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飘逸的铃声儿
内容
编辑推荐

《飘逸的铃声儿》由于世孝著,编辑推荐:作品自然流畅,朴实真挚,不乏精妙细腻的笔触,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达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浓缩了“五零后”一代人的独特的生活感受。

那些曾经的酸甜苦辣、艰辛坎坷,经由时光的过滤,都成为了美好的记忆。

内容推荐

《飘逸的铃声儿》由于世孝著,系自传体散文。作者追溯自己的甲子人生,搜寻和记录种种铭刻在心的经历和见闻。对孝道亲情的深情倾诉,对不辍耕耘的过往岁月的回顾,既勾勒出了作者的生命历程,也让他收获了人生无悔的欣慰。那些曾经的酸甜苦辣、艰辛坎坷,经由时光的过滤,都成为了美好的记忆。

《飘逸的铃声儿》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母亲

驾辕

红高粱

我的代课老师

当兵

练车

柿子红了

漫步天堂

山里的脚步声

难忘的进修

抉择

又有春风吹过来

一张外语合格证

转铃儿

痴迷的旋律

引肯以望借力房

诱惑

可视探头

小公园

试读章节

我家在村子的最东头,寥边宅子被树林子和庄稼地藏饰着,幽静而神秘。

从大路下来要走二百多米的小道儿才能到家。每当走在这条小道上,母亲的小脚丽影总会伴我同行,心里情不自禁地涟漪四起,脚步不由自主缓慢而沉重,说不清是楚痛、愧疚还是骄傲,情怀延绵起伏,似张驰天地之间的大网,牢牢粘扑着儿子的心灵。

母亲十九岁出阁到这个家,八十岁寿终去天堂。婚后温馨的生活,早年失去丈夫的痛楚,抚养孩子的艰难,一路走来,母亲刚毅质朴、乐善厚人。天生丽质的母亲出身虽然说不上名门大户,但也算是衣食无忧的富足农家,小时候用不着跟随父母辛勤劳作,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阁生活。母亲受姥爷的文化熏陶认识很多字,《三字经》《百家姓》张口就来,在她那个年龄群里称得上识文断字的人。母亲手巧,纺线织布、针衣刺绣,女人手里的活计样样出头。

母亲和父亲的婚姻虽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但却异常和美。父亲读过高等小学,在四里八乡也算得上有文化的人,母亲和父亲走到一起那是天赐的缘分。十几年的日子,父亲辛勤耕作着几亩贫瘠的盐碱地,母亲勤俭操持着家里的衣食,四个儿子寄托了父母亲的全部希望,虽说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还算有滋有味,母亲常说那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旦夕祸福,人世自然难料。母亲三十七岁那年,父亲暴病而逝,晴天霹雳。那年大哥九岁,二哥六岁,弟弟只有十一个月。留给母亲的是什么我不明白,我围着父亲的灵床转了一圈是脑海里的仅存记忆。

后来我才知道,父亲的病逝留给二哥的记忆更是难以忘怀的终身痛苦。

七月的庄稼地碧波荡漾,耪地、除草、保墒是地里的几样活计,炎热的天气,人们习惯了早起晚归的两头赶活。

那天父亲是耪地的活,二哥也跟着去了。早饭之后,父亲身穿白色开口系带儿汗背心和灰色盖过膝盖的大裤衩子,脚穿母亲给他做的捺底儿黑布鞋,扛着长柄大锄,j丘搂着麦秸秆草帽来到家北的棒子地。父亲在两陇棒子苗之间弯腰下锄,双手握紧锄柄用力一拉倒退一步,动作娴熟,速度很快,就像长了后眼一样,后进方向准确无误,未踩着一棵苗儿。不一会儿就耪了好几个来回儿,眼看着耪过的上一陇杂草蔫头倒地,锄地的效果立竿见影。二哥在旁边跟着父亲边拔草边玩。

半晌午的烈日已是酷热难忍,眺望远方,地表上的热蒸气水汪汪的浩淼壮丽。近处环视则是绿洲莹莹,膝盖高的玉米开始耷拉脑袋,赶早活的人们陆续回家。

父亲早已汗流满面,肩膀和胳膊上的汗水顺着手背流向锄柄,手一用劲不时地打滑,不得不停下来用随身带的汗巾擦拭干净。湿透的汗背心已经拧了好几次了,但没有回家的意思,只是借拧汗背心的时候歇息片刻。父亲决意耪完那块地再走。

临近正午时刻,西北方向一大片厚厚的乌云滚滚而来,火龙闪烁,雷声霹雳。

父亲望了一下陡然瞬变的天空,看看还没有耪完的两陇地,动作有些迟疑。是收工回家还是接着干?父亲显然加快了耪地的速度,转眼耪完最后一垄,父亲汗水淋漓。还没等站稳脚跟,一阵狂风过来,父亲被吹了一个趔趄,暴雨倾泻而至。

二哥显然有些惊恐,看父亲来到地头,喊着爸爸,抱住了父亲的大腿。父亲下意识地抚摸了一下二哥的头顶,把自己的草帽戴在了二哥的头上,父子两颗焦灼的心安然下来。

父亲扛起大锄领着二哥一路小跑,但已经无济于事,无情的雨水、炙热的汗水,把父子俩变成了水中人,狼狈不堪。

母亲早已做好了午饭,闷在锅里保温,虽然自己和孩子也饿了,但要等父亲回来再吃,这很自然。母亲在房后边看了好几次不见父亲和二哥回来,大雨下来,只能在屋里焦急地等待。在屋里向门外望去,房顶上下来的雨水像瀑布的水帘,哗哗作响,落在地上的水柱往外溅的老远,也不时的溅到母亲的鞋上。

父亲和二哥回来了,父亲被雨水激的有些颤抖,赶紧换了衣裳。一家人吃着热乎乎的午饭,有说有笑。可是令全家人难以接受的是父亲从此再也没能走出家门。

父亲发烧了。  当天深夜,父亲已经烧得很厉害并伴有剧烈的头疼。母亲神情镇定得好似大夫,按头疼脑热的处置方法,熬姜汤给父亲发汗,用湿毛巾擦拭给父亲降温,送服药片给父亲止痛。她一夜没能合眼,期盼着父亲好转。

P1-3

序言

生命的倾诉

彭程

这部书的作者于世孝,是我的姑姑家的表兄。

从小就和这位表兄有来往,但在许多年中,见面次数并不是很多,每次时间也不长,基本上都是在河北老家那座小县城里,他来看望我的父母即他的舅舅舅妈时。最早的记忆影影绰绰的,似乎是他穿着军装的样子,那该是从部队回家探亲时,那时我还小;后来他转业到省城石家庄工作,回来的次数多了不少,但那些年中我先是在外求学,后来参加工作,只是在假期或春节回家时见到过他几次。光阴匆促,不觉数十年过去了。

只是从十多年前开始,相互间的联系才多了起来。那时他的女儿、我的表侄女来北京上大学,几年后毕业留京工作,又过了几年,恋爱,成家,生子,这一段颇长的时光,回忆起来却仿佛倏忽之间。这十多年中,他多次来京,我也数次与他见面,听他谈到对女儿的牵挂,以及为女儿的工作和生活所作的种种筹划。可以说,在女儿人生路途中的每个环节,从求学期间帮着找宿舍,到临近毕业联系工作,再到建立家庭操办婚礼,他把一位父亲的爱和责任心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年前,他也到了退休年龄,离开了大学里的岗位,在京城买了房子,时常过来住上一段日子。这样,我们见面的次数就更多了一些。

也正是在这些年的交往中,我觉得对这位表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工作中,他能力强,业绩突出;对家人,他是体贴的丈夫,是慈爱的父亲;对朋友,讲情义,口碑好。他为人沉稳踏实,心思缜密,处事周到,有韧性,凡为自己制订的目标,一定想方设法实现。读到这本书的读者朋友,应该会从中得到有关的体会。  他写出这样一部自传体的长篇散文,让我颇感意外。他的经历,似乎很难和一个文学写作者的身份产生关联。记得是前年夏天,他第一次向我说起,想写一本书,把自己的大半生回顾、梳理一下,把品尝到的种种酸甜苦辣的人生滋味再重新咀嚼一番,既是为了给自己作个纪念,也是为了给孩子看看父辈的生命足迹。他说自己对写作全然陌生,问我应该做哪些准备,以及如何着手。我提了一些建议,但内心里却怀疑他能否最终达到目标。毕竟,对于一个之前从未写过一篇文学作品的人来说,这个年龄才开始做一件全新的事情,无论如何是太晚了些。面对写作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种种不顺和挫折,很有可能会畏难而退。我就见识过不少这样的情形。但我显然低估了他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精神了。2011年夏天,我接到了他的初稿的电子邮件,将近20万字的篇幅,着实让我吃了一惊。他很谦虚地让我提提意见,我也就没有顾忌地谈了一些想法,他很认真地听取并进行了修改。我还知道,为了写出这本书,他以一种“恶补”的姿态,集中阅读了不少著名的文学作品,从中学习和借鉴。

也是通过阅读这部书稿,我才对他的生命轨迹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少年时生活的艰辛和忍辱负重,为了拥有更好前途的奋力拼搏,在部队当技术兵时的刻苦训练,转业后到高校工作的勤奋钻研,以及为了改善生活而潜心研究金融房产投资而获得了不菲的回报……大半生的人生经历,以及这些经历背后的情感起伏、精神感悟,经由他坦诚、真实的书写,得以还原出来,铺展开来,呈现出一种生动的质感。而他对于母亲的深情描写,也和我的一些模糊的印象产生了交集。我的这位毕生足迹不出贫穷乡村的姑姑,命运极其艰难坎坷,但始终秉承着一种朴素而伟大的人性,用深挚的母爱呵护自己的孩子,用善良和温厚对待乡亲邻里。书中的记叙印证了这一切,勾起了我的记忆,读来不由潸然泪下。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可贵之处,首先在于它的真实和本色。书中许多章节,细节描写生动细腻,没有亲身经历和认真观察是难以做到的。如对大洪水骤然到来时现场情景和气氛的刻画,对拂晓时田野中各种动物和昆虫的叫声的描写,对庄稼地里各种活计的工笔画似的再现,都称得上是生动传神,栩栩如生。他的感受和思考,也完全是紧贴生活、从生活中生发出来的,真切实在,从不故作玄虚。一个初学写作者能够到这样的水平,也实在是难能可贵。

这部作品,也佐证了写作的本质之所在:表达自己的内心。在他产生写作此书的念头之初,我曾经提醒过他,并且说得很直白坦率——你并非名人,写的内容也只是个人的经历,没有当下吸引眼球的“卖点”,因此不要指望会有多大的市场反响。他回答说很清楚这些,自己也没有指望会怎么样,不过是想表达一番内心积淀已久的对生活的感受,这样,自己才会感到踏实。他的话无意中触及了重要的一点: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是对生命的倾诉,是非功利性的。

我更想说的,是由这本书引出的一点思考:普通人写作的意义所在。并非只有名人自传才有价值,每个人的生命都会放射出属于自己的光彩。毕竟,构成这个世界主体的,正是芸芸众生。因此,有充分的理由对他们的真实的内心表达给予应有的尊重,并从中获得启发。这部《飘逸的铃声儿》自然也不例外。这是一部朴素的作品,但更是一部散发出生命温度的作品。虽然书写的主要是个人的身世经历,没有太多波诡云谲的戏剧性成分,却依然能够折射出数十年间时代的风云变幻。至于其间蕴含的那些感受和憬悟,如面对艰难困厄的不屈和抗争,亲人友朋间的相互关爱惦念,创造和享受美好生活的愉悦感,更是连接了普遍的人性的,是能够触动灵魂、引发共鸣的。

作者嘱我对这本书说几句话,我就围绕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这些文字,聊作序言。

(作者为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飘逸的铃声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世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231550
开本 16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5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2012210980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0
164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1: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