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警惕科学(精)/科学人文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田松编著的《警惕科学》是“科学人文书系”之一,主要认为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及其技术或成果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也可能降祸。在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之后,人类对科学及其技术的反思进入到了现实层面。本书介绍了转基因粮食、核电站等需要警惕的科学陷阱。

内容推荐

《警惕科学》由田松编著。

《警惕科学》告诉您:“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不是暂时的,而是长期的;不是局部性的,而是全局性的;不是可以避免、可以解决的,而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

目录

总序 科学无界,人文有仁

自序 该撒手时要撒手

好的归科学,坏的归魔鬼

中医为什么要有科学依据

人这种动物为什么要喝牛那种动物的奶

我们就是不需要蛋白质

天行有常,逆之不祥

太阳之光还是炼狱之火

警惕科学

致谢

试读章节

在中国的大众语境中,科学是一个所指极宽的词,常和技术联用,叫做科学技术,简称科技。这个简称给概念的混淆和偷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它可以指科学和技术,也可以指科学的技术,甚至就是科学,或者技术。反过来,“科学”也常常被等同于“科技”。于是科学一词有时指具体的某一门类的自然科学,有时指科学和技术,有时指科学的技术,有时又单指技术。在更多的时候,这个词被用作形容词,指正确的、高明的、有效的、经过证明的、具有权威的,等等。美文家鲍尔吉·原野就用这个词做了口头禅,每当他要对一件东西表示赞叹,他就会用一种夸张的语气说:“科学!科学呀!!”如果强调程度再有增加,我估计他要加上国骂。有一次看电视,一个老板模样的人似乎正在讲课,只听他慷慨激昂地说了一个设问句:“你这么想他科学吗?他不科学!”我连忙按了一下遥控器。恨不得两个算命的都会互相吹牛:“你这个算法有我这个科学吗?没有!”科学这种至大无外的用法不仅渗透在大众语境中,在学者的文章中也随处可见。“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也是在这种语境中产生和使用的,它等同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或者“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大意是说,科学及其技术或成果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也可能降祸。说穿了,无非是中国的一句古语:有一利必有一弊。

然而,这种原则性正确的话语在具体问题上通常都不具备可操作性。好比母亲对儿子或者丈夫对妻子说:“开车要小心啊!”儿子和妻子顺口答道:“知道了。”上了马路该怎么开还是怎么开。“要小心啊!”这个陈述只是表达了一种关爱的心情,差不多就是拜拜的意思,对于怎样开车,基本上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双刃剑也是这样,一涉及具体问题便语焉不详,比如对于原子能技术,可以解释为:既可以造核电站,也可以造原子弹,两刃;也可以解释为:原子弹可以灭了敌人,但是落到恐怖组织手里也能灭了自己;还可以解释为:核能发电固然好,玩不好来个核泄漏就会遭殃;或者解释为:无论是核电站还是原子弹,都会产生麻烦不小的核废料。

因此,要深入讨论,我同意把科学和技术区分开来,比如要讨论李约瑟问题,如果不做此区分,就是一笔糊涂账。再往下分,虽然我觉得意义不大,也可以原则性地表示支持。

凡事总要论个清楚,才能明白,更何况是敌友之别这个首要问题。好了,在进行了工具论的词语辨析之后,我们知道,科学技术的不当应用是坏的,而科学是好的。就像我们以前常说,美帝国主义是坏的,但美国人民是好的。听起来挺明白。不过,且慢!既然科学不能自动为恶,何以能主动行善呢?在我们以往歌颂科学,赞美科学的时候,歌颂和赞美的对象不都是科学本身吗?这样的套话简直是一抓一大把。小的时候写决心书,就写长大后当一个科学家,为人类造福。科学和人类的幸福被必然地联系在了一起,对于每一项重大的科学及其技术的成就,我们都由衷地欢呼——无论是解决吃饭问题的水稻杂交,还是和世俗生活毫无关系的电子对撞,只要是科学及其技术,总是好的。然而,按照工具论的逻辑,这些好事儿不是科学做的,也不是科学技术做的,甚至也不是科学技术的成果做的,而是科学技术成果的正当应用做的。是谁把科学技术成果进行正当应用呢?当然是人。既然是人用的,为什么要赞颂科学这个中性的东东呢?而且,这些正当应用也不是科学家自己想用就用的,主要还是政治家决定的吧?既然在原子弹这件事上我们不能谴责科学家,为什么在水稻杂交这件事上我们就可以歌颂袁隆平呢?

所以这事儿有点滑稽,工具论本身,也是双刃剑!

然而,在大众传媒上,在网络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激烈地反对双刃剑的,那些激烈地反对把人的罪过加诸科学的,正是同样激烈地直接歌颂科学本身的!他们在逻辑上是不自洽的。

好的归科学,坏的归不当应用!

P17-20

序言

该撒手时要撒手

波士顿的冬天大雪频频,天寒地冻。图书馆里阳光明艳,温暖亮丽。忽然收到这本书的清样,意外之惊喜。

这本文集集中编选了我反思科学、批判科学的一些文章,都是我自己写得比较认真,也比较满意的。文章完全按时间次序编排,阅读校样,如同穿越过去,与当年的自己相遇,重温思想行进的过程。

第一篇文章写于2003年,整整十年了。差不多每一年,我都会打通一个关节,钻破一个牛角尖,留下一两篇文章。我充分地感受到了王小波所强调的思想的乐趣,也同样充分地享受了表达的乐趣。

十年来,中国的社会现实、思想氛围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年前,中国社会充满着高涨的发展之声,人们不相信环境问题已经恶化到不可逆的程度,还相信发展本身可以解决环境问题;而现在,江河污染、农田毒化,雾霾频频造访、频频爆表,连呼吸都成了问题。十年前,大众媒体虽然已经接受了“双刃剑”的说法,科学依然是金光闪闪的神一般的形象;而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公然地提出“警惕科学”、“警惕科学家”。

遗憾的是,这样的批判常常不能对现实世界产生及时的影响。即使雾霾如此严重,人们仍然在奢谈发展,妄言进步,指望更发达的科学和技术拯救人类。

就如华杰所说,“科学主义是我们的缺省配置”。尤其是作为物理系的学生,更是天然的强科学主义者。所以我对科学的批判,不是对外的,而是对内的。首先不是批判别人,而是自我反省,自我批判,批判头脑深处未经思考就接受为理所当然的那些东西。

回想起来,我对科学的价值产生怀疑,还是在1986年前后,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1998年,进入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这个领域之后,这类问题更是挥之不去。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我专业活动的重要部分,也是回答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每个学者都面对着两个世界,一个文本的世界,一个现实的世界。在哲学界,可能大多数学者更关注文本世界,甚至很多人的学术与现实无关。我的学术进路恰恰相反。所谓不通则痛,痛则不通。我的学术,来自我对于现实世界的切肤之痛。我一面到文本中寻找理论资源,一面根据文本以及我对世界的直接体验,建构理论。六经注我时多,我注六经时少。

反思一旦启动,纸里包着的火就烧起来了。关于科学、技术、社会、文明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逐渐有了新的解读方式、新的阐释方式。对科学的批判逐步深入,逐渐增强。十年前,在完成了我的科学史博士论文之后,我对工业文明产生了怀疑,并逐渐走向了整体上的否定。几年前,对于科学及其技术的价值也逐渐产生了整体上的怀疑。在我看来,我们对科学及其技术的总体评价,需要逆转了。

这本小书的思考过程及主要方法大致是这样的。

《好的归科学,坏的归魔鬼》以逻辑分析加上小部分词语分析揭示了一个小秘密:隐藏我们的意识深处的话语方式在逻辑上是不对称的。科学及科学家只接受荣誉,不接受责罚。好事儿来了,说是自己的功劳;坏事儿来了,说是别人的责任。比如宣称农药和化肥使地球多少人口免于饿死,被歌颂的是科学本身;而当农药与化肥导致全面的土地污染、河流污染、地下水污染之后,被批评的却是“科学技术的滥用”。这种没有责任感、没有担当的行径,只因顶着科学的金字招牌,人们就视而不见,不予追究。

《中医为什么要有科学依据》首先用逻辑分析和词语分析,对“中医”、“西医”和“科学”等关键词进行梳理,同时引人话语权分析,重新解读中西医之争。为了与“科学依据”相对抗,我找到了两个新的依据:“经验依据”和“历史依据”,并把它们排在“科学依据”的前面。此后,“历史依据”上升为我的方法——任何问题,都不妨把它放到历史之中,在长时段下加以考察。这个方法直接受到了董光璧先生的启发,并从人类学中获得了确证。这个方法在本书后面的文章中一直贯穿下来,并逐渐深入。

《人这种动物为什么要喝牛那种动物的奶》是我在2007年春节前完成的,当时我在伯克利访学,我曾把此文作为礼物,群发给国内的朋友们。这篇文章断断续续写了一年多。最初,我只想写个三四千字的轻松文章,没想到越写越长,牵涉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直到最后,当我把大型奶业公司这个利益因素挖出来的时候,顿时感到天清气爽,一个大牛角尖被钻破了。此后,“资本(立场)分析”也成为我的常规方法之一。

这是我在这本书里最得意的部分。这篇文章综合了多种方法、多种手段。学科上,动用了科学哲学、人类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方法上,采用了逻辑分析、词语分析、历史分析、立场分析;在文体上,有学术讨论,有科学普及,甚至还有文学——文章中煞有介事的万灵丹,完全是我虚构的。到后来,写作快感滚滚而来,不能自抑。

我一直有一种想法,超越学科界限,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有一个宏观的全面的描述。这篇文章部分满足了这个愿望。在很大意义上,牛奶可以作为所有工业化产品的代表。通过牛奶这个案例,可以看到一个工业化产品进入一个社会,从无到有、从意识形态产品到实体产品的过程,看到其中科学、技术、资本、社会政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同样,通过考察牛奶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从草场、奶牛、奶农、奶业公司到最终消费者,也可以对一切工业化产品从原料、生产、运输、消费,最终变成垃圾的全部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就是工业文明的存在方式和运行方式。

《我们就是不需要蛋白质》紧接牛奶一文,延续、扩展前面的方法,将营养学作为分析和批判的对象,通过对工业化食品的考察,讨论了科学、技术、资本、产业、社会政策等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讨论了工业文明对我们深层的意识形态的建构。这篇文章完成之后,我对机械自然观的认识迅速清晰。这是我当下比较常用的一个概念,是我当下的主要批判对象。机械自然观是比科学主义藏得更深的缺省配置。这个概念对工业文明中的诸多现象具有很好的解释力。

《天行有常,逆之不祥》和《太阳之光还是炼狱之火》是两篇结构相似的文章,在理论上没有多少突破,相当于把前面各篇文章对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批判,再一次应用到转基因和核电站这两个具体问题上来。前述各种方法,逻辑分析、历史分析、话语权分析、资本(立场)分析、自然观分析,都再次得到具体应用。相对新的内容是,提出了科学和科学共同体在工业社会中的角色和功能的问题。后面的文章对这两个问题给予了相对系统、完整的回答。

最后,《警惕科学》作为全书的结论,收官。这是我的第一篇对科学及其技术加以全面否定的文章。由于立论过于强悍,写了很长时间。文章讨论了数理科学、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环境问题之间的深层关联,分析了当下社会中几个关于科学的流俗之见。指出,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从来没有被新的技术消除过,而基于数理科学的新技术,必然会导致更严重的“负面效应”。“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不是暂时的,而是长期的;不是局部性的,而是全局性的;不是可以避免、可以解决的,而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

“双刃剑”的说法现在已经是常识了,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从来如此。实际上,中国媒体在2000年之后才小心翼翼地采用了这个说法。在漫长的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之下,中国人长期把科学视为真理,视为绝对正确的神明,“双刃剑”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是一场思想解放。当然,这个说法非常符合辩证法,能够解释当时已经被承认的“负面效应”,即使科学的捍卫者也不得不接受这个说法,只能辩护说“科学不是完美的,但它是最好的”。“非完美但最好”,这个说法源自卡尔·萨根,我称之为“萨根命题”,并找到N种破解方式。不过,这本小书并未涉及,暂且放下不谈。可能让十年前的人们感到意外的是,一旦我们接受了“双刃剑”这个说法,在逻辑上,我们就已经接受了这样一种可能性:科学及其技术给人类带来的麻烦远远大于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所以总的来说,科学及其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是负面的。

相比于学术文本,随笔更适合表达鲜活的思想。这些文章并没有发表在面孔严肃的学术期刊上,但是其中包含着我对现实世界的深切思考。在我的思想历程中,20世纪80—90年代的《读书》杂志影响巨大,包括它的文体。这个集子里的每一篇文章,我在写作的时候,都是把《读书》作为预设发表目标的。文章写得兴奋,讲故事,举例子,打比方,不亦乐乎。不过很遗憾,只有《天行有常》与《警惕科学》成功地发表在《读书》上。

需要向读者表示歉意的是,本书中的前三篇文章都曾收入《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科学出版社,2007年),为了保证思考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依然收入本书。另外,某些内容在各篇文章之中可能会有重复,考虑到文章自身的完整性以及历史原貌,没有加以整合与删减。如果读者感到是一种时间的浪费,我也预先在此表示歉意。

我们这个世界在工业文明的道路上又奔跑了十年。我从初入行的博士毕业生,变成了一位准资深教师。我总是很不幸地看到,我的悲观预言在逐一应验。2009年,垃圾问题在中国全面爆发,从此长驻报纸版面;2013年,雾霾降临北京,覆盖中国,挥之不去。在全球化的时代,不存在局域性的生态事件。所有的局域事件,都将变成全球性的事件。

所有这些,都是生态系统全面崩溃的前兆。这是工业文明内在的问题,也是科学及其技术全面应用的必然结果。大限将至,人类需要考虑的不是怎么样发展,而是怎么样停下来;不是继续攫取,而是学会放弃。

该撒手时,要撒手。

2014年1月23日,Lamont Library,Haryard。

2014年2月18日,Upland,California。

2014年2月21日,DOE,U.C.Ber-keley。

2014年2月28日,Lamont Library,Harvard。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警惕科学(精)/科学人文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田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961531
开本 32开
页数 15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90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56
CIP核字 2014054223
中图分类号 X22
丛书名
印张 5.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0
13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0: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