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界名校如何培养精英(下一代创造力)
内容
编辑推荐

毕卓然编著的《世界名校如何培养精英:下一代创造力》从当前众多世界名校所推崇的培养创造力三个核心要素入手,说理念,摆案例,讲体会,拓宽了青少年成长的视野,指明了方向。

该书深入剖析了海外名校选拔人的标准,他们培养人的理念,海外名校校长自身成长的体会,海外学子的成长案例,并结合中国当前教育的现状,特别强调了孩子在成长中通识教育、体育精神以及开放兼容并包的心态的重要性,既有理论性又具实战性。

内容推荐

《世界名校如何培养精英:下一代创造力》作者毕卓然扎根中外教育界多年,不断在思考:我们的大学使命到底是什么?我们的中小学又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什么我们国内的教育体系无法培养出创新的人才?

带着这些疑问和思考,《世界名校如何培养精英:下一代创造力》作者带领团队,历时数年,走访了几十所世界名校。深入了解国外著名大学的选材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大学使命、校长自身的成长经历等,希望借鉴他们的精华,反思中国国内的教育,寻求我们自身的教育之路。

目录

第一章 “在醒的时候,做你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哈佛大学访谈门

一、“在醒的时候,做你人生最有意义的事”/4

二、“林疯狂”——一个哈佛学子的篮球梦想/10

三、“去选择一个影响我一生的专业”/13

四、“通百艺而专一长”/15

五、访问花絮/16

六、与招生部官员Jennifer Whiteside Candv女士对话录/20

第二章 “唯有创新才能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麻省理工学院访谈/25

一、从骇客文化管窥麻省理工学院创新教育/28

二、“保守”和“开放”/35

三、150年的光荣与梦想——麻省理工学院2011年毕业庆典观后感/37

四、访问花絮:麻省理工与哈佛“对掐”的故事/41

五、学生访谈节选/43

六、与教育委员会主任兼招生部主任Stuart Sehmill对话录/47

第三章 “学校将是—个推崇探询、质疑而不是墨守成规、服从的地方”——芝加哥大学访谈/51

一、从创办就开始创新/55

二、鼓励探询、质疑的当代芝加哥大学/60

三、访问花絮/67

四、与副校长James G.Nondorf教授对话录/69

五、本科生学院院长John W.Boyer访谈录/72

第四章 “为什么我们会独一无二”——威廉姆斯学院访谈/77

一、神秘的紫色世界/81

二、为什么我们是独一无二的/84

三、大学的使命/87

四、课名:“奥地利味道”/89

五、岔路理论与未来/92

六、招生部主任助理Sulgi Lim女士访谈录/94

第五章 “寻找和培养不寻常的人”——加州理工学院访谈/101

一、寻找不寻常的人/104

二、钱学森之问与创造性培养/106

三、读书狂与恶作剧——加州理工学院的另类“苦行僧”生活/110

四、采访手记/116

五、与副校长Anneila Sargen女士、招生部主任Jarrid Whirneyr对话录/119

第六章 “不安静的学生和摇滚校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谈/125

一、学生是我们的核心/128

二、自由和包容的校园/130

三、《三国杀》、《星际争霸》,也可以成为大学选修课/135

四、摇滚校长的传奇经历/136

五、采访手记/140

六、与招生部官员Susan Pendo女士对话录/143

第七章 “思维能力最重要”——牛津大学访谈/149

一、牛津价值的传递/152

二、从莫德林学院管窥牛津大学的校园生活/159

三、信步在牛津大学的中国“灰姑娘”/164

四、采访手记/166

五、与本科招生部主任Mike Nicholson、研究生招生部主任Dr Jane Sherwood对话录门72

第八章 理想和现实要完美结合——剑桥大学访谈/177

一、校长先生重返剑桥/181

二、理想要结合现实/183

三、有能力、有梦想,剑桥帮你实现/185

四、探访剑桥李约瑟中心/188

五、采访手记/193

六、与招生部主任Dr Mike Sewell对话录/200

第九章 为城市而建——爱丁堡大学访谈/209

一、为城市而建的大学/212

二、最国际化的校园/217

三、校长的心愿/221

四、采访手记/222

五、与招生部负责人Catriona MeCarthv对话录/225

第十章 “不照搬经典,我们关注当代”——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谈/231

一、不照搬经典,我们关注当代/234

二、最国际化的学校/239

三、小校园,大生活/241

四、学校见闻/244

五、与招生部主任Catherine Baldwin对话录/245

第十一章 访谈归来的思考:我们该何处而往/253

一、海外著名大学在青年培养、校园文化上的共性,以及对我们的启发/254

二、我国当前高校在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263

三、我的大学生活及其感悟/270

四、最受美国女孩喜欢的“中国同学”/274

五、建议和启示/276

后记/280

试读章节

二、“林疯狂”——一个哈佛学子的篮球梦想

“去发现对你最重要的,去探索与众不同的你。”这不仅是哈佛校长对中国学子的寄语,更是哈佛校园文化的重要内核,它鼓励并验证着一代又一代哈佛学子的成长。这里特别想提及的是2012年让美国奥巴马总统都甘愿做其粉丝的哈佛华裔校友,被称为“林疯狂”的林书豪(Jeremy Lin)。

“如果你认为Jeremy(林书豪)是在一夜之间成功的话,那我告诉你是大错特错了。”哈佛校友、现任美国教育部部长Arile Duncan先生在一次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这样评价林书豪。Duncan先生曾经也是哈佛大学篮球队队员,并与Jeremy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他眼中,“林书豪为了他的篮球梦想,准备了很久,并从未放弃过他的梦想”。

林书豪从小生活在加州,在帕罗奥图高中时篮球成绩已经非常出色,曾率队拿过加州校际联盟赛冠军。不过,这在申请大学时没用,令他遭受到人生第一次大的挫折——他最心仪的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都拒绝了他。最后是哈佛大学经济学系接纳了他,让他的篮球梦想在此得以继续。

林书豪很瘦,打球时跑跳能力不如队友,左手突破力比较弱。队友说,他会拿出大量时间来训练、改善,不让弱点再制约自己。一次大学比赛,林书豪错失决杀机会,那晚,他在球场不停地投篮,“我看着他一点点变强壮,体能训练很枯燥,但他是很有毅力的家伙”。

在他的努力和带领下,哈佛大学篮球队取得了常春藤联盟分组冠军,进入NCAA64强,取得了哈佛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成绩。就连哈佛校友、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都称赞林书豪的表现:“我一直不明白我们的篮球队为什么没有好成绩,现在他们终于有点起色了。”

当然,在追求篮球梦想的时候,他并没有荒废自己的学业。林书豪是凭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申请到哈佛的,即使有体育特长,也不是按特长生拿奖学金进来的。因此,他非常重视学业,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哈佛大三、大四是学业最紧张的时候,如何安排好每个学期的四门课对于忙比赛的林书豪来说很困难。但是,无论比赛有多频繁,他对于学习从来不马虎,经常会主动去找教授补习功课。同时他还选修了社会学的课程,并成为校内社会学刊物的编辑。

林书豪还在哈佛大学成立了亚裔基督小组,每周他都要花很长时间挑选《圣经》里的章节讲解,为朋友分忧解难,激励受到挫折的人。“即使在患难中也应欢喜;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历练,历练生希望。”用他的话说,一切的磨难都是上帝赋予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而这个上帝其实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就是他内心的理想,也是他在哈佛大学中一直被浸染、熏陶的哈佛精神!  尽管顶着哈佛大学学生的光环,但2010年夏天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林书豪遭遇了人生第二次大的挫折。在决定参加NBA选秀后,他没有得到任何球队的青睐。在黑人、白人主宰的NBA圈子中,这个黄皮肤的华裔球员遇到诸多歧视,在记者采访中,林书豪这样提到:“我遇到过你能想象出的一切困难,种族主义辱骂、种族笑话,都是跟亚裔有关的。坦白说,我已经习惯了这些,现实就是如此。”他曾在参赛时被观众骂:“滚回中国去吧!”

当时,林书豪面临着选择,是继续冒着头破血流的风险,追求自己的篮球梦想;还是用哈佛大学的文凭,凭着经济学专业知识,去敲开华尔街之门,走上另一条职业道路呢?

林书豪还是选择了坚持。之后的结果我们都看到了,林书豪获得小牛队邀请,加入2010年NBA夏季联赛,引来勇士队等的关注。同年7月底,他与勇士队签订了一份两年期合同,成为1954年以来首位进入NBA的哈佛学子,也是史上第一位NBA美籍华裔球手。但即使进入了NBA,道路同样不平坦。先是“板凳”球员,后来是NBA劳资纠纷,勇士队裁掉了他;跟火箭队的12天之约;跟尼克斯队签下无保障合同;下放、召回、替补,面临再次被裁。但是,他面对挫折最好的回应就是坚持,以及更大的付出和爆发。

终于在2012年2月4日,尼克斯队几位当家球星因故缺阵,林书豪获得机会并“一鸣惊人”,第四节上场狂得25分……紧接着,他带领球队取得了五连胜,特别是战胜了包括科比在内的洛杉矶湖人队,让科比事后也大为折服。当记者问科比对林书豪有什么建议时,科比说:“他都打成这样了,我还能有什么建议?”

成名后,林书豪也一样保持低调和对理想的虔诚。他说:“我不会说我比其他人更好,但我会继续保持我的生活方式。”

美国教育部部长Ame Duncan是这样评价他的校友和小师弟的:“林书豪的故事太具有传奇性了,我很为他感动。但对我来说,我在这当中学到的重要一课就是,这个国家乃至这个世界上的年轻人,都是值得期待的。林书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论你是华裔还是印裔,也无论你是白人还是黑人,只要为你的梦想能足够努力,然后抓住机会,属于你的时刻总会到来。”

P10-13

序言

也许是个巧合,当我即将为这本书稿画上句号的时候,我再一次来到了美国。两年前是我带领团队开始美国的大学之旅,两年后我又一次来到了这里,不过这次是带着一批可爱的中小学生来这里实践我的教育梦想。

学生们都已经去上课了,我独自坐在学校的咖啡厅里,望着窗前美丽的小湖和湖边环绕的郁郁葱葱的树木,我的心绪孤独而宁静地飞到了两年前。

2010年元旦这一天,我为自己新的一年,不,应该说为未来的事业和生活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暂时放下公司所有的商业项目,将全部精力投入自己一直期待并积极筹划的世界大学校长访谈之旅,而这一切都源于我曾经的一个梦。

我从小就不喜欢死读书。7岁开始成为校田径队的一员,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训练,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冬寒夏炎,都坚持训练。学业方面,在小学的时候尽管成绩不是最好,但一直还在前10名。到了初中,同时成为校足球队和校排球队的主力,但没想到成绩反而突飞猛进,一直排在全年级的第一名。到了高中(我就读的高中是全国百强中学之一),同样是校足球队的主力,并代表学校在市级比赛中拿了亚军,但成绩依然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学校里位居前列,同时作为校学生会主席,组织了多项文体活动;高三毕业有幸被保送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期间,除了是校足球队的主力外,我还成了北航校舞蹈队队长,代表学校在北京高校舞蹈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在舞蹈和足球之外,忙里偷闲,我代表学校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大学生辩论赛。最后一年除了肩负学校舞蹈队和足球队的比赛任务外,抓紧时间学习,跨专业考上了经济学的研究生。

在我的求学生涯中,总有人出于好意,提醒我要集中精力学习,包括我大学的老师,让我别“不务正业”;而这一切反而更激发了我心中的一个梦: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教育不能让孩子们有自己个性和特质地发展,为什么他们不可以在课堂学习的同时,也尝试冒险,尝试“冲撞”,尝试“异想天开”,尝试做一个尽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但却是充满激情和魅力的美少年呢?!

于是,作为一个经济学专业的硕士,1998年毕业后,我毅然选择投身教育领域,加入了当时国内最大的一家民办教育集团。从1999年到2001年,作为职业经理人,我先后在国内筹办了两所在当时轰动一时的民办中小学校,第一年两所学校在校人数累计就达到2000人,在当时民办教育领域里可谓辉煌一时。但是,2002年,我却毅然选择离开,因为我发现当时的民办教育受制于高考的压力,走的还是公办学校的路子,我看着学生们因为学习压力重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凄苦样子,唯有选择离开。

2003—2005年,这3年基本上是我远离教育领域、不断跨界的时期。我先后担任过媒体的英文版执行主编、钢结构公司的总经理,还有高尔夫别墅项目的总经理。我筹建的钢结构公司后来还承接了奥运鸟巢项目。虽然跨界,但是在学校时各种所谓不务正业,让我具备了很好的思维分析能力、演讲和表达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各项新的工作,在我看来其内在的思维逻辑方式是一致的。所以,对于不同行业,我都游刃有余。

2005年下半年我重返教育行业的机会来了。在做媒体执行主编的时候,其实我依然对教育抱有梦想。曾于2003年在国内首次组织了民办高校代表团参加在海外举办的全球教育产业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受到很多海外教育投资者的注意;特别是在2003年遇到了后来对我影响很深的人——全球最大的高等教育集团董事长道格拉斯先生。

道格拉斯先生可谓教育领域的巴菲特,18岁时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和童年的伙伴一起创业。27岁就让旗下的公司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成为美国最大的中小学辅导公司。1998年开始投资高等教育,现如今在全球拥有50多所大学、60多万名在校学生。该公司2002年进入中国市场,当时请的是中国著名外交家章含之女士作为中国区的高级顾问。2005年公司在上海投资了一所中外合资的酒店管理学院,章女士赴上海任校长,外方需要重新选择一个中国区的高级顾问,这个机会最终落到了我身上。

我还清楚地记得2005年第一次在章老师的红色大院里见到她时的情景,那一次是外方特意给我安排的一次拜访。章老师儒雅又亲切,一开始我并不知道其显赫背景;当她客气地请我这个年轻人谈谈自己对教育的想法时,我大言不惭,滔滔不绝地讲起来。章老师很认真地倾听,并偶尔附和我的观点。当我还要“指点江山”时,同行的师长拉了我一下。“少说两句,你知道人家是谁吗?”“谁啊?”“出去再告诉你。”等我们走出四合院,他才告诉我:“你今天可来着了,她可是大人物,她的父亲章士钊接济过毛泽东主席,她又是毛主席的英文老师,乔冠华的太太,中国著名的外交家。”

后来才知道,这次会谈,章老师对我的评价是“一个有梦想、有激情、希望改变什么的年轻人”,最终外方选择我作为章老师的继任者。梦想又一次在闪光。

从2005年到2010年是我再一次深深扎根教育领域的5年,特别是因为和外方的合作,让我有机会去了解国际教育的发展,并且进行中外对比。在这段时间里,我走访了中国50多所民办高校,30多所著名的公立、民办的在华的国际中小学,在海外拜访了20多所大学。这些经历让我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叩问自己的梦想:

我们的大学使命到底是什么?我们的中小学又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我清楚地记得,我走访的不少大学都以培养大学生就业为第一使命,不少中小学都以高考、升学作为指挥棒。国内不少大学校园中充斥的是各种实用技能的培训,而缺乏多元的人文、历史、哲学的讲座。不少中小学每天该下课放学时,却还安排学生自习,不像我们儿时放学后可以在校园里肆无忌惮地奔跑、玩耍和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我们的家长也不得不紧跟着应试教育体制奔跑。在一次活动讲座中,一位妈妈分享了一个有意思的关于如何提高驾驶技术的故事。原来她从孩子四年级开始到现在初二,每个周末都要参加学校和校外各种培训机构的课程。她的任务就是当司机,往往是这个培训刚结束,就要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培训场所,如何尽快地在拥挤的街道上穿插腾挪、如何快速停车至关重要。到后来,人家开玩笑:你可以去做专业的出租司机了。可是这中间我们的孩子又得到了什么呢?

2012年我带国内的小学生和中学生参加美国两个夏令营时发现了鲜明的对比。当美国的初中生已经可以做老师的助教、有条不紊地协助指导和照顾我们的小学生时,我们的中学生却丢三落四,什么都依赖老师,遇到问题首先不是想如何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而是习惯性地向老师求助。

同样的对比也在大学生中鲜明地存在着。我去国外大学访问的时候,处理完工作后,第一安排就是拿着足球鞋去操场大战一场。记得有一次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后去踢球,满操场找不到一个中国留学生;当我跳起“中国桑巴”,游刃有余地把其他球员一个个过掉,一脚中的时,队友们惊讶地说:“原来中国人球踢得也很好。”

后来和中国留学生私下交流时,我发现他们最大的问题不是学业或者就业,而是为找不到合适的女朋友而发愁。为什么呢?在美国高校中,最受女孩子关注的男生首先是在体育或者其他方面有特长的人,而这两项往往是我们中国应试教育所忽视的。外国男孩子往那儿一站,肌肉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些金发女郎们就不禁欢呼雀跃。好不容易盼来了国内来的漂亮师妹,正在犹豫如何套近乎,那些外国男孩们已经大大方方地先行一步,得体而自信地邀请师妹们约会去了。我在想,这些国内的小兄弟们,如果读书的时候学点中国武术,不管是少林的硬功还是太极的内功,往那儿站个马步,你看那些金发妹妹们会否惊讶激动地向你扑过来!

体育只是一方面,更大的对比还在校园文化中。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这些学术严谨的工科学校,也是学生们最“肆无忌惮”的地方。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都以恶作剧文化出名。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可以悄悄地把校长办公室的门与墙刷成一个颜色,让校长半天找不到自己的门,对此校长也只是呵呵一笑。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为了恶搞“死对头”,向准备加入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发T恤衫。这种T恤衫看上去很像麻省理工学院的校服,但背面却印着:“因为并非所有人都能加入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对此并不懊恼,而是时刻准备着以更富有创造性的方式进行反击。

有记者采访校长为什么对这些恶作剧如此宽容时,校长们共同的回答是:对于这些才华横溢的学生,我们应该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方式体现创造力,恶搞往往与创新紧密相连。

反观国内,梁启超先生在100多年前就提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中国当代科学之父钱学森先生在2005年提出了让国内教育界都反思的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国内的教育体系无法培养出创新的人才?”

经过将近一年的准备,历经一次次和海外高校不懈的沟通,终于,2010年12月,我带领团队开始了世界著名大学之旅!从国外著名大学的选材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大学使命、校长自身的成长经历等,去借鉴他们的精华,反思我们国内的教育,寻求我们自身的教育之路!

接下来,我将与你们一起分享我们这段难得的经历!

后记

书稿终于全部写完了,现在是美国时间2012年7月26日17:25,在佛罗里达的奥兰多,我两年多的心愿终于完成了。我知道里面一定有很多瑕疵,但此刻就像面对自己刚刚产下的婴儿,我不想做任何修饰。我只想拿起我的足球,冲出房间,奔向窗外洒满阳光的操场,好好地踢一场球!

让我们的脚步永远不要停滞,让我们心灵就像绿茵场上的足球,永远向着自己的目标飞射!

亲爱的读者们,当你们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为了教育的梦想我再次启程,计划在未来两年再深度访谈全球最著名的10所中小学,希望通过中外中小学学生培养的对比、中外青少年成长的对比,再一次与大家共同探寻我们下一代的成长之路!

最后,请允许我在此感谢浙江人民出版社的周为军、徐江云,这本书能够问世与他们的支持密不可分。同时对这次名校之旅的重要参与者Stella Yang表示特别的感谢。她不仅做了大量的前期联络、沟通工作,还做了细致的资料准备和整理工作,并亲自撰写了剑桥大学章节。还有我的助手蒲老师,她积极参与我们的教育实践,将海外名校的教育理念融人我们对青少年教育实践的活动中。

当然,最后更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家人。父母都是普通、本分的工人,但他们几十年来对我的真切嘱托、言传身教是我一路走来哪怕偶有踌躇但绝不放弃的最大动力,谨以此书献给他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界名校如何培养精英(下一代创造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毕卓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3054778
开本 16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5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9.1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40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5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