在文章中没有一句对过去的毒舌语言……

《再见梅娘》是关于其的纪念文集。

《再见梅娘》由柳青、侯健飞编撰整理。

目录

刘索拉/在花草阳光中穿梭永恒

丁东/悼梅娘

徐晓/命运比小说曲折

张翎/梅娘穿过我的生命留下的烙印

[加拿大]诺尔曼·史密斯/缘

陈言/我与梅娘过往录

惠沛林/你走了,我们离开了

杨苡/送别梅娘

陈宏/敬缅梅娘

邢小群/梅娘活在我心中

[日本]大久保明男/缅怀与梅娘交往的日子

成幼殊/梅娘姐,你永在

涂晓华/回忆·怀念·漫语

曾印泉/我所见的梅娘老师

侯宇燕/“那个低眉顺眼的女孩不是我”

韦泱/爱读梅娘信

曾淑英/对嘉瑞的认识,再认识

郑仲兵/忆孙姨

荣挺进/“命硬”的孙姨

钱辉焴/铁窗下的友谊

[日本]羽田朝子/梅娘的留日时期与“读书会”

朱红/天堂梅娘阿姨启

窦明亚/不能忘却的感恩

[日本]关智英/永远之梅娘女士

顾国华/可歌可颂的草萤微光

黄芷渊/走过1314,一封没有寄出的信

黄茵渊/致梅娘奶奶

田 钢/细叙点滴忆曾经

丁言昭/梅娘与我们家的友谊

赵蘅/永远失去的背影

马佳/为梅娘奶奶拍照

傅靖生/楼下的腊梅花又开了

柳如眉/怀念姥姥

柳青/向妈妈道声对不起

侯健飞/再见梅娘

试读章节

在她去世后的这段日子里,很多媒体报道了梅娘去世的消息和怀念文章。然而,其中以讹传讹之处颇多。首先是她的生辰年月。1920年12月22日是学界普遍的说法,它源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户籍制度逐步健全之际梅娘在报户口时的自我陈述。笔者于2011年着手准备《梅娘评传》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华北沦陷时期的杂志上标注她生于1917年11月13日,当面求教之后,梅娘也并不否认,我便在其后发表的相关文章中,以原始资料为依据标注了梅娘的出生年月;而最新发掘的资料表明,梅娘生于1916年旧历11月14日。关于梅娘报道的另一错讹之处在于:普遍将沦陷时期上海女作家关露的照片错当成梅娘的照片,还有的在纪念文章上放上了年轻时冰心的照片。起初我以为是作者所为,直到笔者的拙作《战时下的文化触变:以梅娘为研究个案》登载在《书城》2013年第7期上,发现未经作者允许,编辑又把关露年轻时的照片放进去了,我这才知道,关于梅娘,以讹传讹的,除了梅娘本人、研究者,还有编辑。梅娘这位命运多舛的老作家,从出生到辞世,有关她的历史都充满了讹谬,我也不禁感慨:“都是胡扯,瞎掰!”

回到历史,在东北沦陷十四年间,共出版女作家文学作品九种,梅娘就占了两种(《小姐集》和《第二代》)。1939年下半年至1941年间从日本短期归国住在北京,1942年之后定居北京,创作、翻译、编辑,成为北京沦陷文坛最为活跃和知名的女作家。梅娘的作品也许无法光耀文史,但正如她对自己的定位:她只是一只草萤,发出点点微光,在民族蒙难的艰涩岁月,抱着灼亮黑暗一角的豪情,莽撞地运用了青春的笔,立志燃尽微光,送走生命。客观地看,生存在沦陷区的中国人,他们既然存在于与日本殖民者所构成的殖民/被殖民的二元社会结构关系当中,必然与殖民体制保持着一定的共生关系。也就是说,除非离开沦陷区,或反抗流血而死,不管主动还是被动、愿意还是不愿意,他们都以不同的结构关系形式被嵌入这个殖民社会结构当中,因此不可能不与殖民者发生关系。个人失去行动与意志的自由,首先应归咎于日本的侵略所造成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说到日本的战争责任,在梅娘去世次日,日本庆应大学杉野元子教授在给我的邮件中的一番话颇有深意。杉野老师说:“对日本占领时期梅娘的活跃状况知道得越多,就越能体会日本的侵略战争让人疯狂的一面,就越能体会到创作如此众多优秀的小说作品的不易。而想到这些,作为日本人,我实在是羞愧难当。”只有充分认识到对战争责任的深刻认知和担当,才能让中日两国泯灭恩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我在这里不拟展开叙述。我更想说的是,长久以来,我们后人不去触摸日本侵略国土沦丧的那段历史,总以为唯有侵略国日本需要反思,同时大量创作种种丑化日本、彰显中国人神勇的“抗日剧”;另一方面,又往往将沦陷时期视为历史的“黑暗时期”或“中断时期”,叙说时尽可能一笔带过,甚至具有忽略、遮掩甚至歪曲的倾向,以为不去碰触那段历史,将它翻过去,就能轻而易举地洗刷掉历史的疼痛、民族的耻辱。然而,在一年又一年的反法西斯胜利周年纪念中,种种充满暴力的简单叙述表明:由于我们没有胆量去面对那段屈辱的国难史,我们民族的苦难仍然没有有效地转化为一种精神资源。这几年,“填补现代文学的空白”、“把埋没了的文学财富发掘出来,丰富我们的文学宝库”成为沦陷区文学者最响亮的口号,而且事实上沦陷区文学研究也确实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基本资料的挖掘整理,还是理论的提升,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诸如作家生卒年、身世背景、创作的原始面貌,等等,如果我们不加以清理,沦陷区文学的基本的和整体的面貌仍然混沌不清,所以我们很容易在常识问题上犯低级错误。这是梅娘的生命历程给我的启示。如今,我写作《梅娘评传》(暂名)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多方搜集有关梅娘的资料,发现她在“满洲国”时期的文化活动基本没有梳理,而她在北京沦陷区的文学活动也阐释得不够全面深入,更不甩提她在“反右”和“文革”时期的活动了。也就是说,她与历史互动的深度和广度并没有得到深入挖掘。回忆我与梅娘的过往录,我觉得认识梅娘的历史,也是我个人不断成长的历史。我希望能够写出梅娘生命的底色,写出她与中国历史互动的深度和广度。我想,惟有此,才能回报我与梅娘结下的这段缘分与情谊。

陈言,本名陈玲玲,江苏宿迁人。文学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战时中日文学关系、沦陷区文学、冲绳问题及大江健三郎等,兼及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译有《冲绳札记》(大江健三郎原著,三联书店2010)、《京都流年:日本的美意识与历史风景》(奈良本辰也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P43-4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再见梅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柳青//侯健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03379
开本 32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