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穆青日记(域外部分)
内容
编辑推荐

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编著的《穆青日记》(域外部分)在国内出版是第一次,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穆青日记·域外部分》全面展示了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中国新闻界走向世界的壮丽画卷。穆青用质朴亲切的语言,行云流水般的描述,向世人展现了异域风情和文化,与此同时,也记录了高层互访、元首接待等政治活动。该日记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美感,更具有很高的史料研究价值。

内容推荐

穆青,是新中国泰斗式的新闻记者之一,在国内外新闻界享有崇高的威望。为了尊重作者,并重其作品,同时本着对读者负责的原则,除个别篇章内容有删节外,基本保持了作品原貌。

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编著的《穆青日记》(域外部分)是穆青的人格塑造和灵魂的真实素描,更是一个时代和历史的最真实记录。

《穆青日记》(域外部分)真实而完整地记录了穆青在其新闻生涯中足涉六十多个国家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民生活和地方风情,是一位腿勤、眼勤、脑勤的老新闻工作者(更是一位名记者)把新闻与散文、文学等几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后而诞生的作品。

目录

1.希腊、土耳其之行

2.巴黎、伦敦及/拉美之行

3.意大利之行

4.美国、墨西哥之行

5.曼谷及非洲之行

6.东欧之行

7.中东之行——伊朗、土耳其、开罗、伊拉克

8.美国、巴西、阿根廷、夏威夷之行

9.芬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南斯拉夫之行

10.欧洲之行

11.苏联之行

12.日本之行

13.泰国、越南之行

14.美国、墨西哥之行

15.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之行

试读章节

3.意大利之行

1979年

罗马几步就是一个古迹,断垣残壁处处可见,真是一个历史古国。他们对保存古迹非常重视,宁愿让城市显得杂乱无章,破破烂烂,也要给任何古代建筑留下广阔的园地。古罗马的城墙至今还蜿蜒在市中心,过去的大大小小的广场几乎都原封未动。

这就是为什么它能吸引旅游者的原因。

来罗马两天马不停蹄,节目一个挨着一个,实在紧张得够受。

这两天基本上是政治拜见。除新闻界的同行外,国家的二、三、四把手都分别接见了我们。

参议院议长范范尼并同我们共进午餐,据说这是他很少有的举动,众议院议长意共约蒂本来要忙于开会,但还是抽时间见了我们,她是陶里亚蒂的非正式夫人,现在在意共中有很高的地位,她在接见时态度友好亲切,对于中国说了一些好话,并送给我一本书,上面写着送给穆青同志,意大利新闻局对此十分敏感。

宪法法院院长地位相当于四把手,在总理之上。我记不清他的名字,但对这个和蔼的老人印象很深,他对中国人第一次访问他们的宪法法院颇为高兴,对中国也表示了由衷的感情。

参观的这3个机关,都是古代建筑,外表很不显眼,但里面很豪华讲究。参众两院里面设备齐全,不出门可以生活,只是没有睡觉的地方。其他饭店、小卖、邮政、银行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电视台是近代化建筑,全是玻璃加钢架盖成,很好看。

看了一个电影,是他们专门为我们放映的,片名叫《乐队正在排练》。写一个乐队开始自由主义不合作,奏不成曲子,吵架、打闹、反对指挥的权威,不要指挥,谁想怎么奏就怎么奏。结果一阵地震袭来,一场灾难把大家教育过来了,这时指挥重新排练,演奏得十分成功。

这是一个反对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的电影,乐队象征一个社会,不能各行其是,要分工合作,不然就奏不成和谐的曲子,没有旋律。

我看它的思想性还是不错的。

谈他们要同我们电视台合拍马可·波罗的情况,准备1980年拍成,共8部,每部1小时,是历史故事片。他们挑了最好的演员,拍成后准备在两国电视台同时播出,这么大型的合拍片子,他们说在世界上也是第一次。

都灵一天都在下雨,对这个城市简直没有什么好印象。因为除了菲亚特汽车厂之外,什么我们也没有看到。我因为感冒取消了一部分节目,大区主席接见总算勉强应付下来了。

都灵到米兰的高速公路,建筑得很好,可惜绿化不够。意大利农村的风光也是美丽的。公路两旁有树林、原野,已收获的苞米、水稻,大片大片的绿苗不知是青草地还是别的作物,车行太快根本看不清楚。

参观了西门子通讯电器公司,一个在北京学过汉语的女孩子为我们翻译。西门子公司规模甚大,厂房建筑在一个古老的地主庄园里,环境幽美。接待我们的主人非常热情,对中国客人流露出由衷的友好感情。去过北京的念念不忘,未去过的十分憧憬,可惜大家言语不通,否则一顿饭时间不知到什么时候才能散席。

晚上米兰市长接见,我讲了米兰花的事,他很高兴,要我无论如何先寄给他一张米兰花的彩色照片,然后向上海市要种子来种。

在斯卡拉大剧院听演奏交响乐。

这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大剧院,上演歌剧和音乐,所有节目都必须是高水平的。不是著名的乐队、指挥、音乐家、歌星、歌剧演员,很难在这里演出,而一旦在这里演出,马上身价十倍。

它的票最难买,要好多天以前预订。米兰人说能买到一张斯卡拉大剧院的票,简直是生活中的一大幸事。在几年以前,凡是到这个大剧院看戏的人,必须穿晚礼服,女的要佩戴珠宝,否则根本不让进,这种风气直到最近几年才被年轻人反对掉。但我们看许多人还是穿得整整齐齐去参加晚会的。

据说票价昂贵,高达八九千里拉,进去看一看剧场,也要500里拉的参观费。但许多到米兰来的人即令看不上戏,也希望进剧院看看,似乎到过这个剧场也是一大荣誉和骄傲。

安莎社的同行们讲了很多这个剧场的故事。

这个剧场建于1774—1776年,有二百零几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炸毁,战后又重新照原样建设起来。它的一位最著名的指挥,因为在法西斯统治下不愿为法西斯统治者表演被迫流亡美国,新的剧院修好后,特地请他回来指挥。当他第一次重新出现时,观众疯狂般地向他鼓掌欢呼,演出十分成功。他高兴地说,剧场还是原来的样子,回音、效果、整个剧场的气氛和原来完全一样。

19世纪意大利最有名的音乐家名叫威尔第,他写过一百多部音乐作品,《茶花女》《奥赛罗》歌剧都是他谱的曲。  ’

他死于1901年,是在米兰斯卡拉大剧院附近的米兰大旅馆逝世的,在他生病期间,全城都郁郁不乐。斯卡拉大剧院的乐队,为了关心他、慰问他,每天轮番在他病房的窗下为他演奏。米兰的人民还特别在鹅卵石的道路上铺上草垫子,怕马车的蹄声影响他休息。

这件事使我很感动,一个艺术家受到人民这样的尊重和爱戴,我还很少听到过。同时这件事也说明意大利人民是酷爱音乐的,他们对音乐有很高的欣赏水平。米兰正像维也纳一样,是真正的音乐之都。

我去看的这次演出,剧场秩序之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演奏中,观众没有一点声响,静得连音乐最微弱的声音,也听得清清楚楚,没有人咳嗽、说话,更没有一个人走动。剧场规定不到幕间休息时间是不许出场入场的,据说二百年来此规定一直严格执行,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剧场休息厅旁边,就是剧院的历史陈列馆。内容十分丰富,有演员音乐家的雕像、手稿、指挥棒、乐器及其他遗物。最使我感兴趣的是有几个音乐家的手的雕像,雕得那么逼真、生动。我想这大概是一些令人神往的手指,在它的指挥和弹奏下,响起过多少美妙的音乐啊。

我保留了这个剧院的票根和它的节目表,目的是要保留下这次有意义的回忆。

P19-21

序言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喜闻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系统整理出《穆青日记·域外部分》,并准备出版,这对中国的新闻传播研究事业来说是一件盛事。

穆青是新闻界的大师,是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的典范。纵观穆青的一生,他和中国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休戚与共。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到热浪滚滚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拨乱反正的艰难历程到大潮澎湃的改革开放时代,穆青用半个多世纪的新闻实践使自己成为享有崇高声誉的著名记者。穆青的新闻作品朴实洗练,简洁明快,同时充满激情,极富表现力与感染力,无论叙事议论,还是状物抒情,都能曲尽其事,舒卷自如。他的新闻名篇《雁翎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历史的审判》等传遍大江南北,并逐渐形成穆青式的新闻写作风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新闻人。从他的一篇篇新闻名作中,可以窥见中国人民半个世纪的前进步伐。穆青的新闻思想、新闻观念、管理思路、创新意识、记者素养和人文情怀等,不但创造了他那个时代的辉煌,而且给今天的新闻人留下了深刻的启发。

2003年lO月11曰,穆青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新闻事业。原新华社社长田聪明、原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新华社记者及其他新闻界的朋友纷纷发表文章,寄托对穆青深深的哀思。2003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在全国新闻宣传战线开展向穆青同志学习的活动。穆青虽然走了,但他的人品、文品和他身上表现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性原则,都会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重彩浓墨的一笔。特别是在“朱穆李事件”中,他不仅表现出坚持原则的坚定党性和无所畏惧的勇气,而且表现出一个记者求真务实、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作为共和国的高级干部,穆青一生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向世人呈现出其堂堂正正、清正廉洁的品格。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他身体力行地弘扬新闻职业道德,坚决反对和抵制新闻行业的不正之风,自觉维护新闻工作的崇高声誉,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是全国唯一一家专门研究穆青的专业学术基地。近些年来,该机构对一代新闻大师穆青的新闻作品和新闻思想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资料搜集和抢救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并沿着穆青当年参加革命、从事新闻工作的足迹进行了多次调研采访,搜集到穆青著作和有关穆青研究的著作、论文上百篇,征集到穆青的书法、摄影作品几十幅,系统整理了穆青日记的域外部分,穆青日记的国内部分也正在整理中。由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穆青研究中心主任董广安教授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穆青新闻主张与新闻实践研究”,业已顺利结项,正式出版。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近些年来所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值得肯定。

此次由郑州大学整理的《穆青日记·域外部分》,在国内出版是第一次,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穆青日记·域外部分》全面展示了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中国新闻界走向世界的壮丽画卷。穆青用质朴亲切的语言,行云流水般的描述,向世人展现了异域风情和文化,与此同时,也记录了高层互访、元首接待等政治活动。该日记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美感,更具有很高的史料研究价值。在此对《穆青日记·域外部分》的付梓出版表示祝贺,并期待着穆青日记的国内部分早日与读者见面。

方汉奇

2009年9月1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穆青日记(域外部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郑州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501969
开本 16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6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2010059233
中图分类号 I267.5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3:5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