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清如水(徐光宪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1932年,大学毕业的徐光宇有心投身教育。他向母亲借来外婆给母亲的首饰,变卖凑得约五千元,和他的两位大学同学在杭州合办了一个清华初级中学。徐光宪小学毕业后,就进入这个杭州私立清华初级中学就读。这所学校学生不多,大约几百人。由于学校新办,师资条件并不太好,但徐光宪学习努力,在班上总是第一名。

从1932~1935年,徐家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四次大的不幸:二哥徐光宙因赌博负债,使小钱庄破产;1933年,刚刚年过五十的父亲徐宜况,在经历了次子徐光宙的那一场变故后,由于劳累和抑郁,一病不起,最终于1933年8月15日故世,徐家的顶梁柱倒下了;徐光宪在初二时,不幸得了伤寒症,不得不休学回到绍兴;大哥徐光宇所办的学校,亦即他所就读的清华初中,由于一场官司遭受停办的打击。那时,有一名校工患了肺病,在那个没有抗生素的年代,肺病等同于绝症——且是会传染的绝症。学校为了防止肺病传染,考虑再三,给了那名校工一年的工资,请他回乡自寻出路。然而这名校工大概是觉得生活凄凉、人生无望,于是在学校内自杀了。结果,作为校长的徐光宇被拘留;学校的学生由于恐慌纷纷退学,学校终于无法再办下去,只能出让给同事。变卖母亲首饰所得的钱款,也打了水漂。徐家再次受到巨大的打击。

1935年7月徐光宪从已易手他人的清华初中毕业,参加了浙江省全省初中毕业生的数理化竞赛,结果名列第二,获得的奖品是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的会刊《科学的中国》,赠刊为期两年。这本科普杂志对他影响深远,其中的“人体中所含元素”、“肥皂的原理与经济用法”等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常识;还有图文并茂的世界科技景观解说、从国外最新报刊中翻译而来的最新科技动态……科学火花遇上一颗好奇而渴求知识的心灵,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徐光宪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1935年9月,15岁的徐光宪考入绍兴稽山中学,这是一所由爱国民主人士邵力子会同朱仲华、金汤侯、汤日新、徐柏堂等十位乡贤在1932年创办的高中。然而,自从钱庄与布庄倒闭,大部分地产被卖,父亲去世,大哥创办的学校被迫停办,徐家昔日那美满的小康生活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经济上的捉襟见肘。而那时候,读完高中,就要读大学。如果按照这条路走下去,需要七年才可能工作,且上学还需要学费。这时母亲遵循“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的古训告诉徐光宪:“家有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徐光宪考虑了家庭的境况,放弃了读普通高中、读大学,再找工作的道路,而决定从绍兴稽山中学改考浙江大学附属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因为杭州高工毕业生的就业率是百分之百,他希望自己毕业以后能到铁路去工作,挑起一部分家庭负担。

浙江大学附属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杭州高工)。它的前身是于1910年创办的浙江中等工业学堂。次年学校暂停,1912年复校时定名为浙江公立中等工业学校。1933年由浙江省教育厅主办,浙江大学代办,抗战开始后因浙大内迁而停办,抗战胜利后定名浙江省立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它不同于作为大学预科的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后即可直接工作。而高水平的杭州高工,培养工程员以及一些高级蓝领,以它毕业后近百分之百的就业率,吸引了大量的考生。当时,它的录取比是7:1,而省立杭州高级中学也只有4:1。经过一场严酷的淘汰考试,徐光宪成功地成为了那八分之一,进入土木科学习。

这是当年高工土木科(包括杭州高工和宁波高工)的课程表:

第一学年:代数、三角、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国文、英语、化学、物理和体育,以及木工、车床工、铸工和锻工等。

第二学年:应用力学、材料强度学、测量和实习、投影几何和机械制图学。

第三学年:钢筋混凝土设计、桥梁结构、公路和铁路工程、房屋建筑学、城市给水和污水处理工程等。

这样一份在今天看来令人吃惊、咋舌的课程表,是徐光宪当年在杭州高工和宁波高工时所攻读的。这“高工”三年的课程,几乎涵盖了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所有课程,还要加上一些普通高中也有的基本课,相当于把高中加大学的七年硬生生地压成三年,只是不学历史、地理、化学和生物学。徐光宪在杭州高工的如山课业中成了近视眼,从此戴上了眼镜。学校的老师,也大部分由大学老师兼任,有浙大的教授,还有从中国最早的大学——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毕业的老师。他们上课所用的教材,也是大学的大厚本英文教科书,因为中专的教科书还没有编写出来;学生从高二就要开始实习,做一些野外测量、木工、车工、铸工和锻工等工作。

杭州高工的校园,位于浙江大学西南角的求是里,紧靠大学路。宿舍楼前是一片荷塘,夏日的夜晚,那里总会传来一阵阵清晰的蛙声。北面平房是校长、教导主任、训导主任等的办公室,南面有门通浙江省立图书馆,学生们常去那里自习、借书。饭费大约六元钱一个月,吃饭时食堂中四人一桌,一桌有两荤两素一汤,同当时的大学一样。

由于杭州高工就在浙江大学附近,高工的同学们得以利用浙大的资源。比如,高工的体育老师,是浙大的体育老师舒鸿教授,他曾做过奥运会体育比赛的裁判。比如,浙大的讲座,高工的同学们都能够自由去听。P24-27

后记

我认识徐光宪、高小霞院士伉俪,是在1993年。那时我承担了《北京市普通高等教育志》的“重大事件篇”和“人物篇”的部分撰稿任务,写完初稿之后请传主或其家属过目,修改后定稿。因此我有机会到朗润园登门拜访,将初稿呈送徐、高二位先生审阅,记得此举颇得徐先生鼓励:“北大就是北大,认真严谨。”

一晃数年过去了,不意我们成了邻居,出入常能碰面。居此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芳邻之中,真是我学习的好机会。2006年,我在编写《北大的才女们·高小霞》时,得到了徐先生的大力支持,为我提供了诸多便利,使我顺利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徐先生、高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徐先生那种实事求是、严谨认真、温文尔雅、可敬可亲的大家风范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之中,给我以激励和鼓舞。尤其是他在耄耋之年,仍然为国家的科学事业孜孜不倦地耕耘的精神,对我等晚辈更是有力地鞭策。每当我有松懈之意时,徐先生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的身影、微笑的面容就会浮现眼前。功成名就的徐先生尚且如此,后生晚辈敢不努力1

2009年初夏,当我有问题向徐先生请教之后,徐先生说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要为他写个传记的事,希望能由我来编写,问我是否可以。虽然我在写完《高小霞——平凡的人生非凡的探求》一文之后,有为徐、高二位写一合传的念头,但当真的要落实下来,我却不敢贸然答应,因为我自知才疏学浅,怕不能真实呈现这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的方方面面,让读者失望。由于徐先生看过拙作,认为拙文风格朴实,叙事实事求是,符合他的要求。在徐先生的鼓励下,我们开始了。

一开始徐先生就为本书定下了写作原则:①从读者着想应该比从传主着想多一些,要使读者读后有所收获,有所借鉴。②实事求是,不夸大,也不过分谦虚,说老实话,做老实事。③有关人物和时代背景,要有简单说明。④要有趣味性、可读性,许多经验教训,都从实际事例说起,让读者自己得出可以借鉴的结论。

我们拟定的框架是以时序为经线,从童年、青少年、中年到晚年。这就是本书的第一至第七章,介绍徐先生的求学、教学、科研的曲折经历和所做出的贡献。第八至第十一章是纬线,讲徐先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理念、方法、教训和经验,以及晚年意图回报社会的几个愿望。这些在前七章中大都已提到,而且是从实际的生活和事例中,逐渐形成和归纳出来的。但在第八至第十一章中加以总结、梳理和提炼。这样经纬结合组成一幅画卷,使本书的中青年读者有所借鉴和超越。以便培养自己成为国家需要的杰出创新型人才。

徐先生讲述,我录音、笔记,然后整理成录音记录,这是资料之一。另外,徐先生将他的有关著作、讲义、报道等,三十多公斤文字、照片资料提供给我。我在把这大量资料阅读整理之后,拟定了一个篇章目录,请徐先生审定,在得到徐先生认可之后我开始动笔。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一再被事实所激动,感受一位大家的方方面面。比如,徐先生一贯助人为乐,不管是事业上还是生活上得到过他的帮助、提携的学生、同事很多,尤其是在处境困难或关键日寸刻得到过帮助,他们至今都谨记在心,有机会时都会激动地表达出来,书中有几处记述。徐先生在审阅初稿过程中,几次表示“此事我不记得了,删去吧。”徐先生不记得了,这表明一则徐先生帮人出于自然,过后不念;二则他帮人太多,多则易忘,但受惠者却牢记不忘。这“施惠勿念,受恩莫忘”的中国传统的生动画面是那样轻松、自然、真实、感人。而徐先生在眼睛动过手术之后,目力困难的情况下仍抓紧修改稿件,特别是在他跌倒摔断肋骨之后,只住院一周就回家抱病整理附录、照片,使我备受感动……

这经年的时间是我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不舍昼夜的日子里,心中想的、眼睛看的无不是有关资料和问题。吃饭、散步时也在考虑某章、某节该如何处理;有时夜间醒来,会突然想起某段文字的表达换一种方式也许更好,或明天又该去图书馆借什么参考书……从夏历秋,寒来暑往,不知不觉中又一个夏天来临,在徐先生的关怀指导下,终于粗成首尾。徐先生仔细审阅修改了初稿,一些文字出自徐先生的亲笔。

在写作过程中时时向徐先生请教,谨记徐先生“要从读者出发,替读者考虑”的观点,并为此而努力,但效果如何,只有等待读者诸君的评判了。由于本人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北京大学校史馆领导尽量减少我的其他任务,以保证我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写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化学学院的黄春辉、黎乐民、高松、严纯华等教授仔细审阅了初稿,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使书稿得以改进、增色;化学学院花文廷、苏勉增、彭崇慧、杨培增、李能、戴黎等老师给予了很多的帮助;此外,还得到绍兴文理学院王建华、钱斌、汤伟星、袁油迪等老师以及绍兴市元培中学吴赛男老师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的出版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中国科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宋南平对书稿内容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同时感谢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秘书长许英在书稿策划,组织编写方面所做的重要工作。

郭建荣

2010年9月20日蓝旗营听雨轩初稿

2011年10月29日修订完

目录

第一章 年少思奇路坎坷

 1 名士之乡

 2 温暖的家

 3 有趣的“鸡兔同笼”

 4 奇妙变幻于黑白之间

 5 星星和抽屉

 6 家遭变故去学土木

 7 避难乡间

 8 希望与失望

第二章 上海交大培根基

 1 因祸得福上交大

 2 高门槛汇聚英才

 3 严要求培同根基

 4 裘维裕先生

 5 498道习题

 6 Repeat伴随一生

 7 爱情之舟从这里起航

 8 顾翼东先生指导毕业论文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第三章 负笈海外心系祖国

 1 离开上海

 2 初到华盛顿大学

 3 在美的第一个机遇——遇到王瑞駪

 4 转折——哥伦比亚大学暑期班

 5 小霞留美

 6 两把金钥匙

 7 在美的第二个机遇——遇到唐敖庆

 8 曾昭抡先生

 9 庸氏茶馆

 10 归心似箭

第四章 初到北大化学系

 1 唐敖庆设计进京路线

 2 一清如水开讲物理化学

 3 到燕京大学兼课

 4 院系调整开设物质结构新课

 5 开展实验化学研究选择配位化学新方向

 6 第一个研究生方国光的论文答辩会

 7 黄子卿先生很公正

第五章 打造核科学家摇篮的日子

 1 中国不能没有原子弹:原子能事业的起步

 2 中国第一个培养原子能人才的基地——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的组建

 3 钱三强点将

 4 钱三强先生

 5 原子核物理导论

 6 核燃料化学

 7 签字时手发抖了

 8 燕儿岛会议

第六章 重回化学系开展稀土研究

 1 迎接挑战

 2 分离镨钕

 3 摇漏斗的日子

 4 八赴包钢

 5 串级萃取理论的诞生

 6 串级萃取理论讨论班

 7 重返量子化学基础研究

第七章 稀土研究的重镇

 1 创建北京大学稀土研究中心

 2 创建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3 稀土科学基础研究

 4 《稀土》的出版

 5 “中国冲击”冲击中国

第八章 要素具备随遇而安

 1 一德立而百善从之

 2 天道酬勤

 3 自信自立

 4 基础是根本

 5 板凳坐得十年冷

 6 文人互敬

 7 随遇而安

 8 成功的要素

第九章 总把金针度予人

 1 分类归档

 2 移花接木

 3 有中生新

 4 学科交叉

 5 吸收重建

 6 言传身教

 7 《科研创新十六法》

 8 大学化学创新方法学的探索

第十章 霞光绚烂

 1 院士伉俪

 2 不要提名字

 3 大年初一

 4 洗手问的灯光

 5 为他人做嫁衣不辞辛苦

 6 让与推

 7 语惊四座

 8 非常时期风范依旧

 9 霞光基金

第十一章 志高意远余晖映天

 1 尽心社会兼职

 2 心急如焚上书总理

 3 最高荣誉

 4 个人和集体

 5 寄语青年

 6 他们超过了我

 7 再上高楼展望天涯路

 附21世纪知识系统的自然分类和图书的新编码法

徐光宪:我的幸福观

徐光宪大事年表

徐光宪著作目录简编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序言

科技部组织出版这套丛书,向全社会宣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的奋斗历程和先进事迹,非常有意义。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产生了众多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等杰出人物,他们创造的成就彪炳史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愤图强、勇攀高峰,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为缩小我国科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作出了重要贡献。吴文俊同志、袁隆平同志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就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他们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不是偶然的。在长期工作和生活的道路上,他们不断坚定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力量和智慧的远大理想,在科学研究中历经磨砺和艰辛而矢志不移,始终为祖国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不息。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爱同主义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我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敢于创新、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宏大抱负,集中体现了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平易近人、甘为人梯的崇高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写下了美好的篇章,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作出了无愧于祖国和时代的贡献。

广泛宣传同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的事迹,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族的科学意识,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启迪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风尚,有着积极的作用。一切有志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的人们,都应该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为榜样,爱国敬业,甘于奉献,敢于创新,努力在我国亿万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内容推荐

郭建荣编著的《一清如水(徐光宪传)》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丛书的一部。《一清如水(徐光宪传)》是获得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的传记。由郭建荣教授创作的,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感人的笔触,介绍了徐光宪先生敢于创新、锐意进取的光辉业绩,爱国敬业、甘于奉献的人生旅程以及温馨和睦的家庭生活、朋友同事之间的友情。

编辑推荐

郭建荣编著的《一清如水(徐光宪传)》以史实还原了徐光宪的学术成长过程,准确、完整、清晰地勾勒了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学术成就、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真实反映了徐光宪院士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独特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的敏感性和前瞻性,以及他本人立足国家需要、多次转变科研方向并相继取得重大成果的奉献精神和优秀品质。此外,徐光宪院士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与扶植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好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清如水(徐光宪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建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664471
开本 16开
页数 3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1
CIP核字 2013247535
中图分类号 K826.13=76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9
164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2: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