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高粱红了(对话莫言)
内容
试读章节

想当作家,只是为了不挨饿

1955年,莫言出生在高密县(现高密市)大栏乡平安村一个农民家庭。他原名管谟业。据当地的老人说,两岁时莫言曾不小心掉进茅坑里,差点没被溺死,哥哥把他捞出来冲洗了好半天才弄干净。乡亲们都说他“是个命大的孩子”。童年时,因赶上三年自然灾害,莫言几乎瘦成一根豆芽,一颗大脑袋更加显得突兀。为了填肚子,野草、树皮,他什么都吃,甚至连煤块都敢啃。1961年春天,村里的小学拉来了一车亮晶晶的煤块,莫言和小伙伴一拥而上,每人抢起一块煤,咯嘣咯嘣啃起来,觉得那煤块越嚼越香,还说“味道好极了”。

尽管家里穷,父母还是把莫言送到家乡的小学去读书。“文革”开始后,因他的家庭成分是“中农”,被列入“出身不好的一类人”。后来,又因“他和老师之间闹了些不愉快,便失去了上中学的资格”,不得不回家务农。据莫言后来回忆,“15岁以前都半光着屁股,参加一些不应该是孩子参加的劳动”。本来,十几岁的孩子正是最喜欢说话、饶舌的时候,但莫言却“开始经受农村劳作的孤独”,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学会了“自言自语”,大家都不知道他究竟在嘟哝些啥。这让父母和工友们一度很担心,都觉得他“有毛病”。后来,他给自己取的笔名为“莫言”,就是提醒自己少说话。

也不知从哪一年起,莫言萌生了写作的念头。他的初衷很简单,听说写书有稿费,就能吃饱肚子。于是他开始在破旧的煤油灯下看书写字。

那个年代,当兵是男孩子的最高理想。经过4次报名,1976年,莫言终于如愿参了军。在站岗放哨时,虽然莫言保持着挺拔笔直的身姿,但脑子里想的却全是写小说的事。3年后,莫言在一家地方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叫《春夜雨霏霏》的文章,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在部队里,莫言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1983年,已是正排职教员的莫言,被调到北京的部队。在这里,他有机会认识了很多作家。他的作品《民间音乐》,曾得到著名作家孙犁的赏识。不久,莫言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并开始了专业的文学创作之路。在小说《白狗秋千架》中,莫言第一次使用了“高密东北乡”这个象征家乡的地名,从此也成为他的专用地理名词。

一个冲动,诞生了《红高梁》

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期间,莫言参加了一个关于写作的座谈会,会上他获得了一个“灵感”。一位老作家说:“中国共产党有28年的战争历史,我们这些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有很多素材,但我们已经没有精力把它们写出来了,因为我们最好的青春年华在‘文革’中耽搁了,而你们年轻人这一代有精力却没有亲身体验,你们怎么写作呢?”莫言听了这话,有点激动,他当时就站起来说:“小说家不是要复制历史,战争对人的灵魂扭曲或人性在战争中的变异才是作家关注的重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经历过战争也可以写战争。”

面对这位有着“无知无畏”气魄的年轻人,在座的老作家们也只是相视一笑,不以为然。但是,没过一个星期,莫言就将一篇战争小说摆在了大家的面前,它就是《红高梁家族》(部分)。此书不仅很快出版,而且一炮走红。

很快,正在为找好剧本发愁的导演张艺谋慕名而来。那时候,站在莫言面前的张艺谋也还是个年轻人,光头,短裤,赤脚,手上提着两只胶皮轱辘做成的简易凉鞋。他是从太行山电影《老井》的拍摄现场赶到北京的,一进楼道就高喊:“莫言!”

两个第一次见面的人很快就聊得热火朝天,当时即敲定了电影《红高梁》的改编权。“所有人都说我像个农民作家,农民作家肯定信赖农民导演,都是农民兄弟,我找一个工人、知识分子可能他还导不了。”当时莫言对张艺谋没什么要求,“爱怎么改怎么改,你要‘我爷爷’、‘我奶奶’在高梁地里试验原子弹也与我无关”。

人们都知道,后来张艺谋拍的电影《红高梁》不仅红遍中国,也把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带进了西方世界。《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也开始注意到这个中国作家,还给《红高梁》写了书评,称“莫言那些‘土匪种’的角色和入了神话架构的高密东北乡,从此上了世界文学的版图”。

住进楼房,却做不了城市人

《红高梁家族》出版后的近30年里,莫言一直在忠实地延续着“高密东北乡”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红高梁家族》写了“我爷爷我奶奶”;20世纪90年代中期,《丰乳肥臀》写了“我爹我妈”;2005年,又用《生死疲劳》写了“我”这一代人。

莫言说,他最怀念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80年代很多作品是我跑回老家去写的,很多小说是在供销社的仓库里写的,里面生了一个煤炉,但是外面很吵。”后来,莫言的家搬到北京的平安里,他每天从上午9点工作到下午3点,触手可及处,就有一本《高密县志》,随时备查,以免在文章细节上犯技术性错误。但莫言说,其实他根本无法做一个纯粹的城市人,因为一直根深蒂固地怀念着土地和乡村。于是,他在客厅和书房里摆上各种植物,阳台的花盆里还种上了葱和蒜,这是山东农民最爱的食物。“每年我都会回老家过年,我父亲、哥哥、嫂子、姐姐、侄子们等,几十口亲人都住在乡下。我叔叔家的一头母猪生了16头小猪崽,就会马上打电话给我,一头牛生了3个小牛犊,也会当作喜事告诉我。”

莫言说他并不满意现在的写作环境,“住在楼房里,一开窗就是一片喧闹声”。他最理想的状态是,在靠山靠水安静的地方住下,房子里摆放着古老的木头桌子,泡好一杯普洱茶,点一支烟,开始写作。

幸福家庭

莫言经常说他的成功不在写作上,而是有个幸福的家庭。

莫言的妻子杜勤兰,也是“高密东北乡”的孩子,两人识于儿时,感情深笃。1981年,结婚两年后,他们迎来了爱情的结晶——长着一双大眼睛的女儿管笑笑出生,被夫妻俩视若珍宝。

在管笑笑的记忆里,穿军装的父亲每次回家探亲,都会给她带回很多书,有童话故事、作文选、字典、连环画。管笑笑幼年时,曾随母亲回到山东老家居住,过了一段与父亲两地分居的生活。莫言在北京工作,笑笑和母亲住在高密县城。她至今还记得,每次父亲回家探亲时,特喜欢干农活,经常会忙于锄草、打药治虫、翻地,她就跟在父亲后面颠儿颠儿地跑来跑去。

直到1995年,笑笑和母亲才离开山东,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此时,莫言正在构思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妻女的到来刚好可以照顾他的生活。1997年,莫言从部队转业,后专业搞写作。2000年,笑笑考人山东大学外语学院读书。也许是受父亲影响,笑笑对手写的书信情有独钟,不仅用钢笔,还经常用毛笔和宣纸给父亲写信。这让莫言深为感动,他就把女儿用宣纸写的信贴在客厅墙壁上,有空便细读品味。

出乎莫言意料的是,此时,女儿正构思一部反映大学生活的长篇小说了。直到一次暑假过完,女儿忐忑不安地把一部19万字的初稿拿给莫言看时,他才大吃一惊:女儿竟然在他眼皮子底下偷偷写作了!看完初稿,莫言只淡淡地说了两个字:“还行。”2003年初,这部名为《一条反刍的狗》的小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受到青年读者好评。

女儿出息了,父亲也没闲着。这年7月,莫言的新作《四十一炮》在同一家出版社出版了。这对父女作家,又给中国文坛平添了一段佳话。

(《环球人物》,2012年第27期)

P57-64

后记

承蒙《人民日报》报系的各位同事齐心襄助,本书才能在短时间内如期出版。在这里,有必要一一罗列他们的名字:《人民日报》李辉、李舫、董阳、刘仲华、虞金星,《环球人物》许陈静、王延辉、张晓博、方薇娜,《文史参考》王翔宇、绿茶。人民网、《京华时报》的同事也参与了很多意见,在这里也要感谢他们。

书中收录了学术界对莫言的一些评论文章,北京大学的严家炎教授、批评家孙郁先生出力尤多;摘编了媒体同行报道的各方讯息作为资料链接,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的封面设计师汪要军先生,接连三个晚上陪我坚持到很晚。版式设计师但汉琼,连续一个又一个通宵……可以说,没有大家的齐心协力,就没有本书的及时出版。

本书使用了大量图片。因时间仓促,部分图片的拍摄者尚未联络得上。望见书后及时与我社联系,以便奉寄薄酬及样书。

再次感谢大家的辛劳。

编者

2012年10月20日

目录

第一编 现场

 来自瑞典的选择: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文_刘仲华

 莫言:在高密平静面对

文_张晓博

 莫言:这样的人生经历必然会让我受益终身

整理_任瑄

第二编 访谈

 对话莫言:希望把对我的关注变成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热情

文_李舫

 对话莫言:“我会继续努力”

文_萤阳

第三编 印象

 从“沉默少年”到“军旅作家”:家在“高密东北乡”

文_许陈静

 历史感、批判意识与乡土色彩:莫言的文学世界

文_王延辉

 对中国文学的意义和启示

文_王延辉

 莫言谈新作:写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文_董阳

第四编 评说

 中国作协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贺辞

文_中国作家协会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莫言

文_程光炜

 有感于莫言获诺奖

文_严家炎

 中国当代文学走人世界

采访整理_董阳

 诺奖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莫言独创了幻觉现实主义

整理_任瑄

 评点莫言

文_雷达

 莫言:中国文化隐秘的书写者

文_孙郁

 莫言的起点

文_孙郁

附编

 百年诺奖与中国作家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一览表

编后记

内容推荐

任瑄编著的《高粱红了:对话莫言》是人民日报对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的全球独家专访。

《高粱红了:对话莫言》分以下几个部分:

现场。为人民日报瑞典特派记者的现场报道专题文章。

访谈。为人民日报记者对莫言的独家访谈。

印象。为人民日报记者专赴山东高密莫言老家采写的相关文章。

评说。莫言获奖后的各界评说。

附编:百年诺奖与中国作家。讲述了一百年来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作家的种种关系。

本书为四色彩印,图文并茂。大16开,高端精美。相关资料链接非常丰富,是一本可读性极佳而且极富收藏性的一本书。

编辑推荐

2012诺贝尔文学奖,中国!莫言!

在获奖结果公布后,莫言第一时间对话人民日报记者,“听到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我会继续努力”。

任瑄编著的《高粱红了:对话莫言》由人民日报记者全球独家专访。

让我们一起,走近莫言,走进他的魔幻现实主义世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高粱红了(对话莫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任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14110
开本 16开
页数 1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76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2: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