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医之心(好医生执业志)
内容
试读章节

“红包”,于医生,于患者,都是极为敏感的词汇。

我在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节目中却说过“没有收到过’红包’的医生不会是好医生”这样一句话,引起大家惊诧。

他是一个20岁的年轻人,是一个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力。因为突发肢体无力,发展为呼吸困难,从河北某地区医院转来(当时我在协和医院急诊科工作)。病人的诊断过程很简单,也很快有了结果:“格林巴黎综合征”“一种原因尚不明确的”“神经根”病变,临床表现就是进展性的肌肉无力,从肢体无力逐渐发展到呼吸肌肉无力.以至于无法呼吸)。

人不喘气就会被憋死。这个病人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恢复他肌肉的力量,就预示着他将面临死亡。然而,这个疾病令人恐惧之处还不仅仅是死亡,更加严重的是他在病情加重的过程中意识会一直保持清醒。也就是说,病人将“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走向死亡的旅途。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必须采取人工呼吸的方式维持病人的生命,为他的治疗和康复赢得时间。

治疗小组希望病人和家属安心、放心.但是没有人知道最终的预后会怎么样。

我们在努力,病人的家属也在努力。

与其他病例不同,在这个病例中,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病人.而是病人的老父亲。

病人的母亲早年辞世.老父亲把两个孩子带大。艰辛的生活在老人形体和面容上都烙下了印记。他表现出一个典型的中国北方农民形象——穿着对襟棉袄,叼着烟袋(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烟袋了),常常蹲在急诊科的一个不显眼的墙角.暗自叹息。的确,一个在家庭中成长29年的儿子,一个农民家里正当年的劳动力,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任何一个有情感的人都是无法接受的。这个老人为了儿子.变卖了自己几乎所有的资产,抵押了自己的房子和土地,并向村里借了2万元钱。然而,这个病的时限我们不知道,结局我们不知道……

就在我们焦虑、病人家属无措的时候,一位医生向家属透露了一个坏消息:这种病的治愈率是很低的,病人很可能在一定时间后不治而亡,最后可能”人财两空”。

家属失望了,灰心了,退缩了。

老父亲找到我,说要把儿子接回家。所有管理这个病人的医生.包括我,都很矛盾。让他走.我们知道结果是什么;不让他走,万一结果不好,真的“人财两空”,我们如何交代。

这是医生最纠结的时候。我们的职责是“延长生命”,我们不能“轻言放弃”。但我们并不能保证好的结果,更不能替病人家庭承担经济压力。

放——是命!不放——是钱!

我们还是不死心,病人并没有真的到”完全没有希望”的地步。考虑再三,经过和大家讨论病情,最后我决定和家属好好谈谈。

憨厚的老父亲没有什么知识,也不会表达.想法很简单,只是说:“活着的还要活呀。”这话让人听了心酸。好在病人还有一个23岁的弟弟,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军人。我把父子俩叫到了一起和他们进行了一次“特殊的谈话”。

“听说你们想把他拉回家?”我单刀直入发问。

老父亲皱着眉头,用力吸着那个已经没有火星的烟袋。

沉默了一会儿,弟弟打破了僵局,也是那句话:“病人走了,我们还得活呀。”

这是我做医生以来听到的最震动良心的话。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我必须回答——因为我是医生,是这个病人的主治医生。

“你们怎么回去呀?”我问。

P15-P17

书评(媒体评论)

我喜欢这娓娓道来的文字,把医学的人文性——医学中的人性所承载的文化,描述得不晦涩。我更喜欢充满真情而平实的故事里,把医生的仁心表现得如此生动。

娓娓道来,让医之科学离人们更近,让医患心灵,无论相识或未曾相识,都可以更相通。娓娓道来,让好医生变得更具体,做个好医生变成潜移默化的行动。

王学武《科技日报》主任记者

何以仁心?这本《医之心》很好地解释的这一问题。希望不仅是医生、医学生能阅读到这本书,更希望普通公众能阅读到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将为促进医患互信,改善医患关系提供正能量。

微博评论

“纠结的现实面前,想做一个好医生,是心态的历练,是心境的考量。医生,每天几乎都是在风险评估、责任担当和诊疗方案的抉择中如履薄冰。”期待《医之心》正式出版,希望医患天堑变通途。

微博评论

后记

医科大学上学的女儿周末晚上回家,推荐她看了《医之心》的《倾听》《拔管》《无声亦有声》《如果,你可以重来》等几篇文稿,平时沟通不多的女儿,忽然冒出一句:“这本书值得期待。”

“为什么?”“这些大专家的文字,没有什么说教,但有画面感,看着像现场的一个个镜头,还把医生的纠结和做医生的担当,在案例的描述中平实地表达出来。”我建议她有时间把文稿看完,“不,我要等着书出来再细看。”女儿说,“这样的文字,书本里读不到,课堂上很难听到,看一遍感悟不深,必须静下心,慢慢领悟,甚至需要工作后边看边回味。”

应北大出版社和本书主编之邀,作为特约编审,在拜读《医之心》所有文字的几个月里,我深深地被医学大家和医学专家们的心性所感动——感动于他们对医学之痛的反思,感动于作为医生的他们对风险担当的无悔,感动于他们在浮躁的当下对患者之情、患者之难的理解与帮助,感动于他们在执医环境并不乐观的当下,信守仁心,心存对患者的感激,而所有的文字,都是娓娓道来,娓娓道来中让人领悟怎样才是个好医生,怎样才能做个好医生,什么是医学的人文性,医学的人文性于医生,于患者,具有怎样的光辉。

38篇文稿,每一篇文字讲述的都是专家们执医生涯中感触最深的故事。当《那一份病历》记录了一位中学教师,37岁的女患者,五年前因“右眼视物模糊”到医院就诊,术后的五年“健康、幸福、充满希望”,对医生充满感激。因为医生说过,双眼同时长这种肿瘤的几率很小,她的病例应该是很有价值的,五年里,她按照约定的时间完成随访,一直到发现肿瘤肝转移已经两个多月。当时她正在进行化疗,还按约定来找医生,“希望我这个完整的病历和就医的整个历程,对您的科研、对以后的病人也许会有所帮助”。辞世前,她让家属一定要告诉医生这个消息,还交代家属务必将这些记录交给医生。读此文,我的内心感受已无法用语言表达。

《疾苦》一文记录的情同手足的兄妹,20年前同一天高热惊厥,患相同的癫痫疾病,哥哥接受手术后,康复得非常好,停用药物后,癫痫一直没有发作。当专家了解到妹妹也患有同样的疾病时,迅速安排患者住院,接受了同一部位的手术。手术后妹妹的精神明显好转,性格变得像换了一个人样,更容易与人交流沟通,癫痫也未见发作,但妹妹得以被迅速收治住院的原因,是因为医生出诊中了解到妹妹因患癫痫病,身心所遭受的苦痛。读此文,我忽然觉得,所有的关于医学人文性的讨论,都不如走进病人的心里,感悟因疾病而来的苦痛更有意义。

娓娓道来的所有故事,没有华丽的修饰,却时时让你的心被揪着。患之情里,你能感受到医之心的具体可触;医之心中,你能感受到患之情里因对医生的信任和尊重,而获得的不是亲情又胜过亲情的生命尊严。

一生中不去医院看病的人很少,一辈子的职业生涯里,只单纯跟疾病打交道的医生也不会很多。医院连着社会,病房、病床,是每个人都可能会去体验的打理健康的平台。喜怒哀乐、苦辣酸甜,人格在这里平等,人性在这里无遮无掩。因为对生命的敬畏,因为对健康的诉求,人性与医学交汇出医学的人文性。无论你是从业多年的医生,还是正在医学院课堂听课的学生,读了这本书,或许你会赞同本书序中的观点,“医之专,医之难,医之疼,医之美,构成了医之心”,“好医生不是概念,做个好医生也不靠说教。做个好医生,需要一生的历练,点点滴滴,贯穿于对每一个患者的诊治,因此而构成医生的仁心”。

我不希望读者朋友把这部由29位医学专家的亲历和职业感悟写成的文字等同于常规意义的教科书,因为它没有太多的说教。也不希望读者朋友把专家溢满真情的平实文字单纯看作执业故事。因为太多的文字里,有泪,有血,也有幸福,更有医学的探索,有医学的哲思,只是在不经意间娓娓道来。

我喜欢这娓娓道来的文字,把医学的人文性——医学中的人性所承载的文化,描述得不晦涩。我更喜欢的是这些文字在充满真情而平实的故事里,把医生的仁心表现得如此生动。

娓娓道来,让医之科学离人们更近,让医患心灵,无论相识或未曾相识,都可以更相通。娓娓道来,让好医生变得更具体,让做个好医生变成潜移默化的行动。

王学武(特约编审)

目录

序言 何以仁心 张抒扬/1

1. 如果,能够重来 李小鹰/8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黄昏,刚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顾阿姨,一位

肝癌晚期的白发老人,坐着轮椅在外面等了我两个小时。她想对我

说什么?没有说出来的话竟成了她临终时唯一的遗憾。

2. 红包 王仲/14

“红包”,于医生,于患者,都是极为敏感的词汇。

我在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节目中却说过“没有收到过‘红包’

的医生不会是好医生”这样一句话,引起大家惊诧。

3. 爱与光明并存 黎晓新/21

“我是带着全家人来的,他们都要看看是谁让我重见了光明。”说

着他们送上了一幅托人写好的字“爱与光明并存”。这幅字后来就

一直挂在我们的病房。患者的爱就这样一直伴随着我们。

4. 牵挂 于健春/27

医患,是特殊的缘,一如牵挂,是特殊的情愫,还有那感念在生命

里的绿豆,以及那只半旧的公鸡瓷玩偶。

5. 水果 沈敏/32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雪中送炭心存温暖。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需

要水果,如同社会离不开仁心。

6. 信任之重 陶海/38

重塑医患之间最需要的坦诚和信任!坦诚才能赢得信任,信任才能

和谐,医患之间的信任,其实是一种坦诚的交互,只有彼此坦诚与

信任,才会构筑真正的和谐。

7. 说法 杜淑英/47

“关键问题是需要医生的诚信仁爱之心,加上病人的包容感恩之情,

医患关系才会真正开启良性互

动。”Z 医生语重心长地说。

8. 手机号 张红宇/53

谢谢你,我的病人!寻常的手机号,承载的也是我的信任。

9. 攥手 何田/58

奶奶被挪动的时候,一只手又在空中乱舞,我明白她在找什么。我

抻下手套,主动伸过手去,再次握住了奶奶的手。

10. 作揖 卜小宁/65

那个凌晨,李老走了,可老人平和而真诚的点点滴滴, 却一幕幕浮

现在我的眼前。李老那特有的作揖,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11. 掌声 蔡建强/70

将近八年过去了,歌唱家已经渐渐走向耄耋之年,现在依然可见到

他在舞台上的身姿,依然可听到他低声地吟唱。掌声,献给生命的

礼赞。掌声,献给歌唱家。

12. 两双鞋垫和一双布鞋 谭先杰/75

患者在手术前送钱送物,未必是真心感谢,多半图个放心而已。手术

后数月甚至数年还赠送礼物的,应是真正的感谢。尽管后者也不应该

提倡,但与红包却风马牛不相及,它承载的,

更多是患者与医生的友情!

13. 老丁的四次手术 周兵/82

老丁在我这里四次手术,历时5年多,第四次手术的时候已经70岁,

可以说是他的执着和信任,为他争取到最理想的治疗结果。是他的信任,

使我在给他的诊治经历中,收获了很多,

手术技术上的,理论上的,更是心灵上的。

14. 那一份病历 魏文斌/91

每当我看着不同患者的病历,总会不自觉地想到那个患者。总会

想,每一份病历,都是有生命的,记录着不同患者人生历程中一个

点或一个阶段,或痛或苦或“循证”的生命承受。

我因此而更用心地书写和珍重每一份病历。

15. 我很好 段蕴铀/96

对于一个经历过开颅、鼻腔肿物清理等多个手术的七十多岁的老人

来说,每一次手术都是一次煎熬,都要过一次“鬼门关”。而手术过后

“尽开颜”,每一句“我很好”都弥足珍贵。

16. 平安:幸福的倍乘 杨剑秋/106

平安,于产妇,是幸福的倍乘。于产科医生,更有神圣的涵义,因

为面对的是两个人有时甚至是三个人的生命。

17. 倾听 梁晓春/113

能否认真倾听,是检验医生是否具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试金石。我

们不仅要学会倾听,还要不断提高倾听的能力,要学会善于倾听。

18. 神圣 刘昌伟/119

救死扶伤,阐释着医生的职业。为健康加油,与死神博弈,为生和

死付出,又注解着医生的神圣。神圣,其实就是“有时是治愈,常

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19. 抉择 于健春/126

当一个个危重的患者在与死神的抗争中赢了时间、赢得了生命时,

外科医生的抉择的意义,也一次又一次被生命的重生诠释。

20. 成长的滋养 曾学军/131

热爱,让我选择了做医生,而患者给予我职业和心灵的滋养,于无

声处伴我成长、成熟。

21. 尴尬与郁闷 李雪梅/140

尴尬、郁闷,很多时候体现了医生职业情感的复杂性,但造就的是

医者仁心的博大胸怀。

22. 搏心 张抒扬/148

纠结,是仁心与风险在搏击,而搏心,是仁术之心的另一种表达。

23. 服务的第一界面 谭先杰/157

“医生给病人服务的第一界面是尊重。”尊重,简单的两个字,

每个患者都可能有自己的感受,每个医生都会有自己的感悟。

24. 我的周一 沈敏/164

医疗水平的高低,不是决定诊治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还取决于

医生是否有一颗对病人真诚的爱心。

25. 幸福:给绝望带去希望 余可谊/171

做一个医生又是幸福的。幸福的是,我们在阅历的增加、经验的

积累乃至一次次纠结的历练中,常常给绝望的患者带去希望。

26. 疾苦 赵国光/177

每个重病患者的背后或许都有鲜为人知的辛酸,家境贫寒的患者

尤其如此。

27. 走到病人床边 张红宇/185

“医生要到病人的床边去,病人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一位医学

泰斗说过的话,这一次让我有了特别的感触。是的,走到病人的

床边,不仅收获了诊疗经验,还收获了患者真挚的感情。

28. 荣耀 张志强/190

那份快乐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快乐,让我深深体悟到,我们

就是首都北京派来的使者,能给和田人民带来幸福,带来安康,是我们一生的荣耀。

29. 一声蔡爸爸 蔡建强/197

读着小佳这封信时,曾经为小佳病情纠结的心,充满了欣慰,内

心弥漫着微笑,不仅因为生命里多了一个知书达理、聪明可爱的

女儿,更因为纷繁世界中有一朵临近凋谢的花朵,因

为医者的努力而重新绽放,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生机和瑰丽。

30. 惜缘 衷敬柏 /203

医患如相亲,很多情况下医患是过客,只有少数有缘人能“相伴终生”。

31. 欣慰 马东星/208

幡然醒悟,看病救人只是我应尽的职责而已,而对患者,这将

可能是改变他们一生命运的相遇,他们会将你所做过的点滴小

事铭记于心,深深感恩!

32. 时刻准备着 王文珍/215

“时刻准备着”,不仅包含着物品的准备,还需要护士专业知

识、操作技能和应急能力的准备。时刻准备着,是对护士知识、

技能、责任心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全面要求。

33. 担当 段蕴铀/223

做一个医生,最难是担当,而最难的担当,是特殊情形下能把

风险和责任扛在肩上。

34. 拔管 王仲/231

我把这个难以拔出的导管拔出了,但留在了记忆深处的尴尬,

却时常提示我,医者的仁心,其实是靠对患者的用心和过硬的技术来承载的。

35. 值守:除夕夜心里的踏实 卢海/238

家人团聚过除夕,是生命里的幸福,但作为眼科医生的我,急

诊一线的值守,却成了越来越重的除夕情结。

36. 相托 魏文斌/244

当患者将后半生的尊严、幸福、希望通通托付给你的时候,作

为医者,所系的已不仅仅是健康,患者相托的,更是他们的生命。

37. 将心比心 王宁利/249

如果一个人是用手做手术,那他永远是手术匠;如果一个人用

脑子做手术,那他就是一名好的专家;而如果一个人用心去做

手术的时候,那他就已经达到“艺术家”的境界了。

将心比心,才是一个好医生的仁术之心。

38. 无声亦有声 张抒扬/256

无声,是理解患者后细微而富专业意义的心理关爱。有声,

是医与患互动的生命交响曲。无声亦有声,是医护人员协作

的默契、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紧张而有序,又是医患之间不

言而喻的信赖和配合,传导的是对生命敬畏的心性相通、对

生命珍重的心灵交互。

后记

医者仁心 王学武/269

序言

人们对探索未知世界时的失败常常宽容,或者说允许和不怕科技创新中的失误.但很少听到对医生的工作也能如此理解和体谅,因为医生的诊疗活动直接与患者的健康关联.甚至性命攸关。生活中我们享受的所有服务,几乎都能以等价形式体现消费的交易特征,独独医患,不能,也不可以。患者,因病痛求助医生:医生,因使命和职责,为患者提供治愈、帮助或者安慰等专业性很强,非一般意义的服务。花钱可以买任何商品,唯独生命和健康不能用钱等价交换。

医生,不一定是亲人.却比亲人更了解你的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因此有时会比亲人还让你依赖和依托;医生,也未必是朋友.却比朋友更懂得倾听你的苦恼或病痛,因此更让你信任。医生,在你人生旅途中或许只有一程或一面之交,却有可能提升你的生活品质甚至引导你一生的健康。医生与患者.本是陌路人,却因为天职,因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健康的渴求,坐在了面对面,构筑了人世间最奇特的人际关系——医和患,有时甚至是特殊的”生死”之交。

医学和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治病救人提供着越来越有效的技术和手段,为生命更健康提供了可能;人们因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健康需求越来越高,对医生的期望也越来越大。但是,医学并非无所不能.人类对生命的未知远远多于已知.医学有太多的局限困惑着医生们,生生不息的规律依旧是自然界的主导。

纠结的现实面前,想做一个好医生,是心态的历练,是心境的考量。医生,每天几乎都是在风险评估、责任担当和诊疗方案的抉择中如履薄冰。心地,可与生俱来,但医生的仁心.不是几个月、几年就能练就。吃五谷杂粮的医生,现实生活中也有酸甜苦辣。当医护人员被伤害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发生,医务人员的心都在抽搐。执业环境出现恶化趋势,不少医生提心吊胆,如临深渊,内心常感脆弱和委屈,有的甚至离开了心爱的职业。如此情形下,既要心怀同情,又要遵从科学,保持冷静,既要体谅患者疾苦,又要遵循医学法则和执医的种种规定,这是做一个医生能否信守仁心最难的考验。

医.是医疗、医术,又是医疗、医术之上承载医德、医风的医生之心地。医之心.是医生对患者的理解所体现的心性,是从医之难,医之疼,医之美.构成了医之心。

好医生不是概念。做个好医生也不靠说教,需要一生的历练,点点滴滴,贯穿于对每一个患者的诊治,因此而构成医者的仁心。尊重医生,是患者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医生尊严的体现。尊重患者,是医生对生命的敬畏、对医之科学真谛的遵从。无论患者还是医生,都是一个大写的“人”,都有一份尊严。医患间的交互信任,使得人与人的尊严在医患的和谐中传递,在医学的光芒中传导。

来自11家著名医院的29位医学专家们发自心底的文字,是千万个好医生执业感悟的一部分。这些文字,不是简单地写医德和医风.也不是用案例概念化地描述医患关系的构建,而是因为当下医患关系的不乐观,当前的医学院教育和医生职业培训中.又未能把医学人文性教育放在更重要位置,社会缺乏对医者仁心的更多理解与尊重,专家们用触动自己心灵的从医亲历,记录可触摸的医学人文性。如果.你能静下心听他们平实讲述职业生涯中对患者的感念之情,以及有痛更有欣慰的医之心感悟.你会对怎样才是一个好医生,怎样做个好医生.何为仁心,何以信守仁心,有新的解读。

仁术是仁心的承载,有仁术才会让仁心在医学实践中更具光芒,才会对和谐医患关系的构筑更具现实意义。仁心.不是简单的良心或者同情心,而是热爱专业基础上对医学和医术孜孜以求的仁术之心。医生的仁心,在对患者的关切里流淌。

医者何以仁心,医患何以彼此信任、彼此尊重,推荐同行和医学院的学生朋友.分享专家们的亲历,或许.你会有一般教科书上读不到的感触。也推荐给对医生职业不甚了解的朋友,不妨读读医生们流露心性的文字.或许,当你生病就诊时,会因为对医生的更理解和信任而更好地配合医生的诊疗,得到更科学、更有效的健康服务。

医之心,承载和体现着医学的人文性,但医学的人文性,并不仅仅是医学的人文体现,理应是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医学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出版《医之心》,是为了在未来的日子里,有更多好医生的执业感悟,能与大家分享。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希波克拉底誓言,在我们的从医生涯中,光芒依旧:特鲁多“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的名言.在现实的医患关系中,神圣依然。

内容推荐

《医之心(好医生执业志)》编著者张抒扬

《医之心(好医生执业志)》内容提要:生活中我们享受的所有服务,几乎都能以等价形式体现消费的交易特征,独独医患,不能,也不可以。患者,因病痛求助医生;医生,因使命和职责,为患者提供治愈、帮助或者安慰等专业性很强,非一般意义的服务。花钱可以买任何商品,唯独生命和健康不能用钱等价交换。医生与患者,本是陌路人,却因为天职,因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健康的渴求,坐在了面对面,构筑了人世间最奇特的人际关系。

医,是医疗、医术,又是医疗、医术之上承载医德、医风的医生之心地。医之心,是医生对患者的理解所体现的心性,是从医者对专业的不懈追求,又是对患者疾苦的感同身受。医之专,医之难,医之疼,医之美,构成了医之心。

来自11家著名医院的29位医学专家们发自心底的文字,是千万个好医生执业感悟的一部分。如果,你能静下心听他们平实讲述职业生涯中对患者的感念之情,以及有痛更有欣慰的医之心感悟,作为医生,你会对怎样才是一个好医生,怎样做个好医生,何为仁心,何以信守仁心,有新的解读;作为患者,当你生病就诊时,会因为对医生的更理解和信任,得到更科学、更有效的健康服务。

编辑推荐

《医之心(好医生执业志)》编著者张抒扬

医者何以仁心,医患何以彼此信任、彼此尊重,推荐同行和医学院的学生朋友.分享专家们的亲历,或许.你会有一般教科书上读不到的感触。也推荐给对医生职业不甚了解的朋友,不妨读读医生们流露心性的文字.或许,当你生病就诊时,会因为对医生的更理解和信任而更好地配合医生的诊疗,得到更科学、更有效的健康服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医之心(好医生执业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抒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237144
开本 32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2014010909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8.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5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2: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