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辽那些谜
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知道,辽国是我国历史上中古时期的一个重要王朝,由契丹族建国,其政权传九帝,长达219年,与五代和北宋并立,据有中国北部广大地区,疆域辽阔,文化发达,经济繁荣,影响深远,至今在俄语中仍称中国为“契丹”,由此可见一斑。张松、姚韫编著的《大辽那些谜》将作者亲临史迹现场调查的真凭实据同广泛收集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相结合,为读者解开了众多大辽历史之谜,内容丰富,引人入胜。

内容推荐

曾经强盛兴旺繁荣的大辽国,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谜团:两个国号、两种文字、五个京城、四处捺钵……让人产生无穷的探究欲望。《大辽那些谜》的作者张松、姚韫利用自己亲临史迹现场调查获得的真实材料和广泛收集的国内外考古、科研成果,旁征博引,用敏锐的记者眼光、活泼的新闻笔法,为读者解开了有关大辽的国号、文字、京城、捺钵、古墓、古塔及辽宋战争等方面的一个个谜团,在解谜的过程中梳理历史,内容丰富,插图众多,引人入胜。

目录

序一 让神秘的辽国走进大众视野

序二 弘扬地域文化 重温大辽风情

序三 万里追寻契丹 力求释疑解惑

引子:强盛兴旺繁荣的大辽国

一 国号之谜:契丹辽、辽契丹,大辽为何采用双国号?

 大辽国号意为“镔铁”?

 “契丹”意指草原或沙漠?

 大辽缘何“一国两号”?

 古大辽与今辽宁有何历史渊源?

二 文字之谜:大字、小字,契丹文字的创制与消失

 辽代墓志铭掀开契丹神秘一角

 契丹文字消融于历史长河中

 链接:谜一样的契丹文字

三 圣山之谜:亦真亦幻木叶山,千年环保悲情叹

 “青牛白马”传说的历史悬疑

 木叶山方位难辨

 寻找“现实版”的木叶山

 木叶山沙化,有关千年环保的悲情咏叹

四 捺钵之谜:哪里好玩哪里去,大辽皇帝边游乐边办公

 捺钵制度是辽朝的根本制度

 辽帝的捺钵地因人而异

 探寻神秘的单于庭

五 后裔之谜:赴中亚,入云南?纵横万里的契丹遗踪

六 五京之谜:从上京到南京,大辽为何五京并存?

 大辽建立五京的目的是什么

 辽上京为何被称作“小长安”

 链接:辽上京,耶律阿保机“马背上的家园”

 尘封千年的上京玄机

 链接:辽上京城里的千年往事

 大辽皇室为何对东京爱恨交加?

 白塔身世千年疑,契丹遗踪东京稀

 链接:辽青瓷的前世今生

 链接:法库土围子,原是大辽宗州城

 大辽中京身世非凡,庄稼地下埋千年宝藏

 大辽西京固若金汤,真有攻不破的“铁城墙”?

 南京析津府,大辽国的钱袋子

 链接:大辽帝王的南京情结

 链接:旧日古城墙,如今多为公路干道

 链接:南京城墙背后的“名人胡同”

 链接:辽代瑶池,后称“万泉寺”

七 古墓之谜:辽帝陵墓今如何?

 石房子是辽太祖的停尸房?

 太祖玄宫今安在?

 链接:耶律阿保机身高超3米?

 庆陵宝藏招来各路盗墓贼

 辽陵水窖里打捞契丹文字

 龙岗村里的神秘乾显陵

 链接:慈圣寺,萧太后昔日驻跸行宫

 法库圣迹山里的辽墓玄机

 链接:叶茂台七号辽墓发掘亲历记

八 寺塔之谜:大辽古寺塔,别具一格奇迹多

 五大劫难撼不动千年奉国寺

 链接:七佛背后的历史烟云

 近千年不倒的应县木塔

 大同华严寺里的大辽佛音

 大辽亡国的历史物证天宁寺塔

 庆州白塔背后的刀光剑影

 链接:郎思孝与辽兴宗的师徒情谊

 穿缀上万珍珠的大辽七宝塔

九 辽帝祭台之谜:辽帝祭台藏身北镇河洼村?

 路成怀看护的古迹是国宝

 慈航寺、小阁、祭台与石锁

 守护古迹,路成怀几十年如一日

 链接:高悬半空的大辽祭天石室

十 辽宋战争之谜:辽宋之间的战争与和平

 高梁河血战,大辽国的立国之战

 雁门名将高人辈出,杨业只是平常角色?

 雁门关原是辽宋西战场,杨六郎从未镇守雁门关?

 杨家后裔为何拒看《金沙滩》,穆桂英先祖是慕容鲜卑?

 潘仁美实乃抗辽功臣,“杨业之死”是替宋太宗背黑锅?

 辽宋“澶渊之盟”内幕是一边倒的“货币战争”?

 国母守国门——大辽最后的“萧太后”

十一 契丹奚族的博弈之谜:一半是兄弟,一半是对手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大名鼎鼎的萧太后是奚族人

 奚人创财富,契丹吃现成

 千年奚族,已被雨打风吹去

十二 后晋灭亡之谜:石敬瑭皇后墓志现身朝阳,追述后晋亡国恨

 称孙不称臣,贸然惹契丹

 首战杀威棒,惊破契丹魂

 将士齐用命,太宗乘骆窜

 虐百姓喜游乐,石重贵原是声色犬马徒

 轻大辽犯虎威,杜重威反水断了社稷根

 叛将引军入京师,杀胡林下亡太宗

 国破家亡,后晋皇室饱受流亡苦

 栖身建州,窝囊废帝苟活十四年

 太后碑现,亡国往事断肠述

十三 绝代皇后遭裸尸大辱之谜:凄凉一片辽宫月,红颜薄命萧观音

 才貌双全获恩宠

 清守空房待君王

 艳词栽赃香魂消

 百年基业自此衰

 链接:耶律乙辛揭发皇后奸情并非诬构?

 链接:绝色皇后香消玉殒,道教大师纵横江湖

十四 边贸之谜:塞外边城里的大辽风情

 先有宣宁,后有丰镇

 繁盛边贸,“西口文化”之源

 链接:大同新荣,看不尽的边塞风情

后记:万里征程 追觅大辽情思

试读章节

尽管“青牛白马”的故事流传很广,但在辽朝方面的史料中却鲜有记述,仅有的一条记载见于《辽史·地理志·上京道》的“永州”条中:“(永州)有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相传有神人乘白马,白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由于在目前传世的辽代文献中已找不到更原始的史料依据,这条记录无疑是有关“青牛白马”传说的最权威、最准确的历史记述了。

《兴宗仁懿皇后哀册》铭辞日:“昔年偶圣,仙靳从水以下流;今日辞凡,龙辔拂霄而高驾。”此处上一句显然用的是“青牛白马”典故,“斩”(ping)是后妃所乘的一种有帷盖的车,这里用来比拟天女所驾的青牛车。此哀册的作者为耶律孝杰(即张孝杰),说明辽朝汉人对“青牛白马”的故事也是非常熟悉的。

宋代文献中有关“青牛白马”的记载,最早见于范镇《东斋记事》卷五:“契丹之先,有一男子乘白马,一女子驾灰牛,相遇于辽水之上,遂为夫妇。生八男子,则前史所谓迭为君长者也。此事得于赵志忠。志忠尝为契丹史官,必其真也。契丹祀天,至今用灰牛白马。”

《东斋记事》撰述于北宋熙宁、元丰问。范镇既谓“此事得于赵志忠”,则很可能是出自赵志忠(或作“赵至忠”)所撰的《虏廷杂记》。

关于契丹先祖的来源,辽、宋两国的史料记载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凡有关“青牛白马”的记载,辽朝方面的史料均作“青牛”,而宋朝方面的史料均作“灰牛,’。相对而言,宋朝方面的记载更真实些,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似乎没人见过“青色的牛’。在古代,以黑色为青,如“一缕青丝”,或许,契丹先祖传说中的“青牛’是黑牛也未可知。

在“青牛白马”的故事形成文本之前,这一故事已在契丹人中间流传了很久。那么这一传说究竟出现于何时呢?辽朝汉人赵志忠认为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大约相当于秦汉时期。  蔡美彪先生提出这样一种推断:“这个传说显然没有他们的历史那么古老,至多是反映着父权制时代迁来这里的一段记忆,……我们可以推断,传说的产生,当是在北魏初年或者较早一些时候。”这个推论从时间上来看仍嫌太早,因为北魏时代的契丹部落主要游牧于白狼水(今大凌河上游)一带,还没有迁至潢河和土河流域。

我国台湾学者王民信先生则认为,“青牛白马”的故事最早不会早于开元、天宝之际,最晚可以晚到耶律阿保机时代,并对这一故事的产生背景做了如下解释:在耶律阿保机取代遥辇氏担任可汗之后,“畏惧他部人不服,遂捏造‘神人一天女’的故事,以示迭剌与回鹘人的合作完全是顺天应人”。

按他这种解释,似乎认定了“青牛白马”的故事是耶律阿保机凭空杜撰出来的。此说带有较多的臆想成分。“青牛白马”是契丹人的图腾崇拜,像这样一个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的传说,很难相信是由耶律阿保机一人编造出来的,况且由“神人”“天女”的故事联想到迭剌部与回鹘人(耶律阿保机皇后述律平来自回鹘族)的合作,也未免有些牵强附会。

日本学者田村实造认为,从“青牛白马”故事中所包含的契丹人住地、八部同源说和木叶山信仰三个要素来看,这则传说大致出现于公元8世纪中叶。这个说法较为可取。

其一,所谓的神人、天女生八子而衍生为八部,理应在唐初契丹大贺氏八部部落联盟形成以后(所谓的“古八部”是后世的说法,7世纪以前的契丹未必正好是八部,而且在契丹形成部落联盟之前,也不大可能有八部同源的意识)。

其二,契丹人迁至潢河和土河流域大概是在唐开元、天宝间,所以这一传说只能是在这之后形成的,但绝不会晚到耶律阿保机时代。

20世纪90年代,调查元代忽必烈时期落籍云南的契丹后裔的学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在云南蒋姓契丹后裔保存的明代族谱中,发现一幅“青牛白马”图,此图内容与《辽史》记述的契丹起源于“青牛白马”的传说完全吻合,进一步证明了“青牛白马”传说在契丹族历史发展史上的源远流长。

P24-25

序言

经过作者的不懈努力,张松新著《大辽那些谜》即将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深以为贺!在看过电子文稿后,笔者感到此书是一部着眼于广大读者、文化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翔实的辽国史述佳作,很值得一读。尤其可贵的是,许多不为人知人们或知之不详的辽国史事,作者都通过亲自到当年的事发现场实地调查,在获得大量的新材料后,再结合历史文献记载,用简洁明快的文笔,流畅生动的叙事,朴实自然的描绘,如实地加以记述,深入浅出,条分缕析,将相关的历史知识轻松地转告给读者,既有学术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可读性。

我们知道,辽国是我国历史上中古时期的一个重要王朝,由契丹族建国,其政权传九帝,长达219年,与五代和北宋并立,据有中国北部广大地区,疆域辽阔,文化发达,经济繁荣,影响深远,至今在俄语中仍称中国为“契丹”,由此可见一斑。但由于过去我国封建社会王朝观念的原因,将与其相并存的宋视为“正统”,而辽朝则是“偏邦”,历史相沿,习惯称为“唐宋元明清”,于是辽不显,不被列入王朝系统。同时,由于辽时“书禁”甚严,虽然当时辽国文化颇盛,各类书籍也很多,然而限制出境,难得广布,没有流传下来,现在很难看到辽时的著作,于是我们知道辽国的事情就很少了,甚至全然不知。后世修的《辽史》虽有一些记载,但也仅是概略,不旁及大量各种著述,文字量较少,记事不多,而且错讹、遗漏较多,因此,今天仅凭一部简略的《辽史》来研究其时其事,显然就让人感到很不够了。

在我国历史发展上,曾于魏晋以后形成一次南北朝的政治局面,南北政权交相辉映,但到唐、五代之后,两宋与辽、金并立,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南北朝,此时与前代相比,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点。辽宋时期,所处恰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又一个高峰阶段,其国祚时间很长,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尤其是辽国,它在北中国长达200多年的统治中,普遍设立京、府、州、县,到处炊烟相望,道路畅通。直到今天,我国北方许多知名的城市,都是在辽国的建置上发展起来的,其根在此,甚至有的城市至今用的仍是辽国时的名字。在辽国长期有效的管辖和经营下,边地得到广泛开发。甚至超越了文治武功都称盛世的汉、唐时期。辽国在开发北中国方面对我国发展的历史贡献,不可谓不大!但是,很多人只知道宋,而不知道辽。我从事考古工作至今50余年,常年在城乡各地的工农业建设工程中做调查和发掘,接触到各方面的人,他们也大多知道宋朝的事,而对辽国的了解就很少。如果提起“杨家将”的故事,大家都能娓娓道来,而说曾和“杨家将”打过仗的那些人情况如何,就不够了解了,当然也就谈不到更具体、更系统的事情了。

我们现在的历史学,其发展可以说速度甚快,人们的认识变化也很大,知识普及迅速。在其文化素质提高后,人们掌握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尤其是现在有科学的考古学介入,从地下出土了大量的各类文物,通过各种传媒手段和渠道传递出来,使人们很快就能知道这些遗迹和遗物,并且看到的都是过去所未见的新东西,于是大家就感到新鲜,颇有兴趣,就直接或间接地获得这方面见闻,了解许多此前不知的新知识。地下出土文物在“创史、补史、证史”方面,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因此也乐于了解。

在此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知识如何传递和衔接?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历史文献,现在更补充有大量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足可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说句实在话,虽然历史的、考古的材料很多,可是它们不够通俗——文献记载是古汉语,考古描述是专业术语,因其索然无味,不是专业工作者的一般读者不能坚持读下去,而且很多也看不懂。这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个“桥梁”、一种媒介,将这些知识用另一……

后记

有一个古老的民族,它出身神秘,行迹传奇,如星辰般璀璨,消逝于历史的银河,这个民族叫契丹。

有一个伟大的王朝,它立国百年,幅员万里,如史诗般瑰丽,融会于华夏的襟怀,这个王朝叫大辽。

大辽的帝王堪比唐宗宋祖,大辽的帝后实乃绝代人杰,大辽的文化纵横欧亚大陆,大辽的君臣曾是辽宁黑土地的不朽先民。

自2011年9月份策划这一选题起,至2013年初收笔,这一地跨四省、市、自治区,行程万里的大型文化考古系列,笔者用时16个月才最终完成。如果将自2009年起探访辽文化的先期铺垫算在内,本书的写作时间跨度竟长达5年之久。

行程万里,拨开千年风雨,追忆摇曳多姿的大辽往事,这是怎样一次穿越时空、震撼今生的旅程啊!上京城刚刚出土的千年泥塑头像,难道是“断腕太后”述律平?大辽中京城下,究竞埋有多少神奇宝藏?余太君是北魏拓跋族后裔?穆桂英祖籍辽宁?大破天门阵的“降龙木”到底是何神物?被后人引以为耻的“澶渊之盟”竞是大辽打输了的“货币战争’?……正是这些关乎我们脚下土地千年光阴故事的历史之谜,带笔者步入那段曾经波澜壮阔的风云历史。而这种深入实地的走访,不仅丰富了史书中的历史记载,而且还原了一些被遗忘、淡化甚至被误解歪曲的历史真相,比如对笔者对“大辽五京”的走访,以前还没人这样做过f

有人难免会问,大辽国与今天的辽宁有何关系?为什么要耗费如此大的气力去关注一个由契丹人创建的、消逝千年的古老王朝?

解答这一问题前,需要了解大辽之“辽”究竟指代何意?关于这个“辽”字,目前学界存在诸多说法,有“镔铁”说、“辽水”说、“草原沙漠”说、“吉祥如意”说,“辽远广大”说,而今天的辽宁之“辽”,则被认为起自辽河。

众所周知,契丹族源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而这两条河恰是辽河的上源。两条河水合流形成西辽河,在今辽宁昌图福德店入辽后,沿途汇合太子河、浑河等水系一路南下奔流入海。1000多年前的契丹人与今天的辽宁人都是喝辽河水长大的,这一方水土赐予了古今辽人同样的身材体貌,也在他们的血脉中注入了相似的气质基因。

在今天的辽宁境内,残存的辽塔至少有几十座,被专家发现的辽城有上百座,辽国的东京在今辽宁辽阳,安葬四位大辽皇帝的乾陵、显陵在今辽宁北镇,萧太后的家庙——宏伟的奉国寺在今辽宁义县,辽代北府宰相萧义的家族基地在今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修筑的镇海口长城在今辽宁大连……

有人说,辽国的都城(上京、中京)与皇陵(辽祖陵、辽庆陵、辽怀陵)很多在内蒙古巴林左旗、巴林右旗与宁城境内,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域内,与辽宁既非一地,探求何益?你要知道,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地区叫昭乌达盟,是归辽宁管辖的,若按这一历史源脉评判,萧太后的家庙、大辽国的三座都城、上百座头下军州、所有的辽皇陵都曾在辽宁境内。请问,历时219年的大辽国与今天的辽宁到底是何渊源?

一说到中国历代王朝的更迭传承,常讲“唐宋元明清’,认为这才是华夏文明的正朔主线,但这一说法是否准确,值得商榷。的确,宋朝文化昌盛,“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但是,在疆土面积、军事实力、国家制度,尤其是对外影响力等诸多重要方面,大辽明显优于北宋,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大辽疆土幅员500多万平方公里,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耶律大石在中亚创立的西辽国将中原文明传向了中亚乃至欧洲,直到今天,俄语仍然称中国为“KHTaH”,这个重要单词的意思是“大契丹”。

归纳中国古代王朝的国家体制,大体可分为两条线——起于秦汉的中央集权式的国家体制和源自唐辽的兼容并包式的国家体制。前者行政高效,利于统治,但难免陷入体制僵化的刚性怪圈;后者文化昌明,魅力永恒,却因缺乏必备的严控手段,难保不会一朝崩亡。而由后人视角看,无论秦汉体制何等有效,唐辽体制存在多少弊端,“梦回唐朝”的歌声总会萦绕耳边。耶律阿保机建立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辽那些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松//姚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4904749
开本 16开
页数 3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06
CIP核字 2014053485
中图分类号 K246.107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5
165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0: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