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边城魂(守护沈从文的那些日子)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生命运似乎有着一种无法理喻的离奇安排,个人只有依靠一份坦然无争的胸襟,方能抵抗人生忧患的来临。

《边城魂(守护沈从文的那些日子)》(作者:覃介吾、牛鹏飞)从沈从文守墓人的角度,记录那些国内外前来拜谒沈从文的人和事,记录国人对一代文豪的追忆。

内容推荐

《边城魂(守护沈从文的那些日子)》作者(覃介吾、牛鹏飞)利用守护沈从文墓地和《旅行》记者站记者的独特地缘和身份,采访了大量前来凤凰旅游的文化名人和湘西本土人,采集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关于沈从文及其亲人如九妹、黄永玉等人的故事,并收录了刘祖春、田世烈等和沈从文有过亲密接触的人写的回忆和纪念沈从文的文章。生动再现了凤凰动人的景观和人文特色,充分反映了国人对沈从文的热爱和对凤凰文化的痴迷。

著名作家马蹄声为《《边城魂(守护沈从文的那些日子)》》作序。

目录

(序)他从丁玲故乡来(马蹄声)

守护沈从文的那些日子(覃介吾)

朱砂 凤凰之魂(牛鹏飞)

斜阳古道马蹄声声(覃介吾)

怀念沈从文(马蹄声)

我所知道的黄永玉(覃介吾)

我与从文表叔(黄永玉)

刘祖春雨沈家的旷世情缘(覃介吾)

忧伤的遐思——怀念沈从文(刘祖春)

认识刘一友(覃介吾)

沈从文现象(刘一友)

凤凰歌者田儒钦(覃介吾)

不了故乡情(田儒钦)

听涛山对话吴天忍(覃介吾)

百年话从文(吴天忍)

听涛山后记——张兆和写在沈从文陵园的话(张兆和)

旅游·其实不用去远方(汪进)

试读章节

守护沈从文的那些日子

2004年春,我在沈从文陵园旁开了一家书店,取名听涛山书社。这里离县城约三华里,游人在虹桥下,乘坐黄包车(早年上海滩穿街走巷的那种人力车)经回龙阁旧时进城的官道或坐乌篷船顺沱江穿过一排排吊脚楼就可来到这里。沿着书店旁之字形石板路攀登,苍崖翠壁上垂悬着的万古青藤恣肆着生命的坚韧。从石头缝里流淌出的一泓甘冽清泉是流动的诗行。就在这古木参天的浓阴中,一代文学巨匠沈从文就安葬在这里。

每天都有很多操着英语、韩语等不同语言的人们前来拜谒这个在生时极度寂寞的人。鲜花堆满墓地,花篮挂满枝头。当耀人日头西沉,听涛山一派暮色苍茫。游人陆续返城,我开始协助沈从文的守墓人廖银宝清扫陵园。

1992年5月10日,沈从文的骨灰安葬在听涛山上,廖银宝就自愿作了沈从文的守墓人。这老廖已近古稀之年,终身未娶,一直与兄弟的儿子廖发忠生活在一起。憨厚地道的老廖是个闲不住的人,每天把沈从文陵园清扫得一尘不染。他为游人指引去墓地的路,不厌其烦地向游人讲述沈从文的故事。从沈从文墓地下山,人们都要在山下的听涛山书社买一本《边城》和全面介绍边城趣闻轶事、介绍沈从文、黄永玉的《小城灵韵·凤凰》的黄皮书,盖几个图章后带回去作永久纪念。很多人还会买上一份古色古香、很有地方特色、用牛皮纸制作而成的《凤凰古城手绘图》,作为文化之旅的贴身向导,也要我们给盖上几个听涛山的图章。

来到听涛山,由沈从文夫人张兆和先生撰写、黄永玉书写的陵园后记是定要去看看的。由于手记题写在离沈从文墓地约两百米的一个僻静的山坎石板上,不容易找到,读者在购书时可请求听涛山书社的廖老板指导一下(没看见老板可拨打她的电话0743—3260871垂询)。这块石碑经多年风雨侵蚀,字迹有些模糊,很多人费很大精力一个字一个字猜想、抄录这感天地、泣鬼神的话语。2008年9月28日《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钟慧女士在她老公莫先生带领下虔诚地抄写了碑文,摸摸擦擦花了一个钟头还恐有失误。感动之余轻轻说了句:“这文字写得十分凄美,叩动人心,要是书上查得到就好了。”

听涛山书社以文化为邻,每天要接触许多文化人,如香港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杨锦麟和鲁豫、世界著名音乐人谭盾、著名歌唱家宋祖英、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王志和董浩、著名慈善家气功大师侯希贵等,我都曾为他们售书盖章并拍照留念。著名画家黄永玉每次回凤凰都要去看望他的表叔,每次我都有幸目睹。沈从文的家人沈龙珠、沈虎雏、沈红也会在清明节前后来这里扫墓。守墓人廖银宝跟游人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沈从文的儿子、孙女每次回来都要给他钱,从腰包里随便拿一叠数都不数,就一双手很恭敬地递给他,都是崭新的百元大钞。

我是沈从文的忠实读者,来到听涛山书社后大部分时间都是看沈从文的书,当时走进湘西也是因了“干种情怀读边城,一瓣心香祭伟人”。沈从文在我心中无疑是一个值得敬仰的人。我自愿在这里守护他。寒冬腊月大雪封山的日子,上山的路被大雪掩埋,我和老廖一起清扫积雪。大风肆虐过,有竹子、树枝横拦在路上,我们清理路障。我们临澧县的县委书记吴友云2005年五一长假来听涛山拜谒沈从文,到书店询问我书店的经营情况,我告诉他生意一般,可我做的事不一般,我是沈从文的守墓人。吴书记笑着对我说,做沈从文的守墓人是件光荣的事情。他看到这里唯美宁静的环境对我说:“老覃,你干过这么多年文秘工作,难得静下来,在这里每天写点文章,写凤凰的熊希龄、陈渠珍、沈从文和黄永玉这四个人。沈从文同我们县的丁玲一直关系密切,后来发生了些不愉快的事情互不往来了,你查查资料,认真写写他们俩的恩恩怨怨,出书后我当你的第一个读者。”最后还交代一句:“写文章要尊重历史,不要因为守护在沈从文身边而贬低了自己家乡的丁玲。”以后,在通信中,他还问及我写作的情况。2005年8月1日,中央美术学院的吴祖光到凤凰旅游,在我店里买书的时候,他赞美听涛山是一个修身养性的人间仙境,鼓动我写写发生在听涛山沈从文陵园早的人和事。无独有偶.为宋祖英写歌的著名音乐人孟勇也极力鼓动我:在这个幽谧的边城,记叙拜谒沈从文的那些游人的故事是一种十分惬意的事情。

我在常德临澧县水电局办公室和太浮镇办公室作秘书期间倒是写过些小文章,也时有小豆腐块文章发表,只是写书还从没尝试过。既然肩负这么多人的嘱托,写点东西也无妨,素材是多的,时间是有的。每个蝉噪鸟鸣的清晨、黄昏,我搬张桌子往那古树下一靠,就开工了。我文化程度不高,写方块字并不是件轻松的事,一大早,搞得汗流满面也写不满几张纸。在为写好一段话绞尽脑汁的时候,我发现那金边镜框里的沈从文在向我微笑,向我讲述他的故事:“我读小学时,下午三点散学了就同~伙朋友到操场一角沙地上翻跟头,日子一多便无人不会翻跟头了,写文章就像翻跟头,翻多了也就会了,会翻一个就会翻一百个。”

我真的觉得应该冶炼我的笔力,拿出点有感染力的文字写写沈从文这个平凡而伟大的人。沈从文只读过小学就漂泊江湖,竟然写出了那么多光彩耀人的文章,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人竟然走上了北京大学的讲台!

沈从文是中国文化领域独一无二的奇妙个案。他的作品质朴传神,诗意盎然,散发着浓郁、芬芳的泥土气息。在他的笔下,神奇的傩巫文化展现出无限生机,川流不息的康巴马队恣肆着生命的率真,苗民无可奈何的悲愤与雄勃刚烈的抗争,以及洞穿天宇的智慧与混沌愚顽的沉沦,如干古藤蔓纠缠一处。山里人简单清闲地打发时光,放牧憧憬,沈从文正是凭借着对这些人和事的悉心点染,创作出一篇篇传世美文。P4-8

序言

丁玲的故乡在常德。

沈从文的故乡在凤凰。

这两个懵懂青年上世纪三十年代离乡背井,走进了北京的文学圈。在山叠嶂、水纵横、路凶险的文学征途,无论是衣单裳薄、煮字疗饥的艰涩时光,还是兵荒马乱的恐怖日子,他们因了同乡情,患难与共、不离不弃,在偌大北京萧瑟的文学荒原上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解放后双方缺少沟通,缺乏理解而结怨,二个文学大家美丽愁人的故事成为中国现代文坛历史悬案。

覃介吾就是企图解开这个历史情结来到边城的。他穿行在常德至凤凰的斜阳古道上,妄图在滋养二个文学大师的那片红色沃土上解读他们的恩恩怨怨。

那是二十一世纪元年,凤凰古城还是一片沉寂,被风雨侵蚀的石块路静静地躺在幽谧的深巷,老街的宅子和江边的吊脚楼爬满岁月的沧桑,时有几个颇具文化气质的人攀上高高的城墙,出入阴森的庙堂,凝望翘檐矗角的古建筑,窥探风雨飘摇的吊脚楼,认定这里是一个怀古思幽的场所,一个回归自然、寄托灵魂的地方。

介吾就是凤凰大兴旅游的前夜踏进古城的外地人中的一位,他应聘进第一个开发凤凰古城的“惠邦公司”,与另一个文化人承包了虹桥风雨楼,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这楼上题写了“凤凰城”三个大字。

介吾当时是《旅行》杂志驻凤凰记者站站长,同时兼任《玩转边城》报主编,这是一份颇具影响力的旅游小报,宣传古城的精致景点,推介从小城走出的大人物。我清楚地记得创刊号上有一篇《灵性的凤凰》这样描述当时还养在深闺中的小城:凤凰古城没有都市里日以继夜的喧嚣,没有沿海人披星戴月的繁忙,悠闲、幽静是她的主色。那里的山水用“秀美”、“壮丽”来描述是浅显苍白的,感觉她是出浴的绝世佳人,她的出现让世界痴迷倾倒。绿色的群山呵护着绿色的沱江,依在江岸摇摇晃晃的吊脚楼内,听白脸长身的苗姑吟唱古老歌谣,看长河在浣沙女的棒槌声中匆匆流淌,恬静幽雅的意境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幻觉。走在小城曲曲弯弯的深巷,石板古道回响着岁月的足音,古朴典雅的老宅子虽经亘古风雨的剥蚀褪去了昔日的华丽,但那精雕细刻的心情仍穿过漫长的时空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悲凉。

认识介吾先生就是在他编辑《玩转边城》报的时候,一天我应介吾先生之邀上文化楼品茶,走进他的办公室,他立马推开堆积案头的文稿,虔诚地递给我一盒金芙蓉,还加上了一句“这是我家乡常德在全世界通行的明信片”。一句智慧幽默的话逗得我大笑,我们一见如故。沏茶的时候,我打量他,背后扬着齐肩长发,脸上布着谦和的微笑,虽衣冠楚楚,淡吐却很随意,言语中透析着文化人的儒雅和谦卑。

就这样一来一去接触几次后,大家成了很知己的朋友,午夜的阳雀嘹远的清唱伴着打更声徐来,我俩还谈兴未尽。哥俩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题:各自家乡的文化风格、各人的理想和多舛的经历、各自的家庭和搁浅的婚姻。谈得更多的主题是边城的故事边城的人、边城的风情边城的魂。我们试图解开边城的风水密码:巴掌大块小城池为何出了熊希龄、沈从文、刘祖春、黄永玉这些影响了中国、震撼了世界的大人物。我告诉他,这与凤凰盛产的朱砂不无关系,凤凰是世界的朱砂之乡,世界上最大的一帧朱砂就产自凤凰,这世界之最被凤凰城文化广场旁“绿古记”一个叫江贵忠的人收藏。

介吾是个有个性的人,对我的朱砂左右风水的说法表示怀疑。缘古记的江总了解到介吾对朱砂的不信和不屑,送他一尊价值数千元的朱砂佩戴,只过得几天他就对这宝物有了感觉,说佩戴了朱砂体温降了、做梦少了,淤积心头的忧烦也云淡风轻了,他的这个改变是对我的观点的无言默认。介吾在边城期间,以一个生活在边城数年的外乡文化人的视觉窥探到边城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破译了凤凰古城亦真亦幻的风水密码,触摸到这方奇异沃土代有传人的城池灵魂。

介吾离开了凤凰一段时间,当时让我平静的心湖漩起诸多怀想的涟漪。今年四月,介吾去贵州梵净山旅游途经边城,带来了他的近期作品《边城魂》。我一直喜欢介吾的文章,一天一夜的时间废寝忘食细读,我被他的真情实感激发得泪湿枕巾。特别是《守护沈从文的那些日子》让人悲伤,他是以沉重的心与他敬重的人沈从文对话。

介吾的作品不止一本,继《边城魂》后,《凝望常德》、《品读太浮山》、《对面那些名人》都即将付梓。读他的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爱的滋养,他的作品字里行间跃动着生活的激情,闪动着智者的光芒。

我一直感恩介吾为宣传我的家乡默默无闻所作的一切,我感恩他对我的家乡无比深厚的爱。我也要感恩介吾的家乡常德孕育了丁玲这样优秀的文学巨匠。常德这座桃花源里的城池,历史上是个文人墨客和美女佳丽云集的地方。常德、凤凰古时隶属大湘西,丁玲和沈从文是大湘西孕育的文化巨匠,是大湘西人的骄傲,愿《边城魂》能够冰释家乡二个文化巨人博大的心。

书评(媒体评论)

“凤凰出了个沈从文,我们引以为自豪,然而过去许多年真正理解他的人太少,误解他的人又太多,在旧社会里他在那如出入地狱般的沉重和辛酸中,对生活充满了勇气,走自己的路,脱颖而出,成为一名著名作家,是难能可贵的,这就是凤凰人的性格。”

——沈从文的老师田名瑜

你别看从文这人微笑温和,文雅委婉,他不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

——钱钟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边城魂(守护沈从文的那些日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覃介吾//牛鹏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887695
开本 32开
页数 1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53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07
147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