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坏传统(心理学教授的九堂历史课)
内容
编辑推荐

《坏传统(心理学教授的九堂历史课)》是作者朱建军十多年来借鉴西方学界的心理-历史学派技术,以心理学方法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文章精选,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一项全新成果。

作者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秦始皇统一中国、项羽乌江自杀这样的经典历史入手,从孟姜女哭长城、白娘子传奇这样的神话传说入手,从孔融让梨、割肉饲亲这样的传统美德故事入手,从电影《天下无贼》《太极张三丰》《墨攻》等入手,以及从孔子、秦始皇这样的人物个案入手,对中国历史与文化传统中“较坏的”、“不健康的”那一部分作了深度剖析,对中华民族心灵从丰润到萎缩的发生史作了深入的探索。

内容推荐

为什么从古时候起中国人就活得不舒展?为什么会做人难、做真性情的人尤其难?道德好真的管用吗?成功一定要皮厚心黑不择手段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历史,很有意义。朱建军是一位在专业领域很有影响的心理学家,《坏传统(心理学教授的九堂历史课)》这本书写得很深入,分析得很到位,关注的问题面也很广,是很难得的一部好作品。中国人有望从这里开始,建立起中国的心理历史学派、文化心理学派。

《坏传统(心理学教授的九堂历史课)》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记得什么决定了你是什么

第一课 催眠术

 让梨传说:中国人没有因为让梨儿更善良

 “春秋责于贤者”和“做个小人真快活”

 “从一而终”对谁有好处

 吃人肉的旧社会

 中国历史上的婆媳关系

第二课 好人想象

 柳下惠和美女的故事:道德自律是靠不住的

 蝉也需要吃喝:清官是靠不住的

 假如“善人”当权

 徇私枉法为仁爱:做贪官的“正当理由”

第三课 天命传说

 百姓的真龙迷信和赝品帝王龙

 天生杀星

 神兵天降、鬼兵地生——民间超自然信仰和农民起事

 六月飞雪又如何

 当“报应”成为一种借口

第四课 成功焦虑

 人上人是人下人

 欲练神功,引刀自宫

 包羞忍辱是男儿吗

 青出于蓝而杀死蓝:贼老师的两难处境

 法与道:《太极张三丰》中的文化冲突

 在巅峰时崩溃:法家式人物和事业的宿命

第五课 交际困境

 逢人且说几分话

 白血病何其多也

 出头椽子和缩头乌龟

 鬼找替身是怎么回事

 打小人和斩妖魔

 世上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

 狷技术研究

 感恩之心和“恩”的高利贷

第六课 历史与心理病

 选个大盗做皇帝:中国人人格丧失的开始

 世间再无项羽:认可无尊严生活的开始

 药物依赖症:魏晋开始的酒精依赖

 回到子宫:迷而不得的桃花源

 走向文弱:从孔子和李白的武功说起

 梅兰竹菊与守节意识:宋朝人的强迫性人格

 内画鼻烟壶和清代的学术:清朝心灵的萎缩

第七课 反抗与救赎

 “士”之死:被谋杀的高贵心灵

 从瑶(媱)姬到窑姐:男女之情的演化史

 谁把白娘子压在了塔下:性和性压抑

 传说中的两对分居夫妻:牛郎和织女、牛魔王和铁扇公主

 孟姜女为什么要“破坏”长城

第八课 给历史名人做心理医生

 大儒常无父:给孔子做心理医生

 做秦始皇的心理医生

 给王安石做心理医生

 “武大郎”的困境:对功高震主的心理分析

第九课 中国与世界

 中国真的废除科举了吗

 焦虑的中国人

 学习西方

 中日关系心理历史

试读章节

百姓的真龙迷信和赝品帝王龙

秦始皇以后,实质上中国是一个“霸道乐土”,政治的原则基本上只是强权至上。但是,为了统治的安宁,帝王们绝不会把这个事实的真相全盘托出告诉百姓。如果人人都明白了这个真相,则必然会对帝王的统治带来威胁。因为会有另外的一些自觉是强者的人会觊觎王位——中国的帝王权力太大了,利益太大了,谁不向往这个位子呢?“皇帝轮流做,今年到老孙”,这不是孙悟空对玉皇大帝说的话吗?因此,帝王必须另有一个说起来很堂皇的理由,证明是自己,只有自己,才真的应该做皇帝,千秋万世也轮不到“老孙”。

这个理由,就是自己是“真龙”、是“天子”,“受命于天”,是“天”选我做皇帝的,或者说我做皇帝是“天意”、“天命”——用《大话西游》中的话说:“上天注定的,还不够你臭屁的”。因此中国的帝王,一个个都非常的“臭屁”。

“天”不是现实中的事物,而是一种信仰层面的东西。实际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某种信仰,他们的现实生活也都受到这个信仰的影响。信仰是超现实的,确定现实的基础,现实存在的事物的合理性或合法性都来源于这个超越现实的东西。这个东西也就是犹太人所说的耶和华,新教所说的上帝,中国人所说的“道”,印度人所说的“大梵”,柏拉图所说的“理念世界”,现代某些哲学家所说的“终极关怀”。

“天”不会直接说话,天的意志也不会直接表达,而我们都相信理解天意是很重要的。那么,什么才能代表天意?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对各民族都非常重要的问题。个别人的欲望一般不能代表天意,因为人都是从自己的私欲出发的。比如以我自己的欲望,我也是希望自己占有天下最多的财富,占有天下最美的美女而且多多益善。但是,这显然不是天意,因为那样我就剥夺了很多人的满足,这样是“没有天理”的。

人们找到过两种寻找天意的方式:一种,以多数人的民意代表天意。这就是民主的基本思想。

另一种,以某些特别的人的意志代表天意,这些人的特别之处是他们不会从自己的私欲出发,而且出于公心为大家着想。

问题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他们为什么能克服人性的局限,不谋取自己的利益的最大化,反而能考虑全体人的公益?

回答之一是:这些人是被“天”、“上帝”或其他神秘力量选中的人,因此他们“天生”就与众不同。因此他们可以担任天的使者或者说是天的代理人。早期各民族的巫师、酋长,以及天主教的主教,等等,都是以这个理由得到了对人间事物的管理统治权力。

回答之二稍有不同:这些人也许可以通过自己修养,让自己由凡人变化为大公无私的圣人,从而有能力代表天意。这就是儒家先内圣而后可以外王的道路。

理论上讲:如果真的有些人,不论是先天还是后天造成的,能够无私无欲,这些人去做国家领袖的确是合适的,因为他们会为大家着想。即使做不到无私无欲,至少少私寡欲也是比较好的。

但是在操作上就有一个问题: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哪一个人是这样的人?怎么保证这样的人能真的成为领袖?

在一些原始部落,操作上往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公举”,也就是大家选择所信任的人做酋长;另一种是由老的巫师训练并选择新的巫师。原始部落的酋长巫师一般都是真的相信神灵的,因此不大敢对下属残酷剥削、压榨,何况那时也没有什么“剩余产品”可以让他们占有,所以这制度也还过得去。

后来则不同,在殷商的中国人们还很相信神灵(殷商的人把神灵称为“鬼”,不过他们心目中的鬼和我们所说的鬼不同,他们所说的鬼大致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神”、“灵魂”),而到了以后人们就渐渐不那么相信了,而且社会生产力提高,也有了许多剩余产品——于是做王的人就有了剥削别人的机会和胆量。于是,帝王们就有了一系列骗百姓的方法。

在周代,因为王位是世袭的,所以证明自己是真龙的方法很简单,只要自己是王室后裔就可以了。但是,秦始皇就有了一个困难。他做秦王可以说是世袭的(虽然有野史说他是私生子),但是他灭六国做天下的皇帝就没有“合法性”的依据。这也就成了秦末义兵攻击秦的理由。到了刘邦,问题更大了,刘邦完全是一个平民,如何证明自己是真龙天子呢?只好另找办法,刘邦的办法就是“伪造天意”。

据说刘邦的老娘“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刘邦)”,按照这个说法,刘邦干脆就是龙和他母亲所生的私生子,证人就是母亲的丈夫“太公”。

据说刘邦醉卧的时候,酒店的老板常常见到他身上有龙(也就是他的真身)。据说刘邦有时候躲到山里,他老婆吕后带人去找,往往很容易就能找到。刘邦奇怪地问老婆,老婆回答说:“你所待的地方,上空总是有云气,按照云气一找就能找到”。

在我看来,这两件事情都很可疑。第一件事情是谁公告天下的?按道理只有两个人,或者是刘邦的母亲,或者是刘邦的“人间父亲”刘太公。这事情是什么时候公告天下的?这些历史都没有记载,我们也不知道。如果说刘太公早就知道刘邦是龙的儿子,是一条真龙,未来必定发迹。我不大相信,因为在刘邦当上皇帝后,曾经得意地对老爹说过这样的话:“你以前总说我哥有出息,我没有出息,现在你看看,我和他谁的产业更大?”可见刘太公一开始也是把刘邦当一般儿子在养,希望的也不过是让他多置几亩地而已。所以最合理的推测就是:这个故事干脆就是刘邦想办法传出去的,目的就是神化自己。

第二个故事倒是有明确的证人,那就是吕后。但是,这个证人会不会事先和丈夫合谋,编这样一个故事骗人呢?我觉得很有可能:吕后为人,不是一般女人,而是一个非常有权谋而且有政治野心的人,和丈夫一起编这样一个故事太容易了。

事实证明这样的故事也真的有用,在一开始大家起兵抗秦的时候,选择谁做领袖是一个问题,后来大家选择了刘邦,理由之一就是:“平生所闻刘季(就是刘邦)诸珍怪,当贵”。

这就是一个赝品的龙的创造过程。

实际上不仅刘邦,那时候其他的平民如果想做皇帝也必须用这样的方法,陈胜吴广也用过类似方法,把一个写着字的布条塞到鱼肚子里,然后想办法把这鱼放在厨房。等厨师一杀鱼,发现肚子里一个布条(显然他以为是“天”送来的信件),上面写着“大楚兴、陈胜王”。后来的人也一样,比如元末,黄河河工在地里一挖挖出了一个一只眼的石人,上面有字说“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因此,要让老百姓相信你是所谓的真龙,你首先需要有“神迹”,而有一些神迹是很容易的事情,难度绝对小于魔术表演。

但是,仅仅有神迹当然还不行,你还要成功地夺取天下。在百姓看来,如果你是一个真龙,那么不管遇到多少困难,最后你一定会胜利;相反如果你失败了,这就证明你不是真龙。这个想法在逻辑上本来是不通的,按照逻辑,虽然说胜利者肯定有其长处,有实实在在的政治军事才能;但是,未必失败者才能就一定不如胜利者。有时一些偶然因素也是会起作用的。但是,百姓内心中不承认这个逻辑,因为百姓的思维方式是原始思维,原始思维中是不承认什么偶然性的。在百姓的心目中,那些“真龙天子”都是有神灵护佑的,所以是不可能“偶然被杀死”的。

我前不久看了一个电视剧叫做《土地公传奇》,里面讲皇帝的一个妃子被迫害离开了皇宫,随后她的儿子又被人偷换了。那个儿子虽然后来遇到了非常多的危险,但是没有人能真正害死他。因为土地公和土地奶奶时时刻刻跟随着这个王子,不遗余力地保护他,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是“真龙”。在百姓心目中,真龙到什么地方,这个地方的鬼神都会非常尊重、服从、保护他,他当然不可以被害死——万一某一个被认为是真龙的人后来竟然被杀死了,他们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不会承认真龙也是能死的,相反他们会说原来我们搞错了,其实这个人不是真龙。  隋末就有这样的一件事情,在反隋的一支军队里,有一个非常出色的人物叫李密。李密遇到过很多危险,但是最后都化险为夷。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和化险为夷,当时很多人认为他应当就是未来的真龙天子。大家也相信不论多危险,李密是不会死的——真龙不死。但是,后来李密还是被更厉害的人物李渊、李世民父子战胜并杀死了,于是大家的看法就改变了,说原来李密并不是真龙。

真龙有神保佑、天命不可改变,这样的迷信就带来了一个后果,不论是谁、不论他用了什么手段,只要成功了,他就是真龙。这样,中国人实际选择领袖的方式也就很简单了,那就是不择手段,谁能成功就是王,失败就是贼。

这样选择出来的领袖,是不是能符合我们前面说的标准:无私无欲?显然是不一定的,多数情况是不可能的。这样的领袖,只不过是政治权谋最熟练,或军事才能最好,或者只是最心狠手辣,能把所有竞争者都杀死的人。他们之所以肯付出巨大的危险和精力去打仗或政变,用这样的“武装竞选”争夺帝王之位,并不是为了为民做事,而是被皇帝巨大的利益所吸引——儒家所赞赏的那些通过自己修养而达到无私无欲的人,反而很难去和这些有强烈欲望的人征战并获胜。开国皇帝一旦地位确定,他的子孙就是世袭的,不论那子孙多么平庸或残暴,他也一样是合法的帝王。

总之,在理论上,如果皇帝是无私无欲一心为民的人,他是可以代表天意的。但是在实际上,由于操作上的特点,由于判定一个人是不是真龙的标准的错误,我们实际的皇帝大多是非常有私有欲的。

后世儒家有一个假设的补救方法,就是让大臣成为儒家典范的无私无欲的清官,通过这样的大臣去改变皇帝,即“致君尧舜”。但是在操作上这同样不可行。因为皇帝的权力(至少在理论上)是不受限制的,如果大臣想做的事情是皇帝不高兴的,皇帝总有办法撤他的职甚至要他的命。比如我是一个皇帝,我想像隋炀帝一样搞一个大的游览活动,我想选几百个美女,这时候有个大臣说这样不对,非不让我做,我当然不高兴,当然会找机会弄掉他,他有什么办法?顶多是劝我做“尧舜”,但我就是不做,他能拿我怎么办?

还有,虽然我知道我不是无私无欲的好皇帝,但是我可以让一些马屁文人写文章,硬说我就是当今的尧舜,你们又能拿我怎么办?

到了这个时候,这个赝品的假“龙”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自称真龙天子,就可以随意生杀予夺,还可以说这些都是“天意”——实际上这或者可以称为“强奸天意”。

因此,两千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人的这种方式是错误的。百姓越迷信真龙,帝王越容易造假,最后的结果就是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情会以天意的名义出现。

还有,我们一定要提防百姓中的帝王迷信或说真龙迷信,至少,我们不应该在电视剧、电影中,太多地宣扬帝王的威严和神圣,为这真龙迷信推波助澜,因为归根到底那些帝王是一些赝品的龙。对赝品龙的迷信和个人崇拜一日不止,真正的龙就不会腾飞。

真正的龙,是千千万万真正优秀的中国人,只有“民意”才能代表“天意”,就像古人早就说过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P60-66

序言

记得什么决定了你是什么

心理历史学是心理学的一个不大受人重视的分支。在心理学的大家庭中,认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孩子显然更受父母青睐,心理咨询、社会心理学更受外人关注,而心理历史学——有这样一个孩子吗?

有,心理历史学是历史与心理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它的内容是用心理学的理念、方法去研究历史,或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应用在历史上,从而帮助我们更多地理解历史。这门学科的开始其实很早,一百多年前弗洛伊德刚刚创立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后,他就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去研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现象,初步创立了这个学科。他把重点放在一些特殊的人如“疯子、能见到幻象的人、预言者、神经官能症患者和精神错乱者”,他认为在历史的某些关键点上,某些人的选择对历史的流向有很大的影响。他说“如果米提亚底斯在马拉松逃跑,查理·马特在普瓦提埃逃跑,西方文明可能会与今不同”。除了他之外,法国的一些史学家或心理学家,从对团体心理的分析开始,也从另一个方向开创了心理历史学。众所周知的勒庞写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革命心理学》,对特殊情境下群体的心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至今没有过时,我们通过他的研究而知道,无组织的群体中,人可以异常勇敢也可以异常怯懦,可以做出伟大的行为也可以出现可怕的暴行,而这相反的行为可以发生在同一群人身上。群体中的人似乎智力和判断力下降了很多,而从众的力量却超乎寻常。其实,最近因被高度关注而突然火起来的一本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书,也包含了很多心理历史学的内容。

但是学科虽然出现得早,发展却并不顺利,并没有得到足够多的重视。至今在国外心理学界,心理历史学依旧只有少数心理学家关注,而在国内则几乎没有进入科研领域,相关的研究也是寥寥无几。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是心理学发展中的一种现象——“牛顿羡慕”,所谓牛顿羡慕就是说主流的心理学家总是想把心理学发展成为一种像牛顿物理学一样的自然科学。因此,心理历史学这样一种无法自然科学化的分支,就理所当然地被主流忽视了。而那些继承了弗洛伊德的衣钵,走非自然科学化的心理学分支的人,又更多地关注具体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微观领域的问题,没有对整个文化、整个民族层面做工作的大的视野和大的雄心,因而也没有重视这个学科。

但是实际上,这个学科应当得到更多的重视,它本身不是不重要的。

我们可以把一个民族比作一个人。对一个人来说。个人生活的记忆是非常重要的。设想一下,如果人没有对个人历史的记忆会怎么样?人不会有自我概念,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生活没有目标和方向,行为没有任何连续性。人不记得谁是朋友或者恋人,谁曾经伤害过你。这样的人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历史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记忆,他的存在会出现非常严重的问题,就像成龙的电影《我是谁》中所发生的事情一样。《百年孤独》一书中,描述了整个民族的人都失忆的场景,也可以作为我们的参照。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历史记忆,这个民族的自我也一样会崩溃,这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会丧失,而这个民族也会失去其方向与未来。

有时候记忆不是失去,而是被扭曲了,那也同样会带来巨大的问题。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的记忆完全扭曲会如何?他也许会忘记真正爱他的人对他的那些关心,也许会误以为关心他的是另外的人,这样他就会建立错误的关系。他不能在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正确的经验,从而他可能会一再犯同样的错误。成龙的另一部电影《特务迷城》中,主人公被催眠植入一个假的记忆,误把敌方的间谍记成自己的父母,就会做对方希望他做的事情,而错失了自己的真正目标。你记得的过去是什么,决定了你会做什么,也就决定了你未来会成为什么。

因此,对历史的记忆,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会过分。没有历史的民族,也就不会有未来。记错历史的民族,未来也必然会再犯错误。我们之所以非常关注日本人是不是告诉了他们后代正确的历史,就是因为我们非常担心他们会不会再一次侵略甚至屠杀。

人的记忆,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信息“刻在”心里,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某种意义上记忆过程,是一个编码加工存储后,在适当的线索出现时再提取并且再造的过程。研究犯罪现场证人的心理时,我们发现,很多因素会影响证人的记忆,从而使得他回忆出来的东西不一定符合事实。比如,一个人被抢劫后,你让他回忆劫匪的身高,一般来说,他回忆的身高会比实际的身高要更高——因为恐惧,他会把劫匪回忆得更高大。还有,如果他被劫之后,惊魂未定,遇到了路人甲。将来当警察让他回忆劫匪长相,他很可能会把路人甲的相貌说出来给警察。了解这些关于记忆的心理规律,对我们得到更准确的记忆,至关重要。同样,心理历史学的存在,可以让一个民族有更好的历史记忆,这对一个民族的健康发展也至关重要。这种重要性,甚至要超过现在心理学中很多的具体问题的研究。

当然,本书中的研究不仅仅是历史如何被记忆的心理学,其中更多的内容是研究历史中一些重要人物的心理,以及历史中某些群体的心理。历史的发展,不是一个物质世界的自然过程,而是由人的行为决定的过程。了解人的心理,才能知道当时人的决定和行为的原因。而这些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在以后知道,我们当代人的心理会如何塑造我们未来的历史。

作者本人一直对这个领域很有兴趣,在21世纪初,在其他工作之余,抽时间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2004年前后出版了《心灵的年轮——中国文化的心理分析与救赎》一书,用通俗的文字展示了自己的一部分研究的成果。同时在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开始了中国大陆(港台的情况我不知道,不知道有没有)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心理历史学的课程。先后由著名历史研究者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的作者)、朱岩(《佛陀记事》的作者)、蔡晨瑞和我,任这门课的主讲教师。李亚平用心理学视角看宋、明、清代的历史,朱岩擅长佛教史且对海盐地方志有深入研究,蔡晨瑞研究近代人物特别是文人的心理,我则对中国历史中的心理现象进行全景和局部相结合的研究。学生很喜欢这门课程,我们也欣慰地发现这门课程给了学生一个历史的大视野和心理学的独特视角。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毕竟是一个太小的范围。我的愿望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和大家交流心理历史学的研究。因此,有了这本书。它精选了我十多年来用心理学方法研读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相关文章,是一次学术研究上的总结。这些文章中不少都在《心灵的年轮》、《中国的人心与文化》以及我其他心理历史学的书中发表过,不过我认为这并不会削减本书的价值。因为,集中精选有代表性的文章,形成一本这样的书,会给读者一个更全面地了解我心理历史学思想的机会。在写作风格上,本书还是用雅俗共赏的风格,争取让专业心理学家和其他读者都能看也都能更清晰地领会。当然这样写,对“科研成果评估”不利,因为看起来似乎让此书“不像学术专著而像通俗读物”。但是我自信,这实际上完全是学术专著,是质性的研究的一个成果。当然,深入的程度还很不足。但愿不久后能有后继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心理学家应存济世之心。心理历史学如果研究好了,对济世应会有大作用。毕竟,了解了历史如何被记忆的心理过程,了解了历史中人的心理、群体的心理等,会帮助我们得到更好的未来。

感谢李亚平、朱岩、蔡晨瑞等朋友在这个方面的工作,感谢曹昱平时聊天时给我的灵感。也感谢编辑黄海龙先生的工作,他的认真细致,使得本书的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感谢读者阅读此书,心理历史学的未来,以及我们中国的未来,取决于诸位读者的合力。愿我们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坏传统(心理学教授的九堂历史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建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252654
开本 16开
页数 3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1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88
CIP核字 2013202201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