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疯狂的科举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科举通俗史,一本书让科举裸装出镜。

《疯狂的科举》(作者潘剑冰)是《杂烩历史》系列丛书之一,以清代为核心,讲述近代与科举有关的人和事,以“摇滚”的动感与“麻辣烫”的味道来重塑科举的原生态,以好玩有趣为主道说科举的鼎盛与败落。

内容推荐

看1300年科举制度,如何从一种完备的人才选拔机制走向没落?

历代王朝是如何运用科举手段实现笼络英才的政治诉求?

科举舞弊与防弊又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精彩拉锯?

科举被外国人称为“世界第五大发明”,一千多年来,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如此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数以亿计人们的生活。一个多世纪以前,在那样一个“无为而治”,官与民很少打交道的时代,再没有一种事情可以像科举考试这样让举国为之疯狂,让“全国总动员”起来。虽然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但是只有到了清朝才达到一个最鼎盛最高峰最完备的阶段,并由此盛极而衰而死。因此,要看科举,哪个朝代也比不上清朝。

《疯狂的科举》以清代科举为蓝本,作者潘剑冰在大量阅读和积累的基础上,参阅了众多清代以来的名人自传、回忆录、日记,以及众多清代和近现代学者的笔记、杂谈、文集、奏章、小说等,真实可信、形象丰满,诸多的趣闻逸事既可揭开我们心中的谜团,也足以令我们解颐。《疯狂的科举》作者以这种讲故事的方式重新解读尘封已久的科举制度,化抽象为形象,让我们在冰冷的词汇与枯涩的制度中感受到可以触摸的温情。

目录

第一章 再回首,私塾已百年

一 难忘的入学第一天

二 以前的启蒙教育是这样的(上)

三 以前的启蒙教育是这样的(下)

四 你所不了解的八股文(上)

五 你所不了解的八股文(下)

第二章 别拿秀才不当干部

一 “鸡肋”化的县试和府试(上)

二 “鸡肋”化的县试和府试(下)

三 院试:人生第一次大考(上)

四 院试:人生第一次大考(下)

五 秀才:光荣由此开始(上)

六 秀才:光荣由此开始(下)

第三章 从秀才到举人的长征路

一 秀才好做岁考难

二 贡生:“飞机”中的“战斗机”(上)

三 贡生:“飞机”中的“战斗机”(下)

四 监生:“母校”只存在于想象中

五 书院:古代的高等学府(上)

六 书院:古代的高等学府(下)

第四章 我是举人我怕谁

一 让人爱恨交加的贡院

二 你所意想不到的乡试(上)

三 你所意想不到的乡试(下)

四 发榜后的悲喜剧(上)

五 发榜后的悲喜剧(下)

第五章 牛气冲天的进士们

一 会试背后的较量(上)

二 会试背后的较量(下)

三 真实的殿试

四 鼎甲产生的内幕(上)

五 鼎甲产生的内幕(下)

六 人生至乐:金榜题名时(上)

七 人生至乐:金榜题名时(下)

第六章 状元是怎样炼成的

一 毕沅:从秘书到状元是条捷径

二 钱棨:大清“六元”,唯我一人

三 龙汝言:拍马状元的诡谲人生

四 张謇:从军归来夺魁首

五 刘春霖:第一人中最后人

第七章 翰林院的幸福生活

一 翰林院那些事儿(上)

二 翰林院那些事儿(下)

三 骄傲无比的翰林们(上)

四 骄傲无比的翰林们(下)

第八章 防不胜防的考试舞弊

一 舞弊与反舞弊的战争(上)

二 舞弊与反舞弊的战争(中)

三 舞弊与反舞弊的战争(下)

四 清代科场大案(上)

五 清代科场大案(中)

六 清代科场大案(下)

第九章 武科举与洋进士

一 武科举的剧情与花絮(上)

二 武科举的剧情与花絮(下)

三 洋海归也可以考进士(上)

四 洋海归也可以考进士(下)

五 科举的落日与帝国的斜阳

附录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另外,家有读书郎的,大人逢年过节还要给先生拜节,尤其是逢“三节”——端节、中秋、过年,不仅要送上节敬,还要设宴款待老师,称为“馔师”。有个笑话说的是以前一个土财主比较吝啬,三节都没有给先生送上节敬,到了过年的时候,先生忍无可忍,跑到财主面前向他请教“汉初三杰”是谁,财主纳闷,反问先生说:“汉初三杰乃张良、韩信、萧何,连我这种没有文化的人都知道,先生怎么不知道?”先生冷笑道:“您连汉初三杰都记得,怎么今年的三节反而忘记了?”财主一听,顿时无地自容。

这种尊师的风气一直延续到民国时代,那些北洋军阀们,无论平时多么嚣张跋扈,到了孔子诞辰,即以前的“教师节”这一天都要出来挨家挨户地向老师们鞠躬致礼,嘴里还要连声说自己是大老粗不懂礼数得罪勿怪。

在科举时代,那些专门习举业的书生们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农事更是一窍不通,对于家境不是很优越的人来说,如果不能早日金榜题名,以后当教书先生是最主要的出路,至少可以保证衣食无忧——即使家境优越的人谁也不敢保证会不会有一天家道中落。家长们尊师的举动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孩子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让他们从小就知道当老师是一种光辉崇高的职业,而不至于产生抵触心理。

所以说,科举时代的老师尽管大部分人收入不高,日子过得也比较拮据,但大多数人却是“精神贵族”,有一种自我认可与满足感。反过来,现在的很多老师其实已经在当地算得上高收入者了,却整天抱怨这抱怨那,满肚子牢骚,不是觉得社会地位不高就是认为自己怀才不遇,物质丰富精神却萎靡。两相对比,可以说,以前的老师是寒而不酸,现在的老师却是不寒而酸。

私塾中,学生除了读书、背书之外,每天的另外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练字。古人非常强调“字如其人”,这一手字要是没练好,即使文章写得再好,恐怕也只能一辈子当童生了。私塾先生教授写字通常分三步走,首先“描红”:由先生用朱红写出字来让学生照着填写;然后“蒙格”:先生用正楷写好格式,学生用纸蒙着字影写;最后是“临帖”:由先生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兴趣,选择字帖让学生临摹。

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流派纷呈,争奇斗艳,但是一个清代的书生如果想在功名上取得成绩,书法上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练习“馆阁体”。“馆阁体”又称“台阁体”,馆阁是明、清两代翰林院的另外一种称呼,中进士、点翰林是所有走在科举路上的儒生们的最高理想,明清科举时代每一个翰林都是这个国家中的一个明星,爱屋及乌,连翰林们办公所使用的书体也成了这个国家士人们追逐的时尚,“馆阁体”由此而生,进而成为科举市场上的官方标配。现在我们看到的清人写的小楷,大多属于“馆阁体”一类。

“馆阁体”追求“乌、方、光”,要求字体端正整齐、大小一律,突出共性而压抑个性,每一个字都好像从流水线上生产下来一样——用现在的术语得换成“新闻联播体”。由于这个特点, “馆阁体”遭到现在很多人的批判,认为其刻板、拘谨,缺乏艺术美。问题是,这些批判“馆阁体”的人常常是现实中自己连楷书都写不好的人,以前的学生要写好“馆阁体”非得每天不间断下几年苦功不可。我们如若随手拿过一份清代学生的习作或卷子,一眼看上去美观整齐、雍容大方、赏心悦目,忍不住要拍手称叹,而现在的博士们读了一二十年书,一手字看起来令人作呕的还比比皆是,相形之下你会作何感想?

况且科举考试选拔的是未来的官员,而非未来的书法家,如果个个书写起来都像医生开药方一样,岂不误了国家大事。清代的所有考试,试卷都要用恭楷书写,近些年来高考作文规定考生错别字要扣分,而以前一旦你考卷涂改超过两三个字,考官根本连内容都不看,直接给你扔废纸篓里,因此对于书写是谁都不敢掉以轻心的。在练就“馆阁体”的过程中,对自身的耐性与细心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这也会使一个人的人生事业大为受益。P12-13

序言

钱穆在《国史大纲》序言中说道:“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说到了解“本国以往历史”,科举这两个字又怎能绕得过去!科举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一千多年来,还有哪种制度能如此深刻影响和改变数以亿计人的生活?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像科举考试这样让举国为之疯狂,能让“全国总动员”起来?

如今科举已经废除一个多世纪了,百年前那场盛事在现代人眼中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今人眼里的科举已经幻化成一个个抽象的名词,比如“八股文”、“举人”、“进士”等。虽有不少介绍科举的文章著作,但更多是专业人士的布道,一般的读者望而却步,过其门而不入。

更致命的是,时人由于种种原因,对科举充满着偏见,一提起科举,印象就是腐朽、没落、呆板,殊不知就选拔人才的公正性与公信力而言,古人未必就不如今人!

回到故事中去,事实胜于雄辩。

康有为的老乡,晚清名臣张荫桓早年应童子试不第,毅然放弃科举道路,通过捐纳走上仕途,逐步升迁,后来又以通英语、知外务被慈禧太后赏识,代表清廷出使多国,归来后官至总理衙门大臣、户部侍郎,一身兼负外交、财政两大重任,成为清廷中极少数既不是科班出身,又没像左宗棠那样建立特殊功勋而身居高位者。

张荫桓不仅才干没得说,文采也是一流,清人罗悖晶在《宾退随笔》中说其:“冠世之才,词章华赡,骈俪文尤佚丽,当时名流并相叹服。”问题是在这后面还有一句:“而隶胥佣贩以其非由科名进,至今尚称其不识字也。”这样一个多才多艺、诗书画三者皆佳的名士竟然因为不是科班出身,而被“隶胥佣贩”嘲笑为文盲。

所谓“隶胥佣贩”,其实正是大众的舆论。尽管张荫桓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公卿,但是职位并不能给他带来与之匹配的名誉,由于是捐纳出身,即使满腹经纶,也照样被讽为“不识字”,而名誉的缺失使得他的官位黯然失色。

在此,我并无意替张荫桓喊冤,如果少数人的不公正能够保证大多数人的公正,那么这项制度还是好的。在那样一个时代,如果你不是科举正途出身,而是靠金钱,靠“拼爹”,即使你宫当得再大也照样被人瞧不起,甚至连自己都瞧不起自己,总有一种“伪军”的自卑感。

“后科举时代”则正相反,往往是后一种人最趾高气扬,凌驾于前一种人之上,而众人不仅不以为耻,反而一片羡慕和赞叹,世风日下,物欲横流!这在民国初年已是十分突出,而后更是愈演愈烈。于是我们恍然大悟,科举虽然不好,但是没有科举,那个时代肯定更坏!

任何一种考试都会有漏洞,科举也不例外,但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通过大门登堂入室的。科举时代官员中学者大儒比比皆是,而这种自上而下的模范作用反过来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的繁荣。如果把国家比喻成一只鼎,那么政治、经济、文化就是这只鼎的三只脚,科举时代这三只脚是“鼎足而立”的。而在‘后科举时代”,文化这只脚明显成了跛足,在权力与金钱面前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两只脚的鼎当然是很难站得稳的。

本书对科举的解读以清代科举为蓝本,科举制度虽然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但只有到了清朝才达到了一个最鼎盛最高峰最完备的阶段,并由此盛极而衰。要看科举,哪个朝代也比不上清朝,看了清朝的科举足以洞观整个科举史。清朝离我们时间上近,留下的文字资料很多,史实皆有案可查,不必像现在某些讲史的人为了求新求奇,弄一些没有考证的野史拿来大做文章。本书中,所有引用的资料皆来自前人的记忆,不仅是强调要以事实说话,还要证明最生动的历史就在事实当中。

如果从科举发展史来看,唐代是童年与少年,宋代是青年,元明是中年,而清代则是老年。科举到了清代已是美人迟暮,但其吸引力并未因此而减弱,反而彰显出末日疯狂,“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就连身处中国的洋人也不免为之若痴若狂呢。

《春冰室野乘》和《清代野记》等晚清笔记中都记载了英国人赫德之子在中国参加科举被拒之事。赫德从1863年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执掌中国海关近半个世纪,成为晚清三个获得代表朝廷最高荣誉——太子太保头衔的人之一,另两个是曾国藩和李鸿章。《春冰室野乘》记载赫德“仕中国五十年,不入国籍,不易章服,且仍食本国男爵之俸,亦创例也”,更难得的是他居然没有被中国官场的酱缸污染,在衰朽的大清帝国制度中创造出唯一廉洁而不贪腐的高效衙门。

赫德虽然不失本色,但是他的儿子赫承先却被中国文化征服了。小赫仰慕中国科名,花钱买了个北京户口,还捐纳了一个监生身份,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赫德倒是很开明,不仅对儿子的举动表示支持,还请名师来辅导。这个小赫八股文写得还颇有水平,识者赞其文章“饱满畅达,居然二十年前好墨卷也,试帖楷法,亦端谨不率”,真能上场的话中试概率看来还很高。然而,到了乡试之年,赫承先报请参试的要求却被反驳下来,朝廷坚决不同意他参加乡试。另外一种说法是赫承先在顺天贡院前被中国考生们群起攻之,吓得不敢入场。

这件事让赫德父子都很懊丧和恼火,为了安抚他们,清政府借皇帝万寿庆典之机,赏了赫承先一个三品衔候选道。对此,梁溪坐观老人在《清代野记》中感叹道:“呜呼!彼时若当国诸大臣能通权变者为之奏请,特赐二举人,一体会试,既不占乡试皿号中额,又使外人入我彀中,岂不大妙,乃竟听其攻而去之。”李岳瑞在《春冰室野乘》里也大发感慨:“国权所系,轻以予人,绝不少惜。独此等虚荣所在,乃竭力以争之,可谓不识轻重矣。”据说李鸿章更是气得大喊:“朝中无人,朝中无人!”

我倒觉得,对于这个故事应该辩证地看待,故事背后的深意正是科举荣与枯、成与败、可爱与可悲的关键。科举直接代表的是荣誉,金钱可以给你,官位可以给你,但是荣誉不能随便给你,这种近乎顽固的矜持正是科举能够成功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关键!一个时代能够把荣誉放在金钱与权力之上,哪怕是表面上,这个时代整体的道德水准一定不会低到哪里去。

不过,在那样的年代,国内的洋务大佬们已经开始“师夷长技”,反过来却不准夷人师我们,不能“通权变”,这的确又是可笑之极的。不懂得变通,不喜欢变通,其实正是中国的民族性,梁漱溟、蒋梦麟等人都认为,如果不是西方船坚炮利的入侵,中国人恐怕还将一代代地把原来的生活延续下去。或许改朝换代还会出现,但是真正的革命很难发生。中国人走一条路,往往非要走到无路可走才罢休,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本书的写作是建立在笔者大量阅读和积累的基础上,参阅了众多清代以来的名人自传、回忆录、日记,以及众多清代和近现代学者的笔记、杂谈、文集、奏章、小说等。里面很大比例都是亲身经历过科举生涯的人们现身说法,真实可信、丰满有肉,里面诸多的趣闻逸事既可以揭开我们心中的谜团,也足以令我们解颐。笔者也将以这种讲故事的方式重新解读尘封已久的科举制,化抽象为形象,试图让大家在冰冷的词汇与枯涩的制度中感受到可以触摸的温情与快意。

比通俗的更专业,比专业的更通俗,够风趣、够刺激、够独特,最生动、最真实、最深刻地告诉你影响中国一千三百年来最重要制度的真相,如果能够让读者朋友们有所收获,我所下的功夫也就物有所值了。

也正是出自上述原因,本书把重心放在讲故事上,至于一些制度方面的叙述力求简洁明了、择要而谈。要知道,即使就清代而言,科举的考试方法、录取方式等法规制度既是一套庞大的系统工程,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都会存在差异与变化,如果一一道来,势必陷入琐碎的僵局。假如读者朋友们有兴趣了解这方面更详细的知识,不妨参阅一下相关的专业书籍。

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书评(媒体评论)

“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顾炎武(明末)

“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儒林外史》

“这些科举考试构成了国家最重要的事务,因为它事关权位、声望、荣誉及财富。它们是大家关切地注意的目标,是大家关怀备至、魂系梦萦的事物。”

——曾德昭(葡萄牙)

“科举制在1905年废止,从而使这一年成为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其划时代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辛亥革命;就其现实的和象征性的意义而言,科举革废代表着中国已与过去一刀两断。”

——吉尔伯特·罗兹曼(美国)

“科举是古往今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相比的。也许这就是他们所创造出来惟一值得保留的制度,而此制度还未被其他国家所采用。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格尔斯(英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疯狂的科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剑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087993
开本 16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5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2013143646
中图分类号 D691.3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0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