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赓日记
内容
编辑推荐

《陈赓日记》由陈赓所著,本书是陈赓大将的日记,在陈赓同志去世二十多年后才首次与读者见面。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和好评,邓小平同志还亲自为本书题写书名。书中记录了他从1937年到1952年的戎马生涯。战火洗礼、风雨飘摇,这本日记得以流传下来与读者见面,弥足珍贵,它真实记录了我军高级将领陈赓同志在战争中的睿智、在生活中的情趣以及对党和革命的忠贞。令人遗憾的是长征无日记,陈赓同志自己也对这段记录的缺失悔憾不已,但身处革命年代的历史境遇中,能够有这样的文字流传于今,对我们今天的读者已经是莫大的幸事了。书中还附有陈赓同志1944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书写的自传,以及陈赓同志的书信和手稿,非常珍贵,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收藏性。

内容推荐

《陈赓日记》由陈赓所著,本书是陈赓大将的日记,在陈赓同志去世二十多年后才首次与读者见面。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和好评,邓小平同志还亲自为本书题写书名。《陈赓日记》中记录了他从1937年到1952年的戎马生涯。战火洗礼、风雨飘摇,这本日记得以流传下来与读者见面,弥足珍贵,它真实记录了我军高级将领陈赓同志在战争中的睿智、在生活中的情趣以及对党和革命的忠贞。令人遗憾的是长征无日记,陈赓同志自己也对这段记录的缺失悔憾不已,但身处革命年代的历史境遇中,能够有这样的文字流传于今,对我们今天的读者已经是莫大的幸事了。书中还附有陈赓同志1944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书写的自传,以及陈赓同志的书信和手稿,非常珍贵,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收藏性。

目录

2013年版出版说明

2003年再版说明

2003年修订版说明

《陈赓日记》(续)前言(1984年10月)

《陈赓日记》前言(1982年8月)

我与陈赓日记

一九三七年

一九三八年

一九三九年

一九四一年

一九四三年

一九四九年

一九五○年(在越北战场)

一九五一年(在朝鲜战场)

一九五二年(在朝鲜战场)

附录

 我的自传

 书信十四封

 手稿五份

编后记

试读章节

8月27日

上午乌云密布,下午微露晴意,大家都喜形于色。昨日根英由西安到云阳总政治部,小平同志加菜为我们贺,并另辟一室,使我们作竟夜之谈。是晚彼此互诉离情,直达深夜,尚无疲意,其快乐有胜于1927年武汉新婚之夕。根英在狱达4年,威迫利诱艰苦备尝,始终能坚持她共产党员的立场,不为所动,使我对她更加敬服。从此我俩的爱情更趋稳定,而绝对不可动摇了。

 今日根英因大雨路滑仍住总政治部。我上午参加了31军政治工作会议,发表了一些关于巩固部队、对群众纪律,及补充缺额等工作的一些具体意见。下午在司令部听取各师关于改编情形。

8月28日

今日气候阴晴。根英来部。下午政治部召集特别小组会议,各师师级干部参加,专门检查一年来政治部最高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行动,大家很有自我批评的精神。这样带有教育性质的会议对培养干部是非常必要的。

我对31军改编后的工作有如下的意见:

(1)继续开展反国焘路线的斗争。最近部队表现出一些非常严重的现象。虽然是个别的,如拉夫、强奸,把枪支马匹等作为私有,以及一些违反阶级道德的行为,这些完全说明国焘路线的残余和军阀主义的倾向。今后应该抓住这些标本例子深入斗争,并给以纪律制裁,在实际工作中继续深入开展反国焘路线的斗争。

(2)加强共产主义的基本教育和党的领导。要根本肃清国焘路线的残余和防止军阀主义的倾向,只有提高指战员的政治认识和党的绝对领导,才有保证。

(3)提高部队的军事技术及干部的战术素养。据我这几天的考察,最近部队教育较偏重于政治(当然有它的作用),军事方面不免要松懈些,即算有些军事教育,但又过于偏重制式教练,所以至今部队的战术教育还是没有开始,这是重大的损失。以后,抗战的残酷,凭着过去的一冲,是无济于事的。今后应该利用时间进行这些教育,改变过去一冲的办法。  8月29日

天气睛和,晚有微雨。早起参加高级干部汇报,听取关于各团连级干部配备的情形。这些干部斗争历史很久,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但大部政治水平较低,战术素养缺乏,文化水平不高。这里更可证明加强干部教育的重要。

今天召集全军连长、参谋、参谋长上课。上午肖克同志讲授行军和行军防空,下午我讲铁道运输及渡河。听众精神颇能贯注。

晚浏览报纸,发现南口失守,使我悲愤交集。南京的犹豫动摇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极大的帮助。平津丧失,南口陷落,还不决心动员全面战争,采取坚决的进攻,收复失地,那么只有落得全中国的沦亡。这里愈使我觉得只有拿我们坚决抗战的模范行动,促成全面战争的实现。

8月30日

阴。刘、张不回,改编不能正式宣布,许多干部不安于位,自念自己的去留,以致影响部队工作,发生纪律废弛的现象。即商之于肖、郭,谋整顿之法。结果在今日军级特别小组会议上宣布,并提出明日师特组会议上批评,各级司令部切实派出参谋检查。

今日军级特组会,各师师级干部参加,主要为半年思想意识的检查。一般自我批评精神很好,大家都能在原则上揭发自己人所不知道的错误。这证明反国焘路线的收获。这些同志正在向布尔什维克道路上迈进着。

8月31日

天雨。下午参加93师特别小组扩大会议。在他们的发言中,均不能从原则上去说明问题,反之是枝枝节节,毫无系统,但已经能勇于揭发一些问题,总算是进步了。以后应加强对这些干部的基本理论教育,引导他们从原则上了解问题是非常重要。

9月1日

阴雨。闻刘、张回部,我和肖、郭准备去师部就谈,适接李达电话,约明日往访,故未去。

读新闻材料,知苏联已与南京订立互不侵犯条约。我认为南京祸追眉睫,才急抱佛脚,那已经受到不可估计的损失了。为今之计,只有亲密地联合苏联,进一步与苏联订立军事攻守同盟,共同反对凶恶的法西斯侵略者——日本强盗,维持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

9月2日

晴。早7时我和肖、郭同到师部见刘、张,当即召开座谈会,传达洛川会议精神(详情另记)。肖、郭今日离部。

P4-7

序言

《陈赓日记》在陈赓同志逝世21年之后,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邓小平同志为本书题写了书名,以表达他对于陈赓同志的怀念和对于本书的重视。

陈赓同志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就投身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老党员,是我们党培养的最早的军事指挥员之一。在几十年革命斗争的生涯中,他以自己的忠诚积极、大智大勇而成为我们党和军队里深孚众望的领导者之一。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的名字就在黄埔军校和东征战役中被人们所知晓、所称颂。加年代末和30年代初,他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从事地下活动,与敌人密布的特务暗探作斗争,有效地保卫了党中央的安全;那些令人咋舌的惊险故事,早已传为革命史上的佳话。他的机动灵活、屡克强敌的指挥艺术,他的英武果断、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他的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他的光明磊落、顾全大局的优良品质,他的深入实际、不尚空谈的工作作风,他的豪爽开朗、豁达乐观的鲜明性格,更为广大指战员所熟悉、所喜爱、所崇敬。

然而,直到他去世为止,还很少有人知道,在戎马倥偬、十万火急的战争岁月里,他还曾写下大量的日记。这位在人们印象中惯于征战的将军,竞还是一位勤于执笔的作者。在漫漫的行军路上,在紧张的战斗间隙,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陈赓同志总还要格外挤出一些时间,把每日见闻思索之所得,把部队作战行动的情况,把我党我军的历史壮举,记载下来。据战争时期曾在陈赓同志身边工作过的同志回忆,深夜里,当部队营地一片沉寂的时候,还每每看到陈赓同志伏在如豆的灯光下,凝神疾书;不过,谁也没有想到,这位比谁都忙的指挥员,竞还给自己规定了写日记的任务。虽然保存至今并收入这个集子的,只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片断,但这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这份日记,决不仅仅是陈赓同志个人的生活经历,而是一份珍贵的党史军史资料,是革命先辈留给后人的一份丰厚的精神遗产。因此,应当把它奉献给广大的读者。  1961年3月陈赓同志逝世后,他的夫人傅涯同志曾把她个人保存的遗稿作了初步的整理。后来,“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发生,林彪集团竞妄图对陈赓同志也横加罪名,他的遗稿当然也有被抄没的危险。傅涯同志宁肯舍弃家中的一切,而把遗稿转移到了外地。直到一年多以前,我们才又得以看到这些因年代久远而发黄变脆,因雨淋水涸而字迹模糊了的遗稿。此后,我们受傅涯同志委托,继续进行整理工作。《陈赓日记》便是这些遗稿中的主要部分。

为了便于阅读,我们对日记加了若干注释,尽可能对日记中提到的人物、事件等加以简要说明。但由于资料和水平所限,仍不免有不确或不妥之处。此外,我们把陈赓同志1944年写的自传,也选录于后,作为对日记的补充,以便读者能对陈赓同志的生平及其日记的历史背景,有更多的了解。

目前,全国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奋发向前。但是,今天源于昨天,开来必须继往。在前进的路上,回顾前人艰苦创业的历史,学习先烈百折不挠的斗志,必能从中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我们想,这就是《陈赓日记》出版的现实意义。

后记

《陈赓日记》初版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曾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这在《日记》前言及《陈赓日记》(续)前言中已有记述。两份前言此次原文收录,也是为了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的情况。

《陈赓日记》的修订再版,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今日的思考。这是陈赓同志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虽然那个时代结束了,那一代军人离我们远去了,但它所闪耀的人类理想之光和无畏奋斗精神,却会永远滋润着中华民族的魂魄,铸造着一代又一代军人的铮铮铁骨。我们谨以此来表达对老一辈革命家和军事家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

在此,我们还要对上一版的编辑、注释者王同周、阮家新同志表示感谢,是他们认真负责的工作为这次修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要感谢陈知非、余立、陈巨能和沈新同志,他们对照日记手稿一页页核对,作了修订和校改。

孙阿冰

2003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赓日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126814
开本 16开
页数 4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5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14
CIP核字 2013235506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2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87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0: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