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藏传佛教僧侣生涯/藏传佛教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尕藏才旦编著的《藏传佛教僧侣生涯》以翔实的资料和生动的事例,介绍了在藏传佛教中的僧侣,通过他们的求学与修行、圆寂与转世、弘法与施政,展现了他们的博大才智,突出了他们的个性魅力,披露了一种特殊的心路历程,通篇充溢着一种雪域特有的氛围感。

本书叙述深入浅出,内容生动,文笔优美,是一部真正切入藏传佛教文化实质、值得一读的著作。

内容推荐

《藏传佛教僧侣生涯》由尕藏才旦编著。

《藏传佛教僧侣生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最初的僧侣队伍的形成及组成、僧侣的概念、不同流派僧侣的形态、格鲁派僧侣的特征、僧侣学习修行的形式、学位考试晋升制度、显宗主修内容、密宗主修内容、实用专业知识的修习及实践、僧侣日常生活、宗教节日及娱乐活动、僧侣不同的操业及前途、僧侣的经济来源等。

目录

第一章 释迦摩尼佛门第一出家人

第二章 佛教进入雪域的曲折历程

第三章 外籍僧侣军团的功勋

第四章 本土僧侣最初的曲折旅程

第五章 本土僧侣生活面面观

第六章 僧侣的学研生活

第七章 僧侣如何管理自己

第八章 服务社会的僧侣

第九章 高僧大德者的卓越贡献

试读章节

在藏区,不管是祈祷祝福,还是诅咒发誓,僧俗教民发出的第一声是“三宝”。“三宝”是什么?为什么信仰者口不离“三宝”?

原来,“三宝”是佛门的本质体现,根本脊梁,是立身法宝,是三大核心武器。“三宝”指佛宝、法宝、僧宝。具体而言,大彻大悟的觉者佛祖是佛宝,是佛门的灵魂和导师;佛祖创立的“法”——佛教教义是法宝,是认识世界、剖析社会、洞察一切的理论武器;出家弟子团体——僧伽是僧宝,是传播佛教教义的实体,是“执法队伍”,是实践中坚。

佛教认为:有了佛、法、僧三宝,才能让世俗之人在思想上有正确认识,理论上有正确指导,行为上有监督和楷模,能帮助人类止恶行善、离苦得乐,走向高度文明境界。正因为如此,佛法僧才显得极为尊贵,被称为“三宝”。

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获得觉悟之后,他教的第一批弟子有侨陈如等五人,于是形成僧伽,佛教也就开始有了“三宝”之说法。

为什么称其为“三宝”?“宝”者,稀世珍宝,难得,贵重,有至善、至真、至美、无价之意。称佛法僧为“三宝”,是佛教认为其是光明、智慧的传播者,是“世间庄严”。佛法僧无私、无我,具有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无条件、无分别地以大慈大悲之心为众生的幸福快乐服务的最高尚道德。佛法以这种高尚情操培育众生,使一切众生变得高尚。佛法教义能使人们增长智慧,破除烦恼,战胜自身和外部邪恶,消除一切灾难产生的根源,走上常乐我净的道路。

什么是僧伽?僧伽是梵文的音译。僧伽在梵文中的意思是“合众”、“和合僧”、“法众”等。实质上,他是佛门出家人聚集在一起的含义,指的是僧团。僧伽一般需要四位以上才能算僧伽。僧人通常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他们是“出家四众”(四僧伽);僧伽在广义上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称“七众”(七僧伽),他们都通称为僧伽。能成为僧伽的,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二是得“事和”。“事和”有六个方面: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争、意和同恍。综合起来就是,意趣相同,修行一致,见解统一,同甘共苦,利益平等,没有是非,共同升华境界,最终达到和平、和谐、和顺,走向心中的理想天地。能做到这几点的才有资格称之为僧伽。

在佛教发祥地的印度,梵文中称出家人为“比丘”(音译),指的是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僧。比丘包含五个意义:乞士(靠乞食为主)、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怖魔。比丘尼则是特指女子出家后受过具足戒者。

这就是说,僧伽是佛教专用名词,指的是出家人,即汉传佛教所说的“和尚”。但出家人的概念在古印度却不单单是传说,而是由来已久,在佛教未问世之前的婆罗门教和其他宗教派别中,出家修行早已蔚然成风,历史久远。佛教徒出家之风实际上是继承了他们的遗风,借鉴了他们的做法,虽有很多不同,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古印度最早的代表性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的含义是“清净”,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就已经成型。它的《吠陀》(对神的赞美、祭祀、咒词等)为其经典。信仰多神,奉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为三大主神。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把人分为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四个种姓,另有贱民。婆罗门种姓属职业世袭,是内部通婚和不准外部人参加的社会等级集团,从属父母,永世不能改变。婆罗门教在理论上主张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之说。承认灵魂转世,转世形态决定于今世的作为,但它又强调轮回结果,取决于奉行婆罗门教虔诚的程度。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显得底气不足,怀有私心杂念。

婆罗门教倡导“苦行”、“禅定”、“悟道”、“解脱”的学说,将人生义务与出世修行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四行期”人生规划,也就是圆满人生必须经过的四大阶段。第一阶段为梵志期。未婚男子在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学习《吠陀》经典,直到学业修满,才能从婆罗门教师开办的学堂回到家。第二阶段是居家期,结婚生子,操持家务,参与社会活动等。第三阶段则为住林期,出家隐居森林,勤修禅定,实践苦行,借以达到“悟道”的目的。第四阶段则是比丘期,即亲身进行“解脱”、实践,实地修行。其方式是彻底脱离俗世,出家为僧,以天下为家,托钵乞食,游化行脚,依律修行,以求解脱。

从婆罗门“四行期”,我们看到出家之习俗,并不是佛教所独创,而是婆罗门教的遗风,只不过到了佛教,佛祖释迦牟尼把出家苦行改造成了“中道解脱”,并进一步把佛门的出家要求推而广之,成为佛教徒的标志而已。

释迦牟尼是佛门第一位出家僧侣,为僧侣打造了制式。佛祖释迦牟尼的最初人生也没有脱离“出家”、“苦行”模式。幼年时,他按照刹帝利种姓要求,在专职婆罗门教教师教学下,严格学习《吠陀》经典。成年后,他抱着对《吠陀》经典的质疑困惑,也仿效婆罗门教徒住林期的要求,出家进入森林,寻求解脱之道。作为王子,他为了追求“最高真理”,毅然抛弃王位接班人的身份,以出家人的身份进入森林“苦行”、“解脱”。最后抛弃了“苦行”,在森林中悟道成功。和婆罗门不同的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出家贯穿人生整个过程,矢志不渝,而婆罗门的却不过是人生某个阶段,有着功利目的。所以说两者难以相提并论。真正的出家人应该是佛教徒。

P3-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藏传佛教僧侣生涯/藏传佛教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尕藏才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民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120328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2011279493
中图分类号 B946.6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4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0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