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湖南城市史(精)/湖湘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中独具地域特色的重要一脉。特别是近代以来,一批又一批三湘英杰,以其文韬武略,叱咤风云,谱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使湖湘文化更为绚丽多彩,影响深远。为弘扬湖湘文化、砥砺湖湘后人,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编纂出版《湖湘文库》大型丛书。

郑佳明、陈宏主编的《湖南城市史(精)/湖湘文库》编辑出版以“整理、传承、研究、创新”为基本方针,分甲、乙两编,其内容涵盖古今,编纂工作繁难复杂。

内容推荐

  郑佳明、陈宏主编的《湖南城市史(精)/湖湘文库》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绪论,是论的部分;二是历史过程,是史的部分。论的部分是对城市与城市史相关理论的思考和梳理,也有探索和创新。

例如,其中关于城市的本质、城市的特性、城市的结构、城市如何满足市民的精神需求、如何满足市民社会组织需求,以及湖南城市的特色等等,都是本书理论思考有新意的地方。史的部分包括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部分,共分了八章,从远古湖南叙述到1949年为止。湖南城市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一是城市萌芽和形成时期,从远古到秦汉;二是农业文明时期,城市成熟定型缓慢发展,时间漫长周期性循环,包括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元明和清前中期;三是近代化过程中城市的嬗变与曲折发展,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四是从194911年到现在,这部分不在本书探讨范围之内。

  《湖南城市史(精)/湖湘文库》采用了公认的中国通史的历史分期,但是城市的变化,特别是城市物质空间变迁往往滞后于政治历史的变迁,而且延宕的时间比较长。特别在近代史中,政治变革很快,而城市变化比较缓慢。例如,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对湖南城市的影响,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城市变化到了民国初年才显现出来。但是离开政治史,我们无法找到城市变化的历史节点。从政治变革到经济变革,再从经济发展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进步,这是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律,至少在变革的历史时期是这样。根据费尔南·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城市的历史,应该分为三个层次:地理的历史、社会的历史和事件的历史。我们习惯以历史事件为节点来认识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史自己的叙述方法还没有建立起来,也许将来城市史研究深入,会以城市本身的事件为节点来认识城市历史。

目录

绪论

第一章远古时期的湖南城市

 第一节原始聚落与湖南早期城市的产生

一、远古湖南地理文化条件

二、早期城市的出现及其衰落

 第二节楚人经湘与湖南古代城市体系的雏形

一、先楚时代奴隶制城市的出现

二、楚人经湘与城市体系的初步构建

三、楚国时期湖南城市形成的特点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湖南城市

 第一节湖南城市分布格局的演进

一、秦代城市的区域分布

二、汉代城市区域分布的发展

 第二节湖南城市内部体系的转变

一、城市居民的汉族化

二、城市规划的行政化

三、城市文化的交融

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湖南城市

 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湖南城市的兴起

一、政局变化与城市数量的总体增多

二、封建庄园经济兴起与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三、北民南移与城市文化的杂合

 第二节隋唐五代时期湖南城市的缓慢发展

一、城市整体发展与相对滞后

二、坊市制的发展与城市管理的加强

三、城市文化的发展

第四章宋元时期的湖南城市

 第一节宋代湖南城市的繁荣

一、梅山蛮、南北江蛮地区的开发与城市格局的成熟

二、两宋时期湖南城市建设的加快

三、经济重心南移与城市经济的活跃

四、厢坊制的推行与城市管理变革

五、理学兴盛推动城市文化繁荣

 第二节元代湖南城市发展陷入停滞

一、战争导致城市发展陷入停滞

二、行省制与湖南城市格局的基本定型

三、录事司制与湖南建制城市的出现

四、土司制与湘西地区城市的发展

五、城市文化的恢复发展

第五章明及清前中期的湖南城市

 第一节明代湖南城市的持续发展

一、“高筑墙”政策下的城市建设

二、工商业的发展与市镇的兴起

三、城市管理的进一步强化

 第二节清前中期湖南城市的繁荣

一、城市复兴与发展

二、工商城市的崛起

三、城市布局和建设

四、城市功能的完善

第六章晚清时期湖南城市的近代化转型

 第一节西方文化的楔入与湖南城市思想文化的近代转变

一、教会文化在冲突中扎根城市

二、城市新式教育的兴起

三、城市新传媒的发展

 第二节开埠通商与湖南城市经济的近代化转型

一、城市工业的近代化转型

二、城市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三、城市商业的近代化

 第三节湖南城市管理的近代化

一、现代市政管理的起步

二、商业管理制度由传统向近代转型

三、慈善救济管理制度近代化

 第四节湖南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城市基本类型

二、城市发展特点

三、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

第七章民国前期的湖南城市

 第一节湖南城市资本主义经济的缓慢发展

一、“实业救国”思潮与城市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

二、内忧外患下城市资本主义经济的缓慢发展

 第二节湖南城市文化教育的兴盛与转变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城市中的兴起

二、教育改革对城市教育的推动及其影响

三、城市革命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

 第三节湖南城市结构功能布局的现代化走向

一、城市市政设施的改善

二、城市结构功能的改变与城市空间的改变

三、城市建筑的现代化与城市面貌的改变

 第四节湖南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城市社会的流变

一、城市化进程加速

二、城市社会阶层的新变化

三、城市市民风俗的新变化

四、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特点

第八章民国后期的湖南城市

 第一节战争对湖南城市造成的巨大破坏

一、湖南城市对全国抗战的支援和贡献

二、抗日战争对城市的直接破坏

 第二节湖南部分城市抗战初期的畸形繁荣和战后的迅速衰败

一、部分城市畸形繁荣的原因及其影响

二、抗战胜利后城市迎来短暂复苏

三、解放战争时期城市迅速衰败的原因及其对城市发展的长远影响

 第三节 民国后期湖南城市社会文化的变迁

一、战时城市文化的繁荣

二、战后城市新闻界的空前活跃和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三、城市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 民国后期湖南城市早期现代化概况

一、城市基础设施及生活水平

二、城市的社会问题和阶级矛盾

三、湖南和平解放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后记

试读章节

市中形成,并构成湖南城市居民的主体。

湖南城市居民由楚人为主体转化为以汉族为主体,这在湖南城市发展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对湖南城市的社会生态、建设发展等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城市规划的行政化

 秦汉时期,天下一统,社会相对和平稳定,中原许多城市已成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甚至还出现了比较发达的商业城市,如临淄、邯郸、成都、宛等。湖南地处蛮荒、远离中央,其政治经济地位与楚国时期相比差距甚远,加上叉处于对粤征战的前线,因此经济社会远远落后于迅速繁荣起来的中原地区,城市发展基本处于由军事城堡向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变的阶段,但作为封建王权在湖南地区统治的象征,城市规制行政化趋向十分明显。

第一,普遍建立城墙和衙门官邸。秦灭六国与汉亡秦朝,都是通过战争手段实现的,“攻城以战,杀人盈城”,不少城市毁于战火或受战争摧残而一蹶不振,同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巩固统治,曾下令隳毁各诸侯所筑城郭和壁垒以减少对中央王权的威胁。但这大致限于中原地区,对于“戍五岭”的要塞湖南地区,则更着重于筑城置县,强化防御。汉高祖刘邦在称帝的第二年(公元前201)就发布了一道重要命令:“天下县邑城”,即在全国范围内对县级以上政权治所和相当于县级的封地修城筑池。由此掀起了筑建城垣的热潮。湘西里耶城的考古发掘记录了这一历程。里耶古城遗址,位于湘西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东北部,东临酉水,最初发现于1996年。通过考古发掘,里耶古城是战国时期楚国极西的一座军事城堡,秦统一后,继续沿用,并作为洞庭郡下辖的迁陵县城的所在地,直至毁于秦末兵燹。西汉时期,在第一期城址的废墟上进行了修筑,城墙继续沿用,新开通了西门道,在城墙与护城河之间新拓了环城道路,并在局部地段砌有卵石护坡,显示出军事功能的减弱与行政功能的增强。整治后的里耶古城成为汉武陵郡下辖的某个县治的所在,一直沿用至东汉①。古城呈方形,城墙南北长210米,东西残宽120米,面积2万余平方米。北城墙和西城墙保存相当完整,城墙高2米,底部厚24米,系夯筑而成,墙两面护坡用大卵石垒砌。古城的形制、结构和布局都很讲究。在古城墙外有6米宽、3米深的护城河,背水面城墙还有城壕,形成有城有池有壕、固若金汤的防御格局。城址内部有井、道路、作坊、官署及居住区等。官署占据城址中主导地位。

 秦汉时期的长沙古城遗址已不见,史载汉高祖五年(前202),长沙成为汉藩王都,长沙王吴芮在楚城基础上修建王城。从零散的考古发掘推测,长沙郡国故城临湘即在今长沙市区的湘江以东、建湘路以西、五一路以南、樊西巷以北的范围内,方圆数里。城内有王室宫殿、丞相府邸、百官衙门。吴芮的宫殿,即后来所称的“吴王殿”,也是后来刘氏长沙国诸王的居所,就在今市区八角亭以东、蔡锷路以西一带。今天心阁太平街的贾谊祠,即贾谊当年任长沙王太傅时的邸宅。邸宅正门高大,两侧较低,一侧设小门,大门可以行车马,与正门相对的是前堂,是宅第的主要建筑,堂上有两楹,即两根粗大的堂柱,南面开敞,另三面有墙,堂问高敞宽大,堂西有夹室,后面有房,皆有门户相通,房后有大观楼。其规制与四川德阳出土的汉画像砖的贵族府相似。原貌已不可见,但根据修葺后的建筑来看,有太傅殿、太傅祠和大观楼以及石井、石床等,远比一般居民住宅要大得多。

序言

经我提议,《湖湘文库》编委会决定在文库中列一本《湖南城市史》,我自己领了这个任务,准备带着我的研究生写这本书。做起来才知道这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情。第一,国内外没有省域城市史的先例,既没有理论框架,也没有成熟的作品;第二,中国古代特别是湖南古代基本没有城市的专门记载,史料匮乏零散;第三,我和我的学生都是业余时间搞,时间零零碎碎,进度拖拖拉拉。根本原因还是我们城市史学术水准不高。我几次想打退堂鼓了,后来是编委会主任文选德的鼓励,才硬着头皮搞到今天这个样子。说老实话,这是一本不成熟的湖南城市史,是湖南城市史研究的一个起点,是将湖南城市史研究引向深入的一块铺路石,仅此而已。

本书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绪论,是论的部分;二是历史过程,是史的部分。论的部分是对城市与城市史相关理论的思考和梳理,也有探索和创新。例如,其中关于城市的本质、城市的特性、城市的结构、城市如何满足市民的精神需求、如何满足市民社会组织需求,以及湖南城市的特色等等,都是本书理论思考有新意的地方。史的部分包括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部分,共分了八章,从远古湖南叙述到1949年为止。湖南城市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一是城市萌芽和形成时期,从远古到秦汉;二是农业文明时期,城市成熟定型缓慢发展,时间漫长、周期性循环,包括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元明和清前中期;三是近代化过程中城市的嬗变与曲折发展,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四是从194911年到现在,这部分不在本书探讨范围之内。本书采用了公认的中国通史的历史分期,但是城市的变化,特别是城市物质空间变迁往往滞后于政治历史的变迁,而且延宕的时间比较长。特别在近代史中,政治变革很快,而城市变化比较缓慢。例如,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对湖南城市的影响,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城市变化到了民国初年才显现出来。但是离开政治史,我们无法找到城市变化的历史节点。从政治变革到经济变革,再从经济发展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进步,这是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律,至少在变革的历史时期是这样。根据费尔南·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城市的历史,应该分为三个层次:地理的历史、社会的历史和事件的历史。我们习惯以历史事件为节点来认识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史自己的叙述方法还没有建立起来,也许将来城市史研究深入,会以城市本身的事件为节点来认识城市历史。

湖南几千年历史,数百个城镇,有限的篇幅如何写?我们的考虑是:第一,立足宏观,重在探索规律。以湖南区域城市体系为重点叙述对象,没有展开叙述单体城市。第二,薄古厚今,着眼衔接当代。湖南古代城市时间长、变化慢,史料分散,研究也不够,所以只能勾勒一个轮廓。从宏观、体系、数量变化上,突出规律的探寻、总体的思考,是粗线条研究,这个过程中有些线索断了,就没有求全。古代湖南城市的研究,就像一幅山水画.重在神似。近代城市则是一幅工笔画,力求细致准确。从功用上讲,突出近现代,可以更好地为当下城市化提供借鉴。第三,突出重点,强调湖南特色。在中国历史与湖南历史的关系上,只要是有湖南特色的突出出来,笔墨重一些;在湖南通史与湖南城市史的关系上,只要是与城市有关的,材料尽量使用,思考尽量深人,例如城头山遗址、东汉末年三国战争对湖南的影响、南朝时期的发展等。抓住节点,在变动中把握历史,城市发展有三种状况:一是缓慢发展甚至停滞不前,这在中国古代,几乎是常态;二是剧烈变化,往往是改朝换代,先毁后建,或治所迁移,或是经济发展,城市兴起;三是周期性循环,中国历史的兴衰周期,或迟或早都会反映到城市发展上来,其中的历史变化节点也是城市变化的节点,例如近代长沙的开埠、抗战中的长沙大火,都是历史的节点。关注难点,深层思考以求创新,城市发展或倒退因素诸多,各种关系复杂纠结,我们力图求解城市运动的深层矛盾。

              郑佳明

            2012年11月于长沙

后记

几度寒暑易节,《湖南城市史》在艰辛曲折中终于完成,即将付梓。其间六易大纲,两斫初稿,个中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崩有参与写作者都会感同身受、铭刻于心。

本书著述由郑佳明主持。先生在对全书进行理论指导的同时,拟定大纲,审改书稿,躬身笔耕,殚精竭虑。先生的感召和鞭策是本书得以完成的动力。

先生授意,由我组织、统筹本书实施事宜。刘峰、刘涛、张小河参与统稿,并参与对部分章节的改写。张小河在写作之余,还做了大量联络协调和编校工作。

本书各章作者分别是:绪论,郑佳明;第一、二章,陈宏;第三章,刘涛;第四章,张小河、岳亮;第五章,刘峰;第六章.朱柏林、沈伟、李坚;第七、八章:易永卿、汤达。湖南大学王勇副教授为第二章倾付了许多心血。张震、陈小恒、袁素文、张军、王娟、刘晓丽、刘晓宇、张玉龙、罗林、王飞飞、吴鹏、凌明英、庞毅、徐连伟等参与讨论,并协助查阅文献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刘云波研究员、湖南省历史学会陈先枢研究员对本书的写作提出了宝贵意见。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及相关人员对本书给予了各方面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根据先生设想,在写完湖南城市整体发展历史的同时,还附加上全省部分有鲜明个性和特色的城市个案研究,使这本书更加鲜活丰满,但限于容量、体例、时间等原因,只好作罢。

本书还存在一些疏漏错讹,祈请读者和专家学者不吝指正。

             陈宏

            2012年I1月于长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湖南城市史(精)/湖湘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佳明//陈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893290
开本 16开
页数 43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35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7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6.4
丛书名
印张 28.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6
156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