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给教师的36条建议/大教育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给教师的36条建议》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三十年教育经验集大成之作。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做最好的老师》等作品,都取得了数十万册的销售业绩,作者在业内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

国内顶尖教育名家朱永新、孙云晓以及著名作家周国平、卢勤联袂推荐。

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平台重点推荐。

内容推荐

《给教师的36条建议》为著名教育家李镇西针对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困惑所提出的建议。全书36节,针对老师们的36封极具代表性的来信一一做出解答,以自己30多年的从教经验,阐述老师如何提升自己,如何解决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如何对待各种学生以及教师的职业尴尬和现实社会中遇到的各种困惑。《给教师的36条建议》内容全面、具体,对教师极富启发意义。

目录

第一辑 智慧教师养成记

1 为什么要减少“刻意教育”?/3

2 如何把握好教育过程中的“宽”与“严”?/11

3 面对复杂的社会,如何对学生进行真实的教育?/16

4 如何把课文讲得有厚度?/27

5 如何理解并缔造“完美教室”?/34

6 如何与学校的同事处理好人际关系?/43

7 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52

8 如何与“不支持自己”的校长相处?/57

第二辑 成为最好的自己

9 我怎样才能成为“名师”?/65

10 教师成长有哪些关键因素?/70

11 如何对待自己的教育失误?/87

12 读不懂一些教育理论著作怎么办?/97

13 如何看待浮躁?/105

14 决定人生高度与事业境界的究竟是什么?/112

15 我该不该继续攻读学位?/116

16 “新教育实验”对一个普通老师有什么意义?/121

第三辑 教育的技巧

17 教育是艺术还是技术?/137

18 第一天面对学生该做些什么?/144

19 如何第一次确立班委干部?/154

20 如何第一次给学生安排座位?/157

21 如何开好第一次主题班会?/160

22 如何开好第一次家长会?/163

23 如何搞好第一次活动?/167

24 怎样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170

25 如何把学生“日记”当做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181

第四辑 对待“特殊学生”有妙招

26 如何善待“后进生”?/191

27 如何有效地与孩子谈心?/204

28 班里有了“小偷”怎么办?/212

29 如何把每一个“意外”都当做教育资源?/227

30 能够对学生用“兵法”吗?/237

31 教育可不可以要惩罚?/242

第五辑 教师的尊严源于何处

32 班干部应该取消吗?/251

33 怎么理解“爱孩子”?/256

34 把学生培养得太善良了,他们以后会不会吃亏呢?/260

35 如何面对家长的送礼?/266

36 教师的尊严源于何处?/274

附录

百问简答/283

试读章节

没有人会否定教育有着鲜明的目的性,也就是教育要给人以积极的引导、转变和影响,这是我们的教育使命使然。否定了这一点,就否定了教育本身。但是,教育目标没必要天天挂在嘴上,或者唯恐学生不知道而不停地宣告。无数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教育的意图隐蔽得越好,教育效果就越佳。不动声色、不知不觉、了无痕迹、天衣无缝、自然润物、潜移默化……这些都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教育的境界。苏霍姆林斯基将其称为“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我将它姑且简称为“自然的教育”。

与这种“自然的教育”背道而驰的,便是“刻意的教育”——大张旗鼓、声势浩大、旗帜鲜明、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声泪俱下……生怕学生不知道是在教育他们,教师毫不隐瞒自己的教育意图,甚至公开说:“我是为你们好哇!”班会比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板报比赛……都是“刻意的教育”的形式。当然,“刻意的教育”不一定都是说教式的,有的“刻意的教育”还设计成活动或游戏,也颇为“生动”呢!

我从《重庆晚报》上看到一张场面壮观的照片——

大操场上,成百上千的人排得整整齐齐,横看竖看斜看都宛如大型体操表演;仔细看,是孩子正给家长洗脚——母亲(或父亲)坐着,脚伸进盆里,孩子蹲着,双手正搓着一双成人的脚。

这是最近几年比较时兴的一种“教育方式”,准确地说,是培养“孝心”的方式。在有的学校,校方还要求学生给父母洗脚时必须跪着。

看到这样的照片,我很自然想到几个问题——

第一,类似活动的组织者——也就是教育者在家里是否给父母洗脚?尽管我没有对此做过详尽的调查,但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目前在中国(国外我估计也差不多)子女能够给父母洗脚的“孝行”并不普遍。所以现在当老师的——包括笔者本人——给父母洗脚的也不多。自己没做到的,偏要孩子做到,这是什么“教育”?

第二,就算组织者本人每天都回家给父母洗脚,于是想把这种美德推而广之,然而是不是有了这么一次声势浩大的“洗脚秀”,孩子们从此每天都会给爸爸妈妈洗脚了?教育不会这么简单吧?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训练,而训练就不是一次两次的事。那么,为了让孩子养成给爸爸妈妈洗脚的习惯,是不是学校还要经常如此“操练”呢?

第三,中小学生的爸爸妈妈们,大多四十岁上下,都是中年人——有的小学生的爸爸妈妈也不过三十来岁,还只能算年轻人呢!这些身强力壮的人需要孩子给自己洗脚吗?当然,如果爸爸妈妈身患重病甚至身体残疾,的确需要儿女帮着洗脚,那另当别论。可对绝大多数健康的父母而言,你好意思把脚伸出去让孩子给你洗吗?你不觉得别扭吗?  第四,孩子今天在学校操场上给父母洗脚了,但他回家给自己洗袜子吗?洗内裤吗?他每天早晨起来收拾自己的床铺和房间吗?他每次吃了饭都洗碗吗?在家扫地吗?周末帮着妈妈做饭吗?如果这一切都做不到,只是按老师的“规定作业”回家天天给父母洗脚,又有多大意义呢?

如果追问,问题还会有很多很多。

类似的简单化作秀般的“德育创新”还不少。比如,为了让孩子体验妈妈怀孕的不容易,便让小学生在肚子上绑一天或一周沙袋;为了让孩子体验亲情,便将全校学生集中在操场上,拥抱爸爸妈妈;为了让孩子感恩,同样是在操场上让孩子们一起喊:“爸爸妈妈,我爱你!”然后齐刷刷地给爸爸妈妈下跪……

我很怀疑这种“刻意教育”能够收到真正的持久的效果——一时的感动是可能的,但我说的是“持久的效果”。当然,我知道教育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或者说,一定的形式总是表达了一定的内容;而且我也相信,类似的活动之后,孩子们的作文中,一定会有许多诸如“通过这次活动,我真切感受到了……”之类的语言,但是如此一次性的“感人肺腑”,一次性的“震撼人心”,一次性的“催人泪下”,一次性的“强烈反响”……就真的能够收到持久的实效吗?

教育哪有这么简单?

这些“刻意教育”都很有创意,很新颖,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这样的教育形式偶尔用用也无妨。但关键是,切不可高估这些教育的效果——这种“刻意教育”的效果肯定是有限的。当然,活动之后,孩子会写作文纷纷说自己如何如何“深受教育”,“体验到做母亲的不容易”,“尝到了乡下劳动的艰苦”云云。但这些表白并不能作为教育实效的真正依据。过了几天。不孝敬的孩子照样不孝敬,不劳动的孩子照样不劳动。孩子在当“孕妇”时,在给妈妈洗脚时,在乡下生活时,始终知道这是游戏,好玩,有趣,哪怕在乡下呆一个月的确很艰苦,孩子也会对自己说:“不要紧,反正也就一个月嘛!”教育有时候需要游戏,但游戏本身并不完全等同于教育。

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如此这般的太刻意了,甚至太做作了。

我们所提倡的“自然的教育”,通俗地说,就是培养孩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爱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懂得爱表达爱并传递爱的生活习惯。学习教育,就是培养学生酷爱知识勤奋读书乐于探索的生活习惯。劳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在班级在家庭乃至以后在社会勤劳的生活习惯。吃苦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在平凡的日子不畏艰以苦为乐辛苦中寻乐的生活习惯。等等。这样的教育,同时又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而且是师生共同的生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当然也要做到,或者说,教师以自己自然而然的品行感染着学生。这是“自然的教育”的最高境界。

比如关于感恩孝敬的教育,这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都是这样做的:我特别注重让孩子们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随时想到父母,随时想到不要让父母为自己焦虑担心,并力所能及地为爸爸妈妈做点什么;让孩子们每天下午按时回家,不要让爸爸妈妈一次次在阳台上忧心忡忡地张望;回家后,第一句话是给爸爸妈妈说:“爸,妈,我回来了!”出门时,不忘记给爸爸妈妈说:“爸,妈,我走了!”在饭桌上多和爸爸妈妈聊班上的事,还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每天晚饭后帮着爸爸妈妈收拾碗筷,并洗全家人的碗;如果可能,每天早晨起来给爸爸妈妈做早点……这些都不是一次两次老师规定的“作业”,而是持之以恒的生活,最后变成习惯。20多年来,我不敢说我的每个学生都做得非常好,但的确有相当多的孩子学会了在平凡的日子里体谅父母关心父母,并从生活中一点一滴之处回报父母。P4-6

序言

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

世界上任何变化,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科技的……桩桩件件,都会发生蝴蝶效应,都会对教育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所以,教育总在变化着。比如,计算机的出现,网络教学的流行,未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发生根本的变革。当粉笔距离我们的讲台渐行渐远,未来的纸质书籍的阅读是否也会逐步让位于电子书籍?甚至,翻译机器可以完成基本的交流沟通时,语言教学是否也可能变得不再重要?这些已经发生的、即将发生的、可能发生的改变.让我们的明天变得不可预知。

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

万物改变迅捷,人性进化缓慢,教育因此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人的学习与成长的过程,有着普遍规律可循。所以,无论我们读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学记》,还是读近百年来的杜威、苏霍姆林斯基,总觉得是那么亲切,离我们今天的教育是那么近。所以,我们只需稍稍去芜取精,就能将其中的绝大部分原理再度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就会发现这些原理依然生命常青。也正是这个原因,百年来中外教育家的杰出著作,仍然活在当下,仍然对我们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这套“大教育书系”,正是围绕后者而努力。

最初看到“大教育书系”的选题策划,是在年初的湖北长江出版集团的选题论证会上。坦率地说,当时的感觉不是很好。认为主题不够突出,选择人物看不出逻辑,选择标准不够清晰,而且大部分书是重新出版。

后来长江文艺出版社总编尹志勇来信告诉我,其实,“大教育书系”有自己的主题和逻辑。之所以命名为“大教育”,首先是选择教育家的范围之大。书系将遴选从近代到当代的中外教育名家的代表性著作或新作,梳理中外现代教育的发展轨迹,并展示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其次是读者群体之大。书系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针对中小学老师的教师培训,阐述现代教育理念,解决教育实践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培养优秀教师。二是针对父母的家庭教育,用现代的教育观念和手段影响父母,使父母成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且有效的环节,培育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三是针对中小学生以及学前儿童的学生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会交往合作,学做现代公民。一句话,是用大众立场看大家作品。

至于选择的标准,他们提出了三条原则:一是作者具有足够影响力。所选作者应该是国内外被公认的教育名家,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比如陶行知、陈鹤琴、蒙台梭利等。二是突出实践性。所选作品能够深入浅出,具有可操作性,在作品风格方面,力求通俗化、大众化,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三是强调创新性。在遴选经典的同时,也推出当代在教育理论或实践方面有一定建树、观点新锐、富有探索精神且得到公众认可的作品。

所以,虽然我在作这序之时,尚无法看到书系的全貌,也无法估计书系的最终体量,但是能够感觉到出版方用心良苦,感觉到他们的宏大愿景。大浪淘沙,那些真正能够不断被人们捧起的书籍,总是有其强大的生命力的,总能冲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到达我们的手中,抵达我们的心中。倘若教师、父母、孩子三方真正缔结为教育的同盟军,那时教育势必突破困局,得以成长壮大,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真正大教育了。祝贺大教育书系诞生,更期盼现实大教育的来临。

是为序。

朱永新

2013年6月6日

书评(媒体评论)

大浪淘沙,那些真正能够不断被人们捧起的书籍,总是有其强大的牛命力的,总能冲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到达我们的手中,抵达我们的心中。祝贺大教育书系诞生,更期盼现实大教育的来临。

——新教育发起人、苏州大学博导朱永新

教育决定未来。今日中同的教育状况决定了今日青少年的精神品质,因而也决定了未来中同的社会面貌。“大教育书系”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著名作家周国平

在我心目中,教育家不仅是社会的良心,也是人类的智者,他能够从黑暗中看到光明,也能从光明中看到黑暗,从而引领人们富有激情和理性的生活。教育家是拥有大爱的人,所谓大爱就是给予人本质的爱,符合长远利益的爱,也就是理性的爱。所以,教育家会倡导自由与规则的平衡。显然,这正是大教育丛书追求的宗旨和目标。

——著名教育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孙云晓

学校教育的美,在于能容纳孩子的多样化,让孩子因为不同,所以多彩;家庭教育的美,在于父母能对孩子有“敬畏之心”,不去改变转而去欣赏他;社会教育的美,在于包容孩子的各种生活形态,学会生存并幸福。“大教育”书系正是涵盖这些教育方面,致力于培养真正“完整的人”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卢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给教师的36条建议/大教育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镇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67805
开本 16开
页数 3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6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2013167103
中图分类号 G63
丛书名
印张 21.1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1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