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书法片札》是作者(张伯闻)在长期读书临帖写字时的心得笔记的基础上编撰而成,从书法技巧的角度考察入手,探讨书法理论的演变。作者认为本书首先辨清书法基本理论“八法”的历史演变,随后由之生发考察汉唐以来书法理论与书法的发展演变,是一本有自己独到见解的书法论著。
图书 | 汉唐书法片札 |
内容 | 编辑推荐 《汉唐书法片札》是作者(张伯闻)在长期读书临帖写字时的心得笔记的基础上编撰而成,从书法技巧的角度考察入手,探讨书法理论的演变。作者认为本书首先辨清书法基本理论“八法”的历史演变,随后由之生发考察汉唐以来书法理论与书法的发展演变,是一本有自己独到见解的书法论著。 目录 序 一 书法定义——书法基本艺术元素 二 文字肇始——工具材料——本然必然 三 毛病操控之应然状态——锋——刺 四 用锋之技术——“八法” 五 “八法”分解动作图释 六 点画——点画造型——点画标准 七 法度初立:东汉蔡邕《九势》 八 《九势》分论之一:“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之研究 九 《九势》分论之二:点画 十 《九势》分论之三:“八法”初阶 十一 《九势》分论之四:笔心——锋——中锋 十二 《九势》分论之五:笔力 十三 《九势》分论之六:笔势 十四 《九势》分论之七:笔意 十五 《九势》分论之八:墨彩 十六 《九势》分论之九:结构——字体造型——点画往来呼应,笔力铆合支撑 十七 《九势》分论之十:功夫 十八 《九势》分论之十一:转折——转与折——“八法”重复连续性活用 十九 上乘点画释论: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壁坼纹——屋漏痕——飞白——银钩虿尾 二十 锋芒峻势 二一 “八法”复真(上) 二二 “八法”复真(下) 二三 再说“八法”演进的三里程碑 二四 “叠”法 二五 圆遒厚重 二六 执笔 二七 横难纵易——波发之难 二八 草书 二九 金文 三十 汉世碑简 三一 晋末书法下滑 三二 书圣——南派书风 三三 欧阳询 三四 唐前书论不伪——唐后书论难真——书论难作易失 三五 汉唐神韵 三六 颜柳 三七 宋后三峰 三八 读帖与临帖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张伯闻书法作品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汉唐书法片札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伯闻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书画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790750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60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60 |
出版时间 | 2014-03-01 |
首版时间 | 2014-03-01 |
印刷时间 | 2014-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874 |
CIP核字 | 2014033650 |
中图分类号 | J292.1 |
丛书名 | |
印张 | 38.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0 |
宽 | 150 |
高 | 3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