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龙舟竞渡--端午赛龙舟/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南方地区一直保存有端午赛龙舟的习俗,广东地区由于江河众多更使这一运动长盛不衰,源远流长。曾应枫编著的《龙舟竞渡——端午赛龙舟》系统介绍了广州及东莞等地区赛龙舟的习俗,包括其历史起源,形式变革及传承等方面的情况,不啻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

内容推荐

曾应枫编著的《龙舟竞渡——端午赛龙舟》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端午赛龙舟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端午赛龙舟形态。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

读者从《龙舟竞渡——端午赛龙舟》中能够了解到南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概貌、地方风格、制作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奇思妙想的灵感和巧夺天工的技艺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世界,看到它们,我们仿佛听到南粤人民的低吟浅唱,仿佛看见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精神故乡。

目录

龙舟竞渡话千年

粤人喜水成风俗/1

说法不同南北融/4

说古道今龙舟节/10

奉若神明祭龙舟

起龙时辰有讲究/18

采青热闹有意头/24

招景会景礼数周/29

藏龙散龙不马虎/36

赛龙会景胜过年

各地互访龙船景/42

石楼龙船几大景/52

赛龙夺锦斗标勇/70

优胜劣汰悍民风/80

有规有矩有忌讳/84

龙船制作有乾坤

龙舟记载历史长/88

龙船形制各不同/92

船头船鼓有讲究/96

造船之乡多巧匠/103

名牌龙船数风流

大洲龙船百年藏/116

大乌龙德高望重/120

黑桡白桡各千秋/129

沙亭龙船也堡传奇/135

泮塘盐步父子龙/138

猎德花龙镇馆中/142

瀛洲飞龙刘赐/145

珠村乌龙公神勇/147

美味丰盛食为先

兴旺喜庆龙船饭/152

温馨抵肚龙船饼/165

好吃实惠端午粽/167

消暑解毒午时茶/170

主持大局龙船会/173

龙舟文化真精彩

赛龙夺锦传天下/177

民间工艺三雕船/183

歌谣对联与传说/189

传承前景与发展

河涌生态须保护/197

人文环境要重塑/204

龙舟文化要弘扬/210

试读章节

趁景礼仪晒功夫

趁景是各地龙船互访的一个盛大民间活动,龙船景不是竞渡,斗速度,而是竞艳,即斗靓。竞艳是龙船之间的“文斗”。群龙聚首,争艳斗丽,小至龙船上的罗伞装饰,龙船桡手的技艺甚至身材,大至接待的礼仪,龙船饭的规模,都是大家评头品足,明争暗斗的话题。

从农历五月初一始,各地龙船景的村民人人异常兴奋,家庭主妇半夜就起床,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迎候亲戚和宾客,端午“龙船景”之日,整个村子上上下下都动起来,青年人穿上鲜艳的运动背心,整装上阵,孩子们穿上新衣,姑娘们也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热闹堪比过年。村前门楼披红挂绿,沿江两岸彩旗飞扬,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不多时数十条龙船从四面八方汇拢而来,两岸人山人海,熙熙攘攘。

端午龙船节的十多天中,来往的龙船也很讲究礼节。江河上常有龙船相遇,龙船无论是在去趁景或归家的路上,如迎面遇见别的龙船,相互会行见面礼,俗话叫“擂锣”,即是双方的锣鼓手密密地打击锣鼓,这就是龙船之问打招呼的特定语言。

这样互相“擂锣”,还会不约而同地互相来往划两三个来回,才分道扬镳。这种龙船招呼的礼仪在典籍中没有记载,但珠江三角洲的水乡人就这样代代相传,并变成村民问友好来往打招呼的方式,比如番禺人会说:“你和某某擂不擂锣呀?”就是问:“你和某某打招呼了吗?”如果在水乡中见到一些不但认识,而且关系好的龙船通过此地,还会擂起双锣,以示友好。后来擂锣的意思衍生下来,就形容两个人对不对脾气,合不合性格,是否投契,用“你两个擂不擂锣啊”来比喻。如果遇到一些有过节或“不投契”的龙船,就不擂锣,敲着鼓边,匆匆而过。

龙船节中,欢迎的礼数也分几种,成为大家默认的方式。如见到有龙船来探亲,主人“擂锣”,就是请这条龙船的人上岸饮茶、吃饼;如果主人下来“摁鼓”,则表示要请人上岸吃饭。访客不要拒绝主人好意的茶点或饭菜。吃完饭重新下船的时候要烧爆竹,来访的龙船一定要在当地乡村的河涌划两三个来回,表演一番,以表示感谢;“抬鼓”就是留人过夜,留人过夜那条村当晚肯定就会有大戏(多指粤剧)睇(看),俗叫“龙船趁戏”。睇完大戏后,每一户村民就带两个被邀的龙船手各返家去住,能够有这种待遇的村与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非同寻常,非常亲,如:番禺化龙的沙亭(路)同车陂、谭山、横溪等村。

来“趁景”的龙船要走时,有如舞狮的答谢仪式一样,要有一个“三退三进”的仪式,一般是划湿桡两个来回,再划干桡一个来回。干桡就是敲鼓不是敲在鼓心,而是敲在鼓边,桡手则用桡挑起水花,龙船行得又快又好看,让被访村民看个高兴,以示对主人的感谢。如果河流是绕村的,龙船就会绕村划三圈,划完了,才告别离开。

“趁景”更多的是表演和斗靓。“功夫人人会打,各有巧妙不同”,划龙舟、玩花式也各有千秋。趁景是各游龙表演的时候,也是许多龙船手狂欢的时刻,怪不得专家说,端午节其实也是“男人的狂欢节”。一首流传广东的民谣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一境况:“初一龙船起,初二龙船忍,初三初四游各地,初五龙船比,初七初八‘黄竹岐’,初九初十龙船打崩鼻。”

在趁景游龙的时候,龙船上的人都要尽力表演各种技巧来赢得岸上观众的欢呼,如鼓手会敲出不同的花色鼓点,炮手将鞭炮放在用铁丝编织的兜架中,不停地燃放鞭炮;头旗手更是卖力地配合龙船前进时一上一下的节奏,在船头作“跳头”表演。此时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龙舟、锣鼓、桡手、鞭炮的硝烟、观众的笑脸夹杂交融在一起,让人不自觉地也跟着狂欢起来。

P65-67

序言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林雄

文化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民族情感和审美理想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绵延至今从未间断的文明,中华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功不可没。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凝结着民族的智慧,连结着民族的情感。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促进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共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我国正处于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在价值观念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是全体社会成员加强沟通和增进情感的桥梁,是广大群众共同的精神纽带。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粤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在中国和世界都是少有的,目前有7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82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抚慰着人们的心灵,一首粤剧曲调,能勾起无数广东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一段生龙活虎的“醒狮舞”,可令世界各地的广东人对故乡魂牵梦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书写出南粤文明的壮丽史诗。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省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后继无人濒临灭绝,加上一些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不够,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再不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的民族就可能面临文化的失忆,造成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损失。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要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抓紧对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生活,在保护中利用,深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发展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同发展文化旅游业结合起来。要鼓励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挖掘、抢救、保护和宣传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唤起全体社会成员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增强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使那些处于困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我们组织专家学者在对我省珍贵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考证和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读者从中能够了解到南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概貌、地方风格、制作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奇思妙想的灵感和巧夺天工的技艺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世界,看到它们,我们仿佛听到南粤人民的低吟浅唱,仿佛看见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精神故乡。

该系列图书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出知识性。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二是呈现立体性。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三是体现通俗性。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整套丛书堪称我省优秀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该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对付出辛勤劳动的专家学者和编辑人员表示感谢!同时,希望读者和我们一起为保护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共同努力!

2008年9月

(作者为中共广东省委常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龙舟竞渡--端午赛龙舟/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应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4803820
开本 16开
页数 2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5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体育运动-体育理论与规则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2013164051
中图分类号 G852.9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1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4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