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灵魂的天使--十二位文化艺术名家的另面人生
内容
试读章节

毕淑敏决定开始提笔写作时,已经是34岁托家带口的中年妇女了。当时,她是一家工厂卫生所的所长。突然决定要写作,这种想法很多人都不理解,包括她的丈夫都想不通。丈夫将自己的种种顾虑坦然地告诉她:“一个拖着孩子的中年妇女,早已过了文学青年头脑发热的年纪,何必要自讨苦吃呢?再说,我们在文学界举目无亲,贸然投稿,不是明摆着死路一条吗?”

但是,毕淑敏听了,却用她一向特有的镇定神气和姿态说:“我都想过了,因为我心里有话要说,我喜欢写作,我才拿起笔。我又不是想出名趁早的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就是抱着这种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心中有话要说”的态度,毕淑敏开始了平生第一次用笔来说话。

写作是辛苦的,《昆仑殇》是毕淑敏的处女作,作品完成后,她却没有勇气寄出去,最后是她的丈夫骑着自行车替她把稿件送到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因为丈夫不知道她的写作水平,又目睹过她的辛苦写作过程,早在送稿前,丈夫曾跟她建议说:“咱们发动群众,和亲戚朋友通通气,就不信找不到认识的编辑,那样会稳妥一点,人家才能给你认真看看。”可是,她听了,却认真而执拗地说:“那不就是走后门吗?不必。写作是我喜欢的事情,我要是为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先掺进去自己不喜欢的事,就没意思了。”这就是毕淑敏的写作态度。

当时没有互联网,更没有电子邮件。毕淑敏5万多字的《昆仑殇》稿件,是厚厚的手稿。她丈夫之所以选择骑着自行车亲自把稿件送到出版社,是为了让毕淑敏安心。因为他看着妻子点灯熬油地平生第一次写了那么长的文章,要是在邮寄中搞丢了,那可是件十分悲惨的事。

稿件送去不久,毕淑敏就收到了《昆仑》编辑部主任的来信,信中赞她的小说《昆仑殇》是“被这种宏大的气魄,沉重的主题所震撼”。很快,这篇小说就发表了,并且获得了昆仑文学奖,这使毕淑敏一举成名。

也许有人会说毕淑敏实在是运气太好了,第一篇作品就成名了。

而我不这么认为,我倒觉得,毕淑敏的成功是她对生活和生命,长时间认真体悟和孤独与寂寞中用心修炼的结果。

为什么这么说?试想,当年,一个年仅17岁的花季女子,一头扎进渺无人烟、冰天雪地的浩瀚高原中,一呆就是漫漫11年,其间的寂寥、酷寒和枯燥,也只有她心知肚明,冷暖自知,我等普通人都是难以想象的。而《昆仑殇》,写的正是昆仑防区部队进行军事拉练过程中发生的事。这种军事拉练是极其严格和残酷的,有许多士兵被高原严寒的气候冻伤冻残,有的甚至失去了年轻宝贵的生命。只有亲身经历过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和具有深刻感受的人,才会写出令编辑部主任震撼的作品。用毕淑敏自己的话说,就是“作家其实是很难体验生活的,而是应该就在生活之中”。所以,毕淑敏的成功和成名,也就成了必然。

从《昆仑殇》到现在,毕淑敏已经著作等身,名气更是如日中天,可她的写作态度,一直都保持着“心中有话要说”的状态,用她丈夫的话说,就是:“她的写作都是率性而为,都是肺腑之言,她不会跟风,也不会为了得个什么奖而刻意为之。”

窃以为,对一个作家而言,这样的写作态度,恰恰是写作的最高境界。

除写作之外,毕淑敏对读书有着特别的喜爱,她几乎没有一天是不读书的。即便是在刚刚生完孩子的月子里,她仍然在读书。她的床头总是堆着高高的一摞书,丈夫有时拿她开玩笑说:“如果半夜里地震了,你留神被倒塌下来的书砸破头。”

P13-14

书评(媒体评论)

清净的向往,热烈的期盼,不悔的付出,亲和的追踪。祝福张晴!

——原文化部部长、作家 王蒙

怀着敬意的面对,帶着理想的追寻,本着沉切的观察,凭着灵动的笔触,张晴叫我们真正结识了一位位神交已久的人物。

——文学家、艺术家、民间文艺家 冯骥才

真情、柔情、纯情,让张晴零距离地走近了十二位作家艺术家,彰显了他们身上最可贵的精神品质。与其说张晴是在写名人,不如说她是通过名人表达她的文化理想,或许我们阅读了张晴的文字,也会多一份对文化的向往和对经典的崇敬。

——文学评论家、教授 贺绍俊

张晴的文字写得温情脉脉的,感觉挺好的。她本人是个外柔内刚的女子。刚者,钢也!不像漂浮在名利场上的众多“女强人”,外刚内虚,没有底气。

——著名导演 吴天明

一个曾经把梦想同时交给文学和爱情的清纯女子,在经过了一番人生漂泊和磨砺之后,她所关注的人和事应该是至真至美的。其实,北漂的张晴,就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诗人、甘肃省文学院院长 高凯

后记

为什么写名人

从写第一篇名家人物稿开始,不经意间,已经在《人物》杂志、《新华月报》杂志、 《人民艺术家》杂志陆续发表了数十万字,其中大部分篇目被《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一些知名媒体转载,读者反响良好。有读者写来热情洋溢的长信,抒发自己读这些作品时的感动、启发和激励,更有热心的读者建言,期望能将这些人物作品收编在一起出版成书,以便收藏。于是,则有了这部集作家、导演、舞蹈家、书法家、文化学者、歌唱家、表演艺术家、画家等各界文化艺术名家的合集。

也有读者曾向我直言发问:你为什么写名人?是想借名人出名吗?

这样的问题着实吓了我一大跳!

我们身处在有史以来人们精神层面最空虚,心灵最浮躁,性情最疯狂的年代,为了赤裸裸地追逐金钱和出名,一些人甚至可以无耻到不要脸皮、不要尊严、不要良知的地步。

读者的发问,让我开始思考:我为什么写名人?

在思绪追索时光的记忆中,我把我写名人的前因后果仔细梳理了一遍,我发现答案就在其中——

我笔下的名人,是真正的名人。他们与网络时代疯狂炒作、肆意忽悠和八卦制造的丑态百出的所谓“名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人间之事,一切皆因缘。我跟我笔下的名人们,因为有缘,所以相讽因为长时间交往和了解,他们身上的卓越品质,深深感动了我,所以我有感而发去抒写。生活因为感动而温暖,生命因为感动而精彩,文章因为感动而真诚。没有从精神层面真正感动我的人,我会很吝啬我的文字,因为我珍爱文字——这一祖宗遗留给我们的古老、美丽又神奇的工具。

在感动情愫的催化下,我写名人的过程,于我是一种十分可贵的人生体验。我笔下的名人们,之所以成为真正的名人,毫无疑问,他们身上有着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成功法则——人格魅力、人性光辉以及在现实中越来越稀少的可贵品质、精神坚守和心灵修炼。所以,写他们,就是一种学习,是一种接受激励和自我修缮与成长的过程。那么,感动、学习、激励、修缮、成长,便是我写名人的一系列原因。

写名人给予我的思考:当今时代,期望一夜成名或一夜暴富的思想,充斥在许多人的骨子里,严重扭曲着人们的心态、性情和灵魂。从抒写名人的过程中,我豁然感悟:

名和利,并非在急功近利的驱动下迅速得到,而是一个人从心中萌发了梦想的那一天起,个体生命耐着孤独忍着寂寞,抱着勤奋揣着执着,在漫长岁月的艰苦磨砺和修炼中,方可靠近与获得。任何与之相背离的获取名利的方式,都是轻飘的,令人不齿的,也是经不起时间荡涤的。

每个人都有追求成功和名利的权利,但怎样追求,却决定着美与丑的界限,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灵魂高度。

人生短暂,且仅有一次,如何牵引生活未来的走向,如何有意义有价值地活着,如何让精神丰盈,让灵魂飞翔,我想是每个人都应该或多或少考虑的问题。

感谢每一位让我有幸相遇的名人,感谢他们给予我心灵的烛照和精神的力量。

感恩上帝仁慈的垂爱和这一切与干净文学有关的美意安排。

黑白梦幻

2013年夏于北京

目录

序 真情·柔情·纯情 贺绍俊

毕淑敏:关照灵魂的文学天使

爱上毕氏散文

初识毕大姐

清醒的女孩

温暖毕淑敏,推荐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纯净的笑颜与内心的童真

敬业的医生、心理师、作家、孝女及家庭主妇

智慧润身

幸福是灵魂的成就,而非金钱的功劳

用悲悯之心关照灵魂

吴天明:梦的人生,梦的电影

一梦不醒的电影梦

真情,在粗中有细间流淌

携张艺谋等演绎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刚正坦荡:彰显西北汉子的人格魅力

人生,在学无止境中璀璨闪光

在《飞越老人院》中第一次当演员

用《百鸟朝凤》表达心灵的坚守

梦的飞翔

汪曾祺:永远的崇敬与怀念

第一次为汪老过生日

再为汪老过生日

纯真的“老头儿”

汪老为爱情作证

京西宾馆——最后的见面

长途电话——最后的声音

遗憾深深驻我心

永远的怀念

美文一样的美食

杨丽萍:美好与光明的舞蹈天使

还是被美惊到了

言谈真实直率得也让人吃惊

能干的灰姑娘,让舞蹈自然天成

五彩糖纸的细微观察家

胳臂拧过大腿的《雀之灵》

《云南映象》,杨丽萍自己掏腰包为演员发工资

柔情“杨铁人”

《雀之恋》:三次拒绝,精心打造

民族文化传承亦是自然状态

向日葵·太阳·光明

刘震云:靠近信仰的文学

碰出来的相识

好人+平民

和刘震云谈保险

高度思考状态的刘震云

刘震云和家人

刘震云:我愿给河南人做形象大使

耐人寻味的幽默大师

1942,靠近信仰的电影文学

外婆的遗产:勤奋、坚持、不占便宜、不做违心事

写作=幸福

言恭达:崇尚精神的人文主义者

清逸之美,慈善之美

家庭教育:不谈钱,只谈精神

由“官位”决定书法价值很可怕

感恩时代,把白话文引入书法

只有精神永不死

叶坦:把孔子“请”到美国去

叶坦教授的短信

痛惜“中国诗性文化”

月亮还能代表我们的心吗?

孔子是中国的第一形象

游子的梦想、乡愁、孝心

思想和心灵的珍珠

王涛:境由心生,画由心造

王涛印象

老屋,梦开始的地方

苦难,无非为了使你更优秀

携一场“黄山风”呼啸而来

把做人融在画里面

一专多能,让生命丰盈而精彩

寄醉园: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

许还山:忧国忧民的影视表演艺术家

初次采访即遭批

大器晚成,22年青春在政治磨难中荒芜

坚强乐观向上,始终是支撑精神生命的主调

《飞越老人院》,老年人需要真心的关怀

养生秘笈,广泛兴趣爱好为生命添活力

忧国忧民,为文化使命呐喊

邱华栋:16岁的神童,40岁仍在绽放

年轻的“老作家”

故乡,带着他走向超越

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写作状态

出色的记者、编辑,优秀的作家

他相信,真正有魅力的还是书籍

朋友是什么?

把家人冷暖装在心里的大男人

张保和:用平民视角传递正能量的艺术家

初见“人气王”张保和

成功,是因为“实在挺不住的时候再咬一下牙”

用感恩之心回报基层

漂在北京,怀疑自己曾经是否辉煌过

漂亮转型,从“夸兰州”到“顶中国”

润物细无声,用朴素的平民视角传递正能量

幽默,灵感来源于留意生活

采访感悟

郑绪岚:生命,在歌声中绽放坚韧与美丽

引子:“绪岚情歌”时光倒流30年

音乐梦,始于捣鼓无线电的哥哥及《梁祝》

为了爱情,遭遇文化部10年封杀

朱时茂:救命恩人,真情朋友

情系红楼梦:在现实中,上演红楼梦中人绝唱爱情

妈妈,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一曲《太阳岛上》,为太阳岛的旅游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永远和音乐在一起

跋 为什么写名人

序言

真情,柔情,纯情

贺绍俊

十多年前就认识张晴了。第一次见到她完全是偶然的,我有事情去何镇邦老师家,交谈中才发现沙发角落还坐着一位面目清秀、身材娇小、略显腼腆的姑娘,她就是张晴,她坐在那里默默无声地听大家说话,当我发现她后,何镇邦老师才给我介绍,她叫张晴,是从甘肃过来的。但我从她的神态和形象看,一点儿也想不到她是一位来自西北甘肃的姑娘。后来我知道张晴在北京从事文化方面的事情,也读过她的散文,偶尔见过两次面,但很长时间失去联系了,再次见到张晴则是十余年后在人民大会堂恢宏的宴会厅里,那是中国作家协会举行的新春联谊会上。张晴风采依旧,让我更为惊喜的是,她的旁边还有一位青春活泼的少女,是她可爱的女儿。当然,我也感觉到张晴的变化,她不是那么的腼腆了,脸上多了一层自信和坚定的神色。我也了解到,张晴一直在北京打拼,她送给我一本长篇小说《漂在北京》,其中女主人公就有她自己的影子。作为一名北漂人,张晴十余年来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坎坷,她完全是孤身一人带着女儿在与命运抗争,哪怕前景有时非常渺茫,但她仍然乐观处之。当她给我诉说这些经历时,显得十分平静,此刻我从她身上发现了西北女子特有的性格:坚韧、刚强。至今,张晴仍是一位“北漂人”,她没有挣大钱,也没有住豪宅,那么她来北京想要获取的是什么呢?当我读到她的这本为十二位文化艺术名家写的传记后,我就明白了,她要获取的是文化上的富足和精神上的享受。为什么张晴这位身材娇小的女子在十余年的北漂人生活中有着那么大的勇气和力量,这是因为她始终对文化充满向往,对经典怀着崇敬。

张晴写的这些传记,又像是访谈记,又像是叙事散文,我想,张晴为什么要采用这种不拘泥于文体模式的写法呢?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为一些刊物写的,这样的写法比较适合刊物的风格。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她写作时始终都怀有浓郁的感情,她把个人情感完全融入笔端,她的写作就像是自我在与书写对象面对面地交流。我以为,情感化的抒写正是张晴这本书的突出特征,因此她把一篇又一篇的访谈记写得像散文一般地优美动人。当然散文家往往都是采取情感化的抒写的,这并非张晴的独创,但我要强调的一点是,张晴在文章中所抒写的情是不一般的情。

首先,张晴的情是真情。

张晴对她所写的人物都是怀着敬仰之情的,她敬仰的不是这些名人的名气,而是他们的才华和人格,她从他们的才华展示中看到的是他们的人格力量。这正与她对文化的向往和对经典的崇敬是相吻合的。因此,她在抒写中所表达的情感是非常真诚的。不仅她的抒写是真诚的,而且她在面对她所采访的人物也是真诚的,她的真诚自然也会打动对方。其次,张晴的情是柔情。

张晴有她柔软的一面,她即使面对名人,也会像面对亲人一样亲切亲近,她用日常的情绪感染了别人,事实上,她所写的名人多半都与她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她的文笔具有女性的细腻和温柔,字里行间透着日常和情趣。

再次,张晴的情是纯情。

读张晴的文字还让我们感觉到她的一颗纯净的心。她热爱文学,追求文化理想,她是把她所采访的名人当成她的文化理想的承载者,她要从他们的身上获取一种精神的力量,这使得她的采访和写作变得非常的干净,因此她传递给读者的也是非常纯净的内容。用张晴自己的话说,就是:“他们身上有着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成功法则——人格魅力、人性光辉以及在现实中越来越稀少的可贵品质、精神坚守和心灵修炼。所以,写他们,就是一种学习,是一种接受激励和自我修缮与成长的过程。那么,感动、学习、激励、修缮、成长,便是我写名人的一系列原因。”因为纯净,张晴所要表达的意思就会畅通地传递给读者,所以我料想,读者们一定会从她的文字里也获得像张晴同样的感悟。

真情、柔情、纯情,让张晴零距离地走近了十二位文化艺术名家,彰显了他们身上最可贵的精神品质。与其说张晴是在写名人,不如说她是通过写名人表达她的文化理想,或许我们阅读了张晴的文字,也会多一份对文化的向往和对经典的崇敬。

2013年4月25日·于北京

内容推荐

《灵魂的天使--十二位文化艺术名家的另面人生》一书讲述了精彩、好看、动人的名家故事。这些故事能带给您不一样的启示、激励和感悟,传递给您不容错过的正能量。

《灵魂的天使--十二位文化艺术名家的另面人生》由张晴编著。

编辑推荐

张晴编著的这本《灵魂的天使--十二位文化艺术名家的另面人生》是一部像散文一样优美动人的别样的人物传记集,情感真挚、温馨,字里行间充满温度,充盈着精神追求以及对灵魂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该书由作家王蒙、冯骥才、诗人高凯推荐,文学评论家贺绍俊写序。作品中的人物由舞蹈家杨丽萍,导演吴天明,作家汪曾祺、刘震云、毕淑敏、邱华栋,书法家言恭达,文化学者叶坦,画家王涛等12位文化艺术名家集成。这些名家们的精彩人生故事和闪烁的人格魅力、人性光辉及美好的正能量,相信会激励和烛照每一位有幸相遇并阅读该作品的读者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灵魂的天使--十二位文化艺术名家的另面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128467
开本 16开
页数 2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2013278501
中图分类号 K825.7=76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0:40:20