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黑天鹅之死(武装党卫军最后一战)/指文战史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党卫军研究专家陈星波(raingun)酝酿多年,几易其稿,咯血之作。

作为二战德国第6装甲集团军的末日之战——“春醒”,从巴拉顿湖到维也纳,这场浩劫汇集了最多的党卫军装甲师精锐。历史之残酷,在于其不可重写。《黑天鹅之死(武装党卫军最后一战)》记录了这场最后经典反击的浩大与无奈,淋漓剖现第三帝国极盛渐衰的疼痛与伤痕。

内容推荐

1945年3月的“春醒”行动,即巴拉顿湖反击战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动的最后一场主动进攻战役。虽然最终失败,但仍凸显了其装甲兵卓越的战斗能力,苏军战后更是将这场战役列为研究步兵防御的典型,甚至将其与库尔斯克会战中的防御相提并论。陈星波所著的《黑天鹅之死(武装党卫军最后一战)》利用各种德军资料以及当事人回忆,以德军SS第6装甲集团军下属各党卫军装甲师为主角对这场战役以及后期的维也纳攻防战进行了详尽的描写。本书同时还提供了绝无仅有的有关交战双方将领和战场的珍贵照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目标匈牙利

第二章 “南风”行动

第三章 巴拉顿湖反击战

第四章 失败的“春醒”

第五章 丧钟为谁而鸣

第六章 全面崩溃的开始

第七章 最终的落幕

第八章 维也纳攻防战

附录一 巴拉顿湖德军装甲残骸图集

附录二 武装党卫军军衔对照表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目标匈牙利

陷入麻烦的德国人

1944年6月6日,当英、美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后,德国人再次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噩梦之中。到了7月份,斯大林应盟军的要求,发动了数个大规模夏季攻势,全面掌握了东线战场的主动权。苏军在近400个师、100个坦克旅以及数不尽的火炮支援下向德国人发起猛攻。在苏军疾风暴雨式的打击下,德军在东线的120个师中的40个师,在战斗之初就灰飞烟灭。而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正竭力用剩下的80个师拼命阻止着东线局势的全面崩盘。

1944年8月20日,苏军最高统帅部经过再三斟酌,决定在东线的南部战场上也发动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其目的是击溃德军的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夺取摩尔达维亚,迫使罗马尼亚从轴心国一方退出。苏军方面,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从罗马尼亚的雅西(Jassy,苏、罗边境重镇)以北出发,直逼其首都布加勒斯特(Bucharest);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则从蒂拉斯波尔(位于摩尔达维亚境内)出发,穿过保加利亚的卢塞(Russe)和瓦尔纳(Warna)沿着多瑙河的下游河岸向前推进。8月23日,德军6个军的军部以及20个师的主要部队被包围在德涅斯特河和普鲁特河之间的大口袋中。次日,乌克兰第2方面军与乌克兰第3方面军在胡希一利奥沃地区会师,合围了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主力,同时在合围的对内正面和对外正面形成了一个纵深很大的地带,这就为苏军消灭被围德军和向罗马尼亚内地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罗马尼亚年轻的国王米哈伊一世被迫接受了罗马尼亚共产党提出的武装起义计划。罗马尼亚的法西斯领袖安东奈斯库和他的主要助手在23日一起被捕。当晚11点,国王宣布安东奈斯库政府已不复存在,代之以萨纳捷斯库为首的“民族团结政府”。新政府停止了针对反法西斯同盟的任何军事行动,同时限令德国人必须在14天内完全撤出罗马尼亚。8月30日,苏军占领了罗马尼亚最重要的石油工业城市普洛耶什蒂(Ploesti),这让德国人在战场上本就稀缺的油料供应显得更加捉襟见肘。

苏军在罗马尼亚排山倒海的攻击使保加利亚惊恐万状,以季米特洛夫为首的保加利亚共产党于9月9日在首都索菲亚和其他大城市发动了起义,一举推翻亲法西斯政府,转而对德国人宣战。1944年10月11日,希特勒在欧洲只剩下最后一个盟友——匈牙利。打到了这个份上,匈牙利的摄政王——霍尔蒂海军上将(曾是奥匈帝国的海军将领之一)也打算仿效罗马尼亚的做法,单独同盟军媾和。他派人秘密与苏联缔结了停战协议,匈牙利政府更是在当月15日宣布退出战争。不过仅仅过了2天,霍尔蒂将军就被党卫军的传奇人物——奥托·斯科尔兹尼(Otto Skorzeny)领到德国向暴跳如雷的希特勒认错去了。一个狂热的法西斯分子——萨拉希被德国人扶上了台,匈牙利依旧被牢牢地绑在纳粹的战车上。

苏军对匈牙利的进攻始于1944年10月6日。一周后,乌克兰第2方面军攻占了奥拉迪亚(Oradea),又过了一周攻下了匈牙利第三大城市德布勒森(Debrecen)。12月初,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前锋已经穿过布达佩斯以南的多瑙河,沿佩奇(Pecs)和考波什堡(Kaposvar)直抵巴拉顿湖区(Lake Balaton),德拉瓦河(Drau)至西部外多瑙山地(Trans-Danube)之问的地区全部落入了苏军的掌控,德军最高统帅部正面临着失去最后的油田的威胁。

12月8日,乌克兰第3方面军北线部队在穿过多瑙河后向北进击,沿塞克什白堡②(Szekesfehervar)至韦伦采湖(Lake Velencze)一线直扑布达佩斯。乌克兰第2方面军也在瓦茨(Waitzen)附近的多瑙河曲处渡河,先头部队已经开始从东北、东南以及正东三个方向上攻打布达佩斯。

12月20日,乌克兰第2方面军和乌克兰第3方面军将布达佩斯团团围住。这一局势的发展直接导致南方集团军群指挥官约翰内斯·弗里斯纳(Johannes Friessner)上将被解职,取而代之的是来自第8集团军的奥托·韦勒(Otto Wohler)步兵上将。同一时刻,从西线战场上调来的巴尔克装甲兵上将接替马克西米利安·弗雷特尔-皮科(Fretter-Pico)炮兵上将成为第6集团军指挥官。布达佩斯也被希特勒定义为必须战至最后一枪一弹的“要塞”城市,同时下令组织力量全力为该城解围。为此,德军从华沙方向上调来了奥托·吉勒(Otto Gille)的SS第4装甲军,下辖身经百战的SS第3“髑髅”师(Totenkopf)和SS第5“维京”师(Wiking)。虽然顽强的维京师前锋一度抵近至距离布达佩斯仅有20公里的地方,但是面对实力强大得几乎不成比例的苏军重兵集团,SS第4装甲军被迫在1月底全线撤退。至此,德军为解围所作的全部努力均告失败,并为此付出了惊人的代价,在3次解围行动中,德军损失的人数就高达17000人。

P3-5

序言

1945年初,纳粹德国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精锐部队在阿登反击战中无功而返;残存的空军在“底板”行动中又几乎拼光了最后的那点精锐。执政不过11年,希特勒的“千年帝国”就陷入了绝境,这注定是第三帝国的最后一段时光了。当苏军沿着维斯瓦河一线发起总攻,准备挥刀杀奔帝国最后的屏障奥德河时,希特勒却做出了一个令手下将领极为不解的决定——把刚刚在阿登前线被盟军打得灰头土脸的SS第6装甲集团军撤出西线,调往匈牙利,准备打一场大规模进攻战,代号“春醒”。这场亦被称为“巴拉顿湖攻势”的战役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无任何影响,同时还暴露了希特勒眼中或者说德军纸面上的那些“精锐”部队早已外强中干的事实——苏军发动反击还不到24小时,德国人就全面溃败了。在这之前,虽然德国人在布达佩斯的解围行动中屡战屡败,但是得益于SS第4装甲军顽强的战斗力以及匈牙利遍布的河流、泥泞的道路,双方一直僵持到了1944年年底。权衡再三,希特勒最终还是决定把自己手上最后的精锐全部砸进匈牙利战场,仿佛柏林方向的危机并不存在一样。他还幻想着能在解救布达佩斯的同时保住匈牙利的那块小油田,顺便吃掉苏军乌克兰第2、第3两个方面军;当然,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再重新夺回罗马尼亚的普罗耶什蒂油田,武装党卫军的几支装甲师更是把重夺这座油田当作是给希特勒56岁生日的献礼。

在这种情况下,“春醒”计划出台了,问题是这个计划有意义吗?由于盟军的频繁轰炸,到苏军占领罗马尼亚时,普罗耶什蒂油田的炼油能力只有原来的20%,至于希特勒想保住的匈牙利瑙吉考尼饶油田,那里其实已经不产油了。就算有,德国的石油工业在大轰炸之下已经损失惨重,加上铁路网和公路网也被炸得濒临瘫痪,油田当地的帝国劳工阵线的工程人员已经撤走,根本不可能在英美和苏联空军的双重轰炸下继续开采和安全生产,更遑论将油料运输到德国本土支援激战中的德军了。待在地下指挥室里的希特勒显然没有实地查看过巴拉顿湖和韦伦采湖之间的地形——那里除了有限的几条道路外,几乎全是沼泽地。而这仅有的几条道路,也将被开春后化冻的河水淹没。德军兵力薄弱,唯一的优势兵力——装甲部队在这种地形上如何施展得开?战役之前清除侧翼威胁的“南风”行动,已经彻底暴露了德军的作战意图,让苏军有了一定的准备时间,要想成功更是难上加难。何况苏军早已不是昔日吴下阿蒙,单兵素质和整体战术都已有很大的提高,对炮兵的运用更是远超德军。德军的攻势还没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败局。

这场第三帝国的“最后一击”远不如阿登(突出部)战役出名,而且相关中文资料几乎是一个空白,但这恰恰是我动笔写这场战役的原因。由于一直对武装党卫军战史颇感兴趣,这个组织可以说是纳粹德国政治和军事的一个重要缩影,因此,党卫军的几个精锐装甲师的战史一直是我研究的方向。除了哈尔科夫、库尔斯克、诺曼底和阿登战役外,投入党卫军装甲师最多的就是这场代号“春醒”的末日之战,总共7个党卫军装甲师中有6个卷入了这场战斗。2008年,我在收集了一些德军参战部队资料后开始动笔,但实际开动后还是发现了许多困难,即使是本书的主角——担任主攻的SS第6装甲集团军的资料我都十分匮乏。苏军方面在那时更是一片空白,而德军的各部队战史也无法确切道出正在攻击他们的苏军具体番号是什么,充其量就知道集团军级别。2011年,以德军视角为主的《黑天鹅之死——武装党卫军的最后一战:从巴拉顿湖到维也纳攻防战》匆忙出版。

2013年,我与好友赵玮合作完成了《钢铁、鲜血、神话——SS第2装甲军与库尔斯克南线之战》。在此期间,国外也不断有更多的二战战史以及图片资料被挖掘出版。当以现在的眼光再度审视当初的《黑天鹅》时,就显得缺憾甚多了。2014年,我受出版社之邀决定再次修订。虽然没有能力达到《钢铁、鲜血、神话》的高度,即当面有详细的苏军番号、部队指挥官照片以及作战记录、回忆等,但我还是补充了一些苏军部队的作战资料和作战意图进去,尽管字数不多,但让本书显得更加充实。这里要特别感谢赵玮提供给我的苏军在匈牙利至维也纳期间主要参战的集团军、坦克军、骑兵军、机械化军司令员的照片,这在2008年的时候完全是无法想象的。此外,德军部分我也根据新出版的一些资料进行了补充、修正,书中之前一些未能找到影像资料的各级指挥官照片也进行了补充,虽不能说实现了“巴拉顿湖之役”的决定版,但我可以说是我目前能做到的最好了。

本书没有刻意地从大角度上描写这场战役,而是希望通过德军普通官兵的经历和回忆来诠释这场战役。而SS第1装甲团的团长派普更是书中主角中的主角,当初动笔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他。派普的经历几乎贯穿了全书。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由于本书采取的是德军视角,参考文献也多为德军战史,文章中难免存在“主观描述”。出于人类的本能,每个人在回忆中通常都会掩饰自身的错误或者令自己不快的情节,放大己方取得的战果,即便是在德军败退的途中,还是经常能够看到德军宣称他们在某一天击毁了多少辆苏军坦克,打退了苏军多少次进攻。而在现实中,一路溃败的德军既无法精确统计自己的战果,更不可能拍摄大量照片来印证自己的说法。相反,我们所能看到的战场照片里,只有遍地的德军坦克残骸。当然,苏军可以把损坏的坦克修复后再次投入战斗,而德国人却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因此个人回忆里的各种击毁数字只能作为参考而不是论据。

陈星波

2014.7.1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黑天鹅之死(武装党卫军最后一战)/指文战史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星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707735
开本 16开
页数 3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806
CIP核字 2014214489
中图分类号 K516.44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2: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