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静静的山
内容
编辑推荐

她是被誉为“高山雪莲”、“商界木兰”、“中国十大正能量女性之一”的奇女子。登顶过7座8000米雪山,足迹到地球三极。在山上,她遭遇过雪崩,经历过12级风,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她出生在四川资阳的小山村,却是中国上市公司户外品牌“探路者”的联合创始人。中国登顶8000米山峰最多的女性。登山、创业之外,她更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热衷于环保并从事公益事业。她,就是王静,飞雪静静。《静静的山》是她的第一本书。

内容推荐

《静静的山》——传奇女性王静的第一本书,《静静的山》讲述她从打工妹到上市公司联合创始人,从香山到珠峰,登顶7座8000米雪山,足迹到地球三极的攀登故事。她初中才进县城读书,一口“椒盐”普通话让全班人笑话;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做服务员端盘子;她19岁遇到爱人从此和他一起创业成立了“探路者”;她亲手缝制出“探路者”的第一顶帐篷;她带着自己亲自研发的户外装备上了珠峰……登卓奥友,她遭遇雪崩,12级风,20多个小时没吃没喝;登珠峰,适应训练时她听到两位好友山难死亡的噩耗,一度怀疑“我还回得去吗”;登马卡鲁,她6天内速战速决,想不到下撤时队友遇险;登布洛阿特,她23天内4次攻顶,相当于连续爬了1座6000米,2座7000米,1座8000米山峰……她创下多项攀登记录,登顶珠峰后的感觉却是心酸;她有事业有家庭有孩子有财富有荣誉,常人却不知道她的“另一面”……从仰视到俯瞰,她的每一步都不简单,每一秒都可能是最后一秒。

目录

前言:跨越巅峰

Preface: Above the Summit

引言 我还回得去吗?……

Forward: Am I Able to go Back?

只缘此山中:2007 乞力马扎罗

Because of the Mountain: Kilimanjaro 2007

风雪夜归人:2007 卓奥友

Through the Storm: Cho Oyo 2007

等我回来:2008 希夏邦马

Waiting for My Return: Shishapangma 2008

生死不负约:2009 马纳斯鲁

The Promise: Manaslu 2009

只为站在这里:2010 珠穆朗玛

Just to be with You: Qomolangma 2010

何似在人间:2011 南极

Heaven’s Horizon: Antarctica 2011

大爱无形:2011 洛子峰

How Great Thou Are: Lhotse 2011

速战速决:2012 马卡鲁

A Speedy Ascend: Makalu 2012

永不言弃:2012 布洛阿特

Never Give Up: Broad Peak 2012

后记 路由心生

Postscript

The Way to Read Mind

试读章节

2007年1月,在非洲的坦桑尼亚,我第一次真正接触雪山,尝试攀登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

乞力马扎罗是非洲最高峰,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邻近肯尼亚,距离赤道仅300多公里。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我难以想象,在赤道附近居然还有这样一座常年覆盖着冰雪的高山。同是一座山,山下的气温高达摄氏40度。而峰顶却可能低于零下摄氏20度,山上山下温差将近摄氏60度。这个“赤道雪峰”可谓名副其实。

远远望去,乞力马扎罗在辽阔的东非大草原上孑然独立,孤单却又生机盎然地营造出一片独特的地理风貌。从山脚到山顶,乞力马扎罗神奇地构筑出多层景观。靠近山脚的一层是热带雨林,其中夹带着的绿色草原,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狮子王》里日出、日落的美好景象;再往上是茂密的森林;3000多米出现热带低矮植被;4000米以上是大片的高原荒漠;再往上是火山岩和长长的碎石坡;而5600米以上是雪线的起端,以前常年的积雪一直覆盖到顶峰,现在冰雪正在慢慢消融。2013年春节,我们全家到乞力马扎罗,山顶已无积雪。集纳了诸多景观层次的乞力马扎罗,就像一位头戴白色绒帽、身着长裙、腰系佩带、绿裙上点缀着五彩斑斓装饰的仙女,在清澄蔚蓝的天宇之间翩翩起舞。

我自小生长在四川的山村资阳,它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号称“天府之国”、“万山之都”的四川盆地之外有很多雪山。但工作之前,我从未出过家乡的县城。山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的亲切,家乡山村的四周是丘陵地带,雾气弥漫的时候,迷离的雾气从谷地升起,构成虚无缥缈的飘雪意境。儿时,心中所有对雪山的渴望和认知,都源于想象,甚至在冬天看到空中偶尔飘起的小片雪花都会兴奋不已,对漫天飞雪的景象充满了无限向往……

在攀登乞力马扎罗之前,我一点登山经验都没有。探路者公司在北京香山初创时,我和公司的兄弟姐妹们偶尔去爬爬香山,唯一一次和登山沾点边儿的活动,是爬过河北的小五台山。所以,我对自己的这次“最高峰”雪山攀登完全没有把握,但也不想给自己什么压力。心想,就当是一次长途旅行,对于当时的我,这可是从小到大最长最奢侈的一次旅行。

登顶那天,夜里12点就出发了,四周一片漆黑。行进中的每一个人都戴着头灯,从队伍后面望过去,点点灯光就像近在咫尺的星星一样,不停地闪烁,缓缓移动。一路上,不时遇到来自其他国家的登山队员,大家都默不作声,“享受”着高海拔缺氧状态的机械行进。走了大约两个小时,剧烈的头疼伴着严重的头晕开始袭来……第一次,我感受到了高山反应的强劲威慑力。

刚开始走的时候,我还偶尔抬头看看前面移动的“星星”——这些“星星”是登山者发光的头灯形成的景象。不久后,我再也不敢抬头看了,因为每一次看完,都感觉虽然走了很久,可是与前面“星星”的距离一点没有变化,幻想中的山顶还是那么遥远。我竭尽全力跟上前面队友的脚步,艰难地迈着步子,心里默语着:“我必须紧跟着,不能掉队……”头疼得像针扎,行走时吸入的空气有股火山碎石的尘灰味。剧烈的头疼导致脚下被碎石磕绊的次数逐渐多了起来,山坡变得越来越陡了。我真怕自己在严重的头痛中晕过去,在黑暗中顺着碎石滚落到崖壁底下,紧张得身体中的每个细胞都在疼痛中被调动了起来。

缺氧、头疼、恶心,“高反”让我感到从未有过的痛苦和疲惫。在短暂的站立休息时,我手扒着登山杖作支撑,感觉闭上眼睛马上就能睡过去。每当歇息时,向导都会立即摇摇提醒我不要睡过去,休息片刻,再继续攀登。

大约在凌晨6点30分的时候,我们到达了海拔5681米乞力马扎罗的“小顶”,从这个地方开始往上就是雪线了。在这个高度,气温已经达到摄氏零下10度左右,缺氧加上越来越冷,让我的头也越来越疼,就像孙悟空戴了个紧箍咒,不知如何才好。我无助地望向远方,太阳正在慢慢地升起,金色的阳光穿透淡蓝色的天幕。但是我根本来不及欣赏,只是全力以赴地走向最后200多米覆盖冰雪的顶峰。

天彻底亮了。海拔5681米以上的乞力马扎罗不再是乏味的碎石尘土,而是白茫茫的冰雪。不远处就是山顶了。尽管陡峭的雪坡更难行走了,但此时我的心情反倒轻松了许多,似乎忘记了头疼,人渐渐变得兴奋起来,我紧跟在当地向导身后,渐渐和队友拉开了距离。我感觉不远处的山顶清晰可见。可是等走到跟前才发现,那并不是山顶,山顶还隐藏在后面。

就这样,不停地行进,在反复的惊喜和反复的失望之中,伴着剧烈的头疼,终于在上午9点20分到达了顶峰。大约过了半小时,后面的队友也陆陆续续登上了山顶,其中一名队友到达山顶时直接躺倒在雪地里,久久没有起来。我想,此时,无论是躺着还是站着,都是每个人最享受的时刻。

山顶的风很大,我等大家到齐后匆匆合影留念,然后迅速下撤。两个小时后,安全回到了海拔4700米的营地。国家登LLI P,人队长王勇峰是这次登山活动的领队,他一直在营地附近巡视,焦急地等待第一梯队的队员能够安全下撤返回,远远看见我下来了,迎了上来。

王队长满脸的笑容流露出关切:“祝贺成功登顶!”

还沉浸在登顶的喜悦中的我,气喘吁吁而又不假思索地对他说:“队长,我要跟你去珠峰!”

王队长明显地愣了一下,然后掩饰着内心的惊奇,严肃地反问我:“8844?开玩笑DB?登山得慢慢来,得有个过程!”

此时的我,快乐得似乎已经完全忘记了登顶路上剧烈的头疼。回到营地帐篷中,我已经毫无睡意。我和王队长说,我想和第二梯队再登一次顶。从他吃惊的表情里我读出,这想法太天真了。

P17-20

序言

跨越巅峰

迈上最后一步,我站上了8844米的世界之巅。

向前俯瞰,远处是广袤的西藏大地,环顾四周,是一座座峰尖云海。但我却没有想象中的丝毫兴奋,心中有些茫然……

下方的队友仍在奋力向上挪动,看着他们弯曲攀爬的身影,此刻的我,竟然一阵莫名的心酸涌上心头……

有多少人只为站在这里,经历了难以言说的艰辛与磨难,甚至付出了生命!

这一刻,只为站在这里。

地球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共有14座。从2007年到2013年,我有缘与其中的7座在顶峰相遇。一次又一次地站在峰顶,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作出了这样的选择,为什么一直还走在这条路上?

没有答案。

我,只是听从了心的召唤。

开始高海拔登山前,我爬过的最高的山是北京的香山。儿时更不知道,世界上的最高峰有8000多米,也不知道它们都叫什么名字。起初,登山时,我只是想试一试,把这当做一次难得的长途旅行,说走就走,说干就干,没有多想。

登山如此,人生也是一样。你选择了怎样的生活,就会有怎样的困难需要克服。在途中,除了收获,还会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重重考验,但因为那是你自己的选择——既然已经做了选择,你还有退路吗?

没有,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

可能与不可能,都在于你曾经选择过、努力过。

登山,是我在事业、家庭之外的选择,但这个选择却是直面死亡的过程。

这本书中的文字,一次又一次把我拉入了生死回忆中……

为这本书整理照片时,我哭了……

我在四川资阳山村长大,是个地道的川妹子。爸爸是个本本分分的普通工人,我小时候,他在外地工作,一年也就回家几次。妈妈是村干部,正直、能干、乐于助人,一直在农村抚养4个孩子。我是家里最小的一个,用四川话讲就是“幺妹儿”。夹在中间的三姐经常会对我念叨,“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以示对我这种天生的好运气“不满”。

小时候放学后,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放羊、爬树、掏鸟窝、摘野果、编鱼篓、在泥巴墙上乱画,有时邻居们玩笑般问我:“你妈妈给你吃的什么啊?精神头儿这么足?”

现在想想,当年摘酸仔儿的勇敢、编鱼篓的巧劲儿、泥巴墙上乱涂乱画及当孩子头儿的经验,这些“本事”,后来在登山、设计户外产品、公司管理上,好像还都派上了点儿用场。

干的最危险的事儿是,差点掉到井里淹死。6岁那年的一个仲夏中午,我和三姨5岁的小女儿在家附近找一种叫“地瓜儿”野果,这种指头大的野果生长在松软的土坡里,成熟时会发出诱人的甜香,柔软的果实有点像迷你无花果,只是“地瓜儿”生长在泥土里。当我口渴得要命时,来到旁边的一口井,水位很高,我扶着井沿探身想喝,结果一头就扎了进去。等到全身湿透挣扎着从井口露出头来,发现表妹已呆呆地站在井边,我赶紧说:“掉进井里的事儿,你千万不能和其他人说。答应的话,我就把今天找到的地瓜儿都给你,回去我还可以给你扇扇子”。自己到现在都不知道,那么窄的一口井,怎么翻转过身子来的呢?后来,我听了关于这口井的一个传说,“这口井里有条黑黑的巨头黄鳝,有人只是见过从石缝里探出的头,从未见过全身。”与掉井里这事相比,后来在卓奥友峰雪崩及12级风中的死里逃生,对于我才是个真正的传奇。

上初二时,我从农村转学“进城”到爸爸工作单位的县城边上的子弟学校学习。那时的我,几乎不会说普通话。当时我最怕的事是被老师提问,因为我的四川椒盐普通话一出口就惹得同学们捂着嘴笑,而已经十四五岁的我,总在同学们的笑声中害羞得满脸通红。这让我感受到农村和城市孩子的巨大差距,那时甚至有点自卑。

在我的印象中,二十几岁前,我从来没有读过一本完整的小说和其他大部头的书籍,四大名著也只是通过看电视才了解了情节。我当时读书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从小学到初中,只愿意啃一科语文书,其他的文科书几乎从来不看。但我的理科成绩一直不错,记得毕业考试数学就漏写了一个“解”字,没有得到满分。

与从书本中猎取知识相比,周围的生活环境似乎给我的经验更直接,让我学到的东西更多。县城两年子弟学校的初中生活,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看到了山村之外的另一个世界。我模模糊糊地觉得,县城之外,一定还有更大的世界,心中暗暗地滋长出了一种渴望,渴望飞向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

初中毕业后,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继续读高中、准备考大学,我就读了子弟校的幼师班,因为再读3年书就可以工作,当老师。但学业还未完成,我就背着爸妈偷偷去参加了一次到外地工作的面试,没想到,五十几人报名,我是被录取的13人之一。我决定不继续读书要外出打工,父母得知极力反对。我们家虽然经济条件不好,可还不至于吃不上饭,更不至于让幺妹儿外出打工挣钱,可是我觉得这次工作机会很难得,我想出去闯闯,毅然放弃了妈妈认为将来可以端上“铁饭碗”的幼师学习,决定外出工作。

坐在离开家的大巴车上,妈妈送我时一直抹着眼泪的背影刻骨铭心地留在了我记忆深处,至今回想起来,我还会感动得眼泪直打转。大巴开动,这是我出生长大十几年,第一次离开资阳县城,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离开家。从此我结束了校园生活,开始了千里之遥的人生旅程。

我这一走,就到了广西北海。

第一份工作是餐厅服务员,端盘子。

在北海,我认识了盛发强。

发强大学毕业不长时间,自己砸了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的“铁饭碗”下海,一开始在印刷公司跑业务,半年后创立了自己的印务公司,那时他25岁,是一个敢闯实干的年轻人。他给我的印象就是真诚踏实,考虑问题总能抓住最本质的东西,有一股不怕苦不怕累的踏实劲儿。而他说,一眼看去就喜欢我,是因为相中了人群中我发亮的脑门儿。

我们相爱了。

我加入了他只有3个人的小公司。

当年北海碰巧举办过一次新技术博览会。会上,我们看中了一个折叠式旅游小帐篷的项目。发强学的是工程测量,对野外帐篷有一些认知。而我在山里长大,爬高淌水,和户外运动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我们对这项神奇的帐篷专利产生了共鸣,决定购买专利,并且一起去江苏学习。

1994年底,发强决定从做印刷业务转型到开发旅行帐篷,我也就成了他的第一个员工。当时,整个公司其实就我们两个人。本来预计学习制作帐篷的时间为一个月,结果花了一周的时间,第一顶帐篷很快就在我们手里诞生了。从此,我们与户外结下不解的情缘。

相识两年后,我们结婚了。

1998年我们决定到北京发展。于是,1999年1月11日,探路者在香山脚下巨山农场两排低矮的旧平房里诞生了。

为了减少花销,我们自己平整院子,粉刷房屋,挖冲水厕所,烧暖气,还在院子里用砖砌了简单的乒乓球台。当时缺少人手,每人都身兼数职:发强主外,既是总经理、业务员,又是送货员;我主内,不仅手绘了探路者的第一个LOGO,也缝制了探路者公司的第一顶帐篷,整个帐篷的制作流程,从设计到画版、裁剪到缝纫、印染到组装、订制订单的谈判到交货,我都亲自带头参与。但在所有的工作中我更享受做设计师的角色,每次亲手缝制一款新帐篷就像创作了一件新的作品。我经常沉迷于这样的创作中,时而兴奋不已。

那时的探路者大家庭,真的像一家人,大家在一口锅里吃饭,一个院子生活,辛苦的工作之余,在小院子里打乒乓球、跳绳、踢毽子,周末常常一起爬香山,这是当时最好的休闲娱乐。

2004年我们在宏福创业园修建了自己的办公楼和仓库,公司走上了规模化发展之路。2009年,公司在发强的带领下成功上市,成为首批登陆中国创业板的28家公司之一。如今探路者已是从一顶帐篷发展到市值几十亿的户外行业领军企业。十多年来,梦想与艰辛相伴,爱情与事业交织,我们就这样一路走来。  这十多年来,我结婚、生子、创业、登山、救援、念书学习、公益环保……这种种选择,起初似乎都充满了偶然。但渐渐地,这些选择所带来的变化已成为我生活和生命中的一部分。这里面蕴含着我对自然、生命和这个世界的理解。

2007年一次休年假的偶然机会,我与雪山结缘。登山期间有一些闲暇时间,我开始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带进山,慢慢翻阅。因为山,我开始写日记;因为山,我才体会到看书的真正乐趣;因为山,我爱上了拍摄,因为山,我理解了大爱……

也因为山,我领略到山上山下、山里山外的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但山就在那里,远近高低,皆由人。

2010年5月22日早晨6点5分,我从尼泊尔珠峰南侧登顶珠峰。

珠峰是世界之巅,但它的高度终究可以丈量。而生命所能创造的高度永远都超乎想象。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有很多种,只要努力“攀登”,步步超越自己,人人都能到达自己的人生之巅。

后记

从香山到珠峰,我遇见过很多山。

每一座山的攀登难度和景象完全不同,但是相同的是——

站在山脚下的人,都想站上顶峰。

这是人类的天性,每个人都生有探险基因。

有人说:“选择了登山,就选择了魅力与死神同在。”也有人形容:“登山者像一群不管不顾的疯子。”或许哪天一拍脑门还会蹦出:“早晚都是死,还不如死得灿烂一点。”

人类的探险基因就在这群“疯子”中进发展现,他们不知疲倦地奔波在未知的世界,一边梦想着破解自然密码,一边在奇妙的探险中自由绽放,在探索中成就一个崭新的自我。

8000米级山峰的登顶行动,都是从黑夜开始出发。常有人问我:“为什么?黑暗中怎么能看得见路?风险不是会更大吗?”

答案很简单——

在黑暗中出发,才能在光明中登顶,在阳光普照中安全下撤,迎接下一座“山峰”。

探过路的人都知道。路由心生。

当无路可走的时候,坚持,靠的是信念,靠的是胆量!

攀登,就是每天在不确定中做决定,在坚持与放弃中做选择,大家总是为此争论不休。其实,放弃比坚持更需要勇气和智慧;有时也为莫名的坚持感动得热泪盈眶;时而.也思考自问:“人为什么活着?”

人生就像攀登一座高山,能否达成目标,重要的不是你现在的位置,而是你选择向哪个方向移动。

登山和企业管理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但就实现“攀登”的目标而言,它们没什么两样:先确定方向,只要认准目标迈出第一步,你就能学会在困难中坚持,在坚持的过程中充实自己,逐渐成长,实现愿望。

终极梦想。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只要脚步不停,距离梦想一定会越来越近。

当生活的激流已经涌现到万丈峭壁时,只要再平稳前进一步,就会见到壮丽的山河。山涧的泉水需要经过一路曲折,才能谱写出最动听的曲调;汇集成山河跨过险峻陡壁时,才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大山教会我——

学会在平和中做决定,才会平安无事。

在平凡中一样可以谱写非凡人生!

为写这本书,不知道熬了多少个夜晚……

从最初起意到最后定稿,历时3年,这期间,我又登了3座8000米,数次补充修改书稿,对于很少读书的我,写作比攀登8000米级雪山难太多。我一度不自信,想放弃。直至2013年春节后,我带着它,和先生、女儿一起,重返了非洲乞力马扎罗。

当我再次看到这座引我走向更高峰的山时。我又看见了我的梦,看见了梦实现之后的模样——一些梦。我已经实现:另一些梦,我还在努力中;肯定,还有一些梦,正在路上等我……

2013年5月,我将重返珠峰,带着这本书,带着书里的每一个字句……

我曾经站在洛子峰上看见珠峰全貌,珠峰壮美的“另一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有家,有孩子,有事业,还有时间登山。做自己梦想的事。很多人都感慨我运气好。

我想,当你看完这本书时,也许,你能看到我之所以运气好的“另一面”。

感谢:工作中的同伴们,一路走来的丈夫,生活中娇滴滴、温情而懂事的女儿,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老爸的理解和所有家人的支持。

感谢你们。

感恩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静静的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97801
开本 16开
页数 2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6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8.4-49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68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