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众传播符号--幻象与巫术/新媒体新传播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曾庆香的《大众传播符号:幻象与巫术》将静水深流的符号学理与波涌浪翻的中国实践有机融合,揭示内在的联系,阐发普遍的规律,体现了一种值得提倡的学风。这里虽属抽象的理论著述,但作者并非凌空蹈虚地从概念到概念、从逻辑到逻辑,亦非理论平移地空谈普遍原理,而是基于问题意识以及具体的社会传播现象进行学术探讨,包括层层剥笋地剖析了西方媒体对西藏“3.14事件”的符号建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符号象征、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的仪式意味等,从而既有益于深化中国的传播研究,有助于把握中国的传播实践,也践行与张扬了一种实事求是的学术传统。

目录

序 李彬/1

绪论:符号的崇拜/l

第一章 从象征之林到象征交换:人类符号崇拜的演变历程与规律/3

 第一节 人类符号崇拜的演变历程/4

一、仪式符号崇拜/4

二、宗教符号崇拜/6

三、身份符号崇拜/9

 第二节 人类符号崇拜的演变规律/12

一、从模拟到表征再到自我指涉/12

二、从符号“巫术”到符号“迷思”/19

三、从所指崇拜到能指崇拜/27

 第三节 符号“魔力”/32

符形篇:像似的能指/36

第二章 符号判断与分类的审视/38

 第一节 符号判断的误区/38

一、误区之一:征候是符号/39

二、误区之二:体态是符号/43

 第二节 符号判断的标准/45

一、时空的非同步位移性/45

二、复制性/46

三、可控性/46

四、人为性与习得性/46

五、理据性与非必然性/47

六、交际性和展示性/50

 第三节 符号分类的审视/51

一、前人对符号的分类/51

二、本文对符号的分类/54

第三章 符号的像似性/58

 第一节 符号像似性的内涵/59

 第二节 映象像似性的表现/61

一、语言符号映象像似性/61

二、非语言符号映象像似性/62

三、语篇映象像似性/66

 第三节 拟象像似性的表现/67

一、数量像似性/67

二、顺序像似性/69

三、距离像似性/72

 第四节 隐喻像似性与转喻像似性/74

一、隐喻像似性/74

二、转喻像似性/76

 第五节 符号像似性的磨损/79

第四章 网络符号:视觉文化时代的像似交流/82

 第一节 文化的视觉转向/83

 第二节 视觉文化特征/84

 第三节 网络符号的像似交流:视觉文化特征的突显/87

一、网络像似符号之象形:图像化与情感化/87

二、网络像似符号之拟声:游戏化与去权威/90

三、网络像似符号之隐喻与转喻:形象化与幽默感/92

符义篇:现实的幻象/96

第五章 谁在新闻中说话:现实幻象的建构主体/100

 第一节 话语与话语主体/100

 第二节 新闻来源与新闻的说话主体/101

一、作为新闻话语主体的新闻来源/102

二、新闻来源为何成为新闻的话语主体/103

 第三节 刻板印象与新闻的话语主体/107

一、刻板印象及其自动激活/107

二、新闻为何存在刻板印象/109

三、谁在操纵新闻的刻板印象/111

第六章 个案分析:西方媒体建构的“3·14”事件的幻象/115

 第一节 话语包与框架/116

一、机智的隐喻/116

二、典型的案例/117

三、生动的描写/117

四、醒目的形象/118

 第二节 思维方式与言语表达/119

 第三节 话轮与话语权的转换/122

 第四节 框架与话语包效应/125

第七章 个案分析:兽首拍卖事件的西方意识操纵/127

 第一节 纵容反道德:从道德到法律/128

 第二节 事件奇观化:从“强盗”到“讹诈”到“无赖”再到“报复”/131

 第三节 科学编制思维程序:从“怒贝”到“讽蔡”/133

符旨篇:巫术的争夺/137

第八章 话语事件:话语表征及其社会巫术的争夺/139

 第一节 别名与内涵/140

 第二节 话语表征及其社会巫术的争夺/146

 第三节 脚本的认知震撼或道德震撼及其三种基本模式/148

 第四节 真相的逼迫出场与公众的话语抵制/151

第九章 文化公民身份及其建构/155

 第一节 文化公民身份呈现的语境/156

 第二节 文化公民身份的内涵/160

 第三节 原型:召唤“文化公民”认同/164

 第四节 价值观:召唤“文化公民”行动/168

第十章 个案分析:认同·娱乐·迷思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符号分析/175

 第一节 具象与认同/175

 第二节 仿像与娱乐/178

 第三节 奇观与迷思/183

专论篇:图像化生存与仪式化传播/187

第十一章 图像化生存:从迹象到拟象,从表征到存在,从规训到展演/189

 第一节 视觉中心主义与图像化生存/190

 第二节 图像作为符号:从迹象到拟象/193

 第三节 图像对真实的殖民:从表征到存在/198

 第四节 观看与凝视下图像:从规训到展演/202

第十二章 仪式传播的符号特征/208

 第一节 模拟与“互渗”:仪式符号的像似性/209

 第二节 所说之话:从施为话语到陈述话语/217

 第三节 仪式符号及其组合:形式主义与召唤结构/226

一、仪式的形式主义/227

二、仪式的召唤结构/235

第十三章 个案分析:《感动中国》的仪式符号特征与召唤结构/240

 第一节 《感动中国》的仪式类型/241

一、《感动中国》是典礼和庆典的变异融合/241

二、《感动中国》是历年再现仪式/244

 第二节 《感动中国》作为仪式传播的符号特征/245

一、《感动中国》的形式主义和操演特性/245

二、《感动中国》的隔离、重整作用与反结构特征/251

三、《感动中国》的象征意义/252

 第三节 《感动中国》仪式的召唤结构/254

一、《感动中国》召唤结构之一:融入榜单文化的仪式符号形式/254

二、《感动中国》召唤结构之二:英雄的草根化/255

三、《感动中国》召唤结构之三:故事的选择与叙事的技巧/258

参考文献/262

后记/27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众传播符号--幻象与巫术/新媒体新传播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庆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367174
开本 16开
页数 2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6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06.3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9: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