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季羡林真实人生/人生之思
内容
编辑推荐

季羡林是这个时代人们所熟知的“文化符号”、“学术大家”,也是一位著作高产的知名散文家。《季羡林真实人生》中的60余篇随笔由其子季承亲自选定,句句“真话”“实话”,参透“大起大落”的人生真相。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晚年他力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桂冠“,用他自己的话说:“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在经历大起大落的人生之后,他以最坦率、真诚的态度,在本书辑录的文章里,把自己对人生世相,友情、爱情以及读书、做人的体悟与认识娓娓道来。

内容推荐

“人生之思”书系第1辑首推《冯友兰追问人生》、《朱光潜美的人生》、《季羡林真实人生》。《季羡林真实人生》与另外两本(朱光潜、冯友兰)书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之笔,都是纵横人生的经典文章。但本书又自有其特色。季羡林杂文长于从自己出发,侧重书写个人的人生阅历和所思所感,字里行间,包含大学问家历经沧桑后的真知灼见。

书名“真实人生”也是一语双关。一则作者为人求真、行文朴实,连温总理都称赞他“讲真话”。“真实”是他给予人们的人生启迪,是他的特色。二则随着老人的离去,围绕他的各种纠纷未来也总有一天会尘埃落定,还给世间一个真实的季羡林。纷扰散去,是学问和人生的撞击,是情与理的交融,是一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感。这是学养,更是一种当世已经稀罕、但绝对需要的精神。浮华背后,是活生生的内心矛盾、是“世故老人”孤独的内心,是所有人都一样的对生命的渴望。

季羡林作为名人,在普通民众尤其年轻人中粉丝众多。而人们对他的了解大多通过书籍文章。这里篇篇精选的文章,一个个宏观或微观的人生话题,也能带给年轻人不一样的人生启迪,成为他们常读常新的枕边读物。

目录

序言:父亲长寿的“秘诀” 季承

Part 1 不完满才是人生

不完满才是人生

人生

再谈人生

三论人生

世态炎凉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死的浮想

笑着走

Part 2 要有自己的故事

八十述怀

虎年抒怀

迎新怀旧

九十述怀

九三述怀

长寿之道

反躬自省

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梦游21世纪

Part 3 尽人事而听天命

缘分与命运

做人与处世

走运与倒霉

牵就与适应

谦虚与虚伪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满招损,谦受益

长生不老

Part 4 静下心来想问题

三思而行

坏人

毁誉

傻瓜

隔膜

容忍

论朋友

论压力

论恐惧

论怪论

论正义

老马识途

Part 5 把眼光放远一点

爱情

时间

成功

论“据理力争”

我们面对的现实

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

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

希望在你们身上

Part 6 多一些书香气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论书院

从太学到北大

芝兰之室

我害怕“天才”

我不能封笔

我最喜爱的文学作品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藏书与读书

如何搜集资料

一寸光阴不可轻

思想家与哲学家

真理愈辨愈明吗?

附录 15条人生箴言

试读章节

是不是自己的神经出了点毛病?最近几年以来,心里总想成为一个悲剧性人物。

60年前,我在清华大学念书的时候,有一门课叫做“当代长篇小说”。英国老师共指定了五部书,都是当时在世界上最流行的,像今天名震遐迩的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都包括在里面。这些书我都似懂非懂地读过了,考试及格了,便一股脑儿还给了老师,脑中一片空白,连故事的影子都没有了。

独独有一部书是例外,这就是英国作家哈代的The Return of the Hatiuc(《还乡》)。但也只记住了一个母亲的一句话:“我是一个被儿子遗弃了的老婆子!”我觉得这个母亲的处境又可怜,又可羡。怜容易懂,羡又从何来呢?人生走到这个地步,也并不容易。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与其舒舒服服,懵懵懂懂活一辈子,倒不如品尝一点不平常的滋味,似苦而实甜。

我这种心情有点变态,但我这个人是十分正常的。这大概同我当时的处境有关。离别了8年以后,我最爱的母亲突然离开了人世,走了。这对我是一个空前绝后的打击。我从遥远的故都奔丧回家。我真想取掉自己的生命,追陪母亲于地下。我们家住在村外,家中只有母亲一人。现在人去屋空。我每天在村内二大爷家吃过晚饭,在薄暮中拖着沉重的步子,踽踽独行,走回家来。大坑里的水闪着白光。柴门外卧着一团黑乎乎的东西,是陪伴母亲度过晚年的那一只狗。现在女主人一走,没人喂食。它白天到村内不知谁家蹭上一顿饭(也许根本蹭不上),晚上仍然回家,守卫着柴门,决不离开半步。它见了我,摇一摇尾巴,跟我走进院子。屋中正中停着母亲的棺材,里屋就是我一个人睡的土炕。此时此刻,万籁俱寂,只有这一条狗,陪伴着我,为母亲守灵。我心如刀割,抱起狗来,亲它的嘴,久久不能放下。人生至死,天道宁论!在茫茫宇宙间,仿佛只剩下我和这一条狗了。

是我遗弃了母亲吗?不能说不是:你为什么竞在八年的长时间中不回家看一看母亲呢?不管什么理由,都是说不通的,我万死不能辞其咎。哈代小说中的母亲,同我母亲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然而其结果则是相同或者至少是相似的。我母亲不知多少次倚间望子,不知多少次在梦中见到儿子,然而一切枉然,终于含恨离开了。

我幻想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是不是与此有些关联呢?恐怕是有的。在我灵魂深处,我对母亲之死抱终天之恨,没有任何仙丹妙药能使它消泯。今生今世,我必须背负着这个十字架,我决不会再有什么任何形式的幸福生活,我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又是什么呢?

然而我最近梦寐以求的悲剧性,又决非如此简单,我心目中的悲剧,决不是人世中的小恩小怨,小仇小恨。这些能够激起人们的同情与怜恤、慨叹与忧思的悲剧,不是我所想象的那种悲剧。我期望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悲剧呢?我好像一时也说不清楚。我大概期望的是类似能“净化”(hashasois)人们的灵魂的古希腊悲剧。相隔上万里,相距数千年,得到它又谈何容易啊!

然而我却于最近无意中得之,岂不快哉!岂不快哉!这里面当然也有遗弃之类的问题。但并不是自己被遗弃,而是自己遗弃了别人。自己怎么会遗弃别人呢?不说也罢。总之,在我家庭中,老祖走了,德华走了,我的女儿婉如也走了。现在就剩下我一个孤家寡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了。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条件都已具备,只待东风了。

孔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P13-15

序言

父亲不单有成功的公式,还有长寿秘诀。

他在《养生无术是有术》一文里说,他的养生之术,也可以叫做秘诀,是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这当然也是他的经验之谈。不过,他的这个秘诀却是经过他的人生“实验”验证过的,应该属于科学定理之类。

但是当许多朋友听到这一秘诀的时候,都有些大惑不解:果真这样就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就可以长寿吗?

答案当然不会这样简单。

先说不锻炼。这当然是不科学的。其实从理论上讲,父亲并不是真的主张不锻炼,而是反对“锻炼主义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就又对了。可是在实际上,他的确是不锻炼的。他的所谓锻炼,仅只是带着猫咪散步,登上仅有3米之高的小土山,呼吸几口新鲜空气而已。这应该叫活动,不能叫锻炼。那么,他的长寿确实是因为不锻炼吗?不是的。他的长寿,应该归功于他天生的体质。他不锻炼,他不喜欢锻炼,这就让他在与寿命的斗争中只能吃老本,而他的本钱也确实让他活到了98岁。我认为,假如父亲能够有适当的锻炼,他是会活更长时间的!可是,世界上没有万全的事情。据我的观察,凡是头脑极端聪明,又专志于某项研究或工作的人,一般都不喜欢体育锻炼。

我熟悉的李政道先生就是另一例。青年时的他,从来没有觉得锻炼是必要的,只在到了老年才有一点锻炼(其实也是活动)的意思。而他的所谓锻炼也只不过是躺在床上,将两条腿分别上抬几次,总的时间不过几分钟罢了。即便如此,他觉得这样的活动对他还是有利的,于是还把这当作经验向朋友们介绍。可我仍然相信李先生还是能够活大年纪的,因为他的体质好。至于能够活到多大年纪,那就要看他的本钱有多少了。

另外,父亲还补充了一项经验之谈,那就是要长寿,必须进行脑力锻炼。“不要让脑筋闲着”就是他秘诀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不锻炼中有锻炼。有的朋友会说,我的脑筋从来也没有闲着,那我一定能够长寿吗?我想,这恐怕取决于你是在想什么。如果你想的是研究学问,是天下大事、人民疾苦、行侠仗义、为民请命,等等,这是有益的脑筋锻炼,就可助你长寿;相反,如果你不学无术,整天想的是歪门邪道、损人利已,那恐怕只能减短寿命而绝不会延年益寿的。至于有人真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就离脑痴呆不远了,何谈长寿。

再说不挑食。这个秘诀是有一定道理的。这里不去说它。我的理解,父亲所说“不挑”,是不要刻意挑拣,不要过分讲究。何况一些人的挑拣并没有科学根据,只不过人云亦云或受某些伪营养学家的蛊惑。但是,我愿意告诉大家一个秘诀里的秘诀,那就是父亲是不吃剩饭菜的。一般说来,他都是吃新做的饭菜。这个习惯我想对于人的健康一定是有利的。至于完全不挑拣,倒也大可不必。不能来者不拒、给什么吃什么,或者有什么吃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甚至不想吃的也要去吃。应该说,必要的选择还是有益的。至于能做到不挑食,这里可能也有一个先天的因素,那就是很多聪明人,勤奋的人,胃口都很好,他们不但食欲好,食谱宽,饭量大,消化吸收能力也强,很少挑拣食物,这或许是人类进化所赋予这些强脑力劳动者的配套条件。

第三,说一说不嘀咕。对于人的长寿,这显然很重要。可是很多人会说,怎么能不嘀咕呢?人生一世,遭遇纷繁,阳关大道,独木小桥,三亲六故,七朋八友,造谣中伤,恶意谩骂,阴谋诡计,打击报复,怎能事事顺心,毫无挫折?又如何能不嘀咕!其实,父亲的秘诀在于遇到事情,不过多嘀咕,而是善于排解,善于自我化解矛盾,使自己的心情经常处于平静缓适状态。果真如此,那如何能不长寿。譬如对于死这一人生重大问题,父亲也是嘀咕的,不过他有一个化解的咒语,就是陶渊明的那几句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君不见,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是经常念这个咒语的。

总之,你只要这样看待父亲的长寿秘诀,它的确可以适用于每一个人。说句官话,只要你能正确理解,正确使用,他的这一秘诀的确可以让你长寿。

季承

2010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侯,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侯,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

——温家宝赴301医院为季羡林庆生时的对话(新华网2006年8月6日)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

——钟敬文(中国民俗学之父、散文家)

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

——胡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季羡林真实人生/人生之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季羡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34198
开本 16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3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4: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