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漆艺是指广东阳江地区流传数百年的民间油漆技艺,阳江漆艺分皮胎,纸胎,木胎几种,产品主要有日用工艺品,家具。其中以皮胎漆器最有传统特色,冯峥编著的《朱漆留春——阳江漆艺》详细介绍了其历史起源,发展及荣誉,机遇和挑战等。对这一文化遗产是一次较全面的整理。
图书 | 朱漆留春--阳江漆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阳江漆艺是指广东阳江地区流传数百年的民间油漆技艺,阳江漆艺分皮胎,纸胎,木胎几种,产品主要有日用工艺品,家具。其中以皮胎漆器最有传统特色,冯峥编著的《朱漆留春——阳江漆艺》详细介绍了其历史起源,发展及荣誉,机遇和挑战等。对这一文化遗产是一次较全面的整理。 内容推荐 冯峥编著的《朱漆留春——阳江漆艺》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阳江漆艺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阳江漆艺形态。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 读者从《朱漆留春——阳江漆艺》中能够了解到南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概貌、地方风格、制作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奇思妙想的灵感和巧夺天工的技艺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世界,看到它们,我们仿佛听到南粤人民的低吟浅唱,仿佛看见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精神故乡。 目录 盛大的漆王国 中国古代漆器源流/2 漆业的祖师爷/26 漆器的传统制作技法/28 阳江千年漆业 敢问高寿几何/31 从岭南圣母说起/33 惊世宝藏“南海I号”/35 阳江漆器的前世今生 第一个由盛至衰阶段/39 第二个由盛至衰阶段/50 阳江漆木屐/56 不信东风唤不回/65 阳江朱漆好/73 名师手有神 阳江漆器百花园/86 巧手神工制漆器/89 漆画留得岭南春/97 神笔七彩绘美图/104 名店与名师 老店新秀,各有千秋/109 “金声”的消失/120 巧手神工竞风流/123 石在,火就不会灭/144 附:阳江漆业大事记 试读章节 阳江朱漆好 “工欲善必先利其器”,要说漆艺、漆器、漆画……一切与漆有关系的工艺、产品,都离不开个“漆”字。没有油漆,即不存在这个话题。 阳江的油漆经历过天然树汁一桐油一油漆三个阶段。 上面说过,阳江是南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港和补给港,它是中国南方最大的造船基地之一,船体以桐油为防护涂料,船上大凡是竹木制品也都要漆上桐油。所有家庭的竹木家具也要涂上桐油——比如竹帽(阳江人叫“桐油帽”)。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阳江还有一间“阳江竹帽厂”。因此在阳江桐油的用量很大。 阳江漫山遍野都是油桐树。清朝李淫主编的《阳江县志·物产》篇中,关于阳江的植物资源谓:“木有松、杉、樟、楠、桐、柏、苦、楝、菠萝。”“桐油树似刺桐而小,尤易生。土人多植为篱。其子可榨油。”引文中的“桐”就是“油桐树”(阳江也叫桐油树),其子榨出的油,就是桐油。 关于桐油树,阳江人太熟悉了。它因为“易生”,是植作田园篱笆的常见植物。那时儿童没有什么玩具可玩,用桐油树的树汁“吹泡泡”。桐油树陪一代一代人度过寂寞的童年。然而,桐油树更主要的用途是“其子可榨油”,桐油籽榨出的树汁,经过火熬,就是桐油。《髹饰录》谓“漆者,木汁也”,那么桐油就是“桐油者,木油也”。因此桐油又叫木油。 阳江的桐油制作业很发达。现在的阳西县还有一条因为盛产桐油而得名的桐油村。 那时,桐油使用普遍,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阳江农村各地的供销社都像售卖花生油、酱油、煤油一样普遍,一缸桐油,可以散装论斤两卖。 世界漆业史把天然树汁划分为第一代油漆。新石器时代,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外椁和壁画时,使用天然树汁作涂料。我国在最早阶段的漆器制造中,常在漆里掺入桐油等干性植物油。在制造彩色漆器时,也用桐油和多种颜料或染料构成的油彩,加绘各种花纹图案,战国时期的一些漆器即是如此,从而形成了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漆器工艺。 阳江造船用的桐油,正是属于“天然树汁”这一类。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完全有理由把阳江漆业历史至少推算千年以上。 其实,我们只要留意,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中国,大凡是油类产品的命名,都是“原料+油”这个格式,即名词的前面是表明生产物品的原料,后面是表明物品性质的“油”。比如花生榨出的油,叫“花生油”,芝麻榨出的油,叫“芝麻油”,鱼肝制造的油叫“鱼肝油”……按这个起名规律,涂料漆应该叫“漆油”,而唯独这漆树制作的叫“油漆”,无疑这里记录了先油(桐油)后漆的演变过程。 由于油漆比桐油优越,于是,桐油逐步退出,代之以油漆。 油漆,又叫生漆、马漆或大漆,它是用植物漆树的树液制成的,其主要成分为漆醇。生漆具有高度黏合性和耐酸耐碱的性能,性能精优,素有涂料之王的尊称,我国漆器工艺向来以生漆为主要涂料。 从前,阳江制油漆,都是民间作坊。到了明末清初,漆器制作大量发展时,一些漆器厂也同时制作自用漆油。再到后来,有的厂除了自用外,也把多余的油漆作为产品外卖,逐步形成制漆行业,与漆器齐头并进。如阳江的“广泰成”和它在香港的分行“和泰成”,除销售本厂制造的漆器外,还兼营本厂制造的“雄鸡牌”油漆,且获利颇丰。 但是,我国的大漆产量很低,大部分大漆要靠进口,而且价格很高,远远不能满足漆器生产的需要,这使漆器生产遇到很大的制约。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对制漆最大的制约,是大漆的加工条件十分苛刻,要在特定的温度、湿度与pH条件下方能施工。 在阳江漆艺历史中,就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个真实故事:一个外地漆工,到阳江学会漆艺后,从阳江带回油漆回到老家开业。可是,髹漆老达不到预期效果。他以为阳江师傅留一手,没有把关键的技术传给他,便再来阳江,把师傅请到他老家。阳江师傅去了,还特地带上自己用惯了的一罐漆油,不料,也不行!这真叫“张天师被鬼迷,有法难施”。这师傅下不了台,把所有原料打包和徒弟一起回到阳江。神了,一回到阳江,一切便随心所欲! 在阳江还有一个相似的故事,广为流传。据说阳江郊区马曹村有个何光荣,小名阿十,大家都叫他老何十。老何十跟人当土匪时,救过一个叫吴铁城的人。后来吴铁城当了广东省政府主席,为了感谢老何十救命之恩,把老何十册封为广州警卫军大队长,最后官至四邑两阳禁毒署主任。两人称兄道弟,关系非同一般。 吴铁城任广东省主席时,有个当税务局长的部下想往上爬,千方百计讨好他,在海南岛找到一块老黄花梨木板,请了省城最出名的雕刻师傅,把当年孙中山通电讨伐陈炯明,吴铁城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司令保护孙中山的事迹,雕刻成5米长、名日“百万军中”的浮雕,以广州市民的名义,敲锣打鼓送进吴铁城官邸,吴铁城眉开眼笑接收下来。 P73-76 序言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林雄 文化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民族情感和审美理想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绵延至今从未间断的文明,中华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功不可没。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凝结着民族的智慧,连结着民族的情感。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促进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共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我国正处于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在价值观念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是全体社会成员加强沟通和增进情感的桥梁,是广大群众共同的精神纽带。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粤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在中国和世界都是少有的,目前有7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82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抚慰着人们的心灵,一首粤剧曲调,能勾起无数广东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一段生龙活虎的“醒狮舞”,可令世界各地的广东人对故乡魂牵梦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书写出南粤文明的壮丽史诗。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省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后继无人濒临灭绝,加上一些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不够,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再不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的民族就可能面临文化的失忆,造成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损失。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要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抓紧对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生活,在保护中利用,深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发展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同发展文化旅游业结合起来。要鼓励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挖掘、抢救、保护和宣传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唤起全体社会成员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增强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使那些处于困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我们组织专家学者在对我省珍贵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考证和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读者从中能够了解到南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概貌、地方风格、制作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奇思妙想的灵感和巧夺天工的技艺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世界,看到它们,我们仿佛听到南粤人民的低吟浅唱,仿佛看见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精神故乡。 该系列图书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出知识性。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二是呈现立体性。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三是体现通俗性。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整套丛书堪称我省优秀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该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对付出辛勤劳动的专家学者和编辑人员表示感谢!同时,希望读者和我们一起为保护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共同努力! 2008年9月 (作者为中共广东省委常委)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朱漆留春--阳江漆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冯峥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480344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5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5 |
出版时间 | 2013-06-01 |
首版时间 | 2013-06-01 |
印刷时间 | 2013-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12 |
CIP核字 | 2013134116 |
中图分类号 | J527 |
丛书名 | |
印张 | 10.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40 |
宽 | 171 |
高 | 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