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后一片叶子(上下中英双语)
内容
编辑推荐

《最后一片叶子(上下中英双语)》由欧·亨利编著,精选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的欧·亨利各个时期、各种题材及反映各色人生境遇的二十余篇代表作,包括他享誉世界的成名之作,如《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等。其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然而结尾常常出人意料,美国文学界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

内容推荐

欧·亨利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坛上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大多刻画平民百姓的艰苦、苦涩和无奈,笔调轻松、语言幽默,并以出人意料的结尾而闻名。本书《最后一片叶子(上下中英双语)》选出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最后一片叶子》、《警察和圣歌》等,还选收了一些在其他选本中难得一见的作品,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出作者的创作风格。本书是《最后一片叶子(上下中英双语)》中英双语读本。

目录

口哨狄克的圣诞袜 /1

麦琪的礼物 /20

天窗屋 /27

城市浪子 /35

巡捕与圣歌 /41

自然调节 /49

黄狗回忆录 /56

爱情制剂 /62

菜单上的春光 /68

未完结的故事 /75

二十年后 /83

配供家具的客房 /88

春梦苦短 /96

心与十字架 /104

索利托的健康女神 /118

餐桌上的爱神 /134

骑士风范 /152

勉强的圣诞节 /165

公主与美洲狮 /178

自新之路 /185

女巫的面包 /194

红酋长的赎金 /199

城市之声 /212

最后一片叶子 /219

译后记 /227

试读章节

一元八角七分,只有这么些了,其中零零散散的分币就占了六角。这些零子儿都是通过百般地讨价还价,硬让那些杂货铺老板和卖菜卖肉的小贩找给的。这样跟人家斤斤计较真让人耳热心惭,显得自己多抠搜小气呀。一元八角七分,黛拉反复数了三遍,可是明天就到圣诞节了。

事情很明显,除了扑倒在那张破旧的小卧榻上绝望地乱喊乱叫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那就这样吧。这不由让人省思:人生虽然间或也有微笑,但大部分时间是伤心、啜泣。

趁这位家庭主妇从第一阶段的发作渐渐转入较为平静的第二阶段,让我们来瞧瞧这个家吧。这是一套每周租金八美元的带家具公寓。虽然还没有寒酸到难以形容的程度,但看上去的确像是乞儿窝。

楼下一进门的走廊处设有一个信箱,但不会有信件投进去;也装有一个门铃,可普通人休想把它按响。那里还贴着名片,上面写着一个名字:詹姆斯·狄林翰·扬先生。

以前主人每周能挣三十元钱。在那阔绰时节,“狄林翰”这个名字如沐春风,光彩夺目。如今收入缩减到二十元,“狄林翰”这几个字看起来就有些灰暗。仿佛它们正在慎重考虑,要将自己缩成一个简单的“狄”字以示谦逊。然而詹姆斯·狄林翰·扬先生每次回家的时候,一上楼,詹姆斯·狄林翰·扬太太——就是上面介绍的那个黛拉——一准儿会亲切地喊他一声“吉姆”并扑过来紧紧地拥抱他。那真够好的。

哭完之后,黛拉用粉扑擦了擦脸,然后站到窗前呆呆地向外望着。灰蒙蒙的后园中,一只灰猫正在灰色的篱墙上行走。明天就是圣诞节,可她只能拿这仅有的一元八角七分钱去给吉姆买礼物。几个月来,她省吃俭用,一分一分地攒,可结果才攒了这么一点点儿。每星期这二十元太不经花了,支出超过了预算,这是常有的事。只有一元八角七分给吉姆买礼物的钱。她可怜的吉姆!盘算为他买合意的礼物使黛拉度过了许多快乐时光。得买一件既精美、稀罕又货真价实的东西,一件说得过去、值得吉姆佩戴享有的东西。

屋中两窗之间有一面镜子。你也许见过八块钱租金的公寓里的镜子。很瘦而且动作灵敏的人才能在它前面左右摇晃身体,然后根据一连串长条形的映像较准确地判断出自己的模样。黛拉身材苗条,她掌握了这种照镜子的技巧。

忽然,她从窗口转回身,一下站到镜子面前,两眼闪闪放光。可是不到二十秒钟,脸上又忽然失去了血色。她迅速把头发拉开,让它一直垂落下来。

P20-21

序言

自近代西风东渐以来,中华文明与世界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从未停止,双方都从这种交流中获益匪浅。当今之世,寰宇为平,天涯咫尺,我们每一个爱书之人在沧海桑田之变中,最感欣慰的小小幸福就是可以读到更多更好的书,原本“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如今更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些远方的“朋友”,必得先有人接引进门,方能一睹庐山真面目。这些接引之人,有的自名为“窃火者”,有的信奉“信达雅”,有的主张“重神似不重形似”,我们通常称他们为“译者”。“译者”和“作者”一样是读者的益友、忠友、信友、诤友。

“双璧文丛”是安徽出版集团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策划组织出版的系列双语丛书。“双璧文丛”希望作者与译者并重,为读者同时提供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精神产品。本丛书的收录范围不局限于英语世界,而是希望尽可能地营造多语种、多文化的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中,不仅有日语、法语、俄语等广泛通用的语言,也有世界语、梵语这样高度专业化的语言。这种情况对编辑出版的要求极高,与其脱离编辑现实能力和读者普遍需求,片面追求“原汁原味的原文”,不如退而求其次,采用稳妥可靠的英译本和中文译本一同推出。这样做有以下几种好处。

首先,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他语种的重要作品,特别是已在文学、文化史上成为经典的著作,往往有较为可靠的英文译本。其次,不少其他语种的翻译作品,也是经由英译本转译而来。第三,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外语也是英语。读者通过阅读中英双语作品,可以在欣赏方面减少障碍,同时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双璧文丛”中的作品翻译时间跨度较大,有不少翻译于二十世纪上半期,在译名、语法、用词、用字等方面带有当时的特征。这些作品并非落后于时代的古董和化石,而是埋没在历史尘埃中著译相得的一时之选。我们在不影响阅读的前提下,尽量保留了当时初版本的原貌,相信读者能够从不同风格、不同趣味、不同语言习惯的作品中,体会到不同的阅读乐趣,结识更多的新朋友。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本丛书肯定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希望各位读者不吝赐教,提出您宝贵的意见,以备我们及时修正。

“双璧文丛”编辑部

后记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北部的格林斯伯勒市有一位不得志的波特医生。1862年9月11日,医生纤弱的妻子生下一个大眼睛的男孩。孩子不很壮实,但非常可爱,他们叫他比尔。三年后,身为医生的波特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妻子被可恶的肺结核夺去了年轻的生命。出于生活的无奈,医生把小比尔送到祖母家里,由姑姑抚养。

姑姑艾维丽娜·玛丽亚·波特是一位教师,办有一所私立学校,比尔就是在这所学校接受的教育。而正是姑姑培养起了他一生的对读书和写作的热爱。比尔还喜欢画画,不久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小小漫画家。15岁时,威廉·锡德尼·波特(William Sidney Porter,后来他自署的名字是Sydney Porter),也就是原来那个小比尔,结束学习,到姑夫克拉克的药店当了学徒工。但不久,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病,长期咳嗽,几乎难以支撑。1882年,为了改善身体状况,在父亲的好友詹姆士-霍尔医生的建议下,他离开家乡,离开城市,来到几千里外的西部大草原,到得克萨斯州的一个牧场做了牧人。大草原上壮丽的自然景观,热情奔放的游牧生活,以及敦厚质朴的风土人情,使他的身体和精神都重新获得了健康和活力。

1884年,波特来到奥斯汀谋生,先后当过药剂师、会计、土地局制图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在此期间,他遇到了一位可爱的姑娘阿索尔·埃斯蒂斯,并且不顾她父母的反对与她私奔成婚。婚后的生活虽然幸福却充满艰辛。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不幸夭折。但第二个孩子,女儿玛格丽特的出生与健康成长,使波特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然而命运再次捉弄了他。

1891年,波特到奥斯汀第一国民银行做出纳员,但他并不喜欢这份工作。1894年,他办了一份名为《滚石》的幽默周刊,自己在上面也发表了很多幽默小品文。但因经营不善,周刊不到一年就倒闭了。1895年10月,他当上了《休斯敦邮报》的专栏作者。不久,奥斯汀第一国民银行受到审查,发现在他经管的账目下丢失了一笔近1000美元的资金。为此,他受到起诉。他不堪忍受审讯带来的人格侮辱,于是弃家出走,隐姓埋名,四处流浪。1896年,他辗转来到中美洲的洪都拉斯,过上了流亡国外的生活。两年后,阿索尔病危,他得到消息后日夜兼程赶回家中探望。但他的关切并未挽留住爱妻的生命。他尚未揩干痛悼的泪水,警察就找上门来了:他因负罪出逃罪加一等,被判五年监禁。

对于他这个多年落魄江湖的流浪汉来说,监狱的屈辱生活并不是不可忍受的。然而,他的心却在为一个人战栗着,那就是他孤苦无依的女儿玛格丽特,他生命中的小天使。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就要到了。波特望着铁窗外的天空,痛苦地流下了泪水:他没有能力为那个让他日夜牵挂的小姑娘买圣诞礼物。

好久没有给女儿讲故事了。对了,口袋里没有钱,手中却有一支笔,何不为女儿写一篇故事呢,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圣诞礼物吗?

于是,他写出了《口哨狄克的圣诞袜》。这是他的第一篇小说。从此,他的铁窗写作生涯开始了。时间是1899年。

故事的主人公叫狄克。他是一个流浪汉,吹口哨是支撑他生活的唯一乐趣。圣诞节的前一天,狄克被警察赶出城市,沮丧地来到乡下。路上,一辆马车从他身旁飞驰而过,车上一个小姑娘热情地跟他打招呼,冲他喊“圣诞快乐”。这一声祝福使狄克激动不已,心中感到无比的幸福。小姑娘是一位种植园主的女儿,因为同狄克打招呼,弄丢了一只准备用来装圣诞礼物的长袜。狄克拾到这只袜子,仔细地收了起来。傍晚,一群劫匪强拉狄克入伙,要在圣诞夜到庄园主的住所去放火抢劫。狄克急中生智,冒着生命危险写了一封告发信,把信连同一块圆石塞到小姑娘的圣诞袜里,然后用力把它投进了庄园主的屋子。这只从天而降的圣诞袜救了小姑娘一家,它也成了小姑娘最珍贵的圣诞礼物。

故事稍嫌拖沓、堆砌、牵强,但不难看出,故事的作者虽身为阶下囚,却有着一颗高贵的灵魂;他身陷囹囿,但内心仍渴望着有意义的生活。

故事写完了,用什么署名呢?他不求留名后世,锡德尼·波特这个囚徒的名字更是耻辱的象征。监狱里有个看守,叫欧林·亨利(Orrin Henry),是个很有趣的人物。这个名字还使他想起了以前房东家的一只猫的名字。好了,就用欧·亨利(o.Henry)署名吧。

从此,这个欧·亨利一发不可收,在他生命的最后11年间,创作了近300篇短篇小说(其中包括一部由许多个短篇连缀而成的名为《白菜与国王》的长篇小说),最终成为一个深受美国和世界读者喜爱的伟大的小说家。

1901年,欧·亨利因在狱中“行为良好”,提前两年获释。1902年,他迁居纽约,开始专门从事写作。

的确,欧·亨利的作品是他一生坎坷命运的写照。但正如他自已所说的那样,他的小说绝不是自传。在去世前不久的一封未写完的信中,他写道:

我想让讲故事的人陈述事实——并不是想让他像对舆论界或对神父那样坦白——而是像这样,比如他被围困在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没有得救的希望,为了消磨时间,他就给自己讲故事,包括他的经历、历险和观点。

我想让这个人(指故事的主人公——引者注)具有天生的智慧和个性,绝对开放并心胸开阔,我要让大家看看上帝是如何把他置于绝境的——把他放在这儿,“不管他愿意不愿意”。我想让大家知道他能对此做什么。从始至终都会有一个永恒的问题——你打算怎么办?

的确,对舆论界讲的往往是哗众取宠的谎言,对神父讲的不过是纯个人的烦恼。对自己讲故事的欧·亨利不是这类“自传者”。他的故事,讲述的是苍穹下芸芸众生沉沦——获救的心路历程。

欧·亨利生活的时代,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战后的“镀金时代”。这是一个上帝死亡、诸神隐退的时代,是人类被抛在世、在虚无中沉沦、又企图通过技术性的“自我贯彻”挣扎自救的“匮乏”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能够让人们生活下去的生命支撑是什么呢?芸芸众生获救的出路又何在呢?

欧·亨利似乎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的自觉意识。他的作品也不是清醒地站在人类意识前沿的惨淡经营之作。他是一个从社会底层自然长成的作家,其创作具有一种生态意义上的民间性。然而正是这种民间性,使他真切地体验到身处孤岛的绝望,从而又使他的作品自然而然地透露出了满怀获救信念的生活实在感。

也许,欧·亨利那些幽默故事中最能触动我们的就是这种对生活的实在感。那是芸芸众生对抗虚无、支撑绝境生存的精神资源。

他讲到了流浪汉、牛仔、城市女工、小市民、大小骗子、游侠、警察、暴发户……他讲到了美好的东西——爱、纯真、高贵、优雅、温情、善良、忠诚、执著、豪爽,和丑恶的东西——自私、卑鄙、猥琐、冷漠、贪婪、虐待妇女。但无论是美好的东西还是丑恶的东西,在匮乏时代都被遮蔽得面目模糊,随命运的浊流沉浮。这就是孤岛,是人生的炼狱。读者与他笔下的人物一同领受着这种绝境生存。那么,正如欧·亨利自己所问的,你打算怎么办?在绝境中你如何行为?  英文中表示“行为”的词是conduct。在conduct一词的构成中,con=together即“一起”;duct=to lead即“牵引”。在《未完结的故事》中,欧·亨利给我们讲了一个极普通极平板的故事:年轻的女店员达尔西每周只挣五六块钱,在一所寄宿公寓租了一间廉价的房子;一个专门勾引这类穷姑娘的阔佬皮基(PiggY)来邀她出去吃饭,达尔西犹豫了一阵,但最后还是拒绝了他;一天,皮基又来约她,而那天她比平时感觉更加孤独、无聊,于是……

故事没有讲完。这样的故事的确永远不会完结。然而问题必然地摆在了人们面前:那个达尔西将如何行为?在故事中,达尔西的行为受着来自生活中多维牵引的左右。除了工作、朋友,来自于那个猪一般的阔佬皮基的勾引无疑是最强有力的一维。此外,她的房间里还挂着几幅绘画(代表艺术)和名人画像(代表偶像),这多少构成了对抗世俗的牵引力量。尤其是画像中那个英国元帅基钦纳将军更是她心中的“白马王子”,也正是他的目光在开始阶段击退了来自皮基的牵引。不过那天皮基又来的时候,墙上的基钦纳将军碰巧望着别处……

有些牵引虽然能够支撑我们的绝境生存,但只要它是出自现世的引力,就不免会是有限的、脆弱的。看来,我们需要的是更持久些的牵引,永恒的牵引。

《巡捕与圣歌》中的那个流浪汉索比,为了平安度过冬季,竟然顺手抓起了眼前出现的一根根“扰乱治安”的救命稻草(He caught atthe immediate straw of disorderly conduct),力求被警察逮捕收监。他一次次地失败。正当他受到老教堂传出的圣歌音乐的感召,想直面命运重新做人时,警察反而把他逮捕了。索比以后的人生会走出一条什么样的轨迹呢?这仍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圣歌的感召力绝不是一根临时的稻草。圣歌的感召让人体验到了自然正当(natureright),体验到了人之为人的尊严以及那穿透匮乏的历史而长存的信、望、爱。

我们被抛在世,在各种引力中沉浮。但只要体验到了那个永恒的牵引,就获得了生活的实在感。

而我们从欧·亨利的作品中总能体验到一种不容亵渎的绝对:爱、纯真、高贵、尊严、自由。看看《索利托的健康女神》《高尚的让位》《感恩节二绅士》《配供家具的客房》《爱的奉献》《自然调节》《最后一片叶子》中的那些流浪汉和穷艺术家吧,他们居无定所,四处漂泊,像浑噩的飞蛾,然而爱与自由却像光、像电、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们,使他们有了存在的定力,有了指向终极的生命方向。再看看《活动木偶》《自新之路》《勉强的圣诞节》《红酋长的赎金》《小熊返祖记》《双料骗子》中的那些脱去了一切道德和伦理束缚的“无法无天”的骗子、窃贼、淘金者、游商吧。对他们来说,对天真的孩子与纯情、柔弱的女子的同情又恰恰是绝对的,那仿佛是悬在他们头顶的至高律令,这律令可使杀人恶魔立地成佛,可使江洋大盗翻然悔过。

欧·亨利的文学成就有目共睹,如论者所指出的他的幽默品格,他的于结尾处突现奇峰的结构故事的技巧。不过这些也许并不构成欧·亨利身上本质的东西。

生活是值得感激的,为我们描摹了高贵的、有意义的生活的欧·亨利也是值得感激的。

遗憾的是,到纽约这座“用石头和钢铁建成的冰冷的大城市”定居后,欧·亨利本人却几乎被生活的引力撕裂。他开始酗酒,试图用酒精麻痹自己那根敏感的神经。1910年6月5日,在酒精和第二次不幸的婚姻的折磨中,他离开了人世,时年尚不满48周岁。

欧·亨利的作品国内多有译介。王仲年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开始翻译欧·亨利的作品。王先生的译文严谨、流畅,至今在众多译本中质量仍是比较高的,笔者从中更是获益多多。但译事无止境。文学翻译的实质是语言层面之下的不同文化之间的融通。笔者曾于1998年主持翻译了国内首次出版的《欧·亨利全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但因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译文难尽人意。目前这个选本是笔者全新的翻译,力求有所进步;篇目也力求采撷欧·亨利各个时期、各种题材及反映各色人生境遇的代表作。优劣臧否,敬请方家指教。

浮躁的时代解构着文学的细读。“一名之立,旬月踟蹰”被放逐为边缘化的苦涩与悲凉。唯其边缘化,竟成难得之至味。愿与同道共酌之。

感谢朱馥慧女士,是她以兰蕙之心帮助打印、校阅了大部分译稿。她的帮助总能使笔者获得翻译中必具的悠游心境。

感谢海涛、晓燕、陈曦等帮助校读译稿的同学,他们那孜孜以求的身影时时令笔者思致焕发。

石向骞

2004年12月19日识于朔风鸣诉中

2009年1月5日又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后一片叶子(上下中英双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欧·亨利
译者 石向骞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2053017
开本 32开
页数 4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4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中英对照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4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10
145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