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书斋的盛宴
内容
编辑推荐

魏邦良编著的《书斋的盛宴》写了很多学者和对文章的评论,本书引用了很多资料,并且有着自己的看法。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对胡适的解读,胡适与钱钟书二者,是作者十分敬仰的人,作者从他们两人身上学到了许多作文做人的道理。20世纪是个精彩纷呈的世纪,也是一个多灾多难而又动荡不安的世纪。这一百年里,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现过法西斯主义、极权主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出现过俄国的“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和消亡,“柏林墙”的倒塌和“冷战”的结束。

内容推荐

魏邦良编著的《书斋的盛宴》是一位学人的阅读之旅,也是一个读者的心路历程,在阅读中思索,在思索中阅读,其目的不仅是通过阅读来丰富人生,更是通过阅读来塑造人生。读书,是为了开眼界,长见识,增学问,也是为了让我们活得更像一个人。胡适、马原、柔石、萧军……个个是文坛的精英,读懂他们是作者给我们树起的又一座桥梁,《书斋的盛宴》通向这些大师的心灵之路。

目录

第壹辑 字里行间

“适之先生,爱惜羽毛”

“在此一举”与“多此一举”:对《非常道》的非常阅读

生命中的怕和爱

致命的幻觉

马原的“错误”

相同的境遇,不同的人生

我破获了一桩扑朔迷离的“杀人案”

“你的心早已枯死在对文字狂热的执著里”

约翰逊:“生下来就为揪住图书馆不放”

第贰辑 文化脊梁

刘文典:“养生未羡嵇中散,嫉恶真推祢正平。”

钱玄同:语多诙谐,人极忧郁

殷海光:“一片傲霜叶。”

聂绀弩:“生活的艰辛会使人越活越刚强”

萧军:“要以生命做最后的一颗子弹!”

刘大杰:海上断肠人

赵树理:“替农民说说心里话”

沈宗瀚:心系农民的民国大师

第叁辑 闲读闲思

爱,让痛苦也变成了幸福

情僧吴宓:书生行事痴愚甚

“千万不要作第二等的题目”

“笔杆子”的风流

吴宓与李叔同

嘉孺子而哀妇人

村上春树与尼采

带我回到有书香的家(代后记)

试读章节

“适之先生,爱惜羽毛”

唐德刚在《胡适杂忆》里有这样一段话:“有一次我问李宗仁先生对胡先生的看法,李说,‘适之先生,爱惜羽毛。’吾人如不以人废言,则这四个字倒是对胡先生很恰当的评语。胡先生在盛名之下是十分‘爱惜羽毛’的。爱惜羽毛就必然畏首畏尾;畏首畏尾的白面书生,则生也不能五鼎食,死也不够资格受五鼎烹,哪还能作什么大政治家呢?”

对知识分子而言,“爱惜羽毛”可能是他们的通病,并非不可原谅,但胡适之先生在“爱惜羽毛”这方面可能做得太过分,于是,在某些场合,他就不仅畏首畏尾,而且言行不一。在我看来,“爱惜羽毛”是胡适的致命伤,他因为过于“爱惜羽毛”而给后人留下难以磨灭的虚伪的印象。为胡适计,为自由知识分子计,胡适的“爱惜羽毛”均太不应该太不值当了。

“若此事可算牺牲。谁不肯牺牲呢?”

胡适13岁时,由母亲做主,与一位缠过脚的村姑江冬秀订婚。留学美国、风流倜傥的胡适博士当然不可能爱一个近乎文盲的村姑,然而母命不可违,胡适不得不于27岁那年回故里完婚。从胡适的一些诗文里,从他给朋友们的书信里,我们多少可以感受到不如意的婚姻给他带来的无奈与苦闷。

胡适留美后期的诗作《病中得冬秀书》,充分流露出其内心世界之复杂、痛苦、无奈。

病中得她书,不满八行纸,全无要紧话,颇使我喜欢。

我不认得她,她不认得我,我总常念她,这是为什么?

岂不因我们,分定常相亲,由分生情意,所以非路人?

海外“土生子”,生不识故里,终有故乡情,其理亦如此。

岂不爱自由,此意无人晓:情愿不自由,也就自由了。

“情愿不自由,也就自由了。”这样的自我安慰是苍白无力的,也是自欺欺人的。在我看来,胡适这首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凄凉与无奈,含蓄隐晦也深入骨髓。

胡适对自己的婚姻讳莫如深,只对几位密友吐露了苦衷。1917年11月21日,也就是胡适和江冬秀举行婚礼前的49天,胡适写了封信给自己的美国女友韦莲司,信中,表明了他对自己婚姻的看法。

“我不能说,我是怀着愉快的心情,企盼着我们的婚礼。我只是怀着强烈的好奇,走向一个重大实验——生活的实验!我相信韦莲司夫人不会喜欢上面这段话。然而,这却是一段老实话。”…

在这封信中,胡适还谈到白话文运动推展的情形和在全国各地所引起的反响:“夜以继日地为自己感兴趣的事努力工作真是一大乐事!我实在非常不情愿在此时为了婚礼而中断我的工作!我知道,要是韦莲司夫人听到了我这么说,一定骂我‘没良心’!”

胡适既不想对朋友撒谎,又不想让外人了解实情,于是,他一边对朋友实话实说,一边叮嘱朋友不要把自己的“老实话”传出去。胡适曾对好友胡近仁坦陈了他本人对自己婚姻的看法。

“吾之就此婚事,全为吾母起见,故从不曾挑剔为难(若不为此,吾决不就此婚.此意但可为足下道,不足为外人言也)。今既婚矣,吾力求迁就,以博吾母欢心。吾所以极力表示闺房爱者,亦正欲令吾母欢喜耳。岂意反以此令堂上介意乎?吾之欲令冬秀早来,其原因已详说于家书中,想已见之。此亦补救之一法。不然,吾十余年独居,岂不能耐此几个月之岑寂耶?此事已成往迹,足下阅此书后,乞拉(把)烧之,亦望勿为外人道,切盼切盼。”

可笑的是,胡适一面向朋友大倒苦水,一面叮嘱朋友“勿为外人道”,但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尽管小心谨慎的胡适“切盼切盼”,他的这些体己话还是传了出去,并且一直传到了现在。

本来,要想真实地了解一个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看这个人的日记。一般来说,一个人是不可能在日记里撒谎的。然而,问题的复杂在于,有些人写日记本来就是为了日后发表,为后人研究自己提供材料,这样,他(她)在日记里就会有意无意剔除一些不利于自己的材料,或者在记日记时做一些不露痕迹的技术处理,当然,这样做不过是为了给大众给后人留下一个好的形象。胡适正是这种人。

关于对“日记”进行技术处理,泄露这一秘密的不是旁人正是胡适自己。

胡适在日记里曾写到他和韦莲司之间的一件韵事,为防止“泄露私密”,胡适“很花了一点心思”。在给韦莲司的信里,他曾说:

“读了你4日的来信以后,我只想告诉你一件事,日记中提到你的部分都是‘无关个人的’,也是‘抽象的’——经常是一些对大议题严肃的讨论。那几首诗也是无关个人的——都没有主语;三首诗中的一首,我很花了一点心思来说明这首诗和个人无关。”

原来,《胡适留学日记》在1915年8月20日,有《临江仙》一首,写的是他和韦莲司之间的亲密之情,词云:

隔树溪声细碎,迎人鸟唱纷哗。共穿幽径趁溪斜。我和君拾葚,

君替我簪花。更向水滨同坐,骄阳有树相遮。语深浑不管昏鸦。此时

君与我,何处更容他。

为了掩盖这首词背后的“本事”,胡适在词前加了一个长序,这也就是他在信中所说“很花了一点心思”的地方:

序日:诗中绮语,非病也。绮语之病,非亵则露,两者俱失之。  吾国近世绮语之诗,皆色诗耳,皆淫词耳,情云乎哉?今之言诗界革

命者,矫枉过正,强为壮语,虚而无当,则妄言而已矣。吾生平未尝

作欺人之壮语,亦未尝有‘闲情’之赋。今年重事填词,偶作绮语,

游戏而已。一夜读英文歌诗,偶有所喜,遂成此词。词中语意一无所指,

惧他日读者之妄相猜度也,故序之如此。

你看,胡适在序中特别说明:“词中语意一无所指,惧他日读者之妄相猜度也,故序之如此。”而在给韦莲司的信里,又说:“你可以想象,在日记里,我经常记录你的看法和我们的谈话。”“我很花了一点心思来说明这首诗和个人无关。”如此作假,难怪连一向推崇胡适的周质平先生也忍不住要“刺”胡适几句。

“这真是很费了一点心思的障眼法了,最后几句则不免落‘此地无银’之讥。当然,这段序立意在‘修辞立其诚’,而其作用却多少有些‘不诚’,难陉鲁迅曾说读胡适日记,有时有‘真中见假’的幻灭。这段序也让我想起徐志摩1923年在杭州看了胡适的《烟霞杂诗》,在10月13日日记上写着:‘凡适之诗前有序后有跋者,皆可疑,皆将来本传索隐资料。’志摩知适之也。”…

胡适在文字里作假并非偶或为之,他和韦莲司交往初期就曾对韦莲司讲过假话。胡适和韦莲司相爱后,后者对前者“谨小慎微”的个性很不满,于是,胡适便给韦莲司去了封信对自己“谨小慎微”个性的形成原因做了一点解释,以求对方的理解。

“有关我这种谨小慎微的‘个性’,只能归因于我早年的训练。诚如你所说:‘那种训练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我在上海六年的时间里,我相信我不曾跟一个女人说过超过十个字以上的话。我总是跟比我年长的男人在一起。你很容易看出,这种‘不自然’的教育,对我所造成根深蒂固的恶劣影响。但是我能学!你已教了我许多。”

其实《胡适自述》《我怎样到外国去》等文章已经告诉我们,胡适出国前在上海那段生活是比较荒唐的,赌博、逛窑子、吃花酒的事都干过,绝不可能“不曾跟一个女人说过超过十个字以上的话”。胡适这样说不过是糊弄一下韦莲司,正如周质平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从胡适一再对自己‘谨小慎微’(scmpulousness)表示歉意,可以推测,胡适胆小的作风,有些让韦莲司失望,因此编出了在上海六年而未与一个女子说上十个字话的事,这都是为他自己不能有‘大胆作风’的饰词。”P2-5

序言

20世纪是个精彩纷呈的世纪,也是一个多灾多难而又动荡不安的世纪。

这一百年里,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现过法西斯主义、极权主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出现过俄国的“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和消亡,“柏林墙”的倒塌和“冷战”的结束。在中国,从清王朝下台到民国建立,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从国共合作到国民党败退台湾,从1949年革命成功到“改革开放”……这世界变化真快!

20世纪史有人写了,如理查德·W·布利特等合著的《二十世纪史》,如金冲及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但无论中外,都因为距离太近,难免都有“灯台下的阴影”,本该看清的无法看清,本该说清的也说不清。看来,要写出真正不愧于20世纪的历史,尚需时间的沉淀。托克维尔的史学名著《旧制度与大革命》,不也是在法国大革命60年后才写成的吗?

“世纪书坊”不是历史,它只是一些历史的碎片,或人物命运史,或大历史的“边角料”,或野史笔记;虽零散而杂乱,但积累起来也许就蔚为大观了。举凡20世纪的人和事,都可写。不求权威,只求多角度,多侧面,尽可能客观地再现这个大时代。

我们没有现成的条条框框,只要有一点儿意思,还有一点趣味,就可做。无论回忆录、传记、日记、书信,或史事爬梳、专题论集等等,都可纳入。当然,史料和见识是不可或缺的,力拒人云亦云,力求说自己的话。行文有个性,不猎奇,而又见性情。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其实这“笑”,并非全部是透悟,也带有几分无法名状的无奈,就如“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一样。过去的,无法追回,惟有追念和怀想。

我们拒绝遗忘——我们也深知自己力量之绵薄,有如唐·吉诃德的长矛对风车,但我们坚持着,努力着。

向继东

2013年7月于长沙

后记

印象最深的10本书

《安徒生童话选》

我手头的这本《安徒生童话选》,是一本手抄本,正因如此,我格外珍惜。小时候,家境贫寒,无书可读,上初中的姐姐便利用课余时间为我抄了这本童话选。看到这本书,我会想起童年那段快乐生活:夜晚的煤油灯下,姐姐温习功课,母亲在一旁做针线活,我则读姐姐抄来的童话,村里静极了,偶尔几声飘忽的狗吠声,更令我恍然置身于手中的童话世界,纯净又美妙的世界。

《小灵通漫游未来》叶永烈著

1978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姐姐参加了那一次的高考。考场设在县城,这本书是姐姐在高考的间隙为我买的。那次高考姐姐考砸了。作为有过一次高考经历的人,对姐姐那几天的疲惫与沮丧,我完全能够感同身受。然而,在那样一个心力交瘁的时刻,姐姐将懊恼与绝望抛在脑后,在县城新华书店,为寻找一本适合我的读物而费心劳神,如此深情,她的嗜读的弟弟自然会铭记在心。

《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著

在漫长的童年与少年时代,由于故乡的偏远、闭塞所导致文化上的落后,我能搜罗到的可供一读的书屈指可数。不过,正因如此,那时所读的那几本有限的书,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本《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也是其中一本。若干年后的今天,这本书仍能让我重温少年时代对侦探小说的如痴如醉,重温那一段无忧无虑乐不思蜀的时光。

《青春之歌》杨沫著

与其说我喜欢《青春之歌》这本书,不如说我喜欢林道静这个人;与其说我对《青春之歌》这本书念念不忘,不如说我对林道静这位女性刻骨铭心。少年时读这本书,对林道静孤身一人在海边漫步的场景记忆极深,她悒郁的身影成了当时的我不可告人的单恋对象。

《围城》钱钟书著

读《围城》那一年,我正上大二;因为读《围城》,我记住了大二。《围城》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享受,也给我所在的班级带来了欢声笑语。读了《围城》,钱钟书的大名也就在心里扎下了根。《围城》是大学生们不可错过的风景;钱钟书更是我们不能不“拜见”的文化大师。大学毕业那年,一位女同学送给我一本《围城》,从她眼中,我看见一丝唐晓芙式的清纯。

《人生》路遥著

读过《人生》的人,几乎都会对巧珍的遭遇洒一掬同情之泪。巧珍善良、美丽、温柔,除非你有眼无珠,否则一定会对这样的姑娘产生好感。然而,当巧珍式的姑娘出现在你的生活中,你恐怕会做出和高加林相同的选择。这正是《人生》的吊诡之处,也是人生的令人困惑之处。对于未谙世事的少年来说,《人生》恰如一杯苦酒,让他初尝人世的艰难。不过,有了这杯苦酒垫底,人生中什么样酸甜苦辣你不能应付裕如!

《红与黑》(法)司汤达著

读这本书时,正是高考前夕那段最为紧张的磨刀霍霍、枕戈待旦的艰辛岁月。每天晚上,夜深人静时,像饕餮者偷吃点心那样偷读几行,那甜蜜的滋味至今难忘。对一个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于连出人头地的念头会特别引起共鸣。但等考上大学后重读《红与黑》时,我方醒悟,于连的悲剧是必然的,因为,一个人过度渴望出人头地而忽略了人生的其他要义,头破血流、一败涂地也就成了命中注定的事。

《渴望生活》(美)欧文·斯通著

这是我30岁以前所读的最为震撼人心的一本书。凡·高是个艺术殉道者。他对艺术的痴迷,对生活的渴望,极大地震撼了我。读了这本激情四溢的书,胆怯者会变得勇敢,懦弱者会变得坚强,而一个自甘平庸的人也会因为这本书生出追求进取的念头。从世俗角度来看,凡·高是个失败的英雄,然而从他的失败中,我们却会得到以下有益的启示: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完满的结局,而在于矢志不渝的奋斗本身。凡·高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后来者的探寻之路。

《十八春》张爱玲著

在这本书的前半部,张爱玲把男、女主人公的初恋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读这本书时,我还是个于男女情事浑然不知的懵懂少年,但这本书却让我情窦初开,知道了什么是初恋之美,知道了什么叫缠绵悱恻。读完这本书后不久,我坠入情网,品尝了初恋的滋味。走出张爱玲的《十八春》,我又走进自己的“十八春”。

《小英雄雨来》管桦著

雨来是个水乡少年,他可以长时间潜伏在水中,靠一根伸出水面的芦苇管子呼吸。如此身怀绝技的少年,当然会成为另一个不谙水性的少年(我)心目中的偶像。水中的雨来犹如一尾自由自在的鱼,所以,鬼子的子弹打不着他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当年读到这样的句子,我高兴得差点手舞足蹈起来。

对我影响最大的10本书

《古拉格群岛》(俄)索尔仁尼琴著

我30岁以后所读的最为震撼人心的一本书。对这套三卷本的煌煌巨著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于我是力不从心的事。简言之,这本书给了我三大教益。首先,做人要学会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迷信;其次,在任何时候,不出卖他人,这是不可逾越的人生底线;最后,一定要说真话。

“如果我的演说能够向全世界播送出去,即使明天枪毙我,我也还是会发表它的。”如此勇气,对我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活出意义来》(奥)弗兰克著

人到中年后,人们会越来越频繁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活着,到底有何意义?尤其是在遭遇人生重大挫折时,这一问题会变得十分迫切。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哪怕身陷纳粹集中营,生命也是有意义的。

读了这本书,我们会告别彷徨与迷惘,也不再惧怕死亡,因为,活着是有意义的,连死亡也抹杀不了的意义。

《寻找家园》高尔泰著

读完高尔泰近作《寻找家园》,最打动我也最让我叹服的是高尔泰的悲悯情怀、忏悔意识以及他的勇于反思、勇于自剖的可贵精神。勇于反思,勇于自剖,才可能成为一个高贵、大写的人。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勇气,有坚强的品质,那么,苦难不会碾碎我们,反而会把我们“炼”成真金。所以,苦难不足惧。

《棋王》阿城著

“何以解忧,唯有下棋”是“棋王”王一生的口头禅,也是我和我的大学同学之间的一句暗语。读大学时,王一生是让我们神魂颠倒的人物。有段时间,班上几个同学认为我颇具王一生的仙风道骨,这让我受宠若惊,也让我愧不敢当,我没有王一生那样超脱,也没有王一生那样的棋艺,不过,我倒是愿意把王一生当成一个兄长般的朋友,当成一种人生境界来追求——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太平杂说》潘旭澜著

这是一本说真话的书,也是一本正本清源的书。独裁者的丧心病狂,奴才们的丧尽天良,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揭示。在我看来,这本书如同照妖镜,天王也好,天父也罢,在镜中统统原形毕露。

权力导致腐败,内讧带来灭亡,诸如此类的真知灼见,在书中不时闪现。

《胡风传》梅志著

儿时读过鲁迅先生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颇受教益。在我看来,胡风就是那个真诚坦荡、敢说敢做的“傻子”——嫉恶如仇、勇于抗争,不惜以卵击石。

做一个世故的“聪明人”,也许会青云直上飞黄腾达,但却丧失了自我;做一个背时的“傻子”,也许会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但却捍卫了人的尊严,在这样的两难选择面前,我们会犹豫不决手足无措,而《胡风传》会帮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艺术魅力的探寻》林兴宅著

大学时代,有幸聆听过作者林兴宅先生(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的讲演,所以,读这本小书,总有一种如对故人般的亲切。这是一本用系统方法对艺术魅力进行新的探寻的专著,书中新意迭出,予人以诸多教益和启发。

如果把诗歌艺术比喻成一座宝库的话,这本书就是打开这座宝库的一把小巧玲珑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你在饱读古典诗词后就不会有入宝山空手回的遗憾了。

《乡愁的理念》董桥著

读多了刀光剑影、苦大仇深的文字,再来看董桥清风明月般赏心悦目的文字,真让人胃口大开,不忍释卷。董桥的文字,温润如玉、光可鉴人。或许有人会产生疑问,读多了这样美艳如花的文字,会不会让人染上玩物丧志的雅癖。尽管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我仍然认为,在忙碌了一天之后,读几篇玲珑剔透的董桥小品,一定是最好的休闲方式。

董桥的文章是后花园,在我们累了、倦了时,不妨踱进这散发着阵阵文化幽香的后花园休憩片刻,让我们内心残存的闲情逸致不致被按钮的机器完全按死。

《死亡日记》陆幼青著

这本书的出版是网络时代的神话之一。作者陆幼青的文笔上佳,他面对死亡的那份冷静那份从容不迫更佳。在我眼中,陆幼青和海明威都是让我肃然起敬的“真心英雄”。在我看来,《死亡日记》和《老人与海》也有着相似的主题,那就是:“一个人,你可以毁灭他,但你却打不败他。”

谁能保持“压力下的风度”,谁就是生活的强者。写《死亡日记》的陆幼青让我们见识了什么叫“压力下的风度”。

《刺青时代》苏童著

大学毕业后的一段时间,文学在我眼中突然变得年老色衰,是苏童这本少年系列小说集《刺青时代》让我浪子回头,重新认识到文学的魅力。阅读苏童的小说,让我品尝到昔日重来的甜蜜;阅读苏童的小说,让我感受到昨日重现的美妙。如果成年的生活让你厌倦,如果俗世的纷争让你窒息,你可以躲进苏童的《刺青时代》里吸一吸氧。

我喜欢听约翰·丹佛那首《乡村小路带我回家》,我也喜欢这本《刺青时代》,它也可以带我回家,回到那个童年的家,回到那个文学的家。

书评(媒体评论)

魏邦良以细密的眼光重新审视民国的人物与史事,看出别人所忽略的细节,重建了历史的现场,既有他独特的视角,又有他的史识,而文采更是不在话下。这是他多年累积的治学成果,成就斐然。——台湾著名出版人、作家蔡登山

魏邦良——广博的读书人,认真的探求士,客观的书评家,可靠的写作者。——著名作家周泽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书斋的盛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魏邦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185132
开本 16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2013058941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40
16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8:5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